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市给了我们大机会
- 格式:pdf
- 大小:602.38 KB
- 文档页数:2
踏空、逼空、轧空—————————————————★—————————————————面对踏空,应对逼空,谨防轧空一、踏空的要义1、在熊市里,股民最害怕的莫过于重仓套牢,市值缩水;在牛市里,股民最担心的自然就是踏空了。
2、踏空,原意为脚步不稳,踩空了;在股市,股票涨了,你没买、空仓没赚着,就叫踏空。
3、股价上涨,而原来抛出股票的投资者,因为某种因素没有及时买进,这种现象也为踏空。
4、当一只股票的股价一路上升,因判断后市股价会回落,于是将该股票抛出,想在低价位把已抛出的股票买回,谁知股价却没有回落,仍然一直上升,这么一来,这“高抛低接”的想法就落空了,就算踏空。
5、踏空后,投资者天天等大盘调整,时时盼个股下跌,然而大盘和个股却不听“使唤”,等来的依然是涨停不断,“井喷”不止;即使偶尔来个盘中震荡,也往往跌幅有限,且最终有惊无险,至尾盘时被强大的买盘迅速拉起,让等待下跌的空头再次失望。
二、面对踏空,更要调整心态、沉着应对1、必须得有耐心① 所谓耐心,即心里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可能十分繁琐又无聊的事所具备的品格和耐性。
② 针对股市,并不是让你一直眼睁睁地看着跟踪了很久的目标个股加速上涨而无动于衷。
毕竟进入股市,人人皆为利而来;但你千万不要见涨就追,见跌就杀,自乱心智。
这样做的结果是:前套未解,后套上脖,最终落得个自陷连环套的痛苦下场。
2、必须得有恒心① 所谓恒心,即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达到目的或执行某项计划的决心。
② 俗话说:股市里没有永远的嬴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
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既然打算在股市长久生存,赢得财富,就必须保持必要的恒心。
3、必须得有平常心① 所谓平常心,具体表现为:一是对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二是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
②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股市和股票,本来就是涨涨跌跌,正常得很。
因此,大可不必为在某只股票上吃到全鱼而沾沾自喜,更不为踏空某段行情而懊恼不已。
市场上还有一种叫做熊市的东西今天我们使用宏观的分析方法,来对大盘运行所处的阶段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以下观点属于个人“分析性”观点,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
以此入市交易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不取决于这篇文章,而是取决于操作者自身的操作水平。
这里我们先通过本轮牛市与96年至97年5月的牛市进行对比。
事实上,这两轮长期牛市行情具备了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如果按照相同的逻辑来分析市场,那么似乎可以使我们对于现在市场所处于的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启发。
第一,这两轮长期牛市都是以蓝筹作为炒作主线。
蓝筹股的明显特征就是“大盘”与“绩优”。
虽然具体的热点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本质却极其的相似!记得1997年对于选股来说,提出过“领头羊”的说法。
“领头羊”必须符合“大盘”与“绩优”的特点,而小股本的股票不能够有效的带动指数,所以很难具有“领头羊”的风范。
第二,《人民日报社论》与“5.30下跌”。
96年底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使得股市短期内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1258点下跌至856点,跌幅为32%;本年度五月三十日调高印花税的利空,同样使得上证指数短时间内从4336点下跌至3404点,跌幅为22%。
他们都是受到利空的打压,而在短时间内走出了快速的下跌。
如果我们观察他们前后的市场特征,那么我们会发现更多得惊人之处!第三,其后成交量无法继续创出新高。
在《人民日报社论》与“5.30下跌”以后,市场虽然能够继续创出新高,但成交量已经开始大幅度的萎缩。
即使当1997点5月股市最终见顶时,成交量也无法超过《人民日报社论》前的水平。
按照波浪理论的说法,五浪的成交量通常无法超过三浪成交量的顶部。
事实上,99年至2001年的那轮牛市,成交量的顶部也是出现在三浪的顶部。
第四,其后“个股走势分化”与“指数主义”的特征明显。
97年上半年与5.30后的市场特征同样具有惊人的相似。
记得97年上半年市场中的领头羊都是市值巨大的股票,而小市值的绩差股表现得极为抗涨!拉升指数的运作手法非常明显,这同5.30后的市场特征如出一辙。
《周期》一书的主要思想作者:霍华德•马克斯简介:1946年出生,比巴菲特小16岁,1978年开始投资高收益债(即著名的垃圾债券),是第一批垃圾债券专业机构投资者。
十年之后,马克斯组建了一只不良债权投资基金,可以说这是大型金融机构首次进入不良债权投资领域。
后来他又创立了橡树资本,目前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1200亿美元,其中71%是债务投资,其不良债权投资管理规模全球第一。
本书的三大部分:认识周期三大规律、分析周期三类九种、应对周期三步操作。
第一部分认识周期三大规律周期的第一大规律,不走直线,必走曲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市场周期,大涨之后必有大跌,大跌之后必有大涨。
股市如海,永远是潮起又潮落。
周期的第二大规律,不会相同,只会相似:股市总是潮起又潮落,非常相似,但潮起多高,潮落多深,次次不同。
这是因为随机性的作用。
所以周期的大趋势,即大方向可以预测,但具体走势,即涨跌幅度无法预测。
周期的第三大规律,少走中间,多走极端:市场周期围绕基本趋势线或者平均线上下波动,市场走到一个极端之后,总会向中心点回归或者说均值回归。
但是市场回归到中心点之后,却并不会停留,而是继续冲向另一个相反的极端。
第二部分分析周期3类9种第一类周期,基本面周期:经济周期、政府调节逆周期、企业盈利周期。
经济周期取决于GDP周期,影响因素一是参加生产的总人口,二是生产效率。
政府调节逆周期,其实体现在政府逆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政府官员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周期。
企业盈利周期,企业盈利波动幅度是GDP波动幅度的两三倍,甚至更大。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使用了两大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第二类周期,心理周期:心理钟摆和风险态度周期。
投资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
正面是追逐利润,反面是承担风险。
从追逐利润来讲,投资人面对证券的心理和情绪就像钟摆,在恐惧和贪婪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大幅摆动。
“证券市场中的情绪波动,就像一个钟摆的运动一样。
市场趋势的三个阶段⼈们常说股票市场是经济形势的晴⾬表,这句话有合理的⼀⾯,但也不全对。
合理的⼀⾯是:市场从长期来看⼀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变化。
不对的⼀⾯是:市场虽然与经济波动相关,但绝对不是完全相关,也不是线性相关的。
市场⼀⽅⾯可能放⼤经济的波动形势,另⼀⽅⾯市场也有⾃⾝的波动规律。
这是因为市场是由⼈组成的,市的波动不可能不受⼈的⼼理因素影响。
加⼊⼼理因素分析之后,市场中的⼀个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趋势形成阶段、趋势维持阶段、趋势加强阶段。
只有认清了市场波动处于哪个阶段,才能认清市场波动的特征,不被所谓的晴⾬表理论误导。
⽐如在⼀个⼤⽜市⾥,我们可以把趋势细化为:市场信⼼恢复阶段、市场跟随经济形势波动上涨阶段、市场过度乐观脱离基本⾯的阶段。
在市场信⼼恢复阶段,多半由于⼤熊市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全部只看到市场的阴暗⾯,这时候最典型的⼼态特征是:“如果我不再亏钱,我将⼀辈⼦再也不买股票。
”但这个时候,市场⾥总有些先知先觉者,他们开始发现市场中的机会,开始看到阴暗的背后还有光明的⼀⾯等等。
这样他们开始逐步买⼊股票。
由于他们的买⼊,市场开始逐步活跃,底部有可能慢慢抬⾼。
同时⼀部分股票已经不再会回到原来的低点附近了。
市场信⼼恢复过程不断加强,经济⾛出低⾕的可能性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市场前景逐渐明朗。
市场回归到他本来的⾯⽬,也就是经济的晴⾬表状态。
市场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波动,在经济形势不出现⼤的问题前提下,市场总体⽅向应该是向好的。
当市场向好的时间拉长之后,市场中的乐观情绪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会相信市场可能会永远涨上去。
于是他们开始加⼤⼒度买⼊股票,这个时候,市场就有可能脱离经济的基本⾯⽽独⽴上涨直到⼀个⽐较⾼的⽔平。
这个时候多半也就是⼈们经常说的泡沫阶段,但实际上⼤部分在泡沫中的⼈是很难分辨出什么时候是有泡沫的。
在⼀个⼤熊市⾥也是⼀样,市场趋势可以分为乐观情绪消退阶段、市场随经济下滑⽽下跌阶段、市场过度悲观阶段。
中国历次大牛市大熊市起止时间和原因在中国的股市历史上,大牛市和大熊市如同潮水般起伏,影响着无数投资者的心态和财富。
回顾这些历史时刻,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市场的变化,也能反思其中的深意。
首先,我们来看几次重要的大牛市。
1990年代初,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
1992年,深圳证券市场正式开市,资本市场的活跃让很多人看到财富的希望。
特别是1996年到1997年间,股市迎来了第一次大牛市,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的鼓励。
那段时间,股指从数百点飙升至几千点,市场气氛极其火热,很多普通人都争相入市,纷纷希望一夜暴富。
就连街边小摊也贴上了“炒股”的广告,大家一片欢腾。
接下来是2006年至2007年间的牛市,这是中国股市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向好、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以及国际资金的流入,A股市场再度迎来盛宴。
上证指数从1000点一路攀升至6000多点,甚至有人称之为“千年一遇”的行情。
股民们在交易所里频繁进出,很多人开始借钱入市,甚至家里的存款都拿出来投资。
这个时期的牛市不仅是股市的狂欢,更是社会情绪的集体高涨,大家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幻想。
然而,市场的涨幅往往伴随着风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牛市戛然而止,接踵而来的是2008年的大熊市。
随着股指暴跌,很多投资者的信心瞬间崩塌,整个市场陷入恐慌。
这场危机不仅影响了股市,也对整个经济体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财富,生活的压力骤然加大。
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在看似光鲜的牛市中,却埋藏着如此巨大的风险。
接下来,2015年的牛市和随之而来的熊市更是让人唏嘘。
那时,A股市场的涨幅令人瞩目,股指在短短几个月内翻了一番,很多人再次疯狂追逐股市的财富。
在这种热情中,国家的刺激和市场情绪的高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推动了股市的快速上涨。
然而,这场牛市同样没有持续太久,随后因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监管的缺失,股市迅速崩盘,许多投资者再次经历了巨大的损失。
华尔街投资大师88条经典法则投资市场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很聪明的,他们手握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和商业信息,对各种投资理论、流派如数家珍,他们也清楚在牛市、熊市、泡沫中如何采取明智的策略。
但一到真实的战场上,理性的知识储备往往离奇失效了,只剩下了冲动、贪婪、偏执、狂热、孤注一掷,而这些才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所以,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提防自己,警惕人性中的弱点和怪癖把自己拖入深渊。
投资股票要有果断的判断,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能有效地独立思考,随时随地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投资计划,必然会使自己的投资陷入困境。
股市中获大利的永远是少数人。
成功者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
当多数人疯狂时,要保持几分清醒和警觉;当多数人恐惧时,要有足够的胆量。
不要博消息,那不是散户的优势;不要相信股评,股评者中假内行居多;不要沉湎于曲线,那是使人赔钱的理论;不要迷信概念,那往往是为散户设置的陷阱。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投资者应该自觉地做股市的少数派,远离喧嚣,忍受住孤独与寂寞,做好功课,练好内功。
远见和耐心是一个成功的长线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我们不能决定市场趋势,也不能左右市场趋势,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去判断和证明市场趋势,做市场趋势的忠实追随者。
只有顺应市场趋势,我们才能取得投资上的成功。
在投资市场,情绪化是投资者的大敌,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极具毁灭性,而盲目兴奋正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情绪。
巴菲特曾经忠告投资者:“不要在错误的时间兴奋。
”所谓“在错误的时间兴奋”,是指在股价飙升的牛市大幅买进,在市场升势开始之初卖出,或盲目投资并不具备升值潜力的股票,等等。
投资市场变幻莫测,对投资者来说,冷静观察、严谨分析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耐心,别焦虑急躁;冷静,别盲目兴奋。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与真正的机会失之交臂。
当你发现良机真的来临的时候,冷静有益无害。
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
分时、日、周、月K线的区别分时、日、周、月K线的区别2009-05-24 08:28一、操作的依据:1、分时K线是超短线操作者的依据。
(30分钟、60分钟)2、日K线是短线操作的依据。
3、周K线是中线操作的依据。
4、月K线是长线操作的依据。
二、要点:1、在熊市行情,分时指标的转好,如果没有日、周K线指标配合的连续好转,只能按小的反弹来把握。
若此时日K 线指标接着走好,可以按反弹行情来把握,若此时周K线指标也连续走好,这波行情是中级反弹行情了。
若此时月K 线指标也走好了,一波大牛市行情可能已经近在眼前了。
2、大牛市行情,分时指标走差,接着日K线指标接着走坏,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也可适当减仓。
假如接下来周K 线指标也接着走差,那么意味着这波大行情就要结束了。
接下来再假设月K线指标也不行了,那么就说明这波大牛市行情已经彻底结束了,这也是给你最后的止损机会了。
3、在大牛市或大熊市里,分时、日K线指标上的小的波动,只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诱空或诱多,并不影响上升或下跌趋势的延续。
但总有一次分时K线上小的下跌或上涨最后转变成了牛熊的拐点或分水岭。
4、一波较大行情的逆转往往是渐进式的,只要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观察和抓住大盘的分时、日、周、月K 线指标的演变过程,按照自己的买卖操作模式,适时把握好买卖时机,你就能较好的进行操作。
举例:如果有一天分时MACD下行了,导致日MACD死叉了,这时你就应该有止损措施了,过了一些时间周MACD 也死叉了,那就应该彻底止损,不能再侥幸了。
5、既要盯住小周期指标的变化,更要把握好大周期指标的变化。
只有胸怀大指标,把握好大趋势,才能在实战中较好的把握好买卖分寸和节奏。
在日常实际操作中,要养成反复翻看分时、日、周、月K线指标的习惯,密切注意“五个环节”(30分钟、60分钟、日、周、月K指标)之间向好、向坏转换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的把握好买卖的切入点,以求利益最大化。
三、买卖注意事项1、强势行情的买进机会,要参考30分钟、60分钟指标来操作。
股市一入深似海,从此金钱是路人股灾一、火线入市2014年8月,天似蒸笼,热入骨髓。
我的心也坠坠着、沸腾着,似那八月的天。
为何,为那听而未见的股市,为那催人热血的财富故事。
7月,身边的人便说,牛市来了,而且是一只千年不遇的大牛。
接下来的一个月,果如其言,股市一直缓慢上涨。
看着他们天天面带喜色,我渐渐开始心旌荡漾,想着我也去开户吧。
但我一没经验,二没人脉,三没太多钱。
想着入了也没甚意思,但臆想终归战胜理性,我开户了。
开户后免不了向别人一番请教,关于如何登陆、买卖、选股、看消息之类的东西。
渐渐的,尝试买些股票,咦,效果不错,竟然开始赚钱了。
当时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东西当真很好。
二、得意忘形后面几个月,我陆续投入几万块。
接着从11月起,股市进入轰轰烈烈的暴涨时期。
很快,我的账户就盈利50%有余。
我想,这炒股也没什么难的嘛。
选好了股,看好方向,买了就等着涨吧。
但我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牛市。
有句话说,当牛来了的时候,猪都能赚钱,这话不假。
我没经历过熊市,自然对股市充满了幻想,买股也更大胆。
这让我的收益远远超过老股民,每每听他们谈论风险,我就在想,怕什么嘛,跌了就卖了呗,有什么难。
炒股几个月后,我开始得意忘形,飘飘然起来,我觉得自己很牛逼,买哪知股哪只股就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股神么。
三、动摇2015年初,国家开始规范两融市场。
股市暴跌,接下来两个月,一直反复震荡。
我是新股民,哪见过这等阵势,当时就有点傻眼,心想怎么会这样。
盈利的钱也吐回去大半,辛辛苦苦的成果付水东流,心里着实难过。
身边的同事们,也没好到哪里去,叫苦连天。
自那个时候,我就有点动摇,想着这炒股真没多么简单,不如打住算了。
但我感觉自己还有盈利,亏也无所谓,如果真亏到本金,就清仓不干。
就这样,我继续按兵不动,等着下一步股市的动作。
四、借钱投资2015年4月,央行降准,接着人民日报发声说:4000点才是A股牛市开端。
这两个信号,让我明白有国家在支撑牛市,怕什么。
10. 什么是牛市和熊市?如何应对?10、什么是牛市和熊市?如何应对?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听到“牛市”和“熊市”这两个词。
对于新手投资者来说,理解它们的含义以及知道如何应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什么是牛市。
简单来讲,牛市就是市场行情一片大好,股票价格普遍上涨,投资者们都充满了乐观和信心。
在牛市中,经济通常表现强劲,企业盈利增加,失业率降低,消费者信心高涨。
比如说,大家都愿意消费,企业的销售额上升,利润自然也就跟着涨,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价的上扬。
这时候,各种投资机会似乎随处可见。
很多股票都在涨,而且涨幅还不小。
新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市场,都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那熊市又是什么呢?与牛市恰恰相反,熊市意味着股票市场行情低迷,股价持续下跌。
经济可能面临困境,企业盈利不佳,投资者情绪悲观。
在熊市中,大家都担心股票会继续跌,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这进一步压低了股价。
了解了牛市和熊市的基本概念后,咱们来谈谈如何应对这两种不同的市场环境。
在牛市中,虽然看起来赚钱容易,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不要被市场的狂热冲昏头脑,随意跟风投资。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还是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不能仅仅因为一只股票涨得快就盲目买入,而要考虑公司的基本面、行业前景等因素。
合理配置资产也很重要。
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股市中,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不同的资产类别,比如债券、基金、房地产等。
这样可以降低风险,避免在股市回调时遭受过大的损失。
另外,要设定好止盈点。
当股票达到自己预期的收益时,及时卖出获利,不要过于贪心,总想着赚更多,否则可能会错失获利的机会,甚至在市场反转时由盈转亏。
而在熊市中,首先要控制好风险。
减少股票的持仓比例,增加现金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
避免过度交易,因为在熊市中频繁买卖股票很容易导致亏损。
此时,也是寻找优质投资标的的好时机。
一些优质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因为市场的恐慌情绪而被低估。
中国历次大牛市大熊市起止时间和原因中国股市历经风雨,牛市与熊市交替出现,给投资者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与痛苦。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历次大牛市大熊市的起止时间和原因,让我们在投资的路上更加游刃有余。
我们来说说牛市。
牛市是指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阶段,投资者在这个阶段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
中国股市的牛市始于哪一年呢?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就迎来了一波牛市。
这波牛市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股市的繁荣。
这波牛市也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热情参与,大家都怀揣着发财的梦想,争相买入股票。
在这波牛市中,许多投资者都实现了财富的增值,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好景不长,牛市终究会走向熊市。
中国股市的大熊市始于哪一年呢?这个问题要追溯到2007年。
当时,中国股市正处于一轮牛市之中,投资者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谁也没想到,这场牛市竟然以一场大崩盘告终。
大崩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
许多投资者盲目追涨杀跌,导致市场泡沫不断积累。
最终,在2007年下半年,市场泡沫破裂,股市开始大幅下跌。
这场大熊市让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股市一度陷入低谷。
在大熊市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股市。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限制资金流入股市,防止市场泡沫再次形成。
政府还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要求上市公司提高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股市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了新一轮的牛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股市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原则。
我们还要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把握市场动态,做好风险防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股市的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财富的最大化。
中国股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挑战的传奇。
从牛市到熊市,再从熊市到牛市,股市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