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修改2)
- 格式:pdf
- 大小:623.30 KB
- 文档页数:66
休克病人的抗菌药物治疗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常常由感染、创伤、大出血等多种原因引起。
在这种状态下,病人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极大的压力,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侵袭。
因此,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是病原体的种类,不同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是病人的病情,包括休克的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体重、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等。
是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1. 早期治疗:休克病人由于循环衰竭,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一旦怀疑有感染,应立即开始抗菌治疗。
2. 选择广谱抗生素:由于休克病人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多重感染。
因此,选择广谱抗生素可以更好地覆盖可能的病原体。
3. 考虑病原体的耐药性: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当地病原体的耐药性。
例如,如果当地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很高,那么就应该选择其他更有效的抗生素。
4.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 联合用药:有时,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感染,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但同时,联合用药也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风险,需要仔细权衡。
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和当地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
在处理休克病人的抗菌药物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病原体、病人病情、药物特性等多个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1. 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识别休克病人的感染症状,及时开始抗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病人的病情。
2. 病原体检测:尽可能地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明确病原体种类,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3. 选择广谱抗生素:休克病人由于循环衰竭,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多重感染。
失血性休克(二)-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患者黄××,男性,19岁,外出务工,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检: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冷、出汗,左耻骨联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
Bp:65/50mmHg,HR:125次/分,T:36.8℃。
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分析题:
1、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
2、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哪一阶段?
3、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4、请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提出抢救此患者的原则。
参考答案:
1.该患者应属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2.送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初期(缺血缺氧期)
3.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4.止血,补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及时尽早、心肺功能允许),纠正酸中毒,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
早期可用舒张血管药物、后期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缩血管药物),防治细胞损伤、防治器官衰竭、支持营养等。
休克名词解释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休克。
休克是指由于血液高渗、低氧性引起组织缺氧所致。
通常表现为肌肉疼痛、麻木、脉搏细弱、脉搏微弱或停止跳动,同时出现呼吸急促、瞳孔散大、皮肤苍白、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意识障碍。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休克可分为感染性休克和非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又称创伤性休克,指在创伤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急剧扩张以及出血性休克,主要是因为体液失衡或休克时组织缺氧而发生组织缺氧。
引起继发性全身休克很少见。
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神志不清、瞳孔散大、呼吸停止或有心跳、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皮肤湿冷等。
感染性休克即细菌及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休克;非感染性休克一般包括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休克分为轻症休克综合征。
轻症休克多无大碍,重症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常引起休克状态及失血性休克。
下面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休克名词解释吧!一、休克是指由于血液高渗、低氧性引起组织缺氧所致。
主要发生在体表大血管收缩发生时组织氧合作用减弱,引起组织缺氧,这是组织呼吸衰竭的主要表现,是导致组织细胞损伤,造成组织器官缺血而造成组织缺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机体缺氧时血容量减少时可引起组织缺氧,组织细胞缺氧而导致组织缺血坏死,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组织灌注不足,脏器功能损害及全身的一种状态。
休克常见临床表现有下列几种:由于血流灌注不足(如休克综合征)使心肌收缩力下降而引起心室纤颤;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收缩;导致组织缺血,造成心肌损害;产生各种病理生理改变使得心脏扩大如心包积液分泌增多而使心室扩大甚至形成心室肥大;血液淤滞等。
休克临床表现有: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及体位性低血压;呼吸困难;休克综合征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紫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丧失等。
休克综合征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
因缺血或缺氧导致心跳减慢、呼吸衰竭或严重循环衰竭而死亡的病例占全部休克患者总数90%以上,其中以脑性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1]。
休克名词解释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指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各器官和组织无法正常获得氧气和养分,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休克是一种紧急情况,如果迅速不予处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休克的病因非常多样,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
最常见的病因包括:1. 低血容量:例如大量失血、严重脱水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2. 心泵衰竭: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使得血液无法有效地输送到全身。
3. 血管扩张:例如过敏反应、感染性休克等导致血管扩张,血液无法充分供给重要组织和器官。
4. 血管阻塞:例如肺栓塞、心肌梗死等血管发生阻塞,使得血液无法流动到特定区域。
5. 迷走神经性休克:某些刺激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导致休克。
休克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血压下降:休克时,由于全身供血不足,会导致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无法检测到脉搏。
2. 心率加快:机体为了补偿供血不足,会加快心率来维持供血。
3. 皮肤苍白、湿冷:由于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往往呈苍白、湿冷的状态。
4. 呼吸急促:休克时,机体会加快呼吸来提供更多氧气。
5. 焦虑或抑郁:休克时,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精神状态异常。
为了诊断休克,医生通常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辅助使用多种检查方法,如血常规、电解质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X射线等。
治疗休克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恢复足够的血流量和氧输送,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液体复苏:给予适量的静脉输液,补充体液不足。
2. 血管活性药物:例如血管收缩药物和升压药物,用于提高血压和改善血液循环。
3. 氧气治疗: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以提供足够的氧供。
4.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休克的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止血、抗感染、心脏重建等。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危急病理状态,需要紧急诊治。
预防休克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出血、感染、心脏病等,积极予以干预和治疗,以防止休克的发生。
休克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有效血量急剧降低和机体真毛细血管网内严重灌注衰竭为特征,并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稳乱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一、病因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
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
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
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1)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
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2)过敏性休克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3)神经源性休克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预后好,常可自愈。
3.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
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二、临床表现1.休克早期在原发症状体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医院休克急救指南一、休克的识别休克是一种有效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它的表现为:1. 意识模糊、昏迷、烦躁不安、反应迟钝;2. 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脉搏微弱;3. 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4. 皮肤湿冷、苍白、发绀、四肢冰凉;5. 尿量减少、尿蛋白阳性;6. 眼底检查可见血管扩张、血液浓缩。
二、休克的分类1. 感染性休克: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休克;2. 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导致的有效血容量减少;3. 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导致的休克;4. 心源性休克: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导致的休克;5. 过敏性休克:对某些药物、食物、昆虫叮咬等过敏反应引起的休克。
三、休克的处理原则1. 立即呼叫急救团队,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2. 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3. 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4. 快速补液,以晶体液为主,必要时给予胶体液;5. 给予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在合理范围;6. 针对休克原因进行治疗,如抗感染、止血、心脏支持等;7.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四、急救措施1. 体位:将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下肢略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2. 吸氧:高流量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3. 快速输液:根据患者体重和休克程度,计算补液量,以每小时1020ml/kg的速度输入;4. 升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和心率,选择合适的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5. 抗感染:对于感染性休克,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6. 止血:对于失血性休克,迅速找到出血部位,采取压迫、缝合等方法止血;7. 心脏支持:对于心源性休克,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利多卡因等;8. 并发症处理:如出现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五、注意事项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 确保输液通道畅通,避免液体渗漏;3. 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受凉;4. 做好家属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取得家属信任;5. 准备好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呼吸机、除颤仪等。
休克的定义和分类1. 休克的定义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它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起血液循环的严重不足。
2. 休克的分类休克根据病因分为多种类型,包括:•① 血容量不足性休克:由于大量出血、脱水或是失血性损失导致;•② 心功能不全性休克:由于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而引起;•③ 分布性休克:由于血管扩张、血管功能障碍导致;•④ 阻塞性休克:由于大血管阻塞或肺动脉栓塞等原因引起。
休克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1. 休克的机制休克产生的主要机制包括:•① 血容量不足:失血、脱水等引起血容量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② 心排血量下降:心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导致心排血量减少;•③ 血管阻力下降: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导致血管阻力降低;•④ 组织灌注不足: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全身组织和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2. 休克的病理生理学休克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① 组织缺血缺氧:由于心排血量下降和血管阻力降低,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② 代谢产物堆积:缺血和缺氧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影响细胞正常功能;•③ 激活炎症反应:休克会导致炎症反应的激活,进一步损伤组织和器官;•④ 休克器官功能不全:长时间的休克会导致多个器官功能不全,包括心脏、肾脏和肝脏等。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 休克的临床表现休克的临床表现取决于休克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常见表现包括:•① 心率增快:由于机体对缺血和缺氧的代偿反应,心率加快;•② 低血压:由于循环血量不足和血管阻力下降,导致低血压;•③ 紫绀:由于组织缺氧和循环不畅导致皮肤和黏膜发绀;•④ 意识改变:由于大脑组织缺氧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出现意识改变。
2. 休克的诊断休克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① 血压测量:检查血压是否降低;•② 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③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④ 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胸部X光等。
一、单选题1、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是()。
A.多灌多流B.少灌多流C.多灌少流D.不灌不流正确答案:C解析: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是多灌少流,灌<流。
2、关于休克期的发生机制,错误的说法是()。
A.儿茶酚胺导致血管持续性收缩B.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C.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D.白细胞粘附、血流阻力增大正确答案:A3、休克期的最显著临床特征是()。
A.脉压差增大B.面色苍白C.四肢冰凉D.血压进行性下降正确答案:D4、与休克早期不同,休克期的皮肤粘膜变化特点是()。
A.面色苍白B.大汗淋漓C.四肢冰凉D.花斑发绀正确答案:D解析:与休克早期相比,休克期因皮肤粘膜血管网内血液淤滞而出现花斑或发绀。
5、休克晚期的微循环特点是()。
A.前阻力增大,少灌少流B.后阻力增大,多灌少流C.麻痹扩张,不灌不流D.微循环持续痉挛收缩正确答案:C解析:休克晚期的特点是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不灌不流,对血管活性药物失去反应。
6、临床上更容易发生DIC的是()。
A.失血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正确答案:D解析:感染性休克相比其它休克类型更容易发生DIC,且不一定要等到晚期。
7、下列()不是休克晚期的发生机制。
A.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B.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C.内、外凝血系统激活D.PGI2-TXA2平衡失调正确答案:A8、休克晚期的微循环血管中通常不会出现()。
A.形成血栓B.无复流现象C.血管麻痹扩张D.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正确答案:D9、休克时的物质代谢特点是()。
A.合成代谢增强B.分解代谢增强C.能量生成增多D.酸中毒正确答案:B解析:休克发生过程中体内物质代谢是以分解代谢增强为主。
10、休克发生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功能损伤的脏器是()。
A.心B.脑C.肝D.肾正确答案:D解析:在以上器官中,休克时最容易受损的器官是肾脏。
11、导致休克晚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克肾B.休克肺C.休克肝D.休克脑正确答案:A解析:休克肾是休克晚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休克名词解释释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理反应,是机体的一种急性功能障碍状态,其主要特点是血液循环不足,导致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供氧和营养,进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通常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发展到临界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常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休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1.低血容量型休克(hypovolemic shock):主要是由于失血或体液丢失过多,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循环血量不足。
导致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由于心脏泵血功能的严重损害,导致血液循环不足。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临床表现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快而弱、呼吸急促、四肢湿冷等。
3.阻塞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主要是由于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流量受限制而引起的休克。
常见的原因包括肺栓塞、心包填塞、大血管夹层等。
临床特点包括呼吸困难、心率快而弱、皮肤苍白等。
4.分布型休克(distributive shock):主要是由于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能充分利用,循环血量分布不均。
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临床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快而弱、发热、皮肤潮红等。
休克的发生机制包括:1.血容量减少:如失血、脱水等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使循环血量不足。
2.心输出量减少: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3.血管阻力降低:如感染、过敏等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液在血管内的分布不均。
休克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类型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快而弱、呼吸急促、四肢湿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等。
休克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治疗休克的关键是早期干预,包括补液、纠正原发病因、维持血液循环稳定等。
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休克的类型和原因来选择。
失血性休克(二)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循环不足而发生的一种
危急情况。
以下是关于失血性休克的相关内容:
1. 病因: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可以是外伤、手术、胃肠道出血、产后出
血等各种原因。
失血量超过了人体的代偿能力,导致血压下降,心脏
输出量减少,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2. 症状:失血性休克的症状包括出汗、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晕、恶心呕吐等。
严重的失血性休克还会导致意识丧失、休克
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 诊断:失血性休克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等多种手段进行。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
能等。
4. 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需要尽早纠正失血,并补充足够的液体和
血液制品,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
同时,还需要给予氧气、心脏药物
等支持治疗,以维持心脏输出量和器官灌注。
5. 预防: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是防止失血的发生。
在手术、产科等
操作中,要注意手术技巧和操作规范,减少出血量。
对于有出血风险
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6. 注意事项: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7. 结语: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是防止失血的发生,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