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2.39 MB
- 文档页数:63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血管壁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导致脑血管内和/或外的血液流出,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CISS通常包括脑梗死和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积液等),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CISS的分型包括大血管病、小血管病和心源性栓塞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CISS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大血管病包括大脑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脂和控制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以及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酮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除术、颅内动脉球囊扩张术、血管搭桥术等。
心源性栓塞包括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和心脏血栓。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和心血管药物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瓣膜修复术和心房颤动消融术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CISS,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二级预防措施。
更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健康管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发现并控制高危因素,预防CISS的发生和复发。
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治疗及二级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氧缺血引起的疾病。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中,CISS分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根据病情划分为四个级别:C型、I型、S型和S型加重型。
下面将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CISS分型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措施。
治疗:1. C型: C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首先要进行体检,核实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然后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等。
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戒烟、减少饮酒、控制体重等。
2. I型: I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轻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脑血管功能,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小板凝聚,改善脑血液循环。
还可以使用脑血管扩张药物,如丙戊酸等,以增加脑血流量。
还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等,以增加脑血流。
3. S型: S型是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度损伤阶段,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脑血管扩张药物外,还可以使用脑保护剂,如脉络酸和丙戊酸钠等,以保护脑细胞免受损伤。
还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心理状态。
二级预防:除了治疗阶段的措施外,二级预防措施是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为了预防再发和并发症的措施。
主要措施如下:1. 控制危险因素: 患者要继续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坚持规律的用药、定期复查,保持血压、血脂、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 正常生活: 患者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 膳食调理: 患者要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膳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限制高热量、高脂食物的摄入。
4. 动态监测: 对于有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电图等检查,以及定期复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正确的临床分型对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以及卒中相关研究如临床试验、流行病学和基因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
最近国外又发表了两种新的卒中分型标准:SSS-TOAST和韩国改良TOAST分型,这两种分型都在原来TOAST分型基础上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改良和优化。
而最近发表的A-S-C-O分型更适合于二级预防、临床试验以及基因相关研究。
但是,上述所有分型均忽视了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也没有哪个分型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一步分类。
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病人,穿支动脉区孤立梗死灶,直径不一定大于1.5cm,血管影像检查未发现载体动脉有狭窄,但这样的病人用已有的分类都被分到小动脉闭塞、小动脉疾病或小血管病,且现代的大多数神经科医生通常认为这就是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的,而这显然不太符合疾病的临床过程,这样的病人尽管应用了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物可能都无效,病情常常进展。
这样的临床表现不得不使人想到或许还是和穿支动脉口的病变有关,而我们以往的分型在这方面的考虑是有欠缺的,需要一个新的分型,把穿支动脉口的病变纳入到分型中去。
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64 排CT、增强MRA(CEMRA)、CT 血管成像(CTA)、灌注CT、磁共振灌注成像(DWP)、高分辨MRI/MRA (HR-MRI/MRA)、TCD微栓子监测(TCD-MES)、经食道超声(TEE)以及心脏磁共振成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以前无法看到的病理结构和模棱两可的病灶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来。
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一个新的卒中分型诊断标准—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
CISS 定义大动脉粥样硬化(LAA)CISS 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这是临床的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综合症。
机制应该还是按TOAST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5个类型,各类型的病因不同,具体分类标准如下。
1.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约占17.3%,这一类型患者通过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发现颈动脉闭塞或狭窄(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
血管造影或MRA显示颈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50%。
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患者如出现以下表现,对诊断LAA有重要价值,(1)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为同一动脉供血区内的多次发作;(2)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或有小脑、脑干受损症状;(3)颈动脉听诊有杂音、脉搏减弱、两侧血压不对称等;(4)颅脑CT或MRI检查可发现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或皮质下、脑干病灶直径>1.5 cm,可能为潜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5)彩色超声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可发现相关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50%,或有闭塞;(6)应排除心源性栓塞所致的脑卒中。
1.2心源性脑栓塞(CE)约占9.3%,这一类型是指包括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
(1)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与LAA相似;(2)病史中有多次及多个脑血管供应区的TIA或卒中以及其他部位栓塞;(3)有引起心源性栓子的原因,至少存在一种心源性疾病。
1.3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约占30.9%,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3项标准之一即可确诊。
(1)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卒中病灶的最大直径<1.5 cm;(2)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但影像学上未发现有相对应的病灶;(3)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1.5 cm的病灶。
解读: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卒中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类型的卒中(脑梗死、脑出血) 其所包含的病因也各不相同。
缺血性卒中亦是如此,从一种“疾病” 到一种“临床综合征”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逐渐深刻,并开始基于病因对不同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因施治”,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步的,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逐渐发展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和治疗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是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研究及临床实践中治疗决策制定的基础。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该标准体系的分型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同经典的TOAST分型相似,亦将病因分为5种类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及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其中LAA 还按照部位分为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步对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分型,分为4种类型: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 堵塞穿支、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
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在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 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1)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
(2)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窄≥50%)的证据。
(3)没有心源性卒中(CS)潜在病因的证据。
(4)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血管炎、凝血异常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
(5)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或经食管超声(TEE)证实的主动脉弓斑块≥4mm和/或表面有血栓]。
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脑梗死CISS分型与临床特点研究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协助导师:×××高级工程师学科名称:×××××××××研究方向:××××××××××××学院年月日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ON 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CUTE CEREBRALINFARCTIONCandidate: 点击输入英文姓名Supervisor: 点击输入英文姓名Major: 点击输入专业英文名称College of 学院英文名称Hebei United University46 West Xinhua Road, Tangshan 063009,P. R.CHINA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评议书注:请评审小组详细填写“评语”和“修改意见”两栏。
河北联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要求根据《河北联合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条例》和《河北联合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工作规定》文件精神,我校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要求如下:1. 硕士研究生以书面(8000-10000字)和讲述方式,对其论文选题作报告。
2. 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
对研究领域内近10~20年的国内外30~6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3、近5年内文献不少于1/3)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基本掌握本拟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水平,了解该领域存在问题和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课题的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预期创新点;3)课题研究拟采用的总体方案、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手段、完成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条件;4)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