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重生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帝的重生

——《天使的传言》超自然者的所谓隐遁

【摘要】

贝格尔是美国当代宗教社会学家,在其研究中,他既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主义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谈久了宗教与现代社会之多元化、世俗化的关系。贝格尔不仅是社会学家,宗教学家,更是一个对当代哲学和神学提出了重要挑战性问题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贝格尔的全部宗教社会学思想的基础,是其关于人类社会的理论(比如在他的宗教学著作《神圣的帷幕》中包含的三个部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功能,宗教的世俗化——无一不研究和体现了人类社会和宗教的联系,人类社会对于宗教发展的影响等),而这套理论的核心又在于建立并维持人造的秩序世界和意义世界。但是他这套理论却被一些人斥为“无神论”,更是表现了他对“宗教的绝望”态度。《天使的传言》就是贝格尔对于这些批评声音的回答,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是贝格尔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延伸和拓宽。全书仍然以宗教与世俗化的关系为线索,而作为一名社会学家,贝格尔在研究宗教学的时候独创了一种新的视角,即“把社会学的兴趣与神学的兴趣柔和在一起”。本文将就作者在书中第一章提出的论点“宗教的世俗化”(“上帝死了”)进行浅谈,并提出批判性观点。

“如果评论家们能对当代的宗教状况达成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超自然者从现代世界隐退了。”贝格尔在《天使的传言》第一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所谓的“超自然者的隐遁”,“上帝死了”“后基督教时代开始了”,都是描述同一个状况——宗教的世俗化,宗教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下降,甚至于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此,我不得不做一些必要的阐述,来谈谈作者对此的研究结论和观点。

从参与动机上来说,人们对于未知的自然的恐惧和猜想,是宗教产生并兴盛的原因之一,因为人们对自然的无知,造成的恐惧和崇拜,成为宗教在过去的十几个世纪中控制人们信仰的一个依据。教徒们虔诚地信仰自己的上帝,丝毫不怀

疑,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上帝的眼皮底下完成,所有的祭祀等宗教活动,完全发自内心,其诚恳之心非现代人可以想象和模仿。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世界不再是未知的世界,上帝也不再是神圣的上帝,人类为了抛弃恐惧而产生宗教信仰,然而如今他们已经不再恐惧了,作为胆小心灵的救命稻草宗教,也就慢慢失去了其价值。对于世俗人来说,大抵如此。

在欧洲,教徒们参与宗教的外在形式正在逐渐退化,崇拜仪式和圣礼“省去”了许多繁杂的缛节,但是这对于信仰本身而言,可能并不是节约资源,他所能体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宗教社会地位的日以降低,我们将此称为宗教的“外在世俗化”。在美国,忠于教会强烈希望从罪和地狱之火中得到拯救的人已经比较少了,宗教成为为美国人为其孩子提供道德教育和为家庭提供生活指南的工具,就如上文所说,美国人已经“不再虔诚”,我们将此称为宗教的“内在世俗化”。关于这两种情况,都有强有力的证据,即传统宗教信仰不仅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在许多无论其动机如何,仍然继续属于教会的人眼中也毫无意义了。

写到这里,作者的观点已经很明显了。宗教正在“被”世俗化,宗教的意义正在衰退,然而,我认为,上帝不是死了,而是“重生”了。用作者的视角来说,对于宗教学家和社会学家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正在慢慢改变,宗教的地位日趋衰退,宗教曾经统治整个大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不再存在,宗教剩下的作用就只有哄骗小孩了。无疑这的确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宗教学家们都在回忆教会曾经盛行过的年代,大谈曾经的美好,叫嚣着“反对和禁止世俗化”。显然,作者贝格尔在日后的调查中也对此观点表示深深的认同。然而在我看来,这也许并不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宗教毕竟是社会的一部分,纵然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但事物必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宗教的产生兴衰都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变动,面对如今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宗教也是时候该改头换面了。毕竟,落后的宗教内涵和繁琐的朝拜仪式,确实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

时代在变化,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改变,宗教的意义也在逐渐改变,套用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凤凰涅槃”,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要面临着改变,如果不能适应历史和社会的潮流,就会消失。历史消失的玛雅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大抵如此。贝格尔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看待宗教学的角度始终不能纯粹

以宗教学家的角度来看待,而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宗教也不过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一,如果这文明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适时改变,那么所谓的世俗化就会成为现实。我反而认为,真正应该恐慌的,是“世俗化”的“失败”。再此,我所说的“世俗化”指的是适应社会现实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而所谓“失败”即是没有能够成功适应现实社会的改变。

贝格尔的观点在书中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又是互相佐证的,证据在于,他在前半部分强调了“宗教世俗化”这个命题,在经验上成立,并且“仍活跃的超自然主义者”将遭受来自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强烈冲击。而在文中又提出了,“神学和神学家同样需要社会的支持”,宗教学和神学的‘环境危机’“尚在途中”。从作者这样的语言看来,他仍旧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去看待宗教学,重视的是分析宗教学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而没有从宗教学本身去看待“世俗化”这个问题的根源。

请允许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理解这个问题,从事物的内部看问题才能找到根本原因,我想这个客观存在的方法论和宗教学本身的研究并不冲突,毕竟不管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学,还是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宗教学,我们所学习的,不仅是宗教学本身,还有看待和研究宗教学的方法论,更是要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论找到解决现代社会宗教问题的办法。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不能脱离社会和群众的支持,一种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它的人群,那么它又如何能够被称之为一种信仰?然而,宗教又是自成体系的,正因为如此,宗教学家才呼吁,要将宗教学“当成纯粹的宗教学”来看待,正如巴特所说“信仰无条件地以上帝的启示为基础,而不建立在人类的任何理性和体验上。”就像我们常说的“爱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那么同理,信仰宗教同样不需要理由。但是现在的人们由于太强的功利心和过分的理性,面对宗教早已经失去了赤子之心,他们要不对宗教嗤之以鼻,要不就是带着各种功利的目的去靠近宗教信仰,通过宗教操纵虔诚的善男信女,利用宗教达成他们的愿望。事实上,宗教已经无法再像从前一样取得人们无条件的信任了,宗教本身早已经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忘却,恐怕这才是“世俗化”的根源。

虽然我要反驳作者的观点,却不得不引用作者在文中举出的事例作为证明,和传统基督教进行比较,新教经历的危机是一场来自内部而非外部的突变,这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