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1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报告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报告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对光的方向性反应。
通过向光性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对光的感知和响应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向光性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一盆绿色植物(如仙人掌、向日葵等)。
2. 实验器材:光源、黑纸、透明玻璃罩、计时器、尺子等。
3. 实验方法:a. 将植物放置在一个光照均匀的环境中。
b. 在植物的一侧放置一块黑纸,以阻挡光线。
c. 使用透明玻璃罩将植物包裹起来,以保持湿度和温度稳定。
d. 打开光源,使其照射到植物的一侧。
e. 开始计时,并观察植物在光照下的变化。
f.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测量植物的高度。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植物在光照下表现出向光性。
植物的茎、叶子等部分会向光源的方向弯曲生长。
这种向光性的表现是植物对光的感知和响应机制的结果。
植物的向光性主要是由于光激素的调控。
光激素是植物内部的化学信号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在光照条件下,光激素会在植物体内发生变化,导致植物在光源一侧生长更快,从而表现出向光性。
实验中观察到的植物向光性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植物对光的感知会引起茎的一侧细胞伸长,使植物倾斜向光源的方向。
在第二阶段,植物的细胞分裂和伸长会更加集中在光源一侧,使植物向光源的方向弯曲生长。
在第三阶段,植物会逐渐调整自身的生长方向,使其与光线保持垂直。
植物向光性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光能,还与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有关。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的向光性可以帮助它们找到最适合光合作用的位置,从而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
此外,植物的向光性还可以帮助它们避免过度曝光和光合作用的损伤。
除了光激素的调控外,植物的向光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光的强度、方向和颜色等都可以影响植物的向光性表现。
光的强度越高,植物的向光性表现越明显。
而光的方向和颜色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方向和速度。
植物向光性实验的验证实验思考: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臵~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由此可以设计两组实验进行对比。
第一组植物受单向光刺激,第二组植物不受单向光刺激。
结果应该发现胚芽鞘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将胚芽鞘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鞘则直立生长。
实验原理: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
实验用具:小麦种子、琼脂、清水、培养皿、锡箔纸、天平和砝码、大烧杯、不透光的纸盒(可用黑纸贴在纸盒表面)、塑料小盒、剪刀、解剖针、胶带。
实验步骤:1、实验前一、二天将干燥的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浸泡。
2、用天平称量出3.6克琼脂粉~用大烧杯量取400毫升清水~,浓度为0.9%, 将琼脂倒入烧杯~加热至杯中无沉淀物。
3、将熬好的琼脂倒入塑料小盒中~稍静臵~将泡好的小麦种子撒入琼脂中~盖上盒盖~放在不透光的纸盒中~蔽光四天。
4、用锡箔纸围绕解剖针卷成长约2厘米、顶端封闭的小帽~套在已长成的其中一些胚芽鞘顶端,对照组,。
其余胚芽鞘保持原样,实验组,。
5、在不透光的纸盒与胚芽鞘高度相近的地方挖一个的小孔~把塑料小盒放入其中~封住纸盒口。
6、两天后~取出塑料小盒~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植物向光性生长现象不明显。
实验分析:实验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播撒小麦种子无规则~致使长出的胚芽鞘位臵混乱~不便分组对照。
2 、小麦种子蔽光生长时间过长~使胚芽鞘生长过长并且尖端已长出幼苗~致使后面的向光性实验现象不明显。
对下一轮实验的改进:通过第一轮的实验经验及所犯的错误~我们对第二轮实验的进行有了一些改进。
首先~挑选种子时~挑选一些饱满的种子。
其次~在播种小麦种子的时候~使其之间有一定间距~并且使之横成行、纵成列排列~保证每颗种子的生长空间。
《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
实验目的:
1. 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 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向光性表现。
实验材料:
1. 水培植物(例如豌豆或豆荚植物);
2. 透明的容器;
3. 光源(例如日光灯);
4. 针或细直尺。
实验步骤:
1. 准备透明的容器,并填充适量水;
2. 将水培植物种子放入容器中的水中,并等待其生长成苗;
3. 将容器放置在光源旁边,确保光线照射在植物的一侧;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1. 观察到植物在光源一侧生长得更加向光源弯曲,即向着光源生长;
2. 植物的茎和叶片向光源弯曲的角度会随着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实验分析:
1. 植物向光性,也被称为光躲避性,是植物对光的感知和响应机制。
植物通过向光生长,可以最大程度地接收到光线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2.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植物激素的运输和光反应蛋白的参与控制的。
光线照射一侧的细胞会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该侧的细胞伸长,导致植物向光源一侧生长弯曲。
3. 实验中观察到植物茎和叶片的弯曲角度会随光源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光线在远离光源处变弱,植物的生长素分布相对均匀,导致植物不再产生明显向光生长的效果。
实验结论:
植物具有向光性,即向着光源生长。
光的刺激会导致植物的一侧细胞产生生长素,导致该侧细胞伸长,引起植物的弯曲生长。
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观察报告
材料用具绿豆种子,硬纸杯,剪刀,胶布,稻草等。
实验步骤 1.实验前,取若干绿豆种子放温水中浸泡一天,使它充分吸水膨胀。
待绿豆种子发芽,进行实验。
2.取两只纸杯装上适量土和稻草,各播种发芽的种子10粒左右,在一只硬纸杯的一面,割开一个开口(小洞要与绿豆幼苗的顶端基本平齐),盖上用不透光的胶布包裹密封好的杯盖。
3. 让有孔一侧朝向光源,使光能从小孔射入,每天适量浇水并观查幼苗生长方向。
实验预期有小洞的杯内幼苗向洞的方向生长,另一只直立生长。
实验结果有部分幼苗死去(未透光的一只中死亡率较高),其余的还未生长超过2厘米,实验失败。
失败分析幼苗的水分不足,且前段时间天气较冷,幼苗生长缓慢;未透光的一只中光照不足;开口过高。
高二(15)班陈晶。
一、实验目的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验证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并探究影响植物向光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地上部分,如茎、叶等。
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环境的一种生态反应,有助于植物最大化地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的向光性主要是由于光对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影响。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激素,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
当植物的一侧受到光照时,该侧的生长素含量减少,导致细胞伸长减缓;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增加,细胞伸长加快,从而使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植物材料:玉米幼苗、小麦幼苗、豌豆幼苗等2. 实验用具:透明塑料盒、不透光纸板、光源(如台灯)、剪刀、尺子、记录本等四、实验步骤1. 将透明塑料盒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作为实验组。
2. 在对照组中,将植物材料均匀地种植在塑料盒中,确保植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3. 在实验组中,将植物材料种植在塑料盒中,并将不透光纸板放置在塑料盒一侧,模拟单侧光照射。
4. 将两组塑料盒放置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确保植物受到相同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5.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方向和弯曲程度。
6. 实验持续一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植物生长方向基本一致,无明显弯曲现象。
2. 实验组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大部分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且弯曲程度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加剧。
3. 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六、影响因素分析1.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越大,植物向光性越明显。
2.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向光性越明显。
3. 植物种类: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光环境的反应不同,向光性也存在差异。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并探究了影响植物向光性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植物种类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向光性实验报告引言植物向光性是指植物对光的方向性反应,通常表现为植物的茎、叶、花等向光源弯曲或倾斜的现象。
通过研究植物向光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发育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准备•植物样本(如豌豆苗、小麦苗等)•尺子或直尺•光源(如日光灯或台灯)•实验室或室内空间实验步骤1.准备植物样本:选择健康的植物样本,确保它们的生长状态良好。
2.安置光源: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区域的一个固定位置,确保光源的高度和角度不变。
3.标记植物:使用尺子或直尺在植物茎或叶片上标记初始位置。
4.安置植物样本:将植物样本放置在实验区域中,使其与光源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光照强度均匀。
5.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植物样本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6.实验控制组:设置一个不受光源照射的对照组,以比较植物向光性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数据和现象。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植物的向光性表现:在光源照射下,实验组的植物样本向光源方向弯曲或倾斜,而对照组的植物样本则没有明显的向光性表现。
2.光照强度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实验组植物样本的向光性表现更为明显,说明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向光性的重要因素。
3.光源角度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改变光源的角度,可以观察到植物样本的向光性表现也会发生改变。
不同角度的光源可能导致植物样本向不同方向弯曲或倾斜。
4.植物部位对向光性的差异:不同部位的植物样本在向光性上可能存在差异,根、茎、叶等部位的向光性表现可能不完全一致。
结论与启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植物向光性是一种对光的方向性反应,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获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向光性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光源的角度对植物向光性也有一定影响,不同角度的光源可能导致植物样本在向光性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植物对光的方向性反应,即植物的向光性。
2. 分析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光照强度和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了解植物生长素在光影响下的分布和变化。
二、实验材料1. 实验组:若干株生长状况良好的燕麦胚芽鞘2. 对照组:若干株生长状况良好的燕麦胚芽鞘3. 光源:强光光源4. 遮光板:用于控制光照强度5. 玻璃片:用于分隔胚芽鞘尖端6. 琼脂小块:用于检测生长素分布7. 其他:剪刀、尺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分成两组。
2. 将一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空白琼脂切块上,分成两组,分别如图A和B放置,插入云母片,两组均接受右侧的单侧光照。
3. 一段时间后将图A左右两侧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端左右侧(如图C),同理图B的琼脂小块如图D放置,观察C、D中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4. 使用显微镜观察胚芽鞘尖端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分布情况。
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分别放置在空白琼脂切块上。
2. 将实验组胚芽鞘尖端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右侧的单侧光照,另一组不接受光照。
3. 将琼脂小块插入胚芽鞘尖端,用玻璃片分隔成两部分。
4. 将实验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遮光板后,使光线只能照射到琼脂小块的一侧。
5. 观察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小块从胚芽鞘尖端取出,用显微镜观察生长素分布情况。
6.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胚芽鞘尖端分别放置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端左右侧,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胚芽鞘尖端琼脂小块中,接受光照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不接受光照的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少。
2. 对照组胚芽鞘尖端琼脂小块中,生长素分布均匀。
3. 接受光照的胚芽鞘尖端生长较快,不接受光照的胚芽鞘尖端生长较慢。
六、实验分析1. 光照对植物生长素分布有影响,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2. 光照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接受光照的胚芽鞘尖端生长较快。
一、实验背景植物向光生长是一种普遍现象,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茎、叶等器官会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生长的存在,本实验采用两组植物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生长方向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玉米苗、小麦苗、豆苗等2. 实验器材:塑料盆、土壤、光源(如台灯)、尺子、记录本等三、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实验植物分别种植在塑料盆中,浇足水分,确保植物生长环境适宜。
2. 实验分组:将实验植物分为两组,每组5盆。
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3. 设置光源: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塑料盆分别放置在相同的位置,实验组的光源朝向植物生长方向,对照组的光源背向植物生长方向。
4.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用尺子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植物的生长方向,记录数据。
5. 实验周期:实验持续进行7天,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植物在光源照射下,茎、叶等器官逐渐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2)对照组植物在光源背向照射下,茎、叶等器官基本保持直立生长。
2. 结果分析:(1)实验组植物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2)对照组植物在光源背向照射下保持直立生长,说明植物在无光照条件下不会发生向光性弯曲。
(3)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向光生长是由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分布不均,导致植物器官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植物向光生长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会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植物的向光性。
实验结果与相关理论相符,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六、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可适当增加实验组数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及时记录数据。
4.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植物向光性的现象,探究影响植物向光性的因素,加深对植物生理学中向光性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器官或整体在光的方向上发生定向运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植物体内激素的分布和运输所引起的。
植物在光照射下,生长素(Auxin)在向光侧分布较多,导致该侧细胞伸长较快,从而使植物器官或整体向光源方向弯曲。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绿豆种子、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黑豆种子、向日葵种子各100粒。
2. 实验用具:培养皿、剪刀、直尺、光源(日光灯)、计时器、白纸、铅笔。
四、实验步骤1. 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培养皿中,每皿50粒,加入适量清水,置于日光灯下。
2. 设置两组实验,一组为对照组(不遮挡光源),一组为实验组(用白纸遮挡光源)。
3. 每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测量植物高度、叶片倾斜角度等。
4. 实验进行10天后,统计两组植物的生长数据,分析向光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植物在实验过程中,整体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速度较快。
2. 实验组植物在实验过程中,整体向光源方向弯曲不明显,生长速度较慢。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向光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在光源照射下,植物向光性明显,生长速度较快;在遮挡光源的情况下,植物向光性不明显,生长速度较慢。
六、实验结论1. 植物具有向光性,即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器官或整体在光的方向上发生定向运动。
2. 向光性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光源照射下植物生长速度较快。
3. 本实验验证了植物向光性的存在,为后续研究植物生理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光源稳定,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 观察记录时,注意准确测量植物高度、叶片倾斜角度等数据。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26、植物的向光性实验(22课)
【实验材料】
植物幼苗(玉米、大豆苗等)、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光源、剪刀。
【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
2、将三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
3、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另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第三盒在自然状态下生长。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不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实验现象及结论】
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要提前几天培育好刚刚发芽的玉米苗或大豆苗,以提供给学生做向光性实验,也可以布置学生带几盆花做这个实验。
在实验中,教
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经常把纸盒打开观察;给植物浇水时时间也要尽可能的短;通光的方向总要保持朝一个方向等,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
幼儿园植物趋光性实验案例分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幼儿园植物的趋光性实验,让幼儿了解植物对光的敏感性和生长的影响,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过程1.准备材料- 幼儿园植物- 小花盆- 稻草- 黑色布- 白色布- 彩色布- 台灯或手电筒2.实验步骤(1)将幼儿园植物种在小花盆中,并放在阳台或窗户边,保证能接收到自然光线。
(2)将一些稻草放在植物周围,使其固定在花盆中,以防止植物摇晃。
(3)取出黑色布、白色布和彩色布,分别覆盖在植物的一侧。
(4)用台灯或手电筒照射植物的不同部位,观察植物对光的反应。
(5)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反应和不同光强度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线的反应不同。
当植物被黑色布覆盖时,它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叶片开始变黄,甚至萎蔫。
而当植物被白色或彩色布覆盖时,植物的生长状况相对正常。
在用台灯或手电筒照射植物时,我们发现植物对光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反应。
当光线比较弱时,植物的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生长不良等现象。
而光线比较强时,植物的生长则相对较快,叶片也更加绿油油。
四、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来看,植物对光的敏感性很高,不同颜色光的反应也不同。
黑色布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是因为黑色布会吸收光线,减少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而白色或彩色布则不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不会吸收光线,反而会反射光线,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在实验中,植物对光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反应。
如果光线太弱,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生长。
而光线太强,则会导致植物叶片脱水,从而影响生长。
因此,合适的光强度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次趋光性实验,幼儿们了解了植物对光的敏感性和生长的影响。
在实验中,幼儿不仅锻炼了观察和实验能力,还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
通过这次实验,幼儿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分析光照强度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3. 了解植物对光照的适应性。
二、实验材料1. 植物品种:黄瓜(Cucumis sativus)2. 实验容器:透明塑料盆(每个盆种植10株黄瓜)3. 光照设备:LED光源(模拟自然光照)4. 光照强度:设置5个光照强度等级(0Lux、500Lux、1000Lux、1500Lux、2000Lux)5. 温度控制器:保持实验温度在25℃6. 测量工具:卷尺、计时器、光照计三、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将黄瓜种子均匀播种于塑料盆中,保持土壤湿润,置于25℃的温室内培养。
2. 光照设置:待黄瓜植株长至5cm高时,开始进行光照实验。
将LED光源分别设置在0Lux、500Lux、1000Lux、1500Lux、2000Lux五个光照强度等级下,每个等级设置一个实验组,每组10株黄瓜。
3. 实验过程:将黄瓜植株放置在光照设备下,每天光照时间为12小时,其他时间保持黑暗状态。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土壤湿润,定期浇水。
4. 数据记录:每隔3天,测量黄瓜植株的株高、叶片数、叶片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强度对黄瓜株高的影响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黄瓜株高逐渐增长。
在0Lux条件下,黄瓜植株生长缓慢,株高基本没有变化;在500Lux条件下,黄瓜植株开始生长,株高增长速度较快;在1000Lux、1500Lux、2000Lux条件下,黄瓜植株生长速度逐渐放缓,株高增长速度趋于稳定。
2. 光照强度对黄瓜叶片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黄瓜叶片数的影响较小。
在0Lux条件下,黄瓜叶片数基本没有变化;在500Lux、1000Lux、1500Lux、2000Lux条件下,黄瓜叶片数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
3. 光照强度对黄瓜叶片面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黄瓜叶片面积的影响较大。
《科学植物向光性的实验》实验报告(一)1、所需材料用具主要有:
豌豆种子、玉米种子、若干锡纸、不透光的纸盒二个,培养皿、剪刀、胶带等。
2、实验原理简述: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
3、实验设计及观察
(二)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准备好八个装满泥土的花盆,把预先泡好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土壤中,浇水。
放在温暖、光线充足之处,等待发芽。
五天后,小苗从土壤中钻出来。
再三天后长到近5厘米时分别装入两个纸盒中,用锡纸封存好,在向光处挖一个直径3厘米的小洞。
再后三天每天打开两盒子观察,玉米和豌豆都向小洞方向弯曲生长,现象显著地表现出来,而玉米更加明显,如图(一.二.三)。
上述现象是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所以弯向光源生长。
本实验应注意及存在的问题。
选择透水好的花盆,便于排水透气,有利于植物萌发、生长。
豌豆入土深度为豌豆本身和两倍,太浅小苗不稳,太深萌发过晚。
纸盒不能太大,否则离小洞远的那两盒向光性就不明显。
低温植物生长较缓慢,高度不够也影响向光性现象。
(三)结论:植物在光线影响下,会保持向一定方向生长的特性。
初二(11)班
熊天 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