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做法
- 格式:pdf
- 大小:263.73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地域性建筑的地形、气候、技术、色彩、空间、材料等方面对地域性建筑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地域性建筑应具有的设计特点,并结合一些实例对地域性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城市不断发展,建筑不断创新,新技术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像使城市失去了地域文脉所赋予的独特的可识别性。
从北方到南方,乃至国外,不变的建筑形式,或是说模仿性很强的建筑形象让人们在其中无“无场所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将建筑与城市进行有机结合设计。
关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地域性建筑的定义地域性建筑是指回应某一地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1]。
建筑的地域性,或称地方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关联,它是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地域性从建筑产生之日起就有,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属性。
建筑的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建筑形式与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并取得平衡的结果[2]。
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地形特征相结合“建筑的形式、布局不能孤立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而应与其相互渗透,协调共生。
”建筑与地形特征相结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利用特殊的场地环境,使建筑与其场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展览中心,这个设计就是把建筑当做一个“生物”放在地块中,仿佛是生长在红海滩上的一个生灵。
这个设计的特殊性是因为红海滩这个特殊的海边环境,使得建筑的形体不苟同于其他的展览形式建筑,并且建立有符合当地海滩特点的地域性建筑。
建立有特点的建筑,然后营造与当地相融合的意境。
冯大中艺术馆。
此建筑的特点并没有将建筑临近地块的某一边缘,而是放在场地中间,形成一个接近居中的图底关系,周围余留的空间,由古树,草,山石等自然环境点缀,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景象。
浅谈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入专业:姓名:指导老师: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结晶产物用着一种几乎“野蛮”的方式侵占着大量的自然土地,吞噬者日渐稀少的生态资源。
让那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不复存在。
因此提倡自然环境和建筑相和谐的生态设计理念无疑是保障自然环境保护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文首先从介绍了建筑艺术设计与自然环境保护所存在的关联性,并总结了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设计手法,最后以南京佛手湖建筑师酒店项目作为主要案例,针对于自然环境保护与建筑艺术设计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设计构想。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当今建筑建设与自然环境改造的大潮之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来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环境;融入;个案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building as a produc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an almost "savage" occupy a lot of natural land, and devourer of increasingly scarce ecological resources. Let th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eauty no longer exists. Therefore advocat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is safeguar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from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relevance, and sums up th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gimmick, bergamot architects lake hotel project in nanjing as the main case,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art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 Hope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be in today's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 under the tide of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ways to deal with the mutual fusion architec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to; Case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城市交通网络(公共交通、私家车)的完善便利、通信技术(电力、通信)的日趋发达,只是单纯的活动于人们熟悉的生活圈里,己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1]。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与运用。
重庆,作为中国的山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并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本文首先对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
随后,文章将梳理重庆地区建筑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域性元素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和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为重庆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建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丰富多彩,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也深深地烙印在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之中。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江河纵横。
这种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重庆的吊脚楼就是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既适应了山地地形,又体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多雾。
这种气候条件要求建筑既要考虑通风透气,又要注重防潮防湿。
因此,重庆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敞式布局,利用天井、阳台等空间组织通风,同时采用坡屋顶、挑檐等构造措施防止雨水侵入。
重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文化特征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
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
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
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就某种性质上来说,建筑是按照人的意思被切割出来的,它理应属于人工创造的产品,而环境则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天然就是和谐共处的,而应该是通过一些组合处理,来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只有使它们巧妙的相结合,才能更大范围的求得统一,任何建筑只有当她和环境融合在一起时,并和周围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如果脱离了环境,建筑而孤立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
关注建筑外部空间、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问题之一。
这也是从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建筑的一个出发点。
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和不同时期的现代建筑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这些理论和作品着眼于场地、地段、城市等不同层面的环境要素,对建筑、空间、形态、材料、建造有充分的理解,并反映现实感受。
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不同性质、不同感觉的建筑环境构成了多彩多姿的城市空间。
一、基础环境与建筑地面:地面是建筑与环境空间的使用者,人的行为支承面,它的色彩,高差处理及质感的不同,均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导与限制的作用。
为了便于人们行走与活动,地面常采用硬质材料制成的砌块铺设,具有防滑、耐磨、防尘、排水等性能,并因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改善了城市环境,而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室外活动空间中。
色彩设计:地面以色彩为主,确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它可以与建筑物的色彩构成对比或统一。
一般来说,环境空间较大,气氛要求活跃的宜采用对比手法;环境空间较小,气氛要求安静的宜采用统一手法。
同时色彩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整个地面在小环境中仅起到背景作用。
在同一环境氛围下,亦可通过局部不同色彩的处理,去区分不同功能局部空间,对人们行为起限制或引导作用。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道路上的斑马线,通过局部的色彩处理,对道路这个交通空间起着局部划分的作用,人在此区间内的行为受到引导和肯定。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温素敏发布时间:2023-07-01T07:44:04.072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8期作者:温素敏[导读] 建筑能效已成为我国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
积极的设计往往很昂贵,而且维修成本很高;无源的设计一般不需要额外的能源,而且费用低廉。
被动式设计较之主动式设计更适宜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与应用。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被动式建筑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建筑能效已成为我国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
积极的设计往往很昂贵,而且维修成本很高;无源的设计一般不需要额外的能源,而且费用低廉。
被动式设计较之主动式设计更适宜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与应用。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被动式建筑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被动式在区域无源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建筑的设计思想逐渐走向了绿色和环保。
区域式结构现代建筑的规划理论和实际运用必须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不断完善与强化,推动当代建筑的最佳发展。
一、地域性被动式设计原理(一)被动式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其设计和创造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这种设计战略是根据主动式技术和被动式技术来实现的。
消极设计是利用不同的自然生态法则,将建筑的结构元素与其所在区域的环境相适应,从而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居住和工作的需求。
因此,建筑的消极性就是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采用消极的方法,被动地改善内部的空间,或是采用一些低端的技术措施,或是直接使用再生能源来降低能源消耗,与主动式设计相比,它几乎没有或者只需要少量的机器和电力。
被动式设计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建筑创意的新型设计方式,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限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创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解析摘要:建筑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适宜技术前言:众所周知,建筑是与土地紧密相连,建筑是建设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这个场所或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都对建筑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提到一个地方时,建筑设计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特点,好的建筑与地域相辅相成,所以“地域性”的表达对于建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地域性”的概念表明一种结果,它不同于“地域主义”.建筑的“主义”是建筑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建筑问题的方式,而非建筑的结果。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是文化的载体,地域性的体现主要来源于历史文化。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就是建筑能够具有当地特色。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从广义上讲,它首先受到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要满足人们的多元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广义地域性特征的建构应该是现代建筑发展的远瞻性目标。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一个范围内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剖析当地的传统文化,发掘可利用的因素,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建筑设计符合地域性。
1 地域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建筑设计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环境,比如黄河流域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以土、木为主。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让当地的人民对土地和植物有着很深的情感。
相反,西方古建筑的代表如希腊、罗马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缺少开阔的地面和广阔的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所以那里的建筑广泛的使用石灰岩和大理石。
就建筑设计的特点来讲,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仍然立足于当地技术发展水平。
在建筑设计和空间安排上都要与当地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相关。
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建筑设计策略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环保下的建筑设计成为当前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选择。
建筑的环保设计不仅仅是建筑物室内的节能、低碳设计,它还必须对建筑物周边的绿色环境以及其本身的设计进行整体考虑。
所以,环保建筑的设计前提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强调建筑物的可持续使用性,它是一种生态的建筑模式,也是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居建筑模式。
环境保护下的建筑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环保;建筑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当前社会能源的消耗十分巨大,并且开实诚现短缺的缺失,另一方面环境也在逐步恶化,人们生活的质量难以提高。
因此节能环保逐渐成为人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建筑方面,环保下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今世界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的热潮。
绿色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空间,它迎合了人们对于节能环保、健康绿色的居住要求,是生态与科技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也符合现代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建筑设计策略做了简单的分析:一、明确环境保护下建筑的概念、特征1.概念在建筑行业中环境保护下的建筑并不仅仅指一种为人们提供节能、安全的居所,它还需要使用周期长、舒适度高、土地利用率高等一系列特点,它也被称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当今人们对于环保节能以及健康舒适建筑的一种称呼,它是一种可以持续使用的建筑。
这种可持续不仅仅指建筑物的持久利用,也指建筑所用能源以及其他资源、能耗使用的可持续性,随着人们在技术上的逐步发展,新型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运用于环保建筑物之中。
目前业界对于环保建筑的定义主要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休闲、生命周期长、土地利用率高,同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当地环境的建筑物,其主要表现在能源利用高效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两个方面。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分析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过度开采导致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种问题使得人类生存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号召。
在建筑设计领域,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思想也被大多建筑设计师所接受,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1.产生背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时代,人类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发展,经济与科技的高速腾飞也使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土壤退化、生态失衡等等问题。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日益遭到破坏,地球的承载力越来越低,人类正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在这种生存危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横空出世。
2.定义可持续发展含义丰富,但归纳起来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个概念被广泛接受,在建筑设计领域就体现为“生态建筑”。
3.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特点(1)体现建筑的教育功能,发挥建筑体现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作用;(2)促进人类观念的更新,改善人类生活方式,以使全球能源处于和谐状态;(3)增进大众对技术的认识,提高不同材料的耗能意识;(4)建筑能够更好的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起到地方文化保护作用。
二、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环境差异较大,气候、地质、地形、水文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建筑设计相应不同。
接下来,从气候、建筑材料、地形、经济等方面展开论述。
1.气候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东西纵贯长,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北方的温带气候区、南方的亚热带、热带气候区以及西南的高原气候区,气候特征千差万别。
在不同地域以不同气候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的重要体现。
比如热带的竹楼,很好的适应了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中国各地的建筑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可以做以下总结:(1)选用符合当地气候的建筑材料。
生态建筑因地制宜准则的发展措施近代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不过,人类无节制掠夺扩张的行为给整个自然界带来了无法补充的损失与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诸如土地减少、毒废物排放、气候变暖和资源减少等,其中,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超乎常人所能想象。
“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估计,世界的建筑相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50%、水资源的50%、原材料的40%、农业用地损失的80%,同时产生了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合物”[1]。
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普遍注重,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作为一个与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其生态化对于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建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已成为建筑师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因为生态建筑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污染的减少,同时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生存空间,所以,发展生态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
当前,我国生态建筑处在起步阶段,尚缺乏对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而且各地气候、资源等物质条件相差甚大,所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生态材料和生态建筑技术,设计出体现地方特色的生态建筑,尤有现实意义。
1生态建筑的内涵及特征1.1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狭义来说,它专指符合生态学原理,并与自然环境建立友好关系的建筑;广义来说,它不但是生态学思想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其主要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二,构造适合人类健康、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第三,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其目标是使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寻求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
浅谈房屋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一、房屋建筑设计中地域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1、房屋建筑设计中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因素在微观上反映着具体的房屋建筑场所,对房屋建筑的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场地性;地理因素在宏观上对某一地区的心里认知及场所意象有着一定的影响。
这两个方面之间不可分割且相互融合,对艺术及技术的兼顾性进行体现。
比如,我们国家古代在设计的时候提出“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一些风水思想,将这些思想当作基础的选址原则,这也是一种表现地理条件的朴素但全面的设计理念。
地理因素既包括地形、地貌,还包括土壤、水文等一些状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出现了变化多样的人类居住环境。
2、房屋建筑设计中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和房屋建筑的地域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域性原则中房屋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合理的利用能源:对气候因素进行合理地处理,既要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技术的依赖,还可以为业主提供良好的房屋建筑环境。
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剖面、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和材料构建上。
二、房屋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房屋建筑平面设计必须遵循场地的相关因素。
房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
房屋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
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房屋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
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房屋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房屋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房屋建筑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联系。
房屋建筑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
地域性建筑——文化因素与生态因素的统一10级城市规划二班赵东1103400222摘要:分析地域化建筑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总结出地域性建筑中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因素以及利用现代生态技术手段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建筑的方法。
关键字:地域性;建筑;文化;生态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性及特色,是在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它与生成它的母体(如部族、乡镇、城市)及其自然和社会的因素有着长期和复杂的关系。
而地域性建筑是一定时代和地域内经济、文化、技术、观念意识的综合体现和较为集中的表现。
在它们的身上往往记录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并记录了不同意识(包括政治意识和社会文化意识)之下形成的审美样式。
它们是特定地域中与其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需求相适应的构造物。
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全球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地区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朴素生态学原理和各种适用的地域技术,也使我们在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之余,从传统的地方智慧与当前面临的危机中寻求蹊径,探索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地域性建筑的成因1地域性的概念“地域”是指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广义的地域性指与一个地域相联系或有关的本性和特征,它涵盖了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方方面面的特征,城市与建筑的特征也包括在内。
“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也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
2 地域性对建筑的影响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特色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中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的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如西北黄土高原有冬暖夏凉的窑洞、西南山区有依山就势的吊角楼、阴湿多虫蛇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干阑式”民居。
浅析地域建筑创作方法与途径摘要:从地域建筑创作入手,分析了地域环境与地域建筑创作的关系,通过对多个建筑实例的分析,简要总结了几点地域建筑的创作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地域建筑;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曾经存在了许多问题。
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及特色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遭到破坏。
放眼望去,全国到处可见品位不高的西方建筑仿制品,至少在城市建筑的外观和立面上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状况,地域特征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如何让时代感与文脉环境意识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值得我们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1.传统建筑文化是建筑创作之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形成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元素,为今天中国城市建设提供着丰富的资料和借鉴,是现代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
整体规划设计以“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为原则。
设计努力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特色策展、情景再现等业态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打造“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
这种从传统建筑文化上演变的现代建筑,突显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彰显了现代成都的特色生活方式。
(图1)图1成都宽窄巷子2.民族文化环境丰富建筑创作的语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建筑也呈现丰富多姿的状况,其中蕴含了及其丰富的了民族文化内涵。
抓住民族建筑的基本形态特征进行建筑创作,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建筑创作的突出创作方法。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叶欢摘要:建筑是城市中的主要构成因素,其形象与结构直接影响着整座城市的风格面貌。
每一个具有风格的环节都可以将建筑自身所应用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范围、时间里积淀融合形成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域文化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建筑设计需要针对每个环节的地域性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对地域性特征所把握的需求给予满足。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地域性前言:建筑设计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工程内容,同时也深入到了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
在长期的发展中,不同地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对于地域文化的创新与继承,是根据唤醒人们内心的赞同感、方向感而引发参与者的归属与共同感。
在不同地区进行建筑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特征,将地域性因素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提高建筑设计的人文情怀,将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加大提升。
1、地域性内涵特征“地域”主要指的是一定的土地或者区域范围,同时也具有乡土的特征,爱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形成的理念和文化具有地域性。
其主要是在一定程度的地域范围中长时间产生的文化形态、历史遗址、社会习俗、生产生活形式等。
不同的建筑工程在设计规划时,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环境问题,与建筑风格相互结合,将地域性特征反映出来,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
地域性在工程建设过程的一项重点规划内容。
因为每个地区的季节与气候均具有差异,因此在进行建筑布局时要考虑的因素也存在不同。
如因为建筑地域性原因造成南方与北方在建筑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同时还应对气候季节因素多加考虑,将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加大提升。
地域性的特征体现在自然环境特征、历史人文特征等方面。
同时,自然环境当中的历史文化、形式风格与建筑结构等,都具有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特征,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建筑。
对于一名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在进行建筑工程规划时期,要对区域地域性特征充分考虑并通过发展和生态的方向去看建筑工程,在足够对环境和地形地貌尊重情况下,设计出一个与地方特点相互适合的建筑,在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及空间布局等设计中,还需要将地域性的特征纳入其中,推动建筑设计效果的提升。
摘要:目前,地域性建筑创作出现了多样化繁乱的趋势,本文通过挖掘建筑与自然最本质的联系,提出了用地域性建筑来解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将地域性建筑创作回归到本原。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自然Abstract:Atpresent,theformofregionalarchi-tecturedesignbecomescomplex.Wetrytosearchaftersomeessentialrelationbetweenthenatureandbuildingsinthisarticleandcon-cludethattheregionalarchitecturecanbeusedformitigatingtheconflictbetweenthenatureandbuildings.Inadditionitisasolutionofdrivetheregionalarchitecturedesigntoafontalway.Keywords:regional;architecture;nature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096-03地域性建筑创作原本是指建筑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是试图将建筑的发展引向一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脚踏实地”为作风的稳定发展道路上,也以此对抗科技全球化造成的趋同现象。
但是在目前建筑创作多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下,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本身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繁乱趋势。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针对于此我们应该有所觉醒。
本文针对目前全球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枯竭。
提出了重新审度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积极作用,希望在建筑领域里以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来缓解这个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详细总结和分析地域性建筑创作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细微手法和要求,这也将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从繁乱的圈子中回归到创作本原。
1总则建筑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这些问题一直就是在受限制和打破顺从这两个方面中争论不休。
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
究竟何去何从呢?我们需要人类恢复原始的环境还是在现有的状态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重新关注地域、自然和生态的特征和演进机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
我们认为不需要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去建造建筑,建筑作为一门综合的科目,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涉及到各方作者简介:张宇(1979-),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于辉(1974-),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做法StrategyPracticeoftheRegionalArchitecturalCreationinNaturalEnvironment张宇于辉ZHANGYuYUHui图1纳尔逊美术中心(普雷多克)图片来源:凯瑟琳·斯莱塞.地域风格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6面的科学领域,我们应该把这些领域的知识更加系统地运用到建筑当中。
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
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
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因此我们将地域性建筑与自然环境问题相结合探讨一条双赢的策略。
2设计实例2.1纳尔逊美术中心(安东尼·普雷多克)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
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
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
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
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
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
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
(图1)2.2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展览中心(笔者在德国做的设计)这个建筑设计的主旨就是把建筑当成一个生长在红海滩这个特殊水域的一个生物,将建筑融于环境之中,参与环境的运作和代谢。
首先是尊重气候,根据当地的气候,通过引入中央的生态中枢系统,将建筑生态理念作为主要设计思想,并在建筑周围塑造了人工浮岛,通过植被来降解水中杂质,也净化和冷却进入建筑的空气。
同时在造型上模拟生物机体,将建筑分为躯干,神经,心脏,手脚和衣服几个部分,通过一定的仿生思想和有效地利用太阳辐射,将建筑能耗有效降低。
另外在材料应用上,尽力采用了当地材质,尤其在保温材料上,利用了当地的芦苇。
(图2)3策略做法归纳3.1对当地的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尊重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使现代建筑建造克服了地形的约束,甚至能创造出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的内部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特征对建筑形成的制约能力降低。
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们坚决杜绝这种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生硬碰撞。
首先要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地貌进行细致的考察,其中之一是检查当地的地形状况,不能盲目地为了追求建筑的形式而大动土方,造成地表肌理的破坏,尤其在诸如坡地,沟壑等特殊地形上更要顺应地势,因地制宜;之二是检查当地的土壤特征,尤其在诸如湿地、海边、田园等特殊成分的土层上,图2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展览中心图片来源:expositioncentreof“REDBEACH”,PanJin97我们必须减弱建筑的地基对其原有生态成分的破坏,对此我们希望用折衷的方式来设计建筑: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包括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材料技术等,尽量融合建筑形式的施工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例如,在海边的湿地可以用木材等可回收、无污染的材料作为桩基,将建筑架空,而尽量减少或杜绝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如果不可避免地使用,我们提倡对材料进行必要处理,减少对土壤破坏。
然后,要对建筑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进行细致考察,其中之一包括对湿度、温度等最基本因素的考察,诸如寒冷地区的保温做法,炎热地区的防晒措施,潮湿地区的隔瘴手段等等。
之二是对日照、风向、降雨、降雪等其他气候条件的考察,尤其在这些自然条件特殊的地区内,要把它们作为建筑设计必要考虑因素,我们在建筑形式等方面要服从这些因素或尽量减少之间的冲突,同时我们需要评价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生物的舒适感,需要解决室内自然通风,温度恒定等。
这里也不做过多的阐述。
在生态观念上这个方面是涉及到气候形成和微气候对建筑的影响这两个层次。
从生态学角度我们称这种探讨为“能流控制下建筑结合气候的设计方法”,而这里我们结合地域性的理论将其简化。
理论上,我们将建筑当成庇护所,这样就形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不同的小环境,这个环境的气候称为微气候,也就是二次调节的气候。
微气候是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影响这个指标的一个绝对因素就是外界气候情况,这样可以看出,很多生态学上的处理手段可以以地域性理论中的原理简化成朴素的处理手段。
这是二者的结合点,我们在生态设计中完全可以利用当地建筑对气候尊重的这个属性来完成。
总之,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本身就是以客观地域现有的条件为基础而进行的,我们以积极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满足这些客观条件,那么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自然会以一种朴素和踏实的方式流露出来。
3.2减少建筑能耗,降级对自然能源的过度使用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们在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重视降低建筑的能耗,同时减少对自然能源的过度使用。
具体有三方面,一是建筑材料使用;二是节能方面的设计;三是建筑耗能的来源方式。
首先是建筑材料使用,我们应该减少建筑材料的运输消耗,应该提倡研究地域性建筑材料,就地适材,同时提倡建筑材料使用的循环性、耐久性和灵活性,尽量减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特别注意材料的环保性能。
其次是注重节能方面的设计,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上除了展示一定的手法外,更要注意考虑节能方面的设计,这其实涉及下文所要提到的技术问题,比如在建筑的体量上注意整体性、减少建筑外表面积,利用设计进行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人工设备的过多使用等等,这些方面有时候会和其它设计因素相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用折衷的手段来综合思考,我们提倡必要时舍弃虚夸的建筑手法表现,而做到以自然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
最后是建筑的能源消耗方式,这里我们所提及的建筑耗能主要是从建筑热能补给(采暖)、建筑光能补给(灯光)、建筑动能补给(包括电梯等设备)、建筑制冷补给几个方面来说的。
这些涵盖了建筑基本的耗能,我们需要对这些能源的来源方式做思考,提倡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注重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区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限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注意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节约能源。
3.3控制建筑垃圾排放对环境的压力这里有两种垃圾类型,一种是建筑维持运作所向自然环境排放的废气和污染物,其中主要包括人们使用的生活垃圾和废气的排放;一种是建筑自身在达到使用年限形成的自身废弃物。
地域性建筑创作在自然环境问题中的策略思想要求我们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处理。
对于前者,我们必须把其纳入到整个地域环境系统中进行设计,首先在整体规划上要有统筹安排,例如尽量不放置酒店等具有较大垃圾排放量的建筑安置在环境质量要求高的诸如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地,如果必须,则尽量在边缘地带,而且区内需要进行垃圾排放系统设计,利用中水处理和垃圾降解等生态手段进行必要处理;同时可以利用一些地域性因素,比如湿地具有降解垃圾的功能,如果在湿地地区设计建筑,完全可以考虑这种地域的功能,将垃圾直接利用基地进行降解,这样同时也形成了该地区的特殊特色。
对于建筑物自身形成的建筑垃圾,我们需要从建筑材料等方面统筹考虑,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外维护材料,总体原则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注意材料的循环使用,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再生材料;特别注意的是地基材料,尽量不破坏地区的表皮肌理和对土地产生污染,这里可以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技术同时结合现代技术的处理方式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