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对比与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0
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
当我们用英语结结巴巴说话时,我们明显能感到自己先用汉语把意思想好,然后翻译成英语说出来。
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我们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时,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翻译,下面我们将从英汉思维差异四个方面来分析。
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分析型思维和综合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分析型的思维方式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和较为灵活的语序结构,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汉语无词形的变化,语序比较固定。
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take、takes、took、taken。
同样一句汉语却可以通过词形变化,改变词性,用不同英语的句子表达出来。
如: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He made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这两个英语句子同样表达了“我成功地通过了考试”的意思,但词形都有变化。
中国学生往往把词形混淆,活用动词时用成名词,活用名词时又用成形容词。
所以词形转换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方面之一,翻译中的此类错误更是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是受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没有词形变化。
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总的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偏重于抽象思维,从英汉两种文字的发展和意义就可见一斑。
汉字从原始图画而逐渐演化为象形文字,后又发展为会意字,这都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西方字母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的过程,因而字母不像汉语文字那么直观形象。
英汉民族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有直接的反映,尤其是在用词方面。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往往有一种“虚”、“范”、“略”、“曲”和“隐”的味道,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因而显得“实”、“明”、“直”、“显”、“性”、“象”,往往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多用比喻。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0810010308 刘昌盛英汉语言对比看翻译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英汉比较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翻译的方法与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之间。
因为相同我们才知道,进行互译;因为不同,我们才清楚了再什么地方需要方法和技巧。
而翻译也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地方一般比较容易掌握,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是困难所在。
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方面的了解、比较英汉语言的不同,才能做好翻译。
词汇对比(1)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2)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3)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
一个词常常即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
而汉语往往不行。
就像play做动词是玩、扮演,做名词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句子结构对比(1)不同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具有不同的扩展形式。
句子的扩展指的是基本句子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
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
汉语扩展方向一般向左的,而英语的扩展方向是向右。
(2)叙述方式,汉语的叙事方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逻辑顺序以短句的形式依次交代,句子之间没有过多的形式连接,给人层次感。
而英语则利用关系词将语句进行连接,可以不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用丰富的连接手段表达时序和逻辑关系。
(3)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与形象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
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
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
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
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
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
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
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
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
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
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
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2015年9月社科纵横Sep ,2015总第30卷第9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0NO.9一、引言关于思维和语言关系的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当属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20世纪初,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爱德华·萨丕尔(EdwardSapir )和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Whorf )三位伟大的美国学者提出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们进行思维的方式是由母语的结构决定的。
该假说有两种表述,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是一强假说,是指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是一弱假说,它认为思维方式会随着人和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不同。
“语言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到雪景只会称它为snow,而爱斯基摩人看到类似的场景,会用七个不同的单词来描述雪景,分别相当于英语的falling snow (正在飘落的雪),snow on the ground(地上的雪),fluffy snow (鹅毛状的雪),wet snow (融化的雪)等等,这是因为爱斯基摩语允许人们对所见到的不同雪景分门别类的描述,他们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雪的敏感程度更高、对雪的概念更具清晰的认识。
由此可见,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思维是由语言决定的,那么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呢?世界上很多人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些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多个“思维模块”呢?实际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式说过分地强调了语言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而忽视了思维对语言影响。
总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思维和语言关系的探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英汉思维差异的对比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
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 might be a liability (N.债务) to his friend.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
)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
即: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简述英汉翻译中的思维方式与翻译策略严谨与重形式完备等诸多较为鲜明的特征。
其次,在表达上,西方人习惯于先点明作者的观点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来看,英语的思维方式一方与态度,随后再补充相关的证据或事实;而中国人则常面会在语言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会在语言的影响常先说明事情经过,随后再说明对事情的评价或判断。
下得到反映和固化。
英语属于一种形态型语言,其特最后,在语言上,英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多居前,属点决定了不管是词汇组织、句法类型,还是语篇结构,于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语言,头短尾长;而都须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展现其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汉语句子结构的重心则多居后,属于主题显著(topic-或语句的衔接,侧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形合prominent)语言,头大尾小。
(Hypotactic)。
(3)As a sports journalist, the Euro 20XX年football2.2 汉语的思维方式及其语言结构概括起来,汉语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重悟性和重感to witness what a rough and popular sport football is.性、重范畴和重整体、重整体思维和重直觉思维、重主译文: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20XX年欧洲足球锦标体意识和重具体表现等众多颇为明显的特点。
赛使我有机会能亲眼见证足球是一项多么剧烈并且又是反映到语言结构中,汉语的这一思维方式会在遣词多么令人喜爱的体育运动,而这机会正是我心仪已久的。
造句以及段落谋篇上渐渐形成一种注重模糊关系、隐含分析:此句的英语表达先是直接说明事情的重点关系和内在关系的语言结构特点。
具体表现在造句或连“the Euro 20XX年... the opportunity”,然后再补充其它辅助信篇时,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是依据词语或句子息,而汉语译文则是先进行一些前期的铺垫,最后再进的逻辑关系或语句意义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注重的是入核心的表达内容“which I have long sought”,这充分体行文意义上的连贯――意合(Paratactic)。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两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这种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进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一、词汇和语法的差异中英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文的词汇较为简洁,常常通过词义的扩展或者变化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将不同含义的词汇分开,以确保准确性和清晰度。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心脏、情绪、思想等多种意思。
但在英文中,这些含义通常被分开表达,比如"心脏"、"情感"、"思绪"。
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另外,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则更注重主语、谓语、宾语的一致性和顺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转换思维方式,并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和重组。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差异例如,英文中常用的"Thank you" 是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中文中的"谢谢" 并不仅仅是表示感谢,还具有一种礼貌的表达,类似于"请您多关照"。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以确保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意义。
此外,各国文化对于礼貌、隐喻和直接表达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更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直接和明确。
在进行翻译时,要确保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沟通方式。
三、修辞手法和文体差异中文和英文在修辞手法和文体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使用成语、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性和直接性。
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感觉。
此外,不同文体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也有所区别。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
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
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
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一)词义比较1.词的多义性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
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
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
如:2.抽象与具体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
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