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朋自远方来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示例文章篇一:《有朋自远方来》朋友,那可是世界上超级棒的存在呢!就像星星点缀夜空,朋友能点亮我们的生活。
我呀,就有好多特别有趣的朋友,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我和朋友们之间那些好玩的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明,他呀,就像个充满活力的小太阳。
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我参加了跑步比赛。
我站在跑道上,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扑通扑通直跳。
我看着旁边那些跑得飞快的同学,就有点灰心丧气了。
这时候,小明跑过来了,他满脸通红,喘着粗气,大声对我说:“你可别害怕呀,你就像那离弦的箭一样,一定能冲出去的!”他的话就像一阵春风,把我心里的担忧都吹走了。
比赛开始了,我就拼了命地跑,耳边传来小明那特别响亮的加油声。
哎呀,我感觉自己就像装了小马达一样,跑得可带劲了。
最后我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可是我特别高兴,因为有小明这个好朋友在旁边支持我。
我当时就想啊,朋友可不就是这样嘛,在你不自信的时候给你打气,就像在黑暗里给你点亮一盏灯。
还有个朋友叫小美,她像个可爱的小百灵鸟。
我们经常一起做功课。
有一回,数学作业里有一道特别难的题,我对着那道题看了半天,脑袋里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解不出来。
我都想放弃了,心里很沮丧,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呢。
小美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凑过来问我怎么了。
我指了指那道题说:“这题太难了,我不会做。
”小美看了看题,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她兴奋地说:“这题不难呀,你看,就像搭积木一样,我们先把这个条件当成一块积木放好,再把那个条件也放对位置。
”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我就像个迷茫的小羊羔突然找到了方向,跟着她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解出了那道题。
我当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我对小美说:“你可真是我的救星啊,要是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小美笑着说:“我们是朋友呀,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的。
”可不是嘛,朋友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那些困扰我们的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来了个新同学,叫小刚。
他刚来的时候,特别害羞,就像个小鹌鹑一样,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角落里。
三一文库()/初中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有朋自远方来一【导学目标】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水平。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
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升。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所以,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
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
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
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欧阳修)(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唐·张籍)(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
(唐·李端)(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有朋自远方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友谊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理解。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珍惜朋友,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友谊在他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沟通技巧欠佳、同理心不足等。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珍惜朋友,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事例,理解作者对友谊的感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事例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友谊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文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事例,理解作者对友谊的感悟。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目标导航】进入中学,学习生活翻开新的一页,学会在新同学里交友,与人相处,掌握交友之道。
【课时安排】1课时。
自由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探究,做好设计成果,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新课导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是我们的镜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有时候会左右甚至决定着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要保持积极、健康、阳光、正面的思维,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就需要我们检验自己的交友原则,需要善交益友,不交损友,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呢?【重点解读】1.交友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交友的原则和方法,古今中外的诗文中就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如朱光潜的《谈交友》、培根的《论友谊》等。
学生可联系自己的交友经历,讨论、交流各自对交友的看法。
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
QQ、微信、视频等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
你认为呢?2.向朋友展示自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建议大家以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的方式,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寻找好朋友的活动,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风采、表达交友心愿的机会。
活动的组织要周密计划、分工协作、全员参与,还可邀请本班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参加本次活动,发言的同学要力求做到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彼此尊重。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可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上一段介绍性的文字,彼此加深了解。
【研讨练习】题一: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用所填的字做谜面猜一字。
()面玲珑()死一生()可思议()题万里()室九空谜底:_______参考答案:八九不离十;谜底:杂。
有朋自远方来
这是孔子《论语》学而篇里面的第二句话,“学而”主要是讲述教育目的、人生立志、人生的目的,而我之所以选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样一种学习境界的向往吧。
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能静静的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其实是很少的人,深知自己是渴望能静下心,但是却做不到,害怕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学习了“学而”才明白了要学习做学问,是需要忍受心灵的孤独,这样终有一天与你心灵相通的朋友会来到你身边,激励我们去学习。
那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真正意思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朋”,《周礼·大司徒》郑玄注为:“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朱熹注为:“朋,同类也。
”也就是和你志趣、爱好等等相投的人。
“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而“朋”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
这样,各个时期不同的大家对朋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再加上老师对其的讲解,让我明白“朋”是指共同志向或志向可能一样的朋友。
很多人认为学习本来是个人的事情,远方来的志向相通的朋友来不来又有什么快乐不快乐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要学习做学问,就必然要忍受心灵的孤独。
而人长久以来都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的支持。
一个人一辈子的朋友也许会很多,可是真正很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朋友,的确可遇而不可求,比如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但是真正能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因此他赋有弹琴的学问,却没人能懂。
有一天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曲子,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
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
结果当伯牙谈了一首《高山》时,子期赞叹道: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
伯牙惊讶地又谈了一首,子期称赞道“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
俞伯牙万分激动地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
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据说后来钟子期不幸因病过世,俞伯牙闻听悲痛欲绝,认为世界再无知音,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悲伤的曲子,然后站在子期墓前,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在子期的墓前,从此以后子期再未谈过琴。
在子期墓前,俞伯牙写下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朋友钟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知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子期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有志向相通的朋友的重要性,也体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向相通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是不快乐吗?孔子的意思也就是
说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那么,他为什么认为从远方来的朋友才是最大的快乐呢?主要是因为远方并不是现代空间意义上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
如果是现代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心灵相通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你身边。
《论语集注》中就提到“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的解释,。
君子学而时习之,自然会因所学指导所言所行,而所言所行,自然会感染、引导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欣赏乃至敬佩君子,他们也有朋友和交往,自然会传播君子之德行、言语,于是君子之德、行、言、事自会传播至远方,那么为什么近处心灵相通的朋友不是最大的快乐呢。
除此之外,朋友从远方来到你身边,你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忙,而没有时间招待你的朋友,因此对你的朋友产生愧疚之情,那样朋友从远方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因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远方”是指出现了在心灵上的距离与你相近。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因为在心灵上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导致他死亡的悲剧。
法国人让•布伦认为苏格拉底是死于民众对精英的恐惧与敌视,民众拒绝在心灵上与苏格拉底相通。
苏格拉底其实代表着一种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之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然而真正的思想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是一种威胁,因为没人在心灵上懂得他追求真理的卓越思想,因此“不仅权力者本身可能把思想当作威胁,而且怯懦的民众,也把思想家当作破坏其安宁生活的罪魁祸首。
因此,苏格拉底的死,同时也是思想学问的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远方的朋友”也就是有心灵相通的朋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就表现为对人性的认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另一个方面其实是告诉我们只有经得住孤独的洗礼,才能够做成好的学问。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要遇到一个在思想上心灵相通的人很难,因此需要等待。
然而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了解知识的魅力。
自古就有名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从功利的角度阐明了做学问的意义,也激励了一定的人去学习做学问。
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明做学问的路途是十分艰辛的。
而姚雪垠先生说:“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
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不能勤学苦练。
他不知道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
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学会耐得寂寞,才能够在最后获得成功。
思想是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体现,做学问,其实也是在陶冶我们自己的灵魂,也是与别人的思想进行交流。
因此,我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正是激励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最佳动力。
现在的社会,不论是说受到西方文明的冲突,还是现代人思想的改变,总的来说就是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每个人都想不付出努力,就能快节奏的获得成功,因此连教育也逐渐的市场化。
而孔子则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样的人,在每个时代都是需要的,也许在成为这样的人之前我们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做学问的时候,也许长期是孤独的,
但是一个真正励志于学习的人会学会拒绝诱惑。
保持自己的这种孤独状态激励自己更好的研究学问,只要好好坚持下去,谨记孔子老先生的这句话,努力成就自己的学问,终有一天会遇到心灵上与自己相通的朋友,能够开心的与他交谈,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那个时候,恐怕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