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与健康 第三节
- 格式:ppt
- 大小:816.00 KB
- 文档页数:39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体育市场开发方向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其目的是使体育市场开发方向的学习者能够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理论与技能运用到大众运动健身指导、休闲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当中。
二、课程基本要求该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占54学时,实践占18学时。
要求理论联系实践,使学习者能够运用体育保健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大众运动健身指导、休闲体育教学及运动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运动与健康第一节现代健康观第二节影响健康的因素第三节体质与健康第二章体育卫生第一节体育锻炼卫生第二节运动环境卫生第三节运动场地设备卫生第三章营养卫生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人体所需六种营养素的功用、来源和供给量,热能的供给及测定方法,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合理营养供给,运动营养和营养状况的评定。
学习要求理解并掌握人体六大营养素的营养功用,理解热能的供给与测定、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营养特点以及营养状况的评定,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和运动营养的供给方法。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热能的供给与评定、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营养特点以及营养状况的评定。
2、掌握:人体六大营养素的营养功用。
3、熟练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和运动营养的供给方法。
第四章儿童少年、女子体育卫生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女子身体的影响;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儿童少年、女子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在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有关体育卫生要求。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运动时的卫生要求。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生理解剖特点以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
2、掌握: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女子及中、老年人体育锻炼中应注意的体育卫生要求。
3、熟练掌握:儿童少年在体育锻炼中的体育卫生要求。
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教材内容
(人教版)
第一单元:运动和健康
- 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 常见的运动项目介绍
- 运动前后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体育游戏
- 学习各种体育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 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 提高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三单元:健康生活习惯
- 饮食健康与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 卫生习惯的养成
- 安全意识的培养
第四单元:传统体育项目
- 了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 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巧和规则
- 体验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和挑战
第五单元:篮球运动
- 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 学习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和战术
- 培养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第六单元:足球运动
- 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和流行程度
- 学习足球运动的基本技巧和战术
- 培养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第七单元:体育健身知识
- 学习常见的体育健身知识,如拉伸、热身等- 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 培养正确的体育健身观念和习惯
第八单元:奥运会和体育精神
- 了解奥运会的历史和举办国家
- 学习奥运会的各项体育项目和知名运动员
- 培养奥运会的体育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以上是3至4年级全一册教材内容的简要概述。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本课程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初中阶段不同运动项目的教材分析与内容选择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全面了解,并学会如何设计、实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掌握多种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二、教学任务1.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内容。
2. 带领学生学习国外几种主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
3. 要求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常见运动项目内容的教材分析、内容选择、教学实施、注意事项与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
4. 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的应用。
5. 知道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综合运用教师理论讲授、观看视频、师生互动讨论、学生主题辩论、课后作业展示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多增加实际案例,既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基础性,又增加授课生动性和实用性。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组织展开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概述第一节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第二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第一节学生心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解读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解读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解读第五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解读第六节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解读第七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热点问题研讨第三章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特点第一节初中生的身心特征第二节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第三节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学习动机研讨第四章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基本概述第二节运动教育与战术比赛课程模式第三节合作学习与拓展教育课程模式第四节个人与社会责任与终生体能课程模式第五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田径类运动技能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田径类运动的教学实施第六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球类运动技能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球类运动的教学实施第三节运动教育模式在初中球类运动教学中的应用第七章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初中体操类运动技能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体操类运动的教学实施第八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域类运动技能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地域类运动的教学实施第九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武术类运动技能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武术类运动的教学实施第十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类与新兴类项目运动技能教学第十一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体能发展教学与锻炼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初中体能练习方法研讨第二节初中体能发展教学与锻炼的实施第三节初中体能发展教学与锻炼的评价建议第十二章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健康教育教学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分析第二节初中健康教育的教学实施第十三章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节信息技术发展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第二节MOOC及其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初中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分配(36学时)。
四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第一节: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第二章:田径运动第一节:短跑第二节:跳远第三节:投掷3. 第三章:球类运动第一节:篮球第二节:足球第三节:乒乓球4. 第四章:体操与舞蹈第一节:基本体操第二节:舞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2. 提高学生田径、球类、体操与舞蹈等方面的运动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田径运动中的跳远、投掷技术动作。
球类运动中的战术配合。
体操与舞蹈的基本动作。
2. 教学重点:培养正确的运动姿势和动作要领。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
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体育器材:短跑、跳远、投掷、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教学课件、视频、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运动装备:运动服、运动鞋、篮球、足球、乒乓球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短跑:讲解起跑、途中跑、冲刺动作要领。
(2)跳远:讲解助跑、起跳、落地动作要领。
(3)投掷:讲解站位、挥臂、出手动作要领。
(4)球类运动:讲解基本技术、战术配合。
(5)体操与舞蹈:讲解基本动作、组合动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短跑、跳远、投掷、球类运动、体操与舞蹈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教学反馈: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田径运动:短跑、跳远、投掷3. 球类运动:篮球、足球、乒乓球4. 体操与舞蹈:基本体操、舞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短跑技术动作要领描述。
(2)跳远技术动作要领描述。
(3)投掷技术动作要领描述。
(4)篮球、足球、乒乓球基本技术描述。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概论第一章体育与健康概论第一节体育与健康概述一、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健康的价值:(一)体育的起源:1、体育起源于劳动: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书中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
人类涨势通过劳动,不断改善和创造生产工具,并改善了本身的生理机能,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
从这一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基本活动和社会上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了体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获得各种食物,包括各种小动物,这就需要人类有快速的奔跑能力,使用器械和投掷物件的能量。
在水中游泳捕食能力,采摘高树上果实的攀登能力。
同时,人们为了逃避大型凶猛动物的追击,也需要以上这些基本的活动能力保护自己。
当人类在劳动中认识这些能力和技术的重要,并有意识的去学习和锻炼这些技术时,就开始有了体育。
因此,最初的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相一致的,两者相互替代。
2、体育起源于军事:人类在进入畜牧的生活阶段之后,相互为争夺财物的战争转变,为之人们需要发展身体各项能力,如迫击对手的奔跑能力,搏斗时的身体力量,准确的投掷技术,以及弓箭的使用能力。
这就是作为渔猎时代劳动技能的许多体育项目得到更大、更快地发展。
又随着战争的发展扩大,又创造出更多地属于练武手段的体育项目,如举重、摔跤、奴车、武艺等。
这些活动经过流传演变,都成了体育竞赛活动,还有很多体育项目也有类似的情况。
至于射箭、射击和现代五项运动的兴起,则明显带有军事性质的痕迹,这说明了体育的发展与军事有密切的联系。
3、体育起源于娱乐:最早的许多体育项目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跑、跳、掷、游泳和攀登,只是体育项目中的一部分,还有部分体育项目是社会的娱乐活动,如杂技技巧、舞蹈、秋千、拔河和球类等,都是人类在生产有了提高,生活资料逐步丰富,能得到温饱后或古时的贵族阶级,为寻求休闲式的娱乐活动而创造出来的。
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活动或教育过程。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方案第一节: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而长期坚持运动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第二节: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要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首先需要衡量个人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强度。
每周进行3-5次的锻炼,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能够有效提升体能水平。
第三节:有氧运动的重要性有氧运动是一种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氧气的摄取,促进健康的体重控制,降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第四节:力量训练的价值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并提高身体的代谢率。
通过进行力量训练,人们可以改善体态、预防运动损伤,并减缓肌肉的老化速度。
第五节:柔韧性锻炼的好处柔韧性锻炼如瑜伽、拉伸训练等能够增强肌肉的柔软度,改善身体的灵活性。
这种训练有助于减少肌肉拉伤和关节问题,同时也能提高运动表现。
第六节:个人兴趣和偏好的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方式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或偏好,很难坚持下去。
因此,个人的兴趣和偏好应该作为制定运动计划的重要因素。
第七节: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性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休息和恢复同样重要。
适当的休息可以减轻运动带来的疲劳,预防过度训练。
恢复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按摩、放松训练,并确保充足的睡眠。
第八节:坚持运动的方法和技巧要坚持运动,可以选择与他人一起进行运动,增加参与度。
还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励自己持续运动。
此外,记录运动成果,跟踪身体变化也能给人带来信心与动力。
第九节:饮食与运动的结合饮食也是体育运动与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环。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身体获得必要的营养,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适量的水分摄取也有利于身体的代谢和废物排出。
第十节:定期体检的必要性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方案中,定期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保健学》课程笔记第一章体育运动与健康第一节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个包含身体、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完整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可以具体描述为:1. 生理健康: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包括良好的身体发育、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能力。
2.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状态稳定,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体验。
3. 社会健康:指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 道德健康:指个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二、健康的重要性1. 个人层面:健康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保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
2. 社会层面:健康的社会成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程度。
3. 经济层面:健康可以减少医疗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4. 国家层面:国民健康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健康评价标准1. 生理健康标准:- 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体型等。
- 生理功能:如心率、血压、肺活量、视力、听力等。
- 免疫力:如抗体水平、白细胞计数等。
2. 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状态:如情绪稳定性、情绪调节能力等。
- 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 社会适应:如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
3. 社会健康标准:- 社会参与:如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
- 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
- 社会支持:如获得社会帮助和资源的能力等。
第二节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生理健康的影响1. 心血管系统:- 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提高每搏输出量。
- 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
-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2. 呼吸系统:- 增强肺通气量和肺活量。
- 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增加氧气摄入量。
- 改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第一节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用自我检测,增加运动潜质,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学会利用心率检测运动负荷。
教学难点: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超负荷工作,超负荷运动,你们知道什么是负荷呢?什么又是超负荷呢?我们经常锻炼身体,那怎么安排才能更合理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本学期的第一课,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二)新授1.教师进行讲解,讲解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负荷量的概念。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小组4人进行讨论,讨论时间5分钟。
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且进行讲解。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一,量力而行,第二,合理搭配运动强度,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第四,要处理好锻炼和恢复的关系。
简单讲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3.讲解心率的概念以及最大心率。
220-年龄=人最大心率。
讲授测定心率的方法。
讲解桡动脉、颈动脉、颞动脉等方法。
以及简单的计算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当下心跳次数。
4.讲解运用心率检测运动负荷。
对于初中生而言,通常运动强度在65%-80%,引导同学认识到靶心率的概念。
靶心率=最大心率x强度百分比,以及简单讲解晨脉来如何判断运动疲劳。
(三)巩固时间规划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设计出总计的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的规划表,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运动负荷。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生活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教学反思:第二节善于休息增进健康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用自我检测,增加运动潜质,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