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第一章---现代生产管理概论
- 格式:pptx
- 大小:7.84 MB
- 文档页数:40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试大纲生产作业管理课程(课程代码:10725)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现代生产管理概论1.1生产与生产管理1.2生产管理的内容1.3生产过程1.4生产类型1.5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第2章生产系统的规划与组织2.1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2.2车间布置2.3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2.4流水生产组织第3章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编制3.1生产综合计划3.2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3.3生产计划的安排3.4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分类与编制依据3.5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3.6生产作业控制3.7生产作业统计及在制品管理第4章工作研究与工作设计4.1工作研究4.2劳动定额4.3工作设计4.4生产环境设计第5章企业资源计划(ERP)5.1企业资源计划概述5.2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本原理5.3制造资源计划(MRPII)5.4企业资源计划(ERP)5.5 ERP的实施过程5.6 ERP实施效果的评价第6章生产现场管理和作业排序6.1生产现场管理概述6.2现场管理的方法6.3定置管理6.4作业排序第7章项目管理7.1项目管理概述7.2项目管理的计划与控制7.3项目管理组织7.4网络计划技术第8章企业物流管理8.1物料管理8.2物料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8.3物料供应计划8.4生产现场物料管理8.5库存管理第9章设备管理9.1设备管理概述9.2设备的选择与评价9.3设备的使用与维修9.4设备更新与改造9.5设备综合工程学与全员设备管理第10章质量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0.1 ISO9000族标准概论10.2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0.3质量管理原则10.4质量管理体系10.5质量管理方法10.6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第11章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改变11.1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11.2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11.3精益生产方式(LP)11.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1.5敏捷制造(AM)三、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生产作业管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科)层次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
生产管理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生产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生产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1. 生产管理的目标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生产能力的最大化,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 生产管理的职能生产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生产计划、物料控制、生产过程优化、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生产成本管理等。
3. 生产管理的意义生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生产管理在实践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实现生产管理的目标。
1. 经济性原则生产管理应该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即在最小的成本下实现最大的产出。
2. 系统性原则生产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考虑和管理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协调一致的生产活动。
3. 科学性原则生产管理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过程的规划和组织,充分运用现代管理工具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 灵活性原则生产管理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生产流程。
5. 参与性原则生产管理应该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协作,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生产管理的目标。
三、生产管理的基本流程生产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设备维护和生产成本管理。
1.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的基础,它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能力制定的生产计划,包括生产时间表、生产数量、生产流程等。
2. 物料管理物料管理是对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的采购、仓储、配送和运输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及时供应和有效利用。
3. 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是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和调整,以确保生产活动按照计划进行,达到预定的生产目标。
现代管理学课后练习及答案第⼀章管理概论⼀、是否题1、⼀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临的问题越复杂,越⽆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际技能。
2、社会⼈假设理论认为⼈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的⽽进⾏经济活动的主体。
3、管理⾃从有了⼈类集体活动以来就开始了。
4、中级管理⼈员往往处理现场管理、指导操作等技术性⼯作较多。
5、技术技能是指沟通、领导、激励下属的能⼒。
6、组织中向外界发布信息的管理⾓⾊称为组织发⾔⼈。
答案:××√××√⼆、单选题1、对于管理⼈员来说,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际技能、技术技能等越是处于⾼层的管理⼈员,对于以上三种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的排列顺序为:A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际技能2、()在《管理⼯作的本质》中把经理们的⾓⾊分为10种⾓⾊D 明茨伯格3、管理者在作为组织的官⽅代表对外联络时,他扮演的⾓⾊是以下哪⼀⽅⾯()。
C ⼈际关系⽅⾯4、有⼈说在管理中经常是“外⾏领导内⾏”,这在⼀定程度上说明,对管理者来说( )C⼈际沟通⽐技术更重要5、美国⼀公司总裁说:“如果我⼀年内做出12个决策;那必定是重⼤的⼀年。
我所做的决定是设定⽅向和挑选直接向我报告的⼈。
但是,我的⼯作不是耗在做许多决定,⽽是花在认定组织将来必须处理的重要课题,帮助其他管理者区别哪类问题应由他来做决策,以及进⾏组织设计这类⾼层管理⼯作上。
”这种认识反映了哪种管理原理( )B.例外管理原则三、多选题1、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决策2、管理原理体系包括()A ⼈本原理B 科学原理C 系统原 D效益原理 E 发展原理3、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的10种⾓⾊,这些⾓⾊可以分成3类,以下属于决策⾓⾊的有()A 领导者B 监控者C 企业家 D谈判者 E 危机处理者答案:ABCDE ACD CDE四、简答题1、什么是管理其性质有哪些2、作为⼀名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3、有效的管理者⼀定是成功的管理者吗说明理由。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总结现代企业管理绪论▪一、什么是管理?•条件:①共同劳动亦是研究管理的起点②规范性即在一定的组织中中•管理的价值链:管理活动的逻辑过程▪①价值的分析明确组织生存发展的要求▪②管理目标的指定要求+组织的优势资源▪③安排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定义: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二、《现代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三、《现代企业管理》的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结构的要求▪1总结历史经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2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方法▪3具体的结合我国的国情▪指导思想――马列主义▪四、《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五、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章第一章现代企业概论第一节现代企业概述▪一、企业的形成与发展▪二、现代企业的概念▪1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盈利组织)▪2企业是自负盈亏。
▪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一)业务上经营的独立性:自主经营▪(二)组织上的完整性▪(三)财务上独立核算▪(四)具有法人资格▪四、现代企业的主要类型▪(一)经营范围▪(二)企业规模▪(三)企业所有制▪(四)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第二节企业组织结构▪一、现代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原则▪(一)精简原则▪(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责、权、利对等原则▪(四)有效的管理幅度▪(五)弹性的原则二、组织机构的形式▪一)直线制早期的企业组织形式▪(二)职能制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方法的一种全能式管理。
▪(三)直线职能制以直线制为基础,并设立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四)事业部(五)矩阵制第三节现代企业素质一)现代企业素质的概念企业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企业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企业素质是外在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企业经济效益来源于企业素质(二)影响企业素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不可控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可控因素)三)提高企业素质的途径(讨论)▪1、提高人员素质▪2、改进企业设备▪3、提高适应“外部环境”能力第四节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业制度三种模式▪1、个人独资企业制度▪2、合伙企业制度▪3、公司企业制度▪(二)现代企业制度内涵与特征▪含义▪特征: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二章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第一节管理二重性理论和管理职能一、经营与管理的关系(一)经营与管理区别(二)经营与管理的联系二、企业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理论▪同一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
第一章第一章 TOC TOC TOC((约束理论约束理论))第一节 TOC 的理论一、 TOC 产生背景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戈德拉特博士(Dr. Eliyahu M. Goldratt)在他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OPT 是Goldratt 博士和其他三个以色列籍合作者创立的,他们在1979年下半年在美国成立了CreativeOutput 公司。
接下去的七年中,OPT 有关软件得到发展,同时OPT 管理理念和规则开始成熟起来。
CreativeOutput 公司的发展几起几落,后关闭。
OPT 的软件所有权转让给一家名为SchedulingTechnologyGroup 的英国公司。
TOC 首先是作为一种制造管理理念出现。
《The Goal》、《The Race》这两本最初介绍TOC 的书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和实施这套理念的热情。
TOC 最初被人们理解为对制造业进行管理、解决瓶颈问题的方法,后来几经改进,发展出以"产销率、库存、经营成本"为基础的指标体系,逐渐形成为一种面向增加产销率而不是传统的面向减少成本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最终覆盖到企业管理的所有职能方面。
1984年,Goldratt 博士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以小说体写成的TOC 专著《目标》中,描述了一位厂长应用约束理论使工厂在短时间内转亏为盈的故事。
Goldratt 博士把一个企业比喻作一条链子。
链子连结在一起象征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就像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科室互相配合、亲密合作,为股东带来巨额利润一般。
Goldratt博士认为任何一种体制至少都会有一个约束因素,从而阻碍它充分发挥潜能。
以企业为例,它经常为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所阻碍,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个系统就如同我们的链条比喻一样,约束因素使它无法承受重荷而很容易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