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及疫情已报章盖章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新版传染病报告卡是一份用于记录与报告传染病情况的卡片,旨在帮助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以下是对该报告卡的详细描述,共计1200字。
报告卡的格式如下:1.报告卡的标题报告卡的顶部应写明“传染病报告卡”,下方则标注“2024年版”。
在标题下方可以标注制定该报告卡的机构或部门名称。
2.基本信息部分该部分应包括报告卡的编号、填报日期、报告日期和报告人的姓名。
编号用于对每份报告卡进行识别和跟踪,填报日期是填写这份报告卡的日期,报告日期是报告病例的日期,报告人的姓名是填写该报告卡的责任人姓名。
3.病例信息该部分包括了传染病病例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对病情进行初步分析和统计,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4.疾病信息这一部分记录传染病的具体信息,包括疾病名称、疾病分类、发病日期、就诊日期等。
还可以提供一些详细的病情描述,以便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5.传播途径该部分列举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例如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等。
填写这一部分有助于了解病例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防控措施这一部分记录了针对该病例所采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以包括个人防护、隔离措施、消毒措施等,对于不同的传染病选择合适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8.备注部分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可以在这一部分进行备注,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该报告卡的使用说明如下:1.在发现有传染病病例时,相关人员应尽快填写一份新版传染病报告卡,并将其报送给相关部门和卫生机构。
2.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需要打印多份报告卡备用,以方便及时填报。
3.填报时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便相关部门根据报告卡及时了解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4.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健全的报告卡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以便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5.新版传染病报告卡在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上进行了创新,更加全面准确地记录了传染病病例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更好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作业指导一、传染病报告卡的作用传染病报告卡是传染病监测和防控的重要工具,通过填写报告卡,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布特征和疫情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1. 填写报告卡时,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不得虚构、隐瞒、谎报或迟报。
2. 报告卡应使用蓝黑墨水或签字笔填写,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
3. 报告卡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例特征、暴露史、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4. 报告卡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顺序填写,各项内容不得遗漏。
5. 填写报告卡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三、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步骤1. 患者基本信息(1)姓名:填写患者的真实姓名,如遇化名或无法确认姓名,可填写“匿名”。
(2)性别:填写患者的性别,男或女。
(3)年龄:填写患者的年龄,具体到岁。
(4)民族:填写患者的民族,如汉族、回族等。
(5)职业:填写患者的职业,如工人、农民、教师等。
(6)住址:填写患者的居住地址,具体到街道、村庄。
(7)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电话,如无联系电话,可填写联系人电话。
2. 病例特征(1)发病日期:填写患者的发病日期,具体到日。
(2)诊断日期:填写患者的诊断日期,具体到日。
(3)病例分类:根据患者的病例特点,选择相应的病例分类,如散发、暴发、疑似病例等。
(4)病种: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具体的病种。
(5)临床表现:简要描述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等。
(6)实验室检测:填写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如病原体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3. 暴露史(1)暴露地点:填写患者暴露于病原体的地点,如家庭、学校、医院等。
(2)暴露日期:填写患者暴露于病原体的日期,具体到日。
(3)暴露方式:填写患者暴露于病原体的方式,如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等。
4. 诊断和治疗情况(1)诊断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患者的诊断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传染病报告卡必填项目:1.患者姓名(如患者为未满14岁儿童,应加填家长姓名及联系电话)2.性别3.出生日期:如只知道年龄,则只填年龄,在“实足年龄:”处填数字,不要加“岁”字,在后面“年龄单位”处选择年龄单位(年、月、日);如知道患者出生日期,则年龄不用填。
4.工作单位:除“农民”外,工作单位都必须填,如果是“农民”,工作单位不填;如果患者是“学生”或“幼托儿童”,工作单位要具体到班级,并且前面要加上“孟州市”(如:孟州市XX学校/幼儿园X年级X班)。
5.现住址:此项内容要具体到村组(如: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县(市区)XX乡(镇、街道)XX村(社区)X组/X号(门牌号))。
6.患者职业:参考第4条7.病例分类:以常见传染病举例(1)①乙肝、甲肝、梅毒、菌痢、选实验室确诊病例②丙肝、感染性腹泻、水痘选临床诊断病例③肺结核选疑似病例。
④病名如果写肠胃炎、肠炎的按感染性腹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乙肝、丙肝要分“急性”还是“慢性”;如果是慢性,下面的“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之间间隔时间至少6个月。
其中乙肝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化验单里只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出正常值的,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甲肝、丙肝、戊肝阳性结果也要填报告卡。
出入院登记本及门诊日志上病名诊断写肝炎的也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8.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发病日期填发病当天,诊断日期应为填写报告卡当天的时间。
9.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在对应的传染病前面的“口”里打钩“√”。
10.报告单位:孟州二院11.报告医生:为此病人的主管医生12.填卡日期:应为填卡当天,后面的“时分”应该晚于“诊断日期”的“时分”。
填卡过程中不得涂改,弄脏报告卡,不得出现画斜杠、涂黑疙瘩。
“疫情已报”章盖章说明疫情已报章盖章位置:病历首页和病历袋右上角各加盖一个,在患者的出入院登记本(医保、参合、自费)上再加盖一个,一共是三个章。
一、目的为加强医院传染病报告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准确、及时上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
三、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1. 传染病报告卡由接诊医生或责任报告人填写,填写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
2. 报告卡填写时,应按照以下顺序依次填写:(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住址等。
(2)病情信息:发病日期、症状、诊断、治疗情况等。
(3)传染病信息:传染病名称、疑似传染病、接触史等。
(4)报告单位信息:医院名称、科室、报告人姓名、联系电话等。
3. 报告卡填写完毕后,由责任报告人签字确认。
四、传染病报告卡报送流程1. 责任报告人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及时将报告卡报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2. 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卡后,应进行审核,确保报告卡填写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3. 审核通过后,感染管理科负责将报告卡信息录入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4. 感染管理科将传染病报告卡及相关信息报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传染病报告卡管理1. 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工作。
2. 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
3. 对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规范、漏报、迟报等行为,感染管理科将进行调查,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责任追究1. 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有义务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
2. 对未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导致传染病疫情信息不真实、不及时上报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对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传染病上报流程全指南一、传染病上报的基本要求1. 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是上报传染病的主要依据,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发病时间、就诊时间、诊断时间、报告时间等内容。
填写报告卡时,务必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传染病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易引起大规模流行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高、传播能力较强或者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是指病死率较低、传播能力较弱的传染病。
3. 上报时间:发现传染病患者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上报。
甲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上报,乙类传染病应于6小时内上报,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上报。
4. 上报对象:传染病患者的首诊医疗机构为上报单位。
若患者在转诊过程中,需由转入医疗机构继续上报。
二、传染病上报流程1. 发现传染病患者:医疗机构在诊断传染病患者后,应立即进行报告卡的填写。
2. 上报单位审核:上报单位应对报告卡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审核通过后,上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报告卡提交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接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报告卡后,应进行登记、审核、分析,并根据疫情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信息反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传染病疫情信息反馈给上报单位,以便于上报单位了解疫情动态,加强防控工作。
三、传染病上报注意事项1. 加强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上报流程的培训,提高上报意识和能力。
2. 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传染病上报工作顺利进行。
3. 保密原则:传染病上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患者隐私。
4. 协作配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之间应加强协作,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5. 法律法规:在上报传染病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
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阳性检测结果;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HIV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
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阳性检测结果;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HIV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
’.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须按照《《传染病
报告卡》的要求填报。
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报告卡填写必须完整、规范、字迹清楚,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
应尽可能填写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以便于及早发现同一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的疫情。
肝炎、菌痢、梅毒、淋病必须填写实验室诊断依据。
传染病死亡病例,在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应同时填写死亡日期。
①《传染病报告卡》填卡及时性:传染病病人诊断必须注明具体时间,自传染病诊断至卡片录入不得超过24小时。
②《传染病报告卡》填卡完整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患者单位、现住址、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疾病名称10 项为必填项目。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并在诊断传染病的潜伏期内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患者若为学生,患者单位必须填写患者就读的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
符合以上要求的为填写完整卡片,1 条未达要求即为不完整。
③《传染病报告卡》填卡准确性:凡字迹清楚,无逻辑错误,提供的基本情况准确的卡片判断为准确,否则为不准确;录入计算机的信息与原始报告卡吻合的为录入准确,否则为录入不准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报卡类别: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
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户籍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甲型HINI流感病例信息附卡卡片编号:填卡说明:在网络直报系统中进行传染病报告时,如选择病种为“甲型HINI流感”,系统增加以下填报内容:(一)病例分类:此项为必填项,根据病情填写,单选;(二)是否住院:此项为必填项,系统默认为“否”,选项为“是”、“否”,单选;(三)住院日期:当“是否住院”为“是”时必须填写;(四)出院日期:当病例出院时填写;(五)是否治愈:此项为必填项,系统默认为“否”,选项为“是”、“否”,单选;(六)治愈日期:当“是否治愈”为“是”时必须填写;(七)是否境外输入:此项为必填项,系统默认为“否”,是否为国外输入病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报卡类别: 1、初次报告2、订正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
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工厂。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14岁以下的患儿家长联系电话为必填项。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
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按照当地相关要求填报。
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阳性检测结果,病种是HIV时病例分类才能选择阳性监测,别的病种不允许选择。
“梅毒”、“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
乙肝、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的疾病。
为了及时了解、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传染病报告系统。
在报告传染病时,医务人员通常需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将病情的相关信息上报给卫生部门。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助于医务人员准确、及时地报告传染病情。
一、基本信息填写1. 填写单位和医生信息:在报告卡的顶部,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下方填写填表医生的姓名、职称、工号等相关信息。
2. 确定报告日期和填写分类:填写报告的日期,并选择传染病的分类,如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
如果不确定传染病的类型,可以选择“其他”。
3. 注明病例报告类型:根据病例的情况,选择是初次报告还是追踪报告。
初次报告是指第一次上报该传染病的病例,追踪报告是指对该传染病的后续报告。
4. 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
二、传染病病情填写1. 按照流行病学要素填写:流行病学要素是指有助于了解病情传播途径以及监测传染病流行状况的相关信息。
填写这些要素有助于卫生部门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 填写发病日期和发病地点:写明患者的发病日期和地点,有助于卫生部门判断传染病的暴发情况。
(2) 填写病例来源:病例来源是指患者感染该传染病的途径,如病例的接触史、疫区的旅行史等。
填写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传播途径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填写病例类型和病情分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例类型进行填写,如轻型、重型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趋势。
(4) 填写病例的治疗和预后情况: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和预后状况进行填写,包括是否在医院治疗、是否康复或死亡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监测传染病的疫情和效果评估。
三、传染病相关实验室检查填写1. 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填写患者相关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
例如,如果是甲型H1N1流感,填写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呼吸道标本检测结果等。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各科室:
一、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填写城市:省、市、区、办事处、街道、小区、楼号、单元号、门牌号。
农村:省、市、县、乡(镇)、村、组。
二、学生:十五岁(包括十五岁)以下儿童患者,必须详细填写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学校或幼儿园(学校或幼儿园填写到工作单位一栏)。
职业为“学生(”包括大、中、小、幼儿园)必须填写其学校,详细到年级、班级。
三、工作单位:必须填写,其中民工填写所工作的工地。
没有工作单位的应在工作单位一栏填写“无”
四、乙肝阳性患者
在“备注”栏内填球LT值。
五、腹泻病例诊断为“肠炎、”“胃肠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报告。
六、感冒、胃肠型感冒病例诊断为“感冒”和“胃肠型感冒”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报告。
七、结膜炎病例诊断为“结膜炎”的病例,按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报告。
八、报告时限甲类:2 小时内;乙、丙类:24 小时内;填写传染病
报告卡,并送至报表箱,避免迟报。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医院感
染管理科2014 年10 月30
日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是一种用于监测、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工具。
填写准确和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步骤。
下面是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一些建议和要点。
1. 基本信息在报告卡的顶部,填写发现传染病的日期和报告的日期。
在适当的位置,填写报告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和报告单位的名称。
确保这些基本信息准确无误,以便及时联系和追踪病例。
2. 患者信息在传染病报告卡的第一部分,填写患者的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和联系方式。
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对于对病例进行有效的调查和追踪非常重要。
在下一部分,填写患者的住址、城市、邮政编码和国家/地区。
确保这些信息尽可能详细和准确,以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3. 传染病信息在报告卡的下一部分,填写与传染病相关的详细信息。
首先是传染病的名称。
每个传染病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例如流感、麻疹或登革热。
确保在传染病名称上写清楚,以避免混淆和误解。
接下来,填写传染病的初步诊断日期和诊断结果。
这些信息对于初步的病例追踪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如果诊断结果仍在等待中,可以将此部分标记为“待定”。
4. 传染病特征在传染病报告卡的下一部分,提供有关患者的传染病特征的详细信息。
这包括传染源的类型,如人际传播、动物传播或环境传播。
也包括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填写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症状是另一个重要的步骤。
识别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进行诊断和监测传染病的发展。
例如,流感可能导致发热、咳嗽、嗓子疼和乏力等症状。
5. 暴露史了解患者的暴露史对于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在传染病报告卡的下一部分,填写与患者相关的暴露史信息。
例如,如果患者最近前往了某个疫情地区,或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都需要在此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6. 旅行史填写患者的旅行史对于识别传染病的输入和输出地点非常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
传染病报告卡必填项目:
1.患者姓名(如患者为未满14岁儿童,应加填家长姓名及联系电话)
2.性别
3.出生日期:如只知道年龄,则只填年龄,在“实足年龄:”处填数字,不要加“岁”字,在后面“年龄单位”处选择年龄单位(年、月、日);如知道患者出生日期,则年龄不用填。
4.工作单位:除“农民”外,工作单位都必须填,如果是“农民”,工作单位不填;如果患者是“学生”或“幼托儿童”,工作单位要具体到班级,并且前面要加上“孟州市”(如:孟州市XX学校/幼儿园X年级X班)。
5.现住址:此项内容要具体到村组(如: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县(市区)XX乡(镇、街道)XX村(社区)X组/X号(门牌号))。
6.患者职业:参考第4条
7.病例分类:以常见传染病举例
(1)①乙肝、甲肝、梅毒、菌痢、选实验室确诊病例②丙肝、感染性腹泻、水痘选临床诊断病例③肺结核选疑似病例。
④病名如果写肠胃炎、肠炎的按感染性腹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乙肝、丙肝要分“急性”还是“慢性”;如果是慢性,下面的“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之间间隔时间至少6个月。
其中乙肝无论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化验单里只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出正常值的,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甲肝、丙肝、戊肝阳性结果也要填报告卡。
出入院登记本及门诊日志上病名诊断写肝炎的也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8.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发病日期填发病当天,诊断日期应为填写报告卡当天的时间。
9.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在对应的传染病前面的“口”里打钩“√”。
10.报告单位:孟州二院
11.报告医生:为此病人的主管医生
12.填卡日期:应为填卡当天,后面的“时分”应该晚于“诊断日期”的“时分”。
填卡过程中不得涂改,弄脏报告卡,不得出现画斜杠、涂黑疙瘩。
“疫情已报”章盖章说明
疫情已报章盖章位置:病历首页和病历袋右上角各加盖一个,在患者的出入院登记本(医保、参合、自费)上再加盖一个,一共是三个章。
门诊日志填写说明
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
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院内感染上报说明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1、医院感染登记表,必须由科主任督促,并经过主治医生负责把关,由住院医生上报。
2、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要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如果同一病区同时出现两例及两例以上同种类型医院感染病例,请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
4、如医院感染病例是在前一病区感染,转科以后发病,应由转科后所在科室填报。
传染病、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死亡报告上报及环境卫生学监测若干规定
1.传染病漏报一例20元。
2.门诊日志填写不全一例20元。
3.“疫情已报”章漏盖一例20元。
4.多重耐药菌漏报一例20元。
5.院内感染漏报一例20元。
6.死亡病例漏报一例20元。
7.环境卫生学监测不合格每例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