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七大题材答案
- 格式:ppt
- 大小:657.50 KB
- 文档页数:28
参考答案1.答案思想内容: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竹外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是实写,“河豚欲上时”是虚写。
2.答案思想内容:此诗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表达技巧:①正面写乐声。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②侧面写乐声。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通过侧面烘托,写出乐曲的效果。
3.答案思想内容: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表达技巧:对比。
白居易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4.答案思想内容: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技巧:①用典。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②比喻。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七大题材运用理解诗歌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教材链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之情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例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各种题型一、分析意境类(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二)、【总结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三)诗歌意境用语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深远2).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恬静优美、朦胧、空寂、寂静、3.)凄清暗淡、萧条惨淡、孤独凄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肃穆4).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清远含蓄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华美壮丽(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一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又咆哮着远去。
我挂起红楼四周的帘子,横躺在楼上看着千山外急急而来的雨。
(第二层)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气势。
(第三层)表达了诗人内心豪情和开阔的胸襟。
(或答安逸闲适也可)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