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性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8T07:01:32.761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6期作者:兰飞燕刘香[导读] 目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不足,皮肤过于娇嫩,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新生儿护理意义重大,此次就针对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方面进行探究。
方法:本次主要从科室选入部分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共有102例,根据电脑软件随机分组,一部分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兰飞燕刘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摘要:目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不足,皮肤过于娇嫩,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因此新生儿护理意义重大,此次就针对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方面进行探究。
方法:本次主要从科室选入部分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共有102例,根据电脑软件随机分组,一部分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其他新生儿为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干预,第一类对照组新生儿实行,第二类为观察组新生儿运用,针对新生儿护理后满意程度、护理新生儿能力、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结果:护理行为、新生儿自身等各方面因素都可导致其出现不适症状,此次针对新生儿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居多;良好的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各方面的成长,此次就护理新生儿能力方面调查,观察组各项表现更优;医院科室运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满意程度调查,对照组有部分产妇对此次护理方案表示不满意,有对比性(P<0.05)。
结论:此次研究表现,新生儿护理期间,给予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护理干预能够为新生儿提供更好的照护,促进其健康成长,该护理模式得到很多产妇的认可。
关键词:共同参与式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前言新生儿较为特殊,因为刚从母体中出生,身体机能、器官还尚不成熟,如果不能在该阶段给予细致的护理干预,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类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死亡。
人们文化水平逐渐提升,对生活质量要求颇高,特别是非常关注医院的医疗服务,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疗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生儿护理显的十分关键,当前临床上新生儿护理中主要运用母婴同室护理,旨在将产妇及新生儿安排在一个病房当中,对母婴进行同步护理干预。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1.1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新生儿院内感染1.4.1新生儿脐炎: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新生儿脓疱疹: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新生儿发热: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新生儿喂养困难: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乳头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关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性的讨论【摘要】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由于新生儿自身的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故对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护理宣教【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9-02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因其可明显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儿神经调节中枢及各器官脏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有调查显示:对产妇就20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具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案准确率为61.3%,中专或高中为49.41%,初中及以下为43.5%;而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1]。
因此,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降低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进食减少、身体内环境急剧变化等综合原因,需改变以往宣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认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1.1 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
护理措施: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
宝宝侧卧休息,防止吐奶或呕吐后误吸、窒息。
喂奶后,可抱宝宝伏在肩上,轻轻拍背,促其呃气,可避免溢奶。
如宝宝发生呛奶或呕吐,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保证宝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不得在宝宝头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挡。
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隐患分析防范对策母婴同室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乳喂养,利于产妇恢复等优点,但由于新生儿的调节中枢及脏器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客观原因,导致母婴同室中的新生儿存在着一些医疗安全隐患。
笔者通过分析母婴同室区内新生儿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管理对策,通过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新生儿安全,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有10253例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住院时间最长21天,最短18h,平均6.5±3.1天,均为母乳喂养;入母婴同室条件:胎龄37周,体重2500g,出生后新生儿无窒息,Apgar评分7分,家属自愿要求照顾新生儿者。
1.2 新生儿安全问题 10253例新生儿中共80例(7.8‰)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新生儿院内感染26例(32.5%),新生儿呛奶窒息18例(22.5%),新生儿低血糖12例(15.0%),新生儿暑热综合征8例(10.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5例(6.3%),新生儿烫伤4例(5.0%),新生儿压伤2例(2.5%),新生儿摔伤1例(1.2%),其他损害4例(5%)。
1.3 处理与预后 80例新生儿经过积极处理,及时好转者28例(35.0%);52例(65.0%)转入重症新生儿室进行治疗,经专科治疗后治愈50例(62.5%),死亡2例(2.5%),分别为新生儿呛奶窒息1例,不明原因1例。
2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2.1 院内感染母婴同室区内空气、物品、工作人员的手消毒不严格;新生儿使用的衣物、被褥、毛巾消毒不严格;母婴同室区内通风不好,造成空气不新鲜;探视人员过多易造成交叉感染;家属无菌护理观念不强,未做到每次接触新生儿前均需仔细洗手,易发生新生儿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等医院内感染疾病。
新形势下母婴同室婴儿安全管理与纠纷防范【摘要】母婴群体属于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特殊对象。
所以,对在住院期间的母婴实施保护性护理安全,减少或者消除不安全隐患,是医疗护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对母婴同室的护理安全问题的探讨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防范医患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母婴同室婴儿安全管理与纠纷防范进行研究,以期为母婴同室安全管理和纠纷防范提供相关的借鉴。
【关键词】母婴同室;安全;纠纷防范1母婴同室中存在的安全问题1.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和纠纷防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医院对安全管理不重视,没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病房硬件条件跟不上,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做保障。
这些不足和不重视形成了婴儿可能被偷窃这样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比如,有的产房没有门卫保安,使得有人可以随意出入母婴病房;比如,有的病房没有消防配套设备,且电线老化,门窗损坏,基础设施差等,这些都对母婴的安全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安全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母婴同室病房管理不善,许多病房外界噪音太多,对母婴休息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另外,病房消毒隔离也不是非常严格,有的病房甚至连最基本的空气温湿度都保障不了,致使母婴在住院期间发生诸多不适感,不适感严重者可能发生感染等,严重影响了母婴的身体健康。
1.2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由于母婴同室管理组织者不力或者对管理规范不重视,母婴同室中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导致安全管理制度完全无章可循,只是流于口头之上。
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具体来讲就是没有全面的管理组织系统、缺乏新生儿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应急预案等。
在实际的母婴护理中,没有严格区分母婴同室病房,把母婴同室与其它妇科疾病者同室,这给新生儿的护理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
比如,有的医院没有床头交接班制度,母婴的胸牌与手圈脱落也无人察觉,这给一些与图不轨之人造成可乘之机,这大大增加了孩子被误抱、被换甚至被偷等诸如此类的案例发生频率。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分析【摘要】目的:为了保护促进支持母乳喂养工作,提高母乳喂养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例母婴同室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宫底每日下降幅度、母乳喂养情况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病率进行观察,并设非母婴同室的母婴200例作对照组。
结果:发现实行母婴同室能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率,泌乳时间明显提前,泌乳率提高,促进子宫复位,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并为延长母乳喂养时限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母婴同室进行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及婴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母婴同室;早期授乳;母乳喂养;效果【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18-02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是产科发展的趋向,为了对其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对母婴同室产妇与非母婴同室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宫底每日下降幅度、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病率等进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37—42周,在我科室正常分娩的产妇200例作为实验组,并以同年分娩,条件相同但未实行母婴同室的产妇200例作对照组。
1.2 方法实验组于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与母亲皮肤接触,30分钟内协助婴儿吸吮产妇乳头,以后按需哺乳,在母亲未泌乳之前不加任何代乳品。
非母婴同室组出生后立即抱入婴儿室,6小时开始喂水,12小时开始以3小时间隔用奶瓶喂牛奶,乳胀后开始定时哺乳,无乳或乳汁不足者,加代乳品。
1.3 统计学方法表1,3和4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卡方检验;表2通过stata 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2.1 分娩后始动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3.0 p<0.01)。
见表2 2.3 新生儿发病情况实验组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32.4 产后4个月时母乳喂养情况实验组产后4个月坚持纯母乳喂养者88%,而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仅26.5%,有显著性差异(p<0.01)。
探讨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的护理安全管理[关键词] 母婴同室病房;新生儿;护理[中图分类号] r13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96-01自1992年我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我们深深体会到母婴同室是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措施,同时能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新生儿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促进母亲产后康复。
但由于母婴同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客观上存在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
因此如何做好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安全管理,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年来,我科通过总结近年来院内、外母婴同室所发生的婴儿不安全事件,分析相关因素,识别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制定了防范措施,控制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是2006年我们医院新增设的母婴同室病房。
现有护理人员12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3人,护士4人。
共有产妇床位44张。
其中有5张床位是作为惠民病房,专门收住贫困产妇,相对文化层次较低,管理上有一定难度。
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我科共收住产妇7250人,新生儿6850人,其中男婴3540人,女婴3310人,胎龄 34-43 周 ,体重1800-4650g,apgar 评分8-10分,早产儿入母婴同室时均未见明显异常,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生。
2 护理风险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1)新生儿窒息: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当造成呛水或呛奶;母婴同床同被,母亲的身体或过厚的被子压住新生儿,其无力反抗;夜间母亲躺着喂奶睡着时乳房堵住新生儿口鼻;新生儿卧位不当,导致呕吐物返吸进入气管等。
(2)新生儿烫伤、摔伤:烫伤多数与洗浴时水温过高或不稳定有关,我院曾发生一例因为热水器水温调控不当而造成婴儿手臂皮肤一度烫伤的事件,由于处理及时,未对婴儿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摔伤多与母婴同床未拉好床栏有关。
3讨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主要表现是高气道阻力、高功能残气量和高呼吸功能消耗等,容易造成呼吸肌的疲劳。
目前无创通气已成为临床常用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辅助治疗方法[1]。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对无创通气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常常会出现疑虑和恐惧,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如何配合,并在通气前、通气中适时进行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口鼻面罩气道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迅速、简单、痛苦少等优点[2]。
无创性方式患者容易接受,且感舒适,可定时取下,不影响讲话、咳嗽、进食,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支持疗法。
在无创通气治疗者中解决面罩使用中漏气问题,选择密闭性好、舒适度高、死腔小是使用无创通气好坏的关键,也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的关键。
本组经无创通气治疗患者通过通气前、通气中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患者配合治疗的意识提高,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
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呼吸监测,加强气道吸痰和湿化治疗;观察神志及血氧饱和度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呼吸衰竭加重征象,尽早无创通气治疗。
4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2]王美锦,杜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5):542.[收稿日期:2012-10-31编校:朱林]浅谈早产儿入母婴同室的护理陆红英,江霞(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江苏南通226000)[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母婴同室护理措施。
方法:护理人员对母婴同室的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指导。
结果:大大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同时也减少了出院后的感染发病率。
结论:对母婴同室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护理指导,可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产后母婴同室病房发生新生儿呛奶的预防和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母婴同室病房发生新生儿呛奶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产后母婴同室病房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50例产妇。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生儿呛奶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呛奶发生率以及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的新生儿呛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进行新生儿呛奶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妇的新生儿呛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保证新生儿安全,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呛奶;预防和护理婴儿消化道生理结构特殊易发生呛奶,又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咳嗽等反射很弱,不能把呛入气道的奶汁咯出,导致气道机械性阻塞发生窒息缺氧,严重时导致婴儿猝死[1]。
一般产妇对于新生儿喂奶或者呛奶急救等方法并不熟悉,所以临床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指导,防止发生安全隐患,故探讨产后母婴同室病房发生新生儿呛奶的预防和护理,以我院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后母婴同室病房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均为50例产妇。
所有新生儿,出生的阿普加评分评分均为10分,母亲均无并发症。
研究组中25例为顺产儿,25例为剖宫产儿;对照组中26例为顺产儿,24例为剖宫产儿。
两组研究对象在阿普加评分、母亲状态等一般资料上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新生儿呛奶护理。
新生儿呛奶具体护理措施:预防措施:对产妇在围产期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授课、观看视频的方式介绍新生儿呛奶的预防和护理,主要教导产妇正确的喂哺时机和姿势、如何排出新生儿胃内空气以及发生呛奶时的紧急处理等[2]。
关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性的讨论【摘要】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由于新生儿自身的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故对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护理宣教【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05-01
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因其可明显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儿神经调节中枢及各器官脏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有调查显示:对产妇就20
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具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案准确率为61.3%,中专或高中为49.41%,初中及以下为43.5%;而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1]。
因此,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降低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进食减少、身体内环境急剧变化等综合原因,需改变以往宣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认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1 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
护理措施: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
宝宝侧卧休息,防止吐奶或呕吐后误吸、窒息。
喂奶后,可抱宝宝伏在肩上,轻轻拍背,促其呃气,可避免溢奶。
如宝宝发生呛奶或呕吐,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保证宝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不得在宝宝头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挡。
1.2 中暑:我地区一般夏季温度均于30℃以上,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身出现皮疹。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
护理措施:根据室温及新生儿体温及时增减新生儿衣服被盖,注意房间通风散热,气温过高可开空调调节室温。
1.3 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很容易受细菌感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不要让尿布上的大小便污染脐部,洗澡后用安尔碘清洁脐部。
包尿布时,不要将尿布包盖脐部,以防尿布摩擦和污染脐部,凡接触脐部的一切物品要清洁、干燥。
1.4 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
护理措施:应用保暖措施应尽量以调节室温为主,并适当增加衣服和被盖,避免应用暖水袋或瓶子。
1.5 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
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
每日母婴分离不超过1h。
宝宝一般不离开病区,遇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均需有家属陪同。
宝宝沐浴时,请家属陪同至沐浴室外等候,不要让陌生人抱宝宝。
1.6 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
护理措施:宣教尽早进行新生儿喂养的好处。
指导产妇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喂奶,一定要按需哺乳,因产后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多,每天喂奶次数不少于12次,尿布24小时湿6次以上。
1.7 压伤:产妇产后劳累过度,疲劳易睡,甚至在喂奶时入睡,而致压伤。
护理措施:宝宝不得和妈妈同睡,喂奶结束后抱回婴儿床。
1.8 碰伤:产妇及家属较长的指甲,宝宝床上任何有露尖的物品,因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碰伤。
护理措施:防止碰伤,产妇及家属剪短指甲,宝宝床上不放任何危险物品。
1.9 感染:新生儿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接触病菌后易发生感染。
护理措施:探视人员接触宝宝前请先洗手。
喂奶前用温水毛巾擦净乳头。
产妇不要给其他宝宝喂奶,也不要请
她人给自己的宝宝喂奶。
严禁患传染性疾病或病菌、病毒携带者探视陪护,如感冒、发热、有感染病灶等。
母婴物品分类放置。
住院期间统一使用医院提供的抱被衣物,不要使用患者自己的衣被。
每天开窗通风1~2h,保持空气新鲜。
病房配有循环风,定时消毒病房空气,不要自行关闭。
2 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
2.1 加强产前教育: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仅靠住院期间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加强产妇产前教育,制定一个完善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产妇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2.2 住院期间宣教:孕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执行入院介绍时,向孕妇和主要的陪护人员详细介绍新生儿安全告知单的具体内容,孕妇及家属理解后,护患均签字,一份交产妇,一份保存在病历里。
住院期间对产妇的健康宣教依从性最好,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不定时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安全护理新生儿,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反复强调注意事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其它宣教:可通过医院宣传栏,设置醒目的宣传画张贴,摆放科普读物等措施,让产妇尽可能多的掌握新生儿安全知识,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曾迎迎张燕丹.母婴同室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状况认知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21期:2589-2590
作者简介:
女 1979年6月毕业于无锡卫校工作单位江阴市长泾医院妇产科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