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成因及成藏
- 格式:pdf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61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论文提要天然气(Natural Gas)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其利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能用于炊事外,还可广泛作为发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玻璃陶瓷、汽车、集中空调的燃料或原料。
因而初步总结出我国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对今后天然气勘探及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是从以下七个主要地质因素来展开论述的。
其间,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规模的气源岩、一定厚度的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和早期圈闭的作用;充分条件包括:断层与不整合面的改善作用、二次生气、脱溶(脱附)作用。
正文一、一定规模的气源岩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无疑是天然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气藏的富集程度除与气源岩规模和生产潜力密切相关外,还与气源岩和储层相互接触关系有关。
(一)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最关键的是,气源层系要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高的生气潜力。
一定的生气强度是较大气田形成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当生气量大于水溶气量(当与油伴生时,还要考虑油的溶解气量)、岩石吸附气量和散失气三者之和时,才有可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大气田总是分布在生气强度相当大的范围内。
如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气田分布于生气强度大于30ⅹ108m3/km2范围内,而特大气田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气强度大于40ⅹ108m3/km2区域。
再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濮凹陷,储量较大的文留气藏和白庙气田都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60ⅹ108m3/km2范围内①(图1,见下页)。
(二)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直接涉及到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否有效地运移到储层的问题,一般气源岩与储层直接接触比不相接触的富气作用大。
从我国已发现的油气田中可划分出内接式、紧接式和跨越式三种类型。
1.内接式储层呈“透镜体”被包在气源岩中,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充分向储气层运聚。
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你想了解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吗?一起和店铺来看看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吧!天然气的形成天然气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各种类型的有机质都可形成天然气,腐泥型有机质则既生油又生气,腐植形有机质主要生成气态烃。
生物成因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称为生物成因气。
其中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气体。
生物成因气出现在埋藏浅、时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层中,以含甲烷气为主。
生物成因气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更加丰富的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
最有利于生气的有机母质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这些有机质多分布于陆源物质供应丰富的三角洲和沼泽湖滨带,通常含陆源有机质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
硫酸岩层中难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气的原因,是因为硫酸对产甲烷菌有明显的抵制作用,H2优先还原SO42-→S2-形成金属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还原为CH4。
甲烷菌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地化环境,首先是足够强的还原条件,一般Eh<-300mV为宜(即地层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还原以后,才会大量繁殖);其次对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长温度O~75℃,最佳值37~42℃。
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气。
有机成因油型气沉积有机质特别是腐泥型有机质在热降解成油过程中,与石油一起形成的天然气,或者是在后成作用阶段由有机质和早期形成的液态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天然气称为油型气,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与石油经有机质热解逐步形成一样,天然气的形成也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在剖面最上部(成岩阶段)是生物成因气,在深成阶段后期是低分子量气态烃(C2~C4)即湿气,以及由于高温高压使轻质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
天然气原理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CH4)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在地球的地下深处形成。
它是由古代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来源于埋藏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残骸。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广泛用于取暖、烹饪、发电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天然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当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通常会被埋在水中的沉积物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被覆盖在更多的层次下面,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有机物质逐渐转变为煤炭或油。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埋葬的有机物质没有被进一步转化,而是逐渐分解为甲烷气体。
这是因为在一些地质条件下,沉积岩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甲烷。
当甲烷气体形成后,它会朝着高压区域移动,最终在地下岩石中形成气藏。
气藏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例如砂岩、页岩和煤层等。
这些岩石可以充当储藏天然气的容器,保持着气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利用天然气,人们必须从地下将其开采出来。
开采过程通常包括钻井和抽采。
首先,通过钻井设备在地下将井筒钻入气藏中,然后通过管道将气体抽入地面。
一旦天然气被开采出来,它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不同的地方,供各种用途使用。
在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甲烷被燃烧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热能。
这种燃烧过程是相对清洁的,与煤炭和石油相比,天然气的燃烧排放较少的污染物,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总之,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形成是由古代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气体所致。
通过钻井和抽采等过程,人们可以将天然气开采出来并用于各种用途。
天然气的利用对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作用。
天然气重要基础知识点1. 天然气的定义天然气是一种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含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等烃类气体,以及少量的氮气(N2)、二氧化碳(CO2)和其他烃类气体。
它主要形成于地下沉积岩层中,常与石油一同存在。
2. 天然气的形成天然气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有机物质生物降解、成岩作用和热解等过程。
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有机物质经过压力和温度的作用,逐渐转化为化石燃料。
这些化石燃料随着地质作用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形成沉积岩层,同时地下水中的压力和温度使有机物质进一步转化为天然气。
3. 天然气的开采与储存天然气一般通过钻井技术进行开采。
在确定天然气储层后,通过垂直或水平钻井进入储层,然后通过泵或压力使天然气到达地面。
为了方便储存和输送,天然气一般需要经过脱水、净化和压缩等处理。
4. 天然气的用途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家庭、工业和能源领域。
在家庭中,天然气常用于供暖、烹饪和热水等用途。
在工业领域,天然气可作为原材料或燃料使用,例如制造化肥、玻璃、塑料等。
另外,天然气也可用于发电、城市燃气供应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5. 天然气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相较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且燃烧效率高。
因此,天然气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环保的能源选择,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天然气储量相对较为充足,可视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形式。
总的来说,了解天然气的基础知识对于能源行业相关从业者、环境保护工作者以及普通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天然气的形成、开采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天然气原理
天然气是由各种烃类气体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经加热、加压或混合而成的气态燃料。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也含有少量乙烷、丙烷、丁烷等。
天然气中含甲烷约90%以上,其它还有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
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的可燃气体。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下限为5%。
在常温常压下,天然气是最常见的一种燃料。
在常温常压下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它占空气中总质量的90%以上,是目前最经济方便的燃料之一。
天然气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气、锅炉用气及工业用气。
天然气广泛使用于汽车、轮船、取暖炉等领域,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天然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占75%以上,并产生大量热量,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除少数地区外,已实现了村村通天然气。
从2001年起国家对天然气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最高不超过0.85元/立方米(按销售价格计算)。
—— 1 —1 —。
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天然气和石油一样,都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
它们一个是气体,一个是液体,人们将之统称为“油气”。
天然气和石油常常埋藏在一起,气轻在上面,油重在下面,人们将这种天然气叫做“油田伴生气”;当然,天然气也可以单独生存,这被称之为“天然气田”。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一样,都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贵能源。
古时候,地面上的树木繁盛,还有成群的各种动物,由于环境、地壳的变化,这些生物和泥砂一起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本形成了水底淤泥,而且越积越厚,终于使淤泥与空气隔绝,避免了与氧气作用而腐烂。
地层内的温度很高,而且又有很大的压力,加上细菌的分解作用,最后使这些生物遗体变成了石油或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别,主要是形成时参与分解活动的细菌不一样,形成石油的细菌叫做“硫磺菌”和“石油菌”;形成天然气的细菌叫做“厌氧菌”。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野外水沟里有淤泥的地方,会冒气泡,那些气泡就是甲烷。
甲烷开始形成时,是在淤泥下分散存在的,在地下水流的带动下,或地层压力的压迫下,分散的甲烷慢慢地向有空隙和裂缝的岩石层中流动、积聚,如果这些岩石层周围是密闭的,甲烷就会汇集在一起,成为天然气田。
我国的天然气贮藏非常丰富,而天然气也正逐步成为我国城乡最重要的燃料之一。
天然气成因研究
天然气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物成因、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三种类型。
1. 生物成因: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种成因,它是通过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过慢性的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这种成因形成的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并且多在矿区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
2. 有机成因:这种成因主要通过沉积中的有机物质,在热降解的过程中形成。
它包括了油型气和煤型气,是有机物质在特定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3. 无机成因:这是地球上的元素,如碳,通过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与大气中的氢元素发生反应而形成的。
总的来说,天然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和作用。
每种成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过程,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特点和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天然气的形成机制,为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天然气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和生活领域。
了解天然气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于勘探、开采和利用天然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特征1. 产生与形成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煤炭的分解、岩石的变质和油田的生物降解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有机物质通过高温和高压逐渐转化为天然气。
2. 存储与运移天然气主要以孔隙气和页岩气的形式存在于地下。
孔隙气是指存储在岩石孔隙中的气体,而页岩气则是嵌藏在页岩中的气体。
天然气通过地下岩石层的孔隙和裂隙进行运移,最终聚集形成储层。
3. 分布与形态天然气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陆地和海洋沉积层中。
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构造带中,如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海洋中的天然气则主要嵌藏在大陆架和斜坡区域,如北海和墨西哥湾。
二、分布规律1. 地理分布天然气的地理分布与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质断裂带、板块交界带和褶皱带等活动地壳区域,易形成天然气富集的条件。
另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也是天然气的重要分布区域。
2. 储量分布天然气的储量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全球范围内,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国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
在中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3. 勘探和开采难度由于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难度较大。
在深海、高山和极端气候条件下,勘探和开采成本更高,技术要求更为复杂。
因此,天然气的分布规律也会受到勘探和开采难度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以孔隙气和页岩气的形式储存,并在特定地质构造和沉积条件下分布集中。
在勘探和开采中,需要考虑到地下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
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因素在我国由于气藏所处的地质条件环境不同,气藏和油藏形成的原因众多,数量和储量也极为可观。
通过分析得出天然气藏出现的特征,按照标准划分气藏类型,从气藏形成和集中的原因统计,对以后天然气相关理论和发掘开采工作有着重大的用处。
标签:天然气成藏富集因素1我国天然气藏具有的大致特点(1)我国天然气藏以中小为主,很少出现大储量。
(2)目前我国已经知道的天然气田的储量大都处于中生代的第一个系和下第三系。
按照已经知道的储量大小排序,第一位是比重25.12%的下第三系,储量排在它后面的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系和二叠系、石炭纪。
(3)从地域位置上看,在渤海湾盆地和四川盆地这两处位置。
迄今为止,我国所知道的所有气田中,气田总数的78.2%都位于四川盆地。
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储量上更是近乎全国的一半;我国油气田大都位于渤海湾盆地一带,在数量上是我国总数的78.2%,在储量上近乎我国的三分之一。
(4)从气田所处的地层深度来看大都是中浅层。
我国所指的气田和油气田有一百七十九个,其中的一百五十四个处于地下320米左右,它占总量的比重接近百分之八十。
从上面的数据看,我国天然气勘查重点是中浅层。
深度在320米以下的气藏,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大都处于塔里木盆地、东淮坳陷、四川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的河北中部。
(5)气源多种多样。
根据天然气的形成原因,我国统计出已知的天然气储量以热裂解气占多数,几乎是总量的一半,它们大都集中在四川盆地;其中油型气越占三分之一,大都集中在渤海湾地区;还有煤成气和生物气分别有16.5%和3.4%的比重。
不过,也有极少的非烃类型的气藏。
(6)天然气藏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这两种储集层的天然气储量比重相差不大,它们的比重是53.8和46.1%。
碎屑岩层中以致密砂岩为主,成为我国天然气藏的一大特征。
2天然气主要集中地域的地质条件按照统计数据获知我国天然气田之所以集中和缘由主要有八项:2.1要具有相对量的气源岩。
带你了解天然气——天然气基础知识简介一、天然气介绍天然气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可燃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CH4)。
天然气形式主要有四种:气田气由气井采出的可燃气体称为纯天然气或气田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约占9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硫化氢(H2S),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等,热值约为 38MJ/Nm3。
凝析气田气凝析气田气是指在开采过程中有较多C5及C5以上的石油轻烃馏分可凝析出来,但是没有较重的原油同时采出的天然气。
其主要成分除含有大量的甲烷(CH4)外,还含有2%-5%的C5及C5以上碳氢化合物,热值约46MJ/Nm3。
石油伴生气石油伴生气是指在开采过程中与液体石油一起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采油时的副产品。
它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约占70%-80%左右,还含有一些其它烷烃类,以及CO2,H2,N2等。
热值约为42MJ/Nm3。
煤矿矿井气煤矿矿井气是指从井下煤层中抽出的煤矿矿井气,是采煤的副产品。
实际上它是煤层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和氮气(N2),此外还含有O2和CO等。
值得注意的是,矿井气只有当CH4含量在40%以上才能作为燃气供应,CH4体积组分在40%—50%时,矿井气热值约为17MJ/Nm3。
生物天然气生物天然气是指从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气,包括沼气、合成气和氢气。
目前,仅有沼气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因此,一般所说的生物天然气主要是指沼气提纯后的燃气,也就是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余垃圾和工业有机废水废渣等有机物作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甲烷含量在55%-65%的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使甲烷含量达到90%以上的燃气。
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沼气由50%-80%甲烷(CH4)、20%-40%二氧化碳(CO2)、0%-5%氮气(N2)、小于1%的氢气(H2)、小于0.4%的氧气(O2)与0.1%-3%硫化氢(H2S)等气体组成。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莺歌海凹陷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成藏区。
其中,东斜坡中北段是莺歌海凹陷内天然气成藏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对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进行探讨。
天然气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成因、热液成因和岩浆成因。
在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主要是通过生物成因形成的。
莺歌海凹陷是海陆过渡环境的火山盆地,具有良好的有机质沉积条件。
在这个环境中,有机质经过古生物分解作用,经过生物转化和热演化作用,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转化为天然气。
同时,莺歌海凹陷的古代火山岩和沉积岩也是天然气的重要源岩。
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成藏特征明显。
首先,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天然气含量。
通过地质勘探和试气井的实际数据可知,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天然气的甲烷含量普遍较高,且伴随有乙烷、丙烷等附属气体。
其次,该区域的天然气主要以浅层气为主。
由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属于热液沉积环境,浅层烃源岩丰富,使得浅层气的生成和聚集条件非常有利。
此外,该区域天然气的分布呈现较明显的构造控制特征,多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例如背斜、拗陷等地质构造。
最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储集条件良好。
受盖层的封闭作用,大部分天然气分布在有效储层中,形成了具有较好开发潜力的天然气藏。
在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对天然气的成藏机制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该区域的天然气是通过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于热演化过程中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
实际情况是,这两种因素可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该区域岩石样品的研究和实验模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是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成藏区,其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
该区域天然气具有较高的含量,并以浅层气为主。
天然气的分布受构造控制,且储集条件良好。
然而,关于其成藏机制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莺歌海凹陷东斜坡中北段的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的深入研究,对于该区域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