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秋高二年第三册语文诗歌鉴赏竞赛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4
新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
漱冰灌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
②白银阙:月宫,借指金山寺。
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这里指像表一样。
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
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
⑥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
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所感、幽远清晰之所见及登仙而去之所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中创造出令人“泠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的?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练习及答案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高二上册
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试题预览篇目:《诗经》三首
《离骚》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八首
词七首
其它古诗词背诵篇章一
课内诗词阅读无
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选出下列各项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
同样的内衣
)A、同袍:同穿一件外衣
同泽:大家一块洗澡。
B、兴师:出兵
同仇:有共同的敌人。
C、偕作:一块儿起身修:。
D、甲兵:盔甲武器
偕行:一同前去。
2、《无衣》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重章叠唱。
拓宽诗的内容,增强了抒情性。
归
(218.89.83.218)。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诗歌鉴赏)(06年初赛)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⑵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
(6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⑴词的上阙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6分)⑵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4分)(06年决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从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6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23~24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断: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②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贬居黄州而作。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4分)4.古人评论此词“寓意高远”,请结合词的下阕,作具体赏析。
(6分)(07年初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献始兴公①王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
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C.“匹夫”“贱子”是作者谦称自己,“大君子”则用来赞美张九龄,用语得体恰当。
200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详解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唐)白居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
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
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
④三川: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本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崇义里滞雨李贺落漠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①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②。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注)①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投的吏部。
②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
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
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
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
2.该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本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南朝·齐谢朓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
是谢朓的同僚。
江孝嗣带兵驻守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
江诗语意愁苦。
谢朓写作此诗回复。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白日”显得春城有些苍凉。
“跨”字让人似觉阿阁与层楼彼此互欲超越而在争胜斗奇,写出了动态之景。
B.三四两句写城外动景。
面对滚滚东流的苍茫江水,诗人顿觉心潮起伏,忧思难收。
引发读者联想:诗人的忧思自何而来?又何来之多?C.第五举中的“尘雾”,并非实指空间的灰尘和雾气,而是暗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的控制所进行的殊死搏斗。
D.全诗两句一个层次,由写景起,到以景抒情,到议论时政,到言志,最后劝勉。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学考试卷高二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诗歌鉴赏测试--古诗词鉴赏情感主旨【设问方式】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怎样的情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4、关于……一诗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理由。
【答题思路流程】①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答题句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主要有:(1)忧国伤时(卫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愤,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收复失地的渴求与喜悦等)(2)民间疾苦(百姓被盘剥之苦、战争徭役之苦、税赋劳作之苦等)(3)思乡怀人(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天涯羁旅之愁、)(4)怀古咏史(缅怀前贤、评判历史、借古鉴今、昔盛今衰的感慨、抨击统治者不念国家安危和昏聩残暴等)(5)山水田园(常借助对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或流露隐逸避世之情,或展示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或寄托人生的理想等)(6)边塞军旅(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状写边塞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或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或抒发对将军贪功启衅的冤情,或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等)(7)赠友送别(或依依惜别的留恋,或情深意长的劝勉,或坦诚自己的心志,或表达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等)(8)咏物言志(常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表达悠然闲适、不慕富贵、坚贞不屈、不媚世俗、乐观豁达、高洁脱俗、豪放粗狂等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9)爱情婚姻(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人的怨恨,或抒发两地相思之苦,或揭露控诉扼杀自由爱情婚姻的罪恶等)(10)宫怨类(主要抒发宫女们宫廷生活的哀怨:或抒写孤独寂寞、君恩失宠、流落异域的哀怨,或慨叹深宫花落、韶光易逝、美人迟暮,或描写长夜难眠、漏尽灯残、愁重如山的悲凉处境,或悲叹见花落而自伤、看子结而自哀的薄命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鉴赏人物形象【设问方式】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3、诗中的生动地表现了……特点(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解答思维流程】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2006秋高二年第三册语文诗歌鉴赏竞赛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3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3.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6-7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6.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7.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8—9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8.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9.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10.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1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12.对下列古诗句中黑体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13.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传统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阅读下列句子,完成14题。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谁人知是荔枝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
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沈沈楚天阔。
14.以上名句全出自唐代人作品的一组是()A.①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⑥15.“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A.贾谊B.诸葛亮C.屈原D.文天祥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6──17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乙)。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6.(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17.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B.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18.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
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a④b③c②⑤d①⑥B.a①b③④c②d⑤⑥C.a⑥b③④c②d①⑤D.a①④b③c⑤d②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9—20题。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0.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
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班级:姓名:成绩:二、主观表述题(共40分)21、阅读诗句,回答问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 。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
(2分)(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6分)答:2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