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用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2
信用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一)信用的含义1.道德范畴的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2.经济范畴中信用: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的存在借贷行为,以致债权债务关系无处不在?或者换个角度说,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什么?答案应该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盈余和赤字需要信用方式来调剂。
1.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盈余单位: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盈余单位不仅拥有债权同时也负有债务,盈余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权)赤字单位:货币收入小于支出的单位(赤字单位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赤字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务)均衡单位:货币收入等于支出的单位(同时有债权债务,相等)2.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和分析,通常会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门,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
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易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个人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
当我们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视角来看,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企业部门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同时也是货币资金的重要供给者。
但从整体视角来看,企业部门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其对货币资金的供给,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信用关系中的政府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是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政府发行国债,从外部融入资金。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
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时期内,一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该国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反之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
第二章:信用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的涵义1、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从属于商品货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授信: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
受信: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和货币。
守信:债务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和货币并支付利息。
2、理解信用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
(2)在信用活动中出让的是使用权,并不出让所有权。
有借有还是其重要特征。
(3)信用是价值的单方转移,不是对等转移,所以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导致了赊购赊销,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产生了信用,过了一定时期,用货币偿还债务。
三、信用的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存款人总体(资金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就是把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
银行作为资金所有者,把货币贷给借款人总体(资金使用者)。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3、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A、Pm)--W1--G1用货币(G)购买商品(W原材料、劳务等),生产出新的商品(W1)后出售,得到货币。
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G1用货币购买商品后,加价出售,得到货币。
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G-W-P-W1--G1--G银行把货币借给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过程(P),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出售后,得到货币,再还银行的借款。
四、信用存的客观依据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五、信用的经济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职能2、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资金职能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职能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职能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职能六、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定义: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第二章信用一、名词解释信用直接信用间接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信用工具期票汇票信用证国库券债券股票二、单选题1、信用的本质是()A、信用是一个经济范畴B、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C、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运动D、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2、商业信用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A、它是处于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用B、商业信用的双方都是工商企业C、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相一致D、它与特定的资金交易紧密结合在一起3、通常情况下,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三者关系正确的有()A、证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正相关,与收益性负相关B、证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与收益性正相关C、证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与收益性正相关D、证券的安全性与流动性负相关,与收益性负相关4、一些具有较高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大型基建项目的资金往往只能通过()解决。
A、国家信用C、银行信用B、社会信用D、民间信用5、整个信用形式的基础是()。
A、商业信用C、国家信用B、银行信用D、消费信用6、消费信用是企业或银行向( )提供的信用。
A.本国政府B.社会团体C.消费者D.工商企业7、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
A.平等的价值交换B.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C.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D.无偿的赠予或授助8、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时让渡的权利是指( )。
A.资本的所有有权B.资本的使用权C.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D.既无所有权也无使用权9、为了取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资本( )。
A.产业资本B借贷资本C.货币资本D.商业资本10、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 )。
A.发行政府债券B.短期借款C.长期借款D.自愿捐助11、信用是( )。
A.买卖行为B.赠予行为C.救济行为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12、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国家信用B商业信用C.银行信用D.国际信用13、高利贷是一种以( )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第二章信用【学习要求】了解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信用的特征和经济功能把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了解信用工具的类型和特征一、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一)信用含义作为经济学上的信用指的是经济活动中,在不改变货币或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信用从现象上看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行为。
实质上信用是关于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约定,是一种契约关系,反映着授信和受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是一种特定信用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
(二)信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用的含义可以看出,信用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内容、信用期限和信用工具。
1. 信用主体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有行为的主体,即行为双方当事人,其中贷出物品或货币资金的一方为授信人,而接受的一方则为受信人。
授信人通过授信取得一定的权利,即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信人收回一定量货币和其它资产与服务的权利,而受信人则有偿还的义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体常常既是某一信用活动的授信人同时又是另一信用活动的受信人。
2.信用客体信用作为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必定有被交易的对象,即信用客体。
这种被交易的对象就是授信方的资产,它可以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即货币借贷,也可以以商品或服务形式存在,即实物借贷。
没有这种信用客体,就不会产生经济交易,因而不会有信用行为的发生。
3.信用内容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的承诺为保证取得信用,因此,在信用交易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授信人取得一种权利(债权),受信人承担一种义务(债务),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信用,所以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信用的内容,是信用的基本要素之一。
4.信用期限信用交易从授信开始,授信方向受信方提供资金、物质或者服务,到受信方向授信方偿还,需要一定的期限。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不是信用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