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影短视频营销白皮书
- 格式:pdf
- 大小:4.57 MB
- 文档页数:56
|RADIO &TV JOURNAL 2021.4近年来,各类媒体在实践中的推陈出新使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对象、效果都发生了变化,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便利、高效的途径。
“网红城市”是指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借助社交媒体发展在短时间内走红的城市,带来线上话题流量与线下游客数量的激增。
《2020短视频与城市繁荣关系白皮书》显示,长沙作为线下繁荣指数A 类城市,在线上热度排名第12位,紧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另外,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位列“中国潮经济2020网红城市百强榜单”第八。
一、长沙的形象呈现(一)借助网络热点,展示文化形象长沙是一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山水洲城,拥有岳麓书院、橘子洲等名胜古迹和梅溪湖大剧院、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等现代艺术中心。
在融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借助热点话题迸发出新的活力。
“橘洲焰火”是长沙特色文旅品牌之一,主题焰火秀以别具一格的形式传递着湖湘文化。
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等传统媒体开放直播入口,扩大了实时传播范围。
长沙晚报的融媒体产品掌上长沙APP 更是开启首场5G 烟花直播秀。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成为新晋打卡地,保安“小马哥”因拍照技术深受好评而走红网络。
对于长沙文化的独特呈现,激发了受众主动了解长沙的动力,也在无形中构建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
(二)创新传播方式,塑造安全形象城市的安全形象一直是构建城市形象时容易被忽略的元素,但在发挥融媒体优势之后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据马蜂窝调查显示,长沙位列2021元旦小长假热门旅游目的地第四名,旅游业的繁荣对城市的治安管理是项挑战,城市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构建正面形象。
《守护解放西》是一档纪实观察类节目,以长沙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核心人物,展示了长沙核心商圈警察的日常工作,获得超1亿播放量,许多警察成为网络红人。
媒体融合的优势在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也得以体现,望城区融媒体中心运用“一台一报一网两微一抖”等12大媒体平台,发布疫情防控相关报道140余条,专题报道点击量超200万。
探析碎片化时代,英语教学类短视频的利与弊内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继直播元年之后,各类短视频应运而生。
短视频的问世,有效解决了当代人类由于都市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所形成的破碎化时段需求。
然而,在2019年以前,大多数人将刷短视频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2019年末,疫情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线上办公、上学,与教学有关的短视频也越来越多,短视频平台为不少人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但不容忽视的是,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学习工具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本文分析了教学类短视频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短视频;碎片化;教学;不足一、教学类短视频的的发展现状短视频行业是自媒体时代的产物,二零一五年以来,直播视频、短视讯、微视讯等新形式逐渐变成了自媒体内容创业新热门。
抖音短视频App于二零一六年九月上线后,从二零一七年年底至春节档期间,抖音App在国内App Store的单日下载量已持续十六天,稳坐首位。
抖音的出现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自二零一六年九月抖音上线运营,截止二零二一年2月27日,抖音的日均活跃用户数已突破了六亿,而且短视讯的日均检索数突破了四亿次,数据分析表明抖音是目前我们国内短视频最大的网络平台。
越来越多的人会打开抖音搜一搜。
在抖音中搜索,海量的精准的可视化的结果。
短视频刚出现在公众视线的,情节虽然琐碎,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种是带货性质的短视频;一类为恶搞喜剧的短片;另一类为具有鬼畜风格的短视频剪辑。
年轻人在现代生活中压力之下承受着不小的心理负担,通过闲暇时间释放压力迫在眉睫。
通过抖音,用户任意选取一段曲子,采用自己喜欢的各种方式或手段制作出的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平台最后形成自己的作品。
这些类型的短视频大多以娱乐、逃避现实为目的,用于传授知识、学习的短视频相对较少。
如今,抖音网络平台的短视频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对抖音网络平台教学类短视频的特点加以分析,不难看出,教学类短视频的浏览次数、点赞次数以及转载数量都急剧增长,并已然成为了用户获取教师培训信息的另一个重要移动互联网渠道。
5G新媒体行业白皮书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5G 技术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各个行业,新媒体行业便是其中之一。
5G 技术带来的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连接等特性,为新媒体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一、5G 技术为新媒体行业带来的变革1、超高清视频与直播的崛起5G 的高速率使得超高清视频的传输成为可能,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清晰、逼真的视觉体验。
无论是体育赛事、演唱会还是新闻报道,超高清视频能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低延迟的特性也极大地提升了直播的质量,减少了卡顿和延迟,让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实时和流畅。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发展5G 为 VR 和 AR 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往,由于网络速度和延迟的限制,VR 和 AR 的体验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现在,5G 使得更加沉浸式的虚拟体验成为现实,用户可以通过 VR 和 AR 设备,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新闻报道、教育课程、娱乐节目等各种内容中。
3、物联网与新媒体的融合随着 5G 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各种智能设备都能够成为新媒体的终端。
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和娱乐内容,汽车的车载系统也能够实时获取最新的资讯和多媒体内容。
二、5G 新媒体行业的应用场景1、新闻报道的创新5G 技术让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和实时化。
记者可以使用 5G 背包进行现场直播,实时回传高清视频画面。
无人机搭载 5G 设备进行航拍,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及时的新闻素材。
同时,利用 VR 和 AR 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式地感受新闻现场,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在线教育的变革在教育领域,5G 新媒体为在线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
高清的远程教学视频、实时的互动课堂、虚拟实验室等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优质和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 5G 技术更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的教学指导。
3、娱乐产业的突破在娱乐方面,5G 为影视、游戏等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作文素材积累《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目录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 (1)炫富抄袭虚假营销,短视频乱象在“暴击”一老一小 (2)“向俗而生”:短视频发展趋势及内容价值回归 (7)对短视频爆款逻辑,我们需要再认识 (15)短视频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17)短视频应该老少咸宜,不能“老少不宜”抄袭模仿、低俗擦边、耸人听闻的谣言、千篇一律的剧本……不少人直呼想刷到有营养有价值的短视频已变成一件难事。
不仅如此,虚假营销、不良价值观引导以及短视频沉迷等问题更让青少年和老年人屡屡受困。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报道,本该老少咸宜的短视频已经成为老少不宜的劣质货。
既然很多短视频内容如此不堪、价值污浊混乱,为什么老人和小孩还是乐此不疲,刷新不止?一方面短视频时间短、配乐夸张、内容五花八门、剪辑节奏快,非常容易让人观看上瘾。
再加上平台算法的推荐加持,刷的视频越多、看的时间越长、同类内容也就越多,形成了瀑布流式的不断刷新。
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两类群体生活比较单调,家人的陪伴交流较少,对短视频缺乏判断力。
特别是老年人,对飞速发展的网络生态缺乏了解,一些年轻人很容易识破的骗局,在老年人那里容易大行其道。
以上种种,也就导致了劣质短视频横冲直撞,欺老骗少。
短视频虽短,长此以往,危害甚大。
青少年过度沉浸在短视频的感官刺激中,容易精神空虚,导致专注力丧失,缺乏深度学习和阅读的能力。
事实上,短视频中的“玩梗”、“饭圈”用语,已经侵蚀孩子们的语言体系,妨害了正常的逻辑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一些明晃晃地表达炫富倾向、低级趣味、擦边丑态、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更是会扭曲孩子们的价值观,吸引其模仿学习,流毒巨大。
老年人经常在家庭群中转发的一些标题党、小作文式的短视频,不仅于家庭团结毫无意义,更有可能充当谣言的扩音器、中介站。
多项研究数据表明,一老一少已经成为短视频的重点围猎对象。
7月13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82.9%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农村、中学生、学习负担重、亲子关系不好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比例更高、更深。
研究目的2019年,在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互联网下半场,短视频带来的全新流量成为了各方角逐、深耕的新战场。
在平台、资本、用户、创作者的共同催熟下,短视频内容成为品牌商业营销最强聚集地,内容成为核心变量,出现在品牌营销、销售、运营的各个环节,改变着传统品牌建设的成本结构和成长速度。
在被重新定义的社媒营销环境中,我们有幸看到了众多深谙短视频内容营销玩法的品牌脱颖而出。
它们中,有大量的国货品牌,它们读懂了年轻人的消费渴望和消费理念,坚定地走在了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的前列;它们笃信短视频流量的价值和红人种草、带货的力量,用KOL的长效安利和整合营销,告别旧貌、换得新颜。
作为行业标杆,它们通过真金白银探索出的营销方法论、营销新思维值得被行业解读和学习;它们身体力行所打造出来的经典案例,也值得被营销时代所记录。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幸看到了很多新的、优秀的MCN机构和红人面孔,他们与品牌一道,引领着短视频内容营销的创新突破。
他们将内容价值、IP价值兑换为品牌价值,在坚定品牌投放信心同时,加速了短视频内容营销指数级扩容、壮大。
作为数据驱动的短视频内容产业链服务商,火星文化有幸参与了众多品牌在2019年里的内容营销实战,并通过旗下卡思数据帮助广告主解决了红人甄选、内容创制、效果追踪和结案分析等综合难题。
在开局无比艰难的2020年,火星营销研究院选择用一份热腾腾的报告来开启属于短视频和直播的风暴之年。
报告从数据的视角分析了2019短视频发展的“得”与“憾”,也对比分析了抖音、快手平台:内容创作生态的差异、粉丝偏好和典型红人,并从KOL营销、蓝V运营和挑战赛3个方向深度解析了短视频内容营销发生的变化,同时,整理出实用性强的方法论和代表案例供从业者学习参考。
我们的初心是希望2020年:我们都能在寒冬里过得更好;也期望以真心换真心,得到你的认可、关注和转载,成为指导你2020年短视频内容营销实战的案头书。
数据来源卡思数据()是国内领先的视频全网数据开放平台,可支持多维度PGC/KOL数据查询、趋势分析、舆情分析、商业分析以及电商带货分析,并提供PGC/KOL背后的粉丝画像、粉丝兴趣和粉丝质量分析查询等。
短视频火爆现象成因及存在问题的思考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3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更迭,移动新媒介也不断诞生,从即时通讯软件到微博、微信,再到移动短视频,不断满足和挑战用户的感官。
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受欢迎的媒介之一,正日益显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但在内容、平台及制作方面仍存在许多痛点。
文章从短视频发展历程及现状入手,通过短视频特点、技术进步及典型案例分析短视频火爆现象的成因,对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思考。
一、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历程人们接受和习惯使用短视频,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而今短视频行业火爆的背后,中国短视频行业历经萌芽期、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已有近十年的时光。
(一)萌芽期(2011—2013):移动短视频初露峥嵘短视频即短片视频,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
随着移动终端普及和网络的提速,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
[1]从中国短视频行业发展历程看,短视频的出现肇始于2011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支撑起了移动短视频应用的出现。
2011年3月GIF快手成立,用于制作分享GIF图片。
在此时期,一方面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潮声势刚起,用户习惯和应用场景都很有限;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功能开发、带宽网速等条件不足,中国短视频行业尚处于萌芽期。
2013年8月,“秒拍”和“微视”相继出现并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至此,宣告移动短视频时代真正到来,也昭示着国内互联网巨头开始进入这一新兴领域。
(二)探索期(2014—2015):短视频行业形成“两大阵营”2014年至2015年,很多嗅觉敏锐的企业和创业者闻到了短视频的“肉香味”,开始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大批移动短视频应用密集面世,移动短视频进入探索期。
此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模式创新的变化,短视频逐渐形成“两大阵营”:一是主打草根文化、情感渲染的短视频社区,如Gif快手、美拍等;二是更加具有个性化、讲求功能性的工具平台,如小影、小咖秀等。
火星文化卡思数据:2020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
2020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
这份报告,它不仅从行业的视角,总结了短视频产业各方(含平台、KOL/MCN、广告主等)在2019年表现出的“得”与“憾”,也重点分析了G2格局下的抖音、快手平台:KOL画像、粉丝画像、粉丝互动行为偏好,并从内容变迁的视角,分析了两个平台下增幅最多的KOL内容类型,以及增粉最多的KOL内容类型,并表彰了年度典型红人。
最为重要的是,报告围绕:KOL营销、蓝V运营和挑战赛3大内容营销形式,分析了2019年各行业的数据表现,值得推崇的经典案例,并整理出了实用型方法论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们学习参考。
2020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
微短剧的造富秘诀:平台分账难以长远,私域流量才是关键“他们都说拍剧没用了,不涨粉。
我就说,我去玩个新的模式看看。
”说完这句话周潇连夜去了横店。
没剧本,没演员,周潇就在公司群里问哪个艺人有空,一只璐(快手@一只璐大朋友)就来了,因为别的主播都在带货,但她没有工作。
然后,周潇找到一本阅读量只有几千的小说《快穿团宠:她又美又飒》,花了九天时间,边写剧本、边拍摄、边剪辑,用了100万拍摄出总共32集、每集时长约2分钟的微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
金手指、玛丽苏、反转大合集,把套路化的“爽点”揉杂在约60分钟的剧情里,快节奏高频次地冲击观众感官,这样一部可下饭、能上头的微短剧很快火了。
至今,《这个男主有点冷》在快手上收获了9.3亿的总播放量。
一只璐也再不是那位没有工作的小网红,《这个男主有点冷》上线后她快手粉丝数上涨超500万,商务合作纷至沓来,一只璐的个人变现能力实现前后飞跃,直播带货GMV相比之前提高了约60倍。
爆款微短剧带来的流量效应与财富效应令人心动。
去年开始,伴随着《通灵妃》《一胎二宝》《河神的新娘》等微短剧出圈,微短剧制作方、达人数量迅速膨胀,内容井喷,根据骨朵数据统计,2020年各综合视频平台共上线微短剧共272部,占全年网络剧总数量的比重超过48%。
这背后离不开平台之手的推动,短视频平台对微短剧崛起的感知最迅速也最深刻。
在去年8月广电总局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影视剧备案后台后,快手、微视相继在年底推出“星芒计划”、“火星计划”扶持微短剧发展,今年初,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娱乐白皮书》中也特意披露了微短剧储备片单。
各平台对微短剧的重视程度及投入力度可见一斑,微短剧被视为文娱行业的下一个风口——但也有人担心,如果2021年微短剧没能成功跑出来,那这个新兴物种会迅速被抛弃。
平台扶持、资本催化,微短剧究竟在以怎样的速度成长?繁荣的表象之下,微短剧如何搭建起逻辑完整的产业链条?最重要的是,微短剧能不能穿透商业化迷雾,摆脱对平台分账的依赖,探索更多的变现可能性,寻找到真正的前景与“钱景”?短剧玩法,重在“捧人”微短剧并非一个新鲜概念,但现阶段短视频平台占据主场的微短剧,相比起之前长视频平台主导时,在内容制作与呈现方式、行业的生产链条及变现链路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