《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58 MB
- 文档页数:15
第十一章人员配备[视频讲解]1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人员配备的原则■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缺点■管理人员的考评:贡献考评与能力考评■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轮换与彼得原理重难点导学一、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1.人员配备的任务(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设计合理的组织系统要能有效地运转,必须使机构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适当的人去占据,使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进行的每项活动都有合格的人去完成。
这是人员配备的基本任务。
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由于管理干部的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组织要在使用的同时、或通过使用来培训未来的管理干部,要注意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人才流动对个人来说可能是重要的,它可以使人才自己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工作。
对整个组织来说,要通过人员配备,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
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往往是通向职业生涯中职务晋升的阶梯。
2.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1)确定人员需要量人员配备是在组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
职务类型指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职务数量则指出每种类型的职务需要多少人。
(2)选配人员职务设计和分析指出了组织中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培训是为了适应组织技术变革、规模扩大的需要,也是为了实现成员个人的充分发展。
因此,要根据组织的成员、技术、活动、环境等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全员培训,特别是对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视频讲解]2.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斯密、巴贝奇和欧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经营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霍桑实验及其结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重难点导学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
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是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1)顺“道”。
“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后者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顺道”是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思想。
(2)重人。
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3)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
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视频讲解]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的定义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重难点导学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知识性。
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活动和人类实践一样历史悠久。
2.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存在许多科技发明被闲置、先进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成员的分力组成一致的合力,需要靠管理来完成。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实现物质文明,需要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视频讲解]20.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技术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重难点导学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1)创新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后人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创新时,将其分成两类: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后者主要与生产制造有关,前者主要涉及管理和管理体制,即主要涉及生产制造的制度环境。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技术创新的概念比技术发明宽泛:①技术发明发明是一种创新,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
②技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可能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内涵(1)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①材料创新材料既是产品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
因此,在技术创新的各种类型中,材料创新可能是影响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
②手段创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
(2)产品创新产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决定了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地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
①新产品的开发,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②老产品的改造,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③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