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康复学推拿手法学简版
- 格式:ppt
- 大小:5.45 M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前面部分1.《黄帝内经》第一个使用“按摩”一词。
2.“推拿“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
3.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4.适应症伤筋:凡是人体各个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
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扑闪挫(急性,邪气盛),或因体虚、劳累过度及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因素(慢性,正气虚)所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肉受损的均称为伤筋。
主症:疼痛。
性质:急性、慢性。
病机:不通则痛。
治疗的关键在于通,通则不痛。
5.临床经验:①大多压痛点损伤的部位,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部位。
②最敏感的压痛点往往在筋膜、肌肉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替的部位。
6.手打的作用途径:①力学效应途径②生物效应途径③经络效应途径。
7.手法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分类:摆动类(gun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摩擦类(推、摩、擦、搓、抹)挤压类(按、拿、捻、捏、跷)、叩击类(拍、击)、振动类(振、抖、别)、运动关节类(摇、扳、拔、伸、背)。
8.手法操作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9.推拿介质:作用:①润滑②借助药物辅助作用提高疗效。
常用介质(至少举三列):滑石粉、按摩乳、麻油、水、蛋清、红花油、正骨水……10.一指禅推法分类:①一指禅指端推法②一指禅罗纹面推法③一指禅偏锋推法11.揉法动作要领:柔和幅度由小到大,力度由轻到重。
12.?法动作要领:①肩关节,上肢置于身体侧外前方,肘关节微屈120度。
②施术者两腿分开,上身前倾30度。
③要求吸定手背着力面紧贴治疗皮肤,不能在上面来回拖擦滑移。
④吸定点为第五掌指关节背侧。
⑤作用面为三角形,由中指掌指关节和第五掌骨两端相互连接构成。
13.摩法(手掌、食、中、无名指;环形抚摸)分类:掌摩法,指摩法动作要领:作环转运动,不需要带动皮下组织,手与皮肤存在相对移动。
14.推法(指腹、手掌、肘尖;单方向)分类: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动作要领:单方向推动,速度宜缓慢,压力适中,不追求局部发热。
《推拿手法学》课程分析(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推拿学教研室一、《推拿手法学》课程分析概述针灸推拿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针灸推拿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针灸推拿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针灸推拿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接受针灸推拿临床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运用针灸推拿技术与方法进行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以推拿学特色内容为主线,将课程细化分为《推拿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手法与功法学》和《推拿实训学》等课程,分别在本专业第三、四、五学期开设,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
其中《推拿手法学》课程则是推拿学专业的先行和基础,也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旨在为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系统阐述推拿手法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为后续开展推拿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推拿手法学》课程重点突出推拿手法理论和实践,系统阐述推拿手法的基本理论以及临床的实践操作,推拿手法学的基础知识,成人推拿手法中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振颤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运动类手法、复合类手法等手法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实训方法以及临床运用等,以及腹部推拿、经穴推拿、美容推拿、足部推拿等特色推拿手法和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背腰骶臀部、上肢部、下肢部等常规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的熟练程度以及推拿手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水平,因此《推拿手法学》既是推拿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理论实践临床的关键点。
二、《推拿手法学》课程分析1、本课程定位、性质与教学目标1.1课程定位《推拿手法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更是基础课程。
在本专业学生初步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基本概念有所掌握,初步学习了中医诊断方法,熟悉人体系统、局部解剖学及经络腧穴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推拿手法学核心内容:推拿手法学的基础知识、成人推拿手法、特色推拿手法、常规推拿操作法、推拿手法的现代研究等,因此本课程应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推拿手法学》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推拿手法学的发展史及现状,了解现代的主要手法流派及特点。
熟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和练功方法,掌握推拿的基础知识、各类手法的动作要领和操作要求。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示教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经过模仿、练习,逐步掌握基础手法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人体各部位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使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医推拿事业。
不怕苦、不怕累、刻苦学习、勇于实践。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目的内容要求绪论【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推拿手法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2.掌握推拿手法和推拿手法学的定义。
【教学内容】1.推拿手法学定义。
2.推拿手法的起源及历代发展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基础知识【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推拿介质、作用原理和学习方法。
2.熟悉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
3.掌握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第一节手法的命名及分类。
第二节手法操作要求。
第三节手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介质与热敷。
第五节手法作用原理。
第六节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推拿基本功(略)【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推拿练功的方法,及练功对人体的影响和练功原则。
2.熟悉现代练功和易筋经和少林内功的动作和要领。
3.掌握其中至少一种练功方法。
第三章成人推拿基本手法【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成人推拿基本手法的分类,及各类包含的手法。
2.掌握各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技能培养目标】1.掌握六大类手法的动作要领并可进行操作。
2.可进行六大类各手法的沙袋练习和人体操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摆动类手法。
第二节摩擦类手法。
第三节挤压类手法。
第四节振颤类手法。
第五节叩击类手法。
第六节运动关节类手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示教、实训。
第四章复合手法及踩跷法【知识教学目标】1.熟悉各种复合手法的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2.熟悉各种踩跷法的动作要领。
《推拿手法学》推拿基本手法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指以治疗、保健为目的,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或腧穴及阿是穴等位置进行操作的方法。
简介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作用刺激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指法按法、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作用通、和、舒、补等简介推拿手法,推拿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
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可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
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如按法、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动肢体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动肢体关节为主,如摇法、扳法、引伸法等。
共约有一百余种。
根据情况,可选择或综合应用。
简史推拿手法源于人类最初的本能动作,如摩擦取暖、抚按伤痛、母婴间抚摸及人体间相互触摸等。
甲骨文载手法的代称和基本手法为“拊”。
江陵张家山早期汉墓出土的《引书》中有“摩足跗”、“摇指”等手法,并记载了颞颌关节半脱位的口内复位法;《五十二病方》中载有按、摩、搔、刮等10余种手法,并有按压止血法、药巾按摩法等。
《内经》,则对手法的名称、诊断、定位、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等有较详细的论述。
汉代张仲景将膏摩列为保健方法。
三国时期华佗则提出了推拿失治、误治的观点。
晋代葛洪《肘后方》所述手法,已不再是简单的向下按压、摩擦,而有了力点向上的抄举法及挤压、提捏等,并介绍了美容法、指掐急救法等。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集前世医书,载许多手法,其引文均注明出处,为后世探索手法源流提供了线索。
宋代的《圣济总录》重在对手法的分析总结,强调中医辨证施法。
金代张子和首将推拿列为汗法。
明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悬吊复位法,领先世界600余年。
明清时期,《保婴神术·按摩经》载的小儿推拿八法,《医宗金鉴》的正骨八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并形成了多种推拿流派,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等。
要求推拿手法技术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技术推拿,古称“按摩”,属于中医学外治法,具有通经络、畅气血、消瘀、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促进瘢痕变软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推拿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属于无创伤性自然疗法,具有极强的技巧性,即手法作用力、角度、方向、频率、幅度、时间等要素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推拿疗效的技能。
(一)手法的基本要求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并有力量,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二)常用手法1.法以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协同动作,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为施力面在体表进行连续滚动的手法,称为法。
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肌肉丰厚处力量宜达到4~5kg,持续时间达到10~15分钟。
该法接触面广,压力较重,刺激量较大,适宜于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部位。
常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运动后疲劳、偏瘫、截瘫等病症。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
此法接触面小,刺激偏弱或中等,多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腧穴按压,以治疗头痛、眩晕、面瘫、胃痛及关节炎见长。
3.揉法以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在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地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
此法要求动作柔和有节律,每分钟约120次。
揉法接触面可大可小,刺激平和舒适,具有较好的化瘀止痛作用,用于头痛、腹胀、泄泻、肌肉痉挛等。
4.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此法舒适自然,不会使肢体产生晃动,具有较好的舒松肌筋的作用,因而常用于颈项部、四肢部,可用于老年人消化不良及颈腰椎病等。
按摩疗法是传统康复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技术,但在下面情况下应该禁用,如脊柱急性损伤、骨折、重症骨质疏松、急性传染病及皮肤病、机体有出血倾向、精神病患者、皮肤有烧伤及烫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