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戏答元珍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4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
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戏答元珍》赏析。
戏答元珍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原文: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8)乡思:思乡、相思之情(9)物华:自然景物主旨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导读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戏答元珍原文|翻译及赏析
主旨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
导读
宋仁宗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时久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评析
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
1。
诗歌赏析九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⑵,二月山城未见花⑶。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⑷。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⑸。
曾是洛阳花下客⑹,野芳虽晚不须嗟⑺。
[注释:⑴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⑵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⑶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
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⑷“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⑸“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⑹“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
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⑺嗟(jiē):叹息。
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创作背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赏析: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原文赏析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原文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
一起一下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答案,戏答元珍欧阳修翻译吧!xì dá yuán zhēn戏答元珍ōu yáng xiū欧阳修chūn fēng yí bù dào tiān yá ,èr yuè shān chéng wèi jiàn huā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cán xuě yā zhī yóu yǒu jú ,dòng léi jīng sǔn yù chōu yá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yè wén guī yàn shēng xiāng sī ,bìng rù xīn nián gǎn wù huá 。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zēng shì luò yáng huāxià kè ,yě fāng suī wǎn bù xū jiē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 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
2.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阅读参考答案:1.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1分);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1分)。
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戏答元珍·欧阳修》原文与赏析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城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因“讥切时弊”,被罢免了权知开封府的官职,出知饶州。
当时担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写信给谏官高若讷,认为仲淹以无罪逐,不能辨,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这就是有名的《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因此遂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夷陵是位于荒山大江边的山城,“青山四顾乱无涯,鸡犬萧条数百家”(《寄梅圣俞》)。
欧阳修在此写了不少当地风土人情的诗,在风俗史上颇有价值。
这首《戏答元珍》作于第二年的早春。
这年夷陵春寒久雨,花开得迟。
所以开头从入春无花说明自己犹如身在天涯,是春风不到的地方。
长江中游的宜昌,当然说不上是“天涯”,欧阳修无非借此表明遭到远谪,含义是双关的。
欧阳修此诗还工于起笔,首句设疑,次句作答,结合得很自然。
欧阳修对这种写法,自己也很欣赏。
他在《笔说·峡州诗说》解释这两句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文意难评,盖如此也。
”三、四两句抓住了当地的天时风物特点,写出了山城之春的寂寞与荒寒。
“残雪压枝犹有桔”,说“残雪”,说“犹有桔”,都是去冬之遗留,说明冬寒未退。
“冻雷惊笋欲抽芽”则是今春之萌动,说明春气已临。
但雷声不是平常的春雷,特别指出是“冻雷”。
春笋尚没有破土,仅在地下暗暗滋生,它们都被山城的寒意所盖住了。
这正是三峡附近一带冷暖空气交换期乍暖还寒的气候。
这种冬春交错的节候风光,本来是难以着笔的。
用律诗工整的对句来写,就更不容易。
因此这一联常受到称赏。
五、六两句,正面抒写自己的迁谪之感。
“夜闻归雁生乡思”,包括思乡和怀京两层意思。
因为归雁是北上的,而欧阳修的家乡是在江西庐陵,还在夷陵之南呢!“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这年才三十一岁,只是因迁谪而深感年华流逝。
《戏答元珍》原文、翻译及赏析《戏答元珍》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戏答元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戏答元珍宋代: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戏答元珍》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戏答元珍》注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乡思:思乡、相思之情物华:自然景物《戏答元珍》主旨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戏答元珍》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原作】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古诗今译】我还以为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山城了呢,都已经是二月了,这山城的花儿还未见开放的迹象。
压着残雪的枝头好象还有经过一个冬天仍然没有落下来的橘子,春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嫩的新芽。
夜里,从远方飞来的归雁的叫声,又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带着病迈进新的一年,面对春色不免感叹时光与万物的变化。
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迟一些,但也不必为此叹息。
【赏析】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
意即尽管如此,但远在山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
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古诗《欧阳修·戏答元珍》注释与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①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在夷陵)军事判官。
他赠诗《花时久雨》给欧阳修,欧公便作此诗以答。
因元珍诗中尝以“嗟”收尾,诗人模仿,故题有“戏”字。
赏析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吉安永丰(今江西吉安)人,自称庐陵(今永丰沙溪人)。
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为范仲淹辩护,亦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还京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贬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
居颖州(今属安徽省)。
次年(公元1072年)辞世,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著述甚丰,成绩斐然。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他提倡平实文风,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_古诗百科原文地址: /gushici/5098.html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题解】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欧阳修因作书为痛责高若讷附和权贵、不为忠而被贬的范仲淹辩诬,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此诗为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首联表面上似是直写眼前事物,却暗寓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中对朝廷所表示的怨望之情。
诗人对此二句颇为自得,曾向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其实我们觉得“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一联更为精警,它以锤炼的语言,表现了时序交迭变换时生动的物象。
后苏轼《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桔残犹有傲霜枝”二句,受到此联影响,内蕴则不如多矣。
五、六两联写思乡之情与时序之慨,且作自我宽慰之辞,见出其坚毅执着的人生态度。
全诗联联紧扣,意脉绵密,以不怨之怨反映出作者远贬山城的凄寂心情,隐含对现实政治的谴责。
注释一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有文名,时为峡州军事判官,与欧阳修友善。
②春风句:为“疑春风不到天涯”的倒文。
③冻雷:犹言寒雷。
④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原作“啼雁”。
物华:自然景色。
⑤曾是句: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至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故云。
洛阳以花(尤以牡丹)著称。
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云:“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论)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译文一】我疑心和暖的春风怕是吹不到这遥远的天之涯,芳春二月时山城里却还没看见开花。
去冬的残雪压在树梢,但仍有未曾凋落的桔实留在枝枒,寒雷忽地一声震响,惊得竹笋连忙从地底生出新芽。
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
物华: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8)乡思:相思之情(9)物华:自然景物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三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
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主旨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原文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
一起学习一下戏答元珍欧阳修带拼音版,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戏答元珍欧阳修翻译吧!xìdáyuánzhēn戏答元珍ōuyángxiū欧阳修chūnfēngyíbùdàotiānyá,èryuèshānchéngwèijiànhuā。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cánxuěyāzhīyóuyǒujú,dòngléijīngsǔnyùchōuyá。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yèwénguīyànshēngxiāngsī,bìngrùxīnniángǎnwùhuá。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zēngshìluòyánghuāxiàkè,yěfāngsuīwǎnbùxūjiē。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戏答元珍欧阳修阅读*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
2.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阅读参考*:1.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1分);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1分)。
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2.(1)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1分),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1分)。
戏答元珍的古诗赏析原文:戏答元珍【作者】欧阳修【朝代】宋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标签: 写景古诗三百首抒情地名洛阳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
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
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
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
后两联抒情。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戏答元珍》原文及译文通用1篇《戏答元珍》原文及译文 1《戏答元珍》原文:欧阳修〔宋代〕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戏答元珍》译文: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戏答元珍》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
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
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
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
后两联抒情。
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
欧阳修《戏答元珍》的诗意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1]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2]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3]。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4]。
【注释】
[1]山城:指夷陵。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的字。
[2]冻雷:春天的雷声。
[3]物华:美好的事物。
[4]嗟: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欧阳修被贬之后,应答朋友丁宝臣的诗作,表达了他被
贬后的寂寥心情。
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虽然已经到了二月,别的地方都该花团锦簇了,但偏远的夷陵小城依然是一片寒意。
这两句既写出了山城的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寓政治环境不好,这是作者被贬后有感而发。
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橘和笋是夷陵特产,作者选择两种夷陵最具特色的景物展开描写,面对“残雪”和“冻雷”,它们依然生机盎然,给人以希望和活力。
颈联“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这是诗人写景后的感慨之言,反映了作者遭贬后的抑郁心情,由归雁引发思乡之情,新年将至,处在病中的诗人又想到美好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不免让人想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尾联“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之语,作者曾担任过洛阳推官留守之职,而洛阳牡丹最为出名,所以他说“曾是洛阳花下客”。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曾经在洛阳见过漂亮
的牡丹花,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但也没有必要叹息。
用牡丹和野花进行对比,反映了作者被贬后的处境,也反映了他寂寥的心情。
但他没有为此耿耿于怀,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
戏答元珍_戏答元珍的诗意及赏析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戏答元珍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原文:《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乡思:思乡、相思之情物华:自然景物诗意: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着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可以嗟讶?赏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戏答元珍原文以及翻译戏答元珍原文以及翻译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写下了这首诗。
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全诗如下: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2)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3)山城:亦指夷陵。
(4)“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5)“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6)“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7)冻雷:寒日之雷(8)乡思:思乡、相思之情(9)物华:自然景物【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古诗戏答元珍翻译赏析
《戏答元珍》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前言】
《戏答元珍》是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
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而失望,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注释】
⑴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⑵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⑶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
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⑷“残雪”二句:ORg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
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⑸“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⑹“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
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⑺嗟:叹息。
【翻译】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
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
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
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蔡眦《西清诗话》)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
”陈衍《宋诗精华录》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自慰。
”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
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
“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
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明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赠丁判官》七言绝句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
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