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细菌形态学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1
实验一微生物制片及形态观察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显微技术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
1. 结构光学显微镜是由光学放大系统和机械装置两部分组成。
光学系统一般包括目镜、物镜、聚光器、光源等;机械系统一般包括镜筒、物镜转换器、镜台、镜臂和底座等(图1-1)。
图1-1 光学显微镜结构图标本的放大主要由物镜完成,物镜放大倍数越大,它的焦距越短。
焦距越小,物镜的透镜和玻片间距离(工作距离)也小。
油镜的工作距离很短,使用时需格外注意。
目镜只起放大作用,不能提高分辨率,标准目镜的放大倍数是十倍。
聚光镜能使光线照射标本后进入物镜,形成一个大角度的锥形光柱,因而对提高物镜分辨率是很重要的。
聚光镜可以上下移动,以调节光的明暗,可变光栏可以调节入射光束的大小。
显微镜用光源,自然光和灯光都可以,以灯光较好,因光色和强度都容易控制。
一般的显微镜可用普通的灯光,质量高的显微镜要用显微镜灯,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
有些需要很强照明,如暗视野照明、摄影等,常常使用卤素灯作为光源。
2. 原理显微镜的放大效能(分辨率)是由所用光波长短和物镜数值口径决定,缩短使用的光波波长或增加数值口径可以提高分辨率,可见光的光波幅度比较窄,紫外光波长短可以提高分辨率,但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
所以利用减小光波长来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是有限的,提高数值口径是提高分辨率的理想措施。
要增加数值口径,可以提高介质折射率,当空气为介质时折射率为1,而香柏油的折射率为1.51,和载片玻璃的折射率(1.52)相近,这样光线可以不发生折射而直接通过载片、香柏油进入物镜,从而提高分辨率。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而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分辨率越高。
3. 使用方法1)低倍镜观察先将低倍物镜的位置固定好,然后放置标本片,转动反光镜,调好光线,将物镜提高,向下调至看到标本,再用细调对准焦距进行观察。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引言: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微生物,其形态结构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甚至为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辅助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绘制不同种类细菌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材料和方法:1.细菌样本:从环境中采集的细菌样本,使用无菌技术制备细菌涂片;2.显微镜:高性能光学显微镜;3.其他实验工具: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无菌盖玻片、无菌镊子等。
实验步骤:1.细菌准备:在无菌实验台上,取一块无菌盖玻片,用无菌镊子取一小滴待观察的细菌悬浮液在盖玻片上;2.细菌涂片制备:将另一块无菌盖玻片,倾斜放在含细菌悬浮液的盖玻片上,使两个盖玻片接触并自然扩散,制备细菌涂片;3.固定细菌:将细菌涂片在微火上加热,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上;4.染色: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浸入甲醇中进行固定,并在甲醇中静置3-5分钟;5.除染:将固定染色的细菌涂片置于水龙头下轻轻冲洗,冲洗到水清澈;6.贴片:将染好的细菌涂片倒置在无菌盖玻片上,用手指轻轻压实;7.观察:将贴好的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逐个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8.绘制:选取有代表性的细菌形态,在实验记录本中进行绘制和注释。
结果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形态结构,如以下几个典型细菌的形态特征描述。
1. 球菌(cocci):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菌,如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形态特征:球形,直径约0.5-1微米,聚集在一起呈葡萄状、串珠状。
2. 杆菌(bacilli):长形的单细胞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形态特征:长棍状,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2-6微米。
3. 弯曲菌(spirilla):弯曲或螺旋形的细胞,如鲍曼不动杆菌(Vibrio cholerae)。
形态特征:螺旋形,直径约0.5-1微米,长度约2-6微米。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2.通过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具有多种形态和类型。
根据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本实验将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以加深对细菌的了解。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细菌样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菌等)、细菌染色液、载玻片、盖玻片。
2.将细菌样品分别涂抹在载玻片上,用染色液进行染色。
3.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4.清理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见下表)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大小不一,无芽孢和鞭毛。
其中,葡萄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大、隆起、边缘整齐,呈金黄色;链球菌属的细菌菌落较小、平坦、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
(2)杆菌:呈圆柱状或略扁,有长、短鞭毛。
其中,大肠杆菌的菌落较大、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沙门氏菌的菌落较小、干燥、无光泽,边缘不整齐。
(3)螺旋菌:呈螺旋状或弯曲状,有鞭毛。
其中,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长可达6μm,有4-8根鞭毛。
此外,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存在差异,这与其生物学特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
例如,大肠杆菌是肠道中的主要菌群之一,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生存和繁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乳酸菌则是一类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益生菌,其形态和结构特点使其能够在肠道中定植并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论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观察方法。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显微镜使用技巧。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方法。
3. 学习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学习细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显微镜、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滤纸片等。
2. 材料:细菌培养物、无菌水、无菌生理盐水、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的形态观察(1)制备细菌涂片: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滴加无菌水稀释,用接种环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待干燥后,滴加少量苯酚复红染色液,染色约1分钟,用无菌水冲洗,待干燥后进行观察。
(2)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细菌涂片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菌的群体,再转换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比例称取牛肉膏、蛋白胨和琼脂,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加热煮沸,过滤,冷却至50℃左右,加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2)接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细菌培养物,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和分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细菌会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
观察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的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其中,球形细菌的直径约为0.5-1.0微米,杆形细菌的长度约为1-5微米,直径约为0.5-1.0微米,螺旋形细菌的长度约为5-10微米,直径约为0.5-1.0微米。
2. 细菌的培养和分离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出现了菌落。
观察菌落特征,发现菌落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差异。
通过分离和鉴定,成功分离出不同形态和特征的细菌。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显微镜观察,掌握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在生物学领域中,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形态观察实验。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来自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样本,包括土壤、水源和空气中的微生物。
然后,我们使用显微镜将这些细菌样本放大观察。
通过放大镜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大小和结构。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来自土壤中的细菌通常呈现出长条状或螺旋状的形态,而来自水源中的细菌则呈现出球形或椭圆形的特征。
这些差异表明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除了形态特征的差异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颜色不同的现象。
这表明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可能存在着差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细菌的形态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项实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菌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细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实验一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原理简单染色采用一种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常用结晶紫、美蓝、碳酸复红等碱性染料。
染色后,菌体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被识别。
通过简单染色方法可以观察细菌的菌体形态特征和菌体的排列方式。
观察菌体形态 简单染色(只用一种染料) 观察菌体排列方式染色方法 革兰氏染色鉴别鉴别染色 抗酸性染色(利用两种染料) 芽孢染色观察特殊结构 荚膜染色鞭毛染色二、实验步骤:涂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水洗 干燥 镜检三、思考题1、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答;(1)涂片:开始所加无菌水液滴不要太大,否则不易干燥;取菌量要适宜且要涂抹均匀,避免过大造成堆积,而难以看清细胞个体形态同时也应避免取菌量太少而难以在显微镜视野中找到细胞。
(2)无菌操作取菌:一定要等接种换冷却后再取菌,以免高温使菌体变形;(3)干燥固定:干燥后加热固定,可避免加热时间过长,否则细胞会破裂或变形;(4)固定:菌膜一面朝上,通过酒精灯微火三次。
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菌体形态则会发生改变。
(5)水洗:倾去染色液后,用水沿着菌膜四周冲洗,注意勿使水流直接冲洗菌膜部位,水流不宜过急,过大,至流出水无色为止;2、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才能用油镜观察?答:使用油镜时,物镜与标本间的介质为香柏油(N=1.515),不仅增加了透明度,而且会提高了分辨率。
若制片不完全干燥后,就用油镜观察,则N 会减小,分辨率D 也会变小。
而且还会造成油水两相不互溶,所以制片要求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3、如果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又会怎样呢?答:加热固定的作用是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而且还可增加细胞对染料亲和力。
(1)如果图涂片未经加热固定,则细胞无法固定在载玻片上,在染色水洗后会被水流冲走。
(2)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菌形态发生变化甚至破裂。
实验一 细菌形态和结构观察,涂片制作及染色法 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 实验学时: 2学时一、目的要求1.了解、熟悉油镜的使用和使用原理。
2.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及美蓝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3.能够识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染色特征。
4.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学特征和特殊构造。
二、知识背景细菌个体微小,无色透明,在一般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用适当的染料使其着色后,才能看到其形态、排列和结构。
某些细菌因有特殊的染色性,更可借特殊的染色方法加以鉴别。
因此染色技术是细菌鉴定中的基本技术之一。
检查微生物标本,需要使用显微镜。
比较多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根据不同要求,可使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前几种显微镜用可见光线或紫外光线作照明光源,它们都属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则是用电子流代替照明光源,与光学显微镜不同。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称生物显微镜)的构造,使用与保护方法,已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中讲过,这里概述油镜的原理和使用要点:检查细菌标本,多用油镜进行,油镜是一种高倍放大(95-100倍)的物镜,一般都标有放大倍数(如95×;100×等)和特别标记,以便识别。
国产镜多用“油”字表示,国外产品则常用“Oil 或“HI”作记号。
油镜上还常漆有黑环或红环,而且油镜镜身比高倍镜和低倍镜长,镜片最小,这也是识别的另一个标志。
油镜头的晶片细小,进入镜中的光量也较少,其视野比用高倍镜时为暗。
当油镜头和载玻片之间为空气层所隔时,因为空气的折光指数与玻璃的不同,故有一部分光线被折射而不能进入镜头之内,使视野更暗;若在镜头与载玻片之间放上与玻璃的折光指数相似的油类,如香柏油等,使光线不致于因折射而大为损失,则可使视野充分照明,并能使操作者清楚地进行观察和检查(图l )。
实验室中几种常用物质的折光指数 品名 玻璃 檀香油香柏油 加拿大树胶二甲苯 液体石蜡松节油甘油 水 折光指数 1.52-1.59 1.52 1.51 1.52 1.49 1.48 1.47 1.47 1.33进行油镜检查时,应先对好光线,但不可直对阳光,采取最强亮度(升高集光器,开大光圈,调好反光镜等)。
细菌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哎呀,今天终于要做这个细菌形态观察实验了,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像小孩子盼着过年一样。
你知道的,细菌那些小家伙可真是有趣,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万花筒”。
一开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细菌,听着听着,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种满是颜色的卡通世界,真想把它们都捏到手里看看。
实验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发了培养皿和显微镜。
说实话,拿着这些工具,我有点儿紧张,心里暗想:“我能搞定吗?”不过,既然来了,就得豁出去了。
培养皿里的培养基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感觉就像在做一个科学实验的美食。
小心翼翼地把样本放进去,然后等待奇迹的发生。
没过多久,细菌就开始慢慢生长出来了。
哇,真是让人惊喜!看着那些小点点像星星一样在培养皿里闪烁,简直像是夜空中的星辰。
我透过显微镜一看,哇!这视野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形状的细菌都有。
那些球形的、杆状的、螺旋的,像是小精灵一样在我面前跳舞。
我简直忍不住想大喊:“太酷了!”细菌的颜色也是五彩斑斓,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我看到有些细菌是绿色的,像是刚刚喝过菠菜汁的超人;有些则是红色的,仿佛刚刚从火锅里捞出来的辣椒;还有些是透明的,像小鬼一样,捉摸不定。
咱们平常只知道细菌可能会让人生病,但没想到它们的样子居然这么多样化,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说到观察,显微镜可是个好东西。
调好焦距后,那些细菌的细节真是清晰可见,仿佛它们在我眼前开了一场专属的时装秀。
看看这些细菌,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生物界的真人秀。
那些球形的细菌,像小丸子一样挤在一起,有的则是长长的像根面条,真是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在观察的过程中,偶尔有同学开起玩笑,笑着说:“这细菌简直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真羡慕!”我心里想,这倒是说得有道理。
它们不愁吃、不愁住,天天就是在这培养皿里开派对。
想着这些,我心里忍不住发笑。
实验进行到一半,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细菌的分类。
听着听着,我发现原来细菌有这么多的门派。
比如,有的细菌是革兰氏阳性,有的是革兰氏阴性,就像江湖上的门派,各有各的绝活。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有的则会引发疾病。
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对于研究其生长、繁殖和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特征和功能。
实验材料和方法:1. 细菌培养物: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细菌,分别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显微镜: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 准备细菌样品:从培养物中取一小滴,涂抹在玻片上,待其干燥。
4. 染色:将干燥的细菌样品用甲基蓝染色,以增强细菌的对比度。
5. 观察:将染色后的细菌样品放在显微镜下,逐渐增大倍数,观察并记录细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结果:1. 大肠杆菌:观察到大肠杆菌为一种长而细的细菌,呈现出弯曲的形态。
通过放大倍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质。
细胞壁呈现出扁平的形态,胞质则呈现出透明的特征。
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出圆形的形态。
观察到细菌表面有许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是细菌产生的黄色素,使其呈现出金黄色的外观。
讨论:1. 细胞壁结构: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呈扁平形态,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没有明显的扁平特征。
这可能与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功能有关。
大肠杆菌常生长在肠道中,需要扁平的细胞壁以适应肠道内的环境。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生长在皮肤和黏膜表面,其细胞壁结构可能更加圆形以适应不同环境。
2. 胞质特征:通过观察细菌的胞质,我们可以发现大肠杆菌的胞质呈现出透明的特征,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胞质则没有明显的透明度。
这可能与它们的代谢活动有关。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胞质内含有许多代谢酶,使其呈现出较高的透明度。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胞质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核酸,使其胞质较为浑浊。
3. 颗粒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小颗粒是其产生的黄色素,这种黄色素具有抗菌作用,可以帮助金黄色葡萄球菌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