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短篇小说的复兴
- 格式:docx
- 大小:17.10 KB
- 文档页数:6
文艺复兴的发源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在十四世纪,富裕的商人、手工业工场主、银行家成为北部城邦里新兴的统治阶级。
这个新兴阶级需要文学艺术丰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学技术增加它的财富。
它培养出大量为它服务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艺术家、诗人和学者。
这些人重视现世生活,强调个人作用,蔑视否定现世的基督教;他们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意大利的文学艺术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望、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对人文主义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创作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些思想家和诗人更重视罗马文化,因为他们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渴望意大利统一;作为古罗马的“后裔”,他们追本溯源,向往罗马古代的光荣。
意大利并未能得到统一。
它从十五世纪后期起,成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对象。
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战争频繁,大部分地区受西班牙控制,许多城邦已经变为封建式的公国,同专制暴君统治着。
加上东方贸易因土耳其势力膨胀而陷于停顿,商运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也使意大利经济凋零,工商业活动范围缩小,资本转入农业,又回到落后的封建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政治的日趋反动,宗教裁判所势力的猖獗,进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布鲁诺、康帕内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义受到残酷镇压,文艺复兴也就在意大利结束了。
在文学上,文艺复兴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号称人文主义先驱的彼特拉克的卜伽丘。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
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
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
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
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
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
教学设计【课表解读】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代表作品2.了解这些艺术巨匠体现的人文精神【学习目标】知识与水平:1.识记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及作品2.理解“人文主义”,分析产生的背景、影响和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和人文主义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文主义”对人性的解放,体会现实生活的美好,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发奋图强的信念和意志【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内涵【教学方法】材料分析、多媒体、对比分析【学习方法】讨论、启发【导入】教师:回忆我们在第十一课中学习过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回答在古希腊存有的重要的哲学派别和重要的哲学思想?学生:自然哲学——泰勒斯——“万物皆生于水”——研究“自然”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理解万物的尺度”——研究“社会”苏格拉底——“理解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研究“人”本身,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教师:这些派别和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在不同方面否定了“神创论”,肯定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教师: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一般把欧洲历史分成三段,第一段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觉醒,第二段则是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之为“黑暗时期”,第三段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艺复兴时期。
那么什么是“文艺复兴”,它是不是单纯的古典文化的复兴呢?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学习和探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正式授课】教师:先请一位同学阅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回答按照课程标准,我们需要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注重哪些问题?学生:需要记住“文艺复兴”的“前三杰”和“后三杰”及他们的代表人物,需要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比较准确的,按照课程标准我们能够用时间作为脉络,来学习这些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作品,并且理解他们作品中的“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文艺复兴”呢?学生:“文艺复兴”原意是“再生”、“复活”,这场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
改革开放40周年短篇小说10篇小说一:新时代的启示这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对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响的故事。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个家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从一穷二白的生活状态中走出,走上了富裕和幸福的道路。
小说二:梦想的天空一个普通的村庄里,有一位年轻人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机会抱有巨大的梦想。
他努力研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教育资源,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他的故事鼓舞着村庄里的每个人,激励他们追逐自己的梦想。
小说三:合作共赢的力量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这个故事讲述了愿意与外国企业合作并分享机遇的中国企业家。
通过合作,他们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小说四:城市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小城镇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展示了改革开放给城市带来的繁荣和进步。
小说五:农村脱贫的奇迹改革开放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如何通过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和资源,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
他们通过创业、发展农业产业等方式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小说六:教育的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给教育带来的重大改变。
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春天让无数有潜力的年轻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小说七:文化的多彩世界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这个故事描绘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小说八: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下,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科技企业家通过创新和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小说九:改革开放的友谊纽带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友谊纽带。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外国小伙子来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机会,与中国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人际交流的积极影响。
文艺复兴发生的背景及对欧洲的影响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
其实质是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
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指近代初期出现于西欧的一种新文化气象。
文艺复兴的兴起我们可以把他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大方面的因素第一,经济因素,文艺复兴诞生于意大利,那么我们就以意大利这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作为例子,意大利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在意大利归家的显著特征就是财力雄厚,在15世纪,意大利是整个欧洲大部分国家债务的债权人。
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第二,政治因素,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
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的形成以及不断地发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封建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14世纪时,随着工厂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提倡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随之发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介绍关键词: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一意大利文学(人文主义发祥地)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包括366首十四行诗和抒情短诗。
抒发对妻子劳拉真挚的爱情。
劳拉具有迷人的形体美、强烈的现实感。
形式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十四行诗的体裁。
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短篇小说集、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主题: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禁欲主义。
运用框形结构(来自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意大利人文主义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二法国文学人文主义有两种倾向:民主:拉伯雷《巨人传》(法国早期讽刺小说、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 主人公国王卡冈都亚儿子庞大固埃“请你们畅饮、畅饮知识、畅饮爱情、畅饮真理”的现世人生态度,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创立了“德廉美修道院”(理想社会)。
贵族:“七星诗社术语解释七星诗社:1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
2《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
3主要人物:龙沙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
主要成就:爱情诗。
蒙田《随感录》法国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三西班牙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术语解释流浪汉小说:1 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
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2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3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无名氏《小癞子》。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顶峰: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戏剧方面:维伽:民族戏剧之父代表作《羊泉村》:直接描写农民对领主的反抗。
主人公:劳伦霞、骑士队团长:费尔南塞万提斯称维伽为“自然的奇迹”。
四英国文学(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高峰)乔叟(英国诗歌之父):《坎特伯雷故事集》(框形结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幻想小说)通过一位回到英国的水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文艺复兴史一.起源:1.文艺复兴的时间段: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
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
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
(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
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
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
(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
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
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2.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文艺复兴,可以从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末期开始说起。
近代短篇小说的复兴
供案头阅读的通俗小说的历史始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世的都是长篇小说。
冯梦龙“三言”的问世打破了这一格局,他还在《古今小说》封面上作“识语”为短篇小说宣传:“其有一人一事足资谈笑者,犹杂剧之于传奇,不可偏废也。
”短篇小说创作就此步入繁盛,从明天启年间到清雍正朝,作品总数已达六百余篇,较优秀者也不在少数。
然在随后百余年里,短篇小说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到光绪末年才重新现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新小说》创刊。
在梁启超主办的前七期里,只刊载过《俄皇宫中之人鬼》《毒药案》《白丝线记》三篇短篇翻译小说与文言小说《唐生》,自创通俗短篇小说则是一篇也无;该刊向社会征稿,也明确要求“章回小说在十数回以上”,短篇小说显然未入其眼界。
稍后创刊的《绣像小说》共出版七十二期,同样也不刊载自创的短篇小说。
直到日报刊载小说成为流行现象,通俗短篇小说才重新受到人们关注。
日报刊载小说始于《申报》,它在同治十一年(1872)创刊伊始就接连刊载三篇翻译小说,随后又紧急刹车。
报载小说是全新的传播方式,它的猛然出现,一时无法与中国读者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相融合,更何况刊载外来的翻译小说。
《沪报》是刊载小说的第二家日报,它在光绪八年(1882)
创刊后三周,就开始连载《野叟曝言》,一直持续了两年半。
当时这部作品售价每部六元,《沪报》是每日随报附送不收分文,且以书版格式刊印,便于读者自行装订成册。
小说连载以来,“购者踵趾相接”,其原因就在于选择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小说,消除了读者对新传播方式的抵触心理。
此后,沪报又连载了《七侠五义》《蜃楼外史》等作品,都受到读者欢迎。
大众接受了新的小说传播方式,但此时中国近代新闻业刚起步不久,直到戊戌变法后,日报才渐多,而办报者发现“小说与报纸的销路大有关系”后,报载小说便开始成为普遍现象。
起初,各家都连载长篇小说,既有大众习惯阅读的本土创作,又有一些翻译小说。
这么多家日报以及刊物都要刊载小说,创作或翻译者毕竟有限,一时间稿源便成了大问题。
大家习惯的长篇连载也出现了麻烦。
得益于印刷业近代化改造,小说单行本的出版快捷且价格较低廉,早年《沪报》连载有单行本的做法已不可复制。
报社的应对策略是约定几个名家供稿,而作者有限且又诸事缠身,艰于腾挪,这便导致了写一段,报纸第二日登一段的模式逐渐形成。
但作者的供稿常因生病或外出一类事断档,暂停时间久了或发生频率太频繁,甚至连载中断后再也不见下文,这些都会招致读者不满,从而影响报纸销路。
如果有批短篇小说在手,连载暂停时便可顶替,或者干脆以短篇为主,长篇连载辅之,那么
读者的不满多少可得到化解。
也就是说,因形势逼迫,短篇小说将应时而生。
一个偶然事件使设想付诸实践。
《时报》自创刊就连载陈景韩翻译的《伯爵与美人》,他东赴日本,临行前多翻译了一批供自己外出时连载。
可是他走后,《伯爵与美人》的未刊稿居然找不到了,作品连载暂停了三个月。
其间,陈景韩从日本寄来短篇小说《马贼》以救急,《时报》又接连刊载了《中间人》《张天师》等短篇小说,填补连载暂停时的空白。
由于读者习惯的是长篇小说连载,《时报》刊载《马贼》时特地刊载广告解释,“短篇小说本为近时东西各报流行之作”,读者不必见怪,那篇小说篇幅虽短,却同样“立意深远,用笔宛曲,读之甚有趣味”。
该报继而进一步向社会征集这类稿件:“如有人能以此种小说(题目、体裁、文笔不拘)投稿本馆,本报登用者,每篇赠洋三元至六元。
”自此,《时报》开启了向社会征集短篇小说的序幕。
《时报》向社会征稿,特别是征集短篇小说的举措便引起连锁反应。
当时的很多报纸先后加入了向社会征集小说稿件的行列。
可能《笑林报》稿件短缺的危机尤甚,心情也更迫切,竟在一周内两次刊载征文启事,第一次明确地“征短篇小说”,第二次则说“本馆征求时事、言情及各种小说”;《天铎报》开列的征集范围是:“种类:言情小说、社会小说、短篇小说”,同时还要求“文俗夹写,毋取高深”,以适应大
众的阅读。
同治年间《申报》向社会征集诗文时,以“概不取其刻资”即不收版面费为鼓励,此时应征者多而版面有限。
光绪末年报纸是为开掘小说稿源而征文,这就须得给予相应的报酬,否则应征者寡,小说刊载断档,报纸销量会受影响。
对报社来说,这个观念的转变有点痛苦,不少报纸征文时对报酬都含糊其辞:或含糊地许诺“相当之酬报”,或笼统说“润笔从丰”,或表示“本馆决不惜厚资也”。
说得都很慷慨,但谁都闹不清“酬”与“劳”如何对应。
有的报纸则表示愿意和应征者一起商定,“每千字需酬金若干,并请开示,以便商议”。
《时报》的态度倒是明确,每篇短篇小说“赠洋三元至六元”,《天铎报》按千字论价,分为二元、一元半与一元三等。
当时各报都急需稿源,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后终于使稿酬制度化,从而为作者队伍的形成,为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的创作繁荣在物质层面提供了保障。
一时间大批作品蜂拥而至,当时的人曾感叹道:“十年前之世界为八股世界,近则忽变为小说世界。
”不少人仓促上阵,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准就总体而言当属平庸一类。
有些作者往往是听到或看到些什么,就匆匆记录,稍作润饰便算完篇,作者对描写对象未作深入思索,批判也属表面化。
创作时对于生活素材缺乏概括、提炼与捏合,也无谋篇布局的讲究,情节简单,人物形象只是粗线条的刻画。
仓促动笔自然无法
对事件作本质性开掘,只能是对现象的描绘与嘲讽,就连小说名家包天笑也承认“急就成篇,容有支离矛盾处”。
这种创作现象的出现也容易理解,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大小事件层出不穷,变幻之节奏又急速,此时日报小说的创作既要跟上社会的快速变化,又得及时呼应读者的需求,往往只能拿出“急就章”。
不过,这些作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发声,易引起读者共鸣,各篇虽只叙述某一件事,而汇合众作品,则显示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众生相。
其时短篇小说多刊载于日报,其读者众多,作品可有较大的传播面,而各地不少报刊在靠转载维持,它们所转载的,也大多是短篇小说。
日报小说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只有196种,普遍实行征文的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便蹿升至422种,宣统朝的三年里更一直保持在500种以上,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也开始面世,还得到了“其文辞简劲,其思想锐奇,若讽若嘲,可歌可泣,雅俗共赏,趣味横生,为小说界别开生面”的赞誉。
小说名家也接受了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长篇享誉文坛的吴趼人,此时就接连撰写了多篇短篇小说刊载于报端。
一向引领创作潮流的小说专刊也开始重视短篇小说,《小说林》就有意为短篇小说安排了相当篇幅,前后40篇作品中竟占了22篇;而出版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小说月报》,此时向社会
征稿就特地声明:“本报各门,皆可投稿,短篇小说,尤所欢迎”,同时还允诺了每千字二元至五元的较高稿酬标准。
当创作呈现如此态势时,可以说清中叶以来消失了百余年的短篇小说,至此实现了自己的复兴。
(作者:陈大康,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小说史论”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