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 格式:docx
- 大小:24.11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的实验过程,培养观察能力,体会实验研究方法。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们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概念与计算。
课前准备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 怎样比拟做功的快慢?其计算公式是什么?2. 功率的定义是什么?功率的单位是什么?学生答复:比拟做功快慢的方法:功相等时,用时间短的则做功快;时间相等时,做功多的则做功快。
功与时间之比叫做功率:P =W t,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功率的国际单位是W ,常用单位有kW,1kW=1000W 。
二、激发学习动机我们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滑轮组等简单机械,也学习了功的定义,请大家思考: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同吗?三、讲授新知识人们使用杠杆、轮轴、滑轮等机械都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在使用中,有的省力、有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有的可以节省距离。
爱动脑筋的小明就想,能不能制造一种机械既省力、又省距离呢?也就是能省功的机械呢?问题:小明的问题能不能实现呢?讲授新课:功的原理①问题与猜测:让学生通过上面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测。
②制定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在此实验过程中,根据自己需要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注:学生设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提升相同高度。
分析与结论: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拟实用机械时做的功和不用机械时直接提升物体做的功是否相等。
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N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2.5N)问:实际上F=2.5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G=5N,h=0.5m,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用=G·h=5N×0.5m=2.5J.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W额外=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83.3%.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是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内容
第1周 2.25-26 6.1透镜 6.2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2周 2.29-3.4 6.3生活中的透镜 6.4眼睛和眼镜
第3周 3.7-11单元复习
第4周 3.14-18第六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5周 3.21-257.1力7.2弹力
第6周 3.28-4.17.3重力7.4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7.5二力平衡以及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第7周 4.4-8
么有关7.7牛顿第一定律
第8周 4.11-15第七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9周 4.18-229.1压强9.2液体压强
9.3大气压强 9.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及第10周 4.25-29
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11周 5.8-13单元复习第八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2周 5.16-20期中考试
第13周 5.23-279.1杠杆 9.2滑轮
第14周 5.30-6.39.3功9.4功率9.5机械效率第15周 6.6-10单元复习
第16周 6.13-17第九章单元检测与讲评总复习第17周 6.20-24第一轮复习
第18周 6.27-7.1第二轮复习
第19周7.4-7.8 第三轮复习
第20周7.11-7.15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