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7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前言学前儿童时期是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感觉和知觉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过程、基本感觉类型和感觉差异等。
感知过程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对外界环境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学前儿童时期的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表征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是指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感觉阶段,儿童主要是感受到刺激的物理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和温度等。
知觉阶段是指儿童将感觉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内容的过程。
在知觉阶段,儿童不仅仅感知到刺激的物理特性,还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形成较为精确和细致的认知内容,如物体的种类、属性和特征等。
表征阶段是指儿童将已经加工处理的知觉信息保存到记忆中,形成了认知结构和模式的过程,这些认知结构和模式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再利用。
基本感觉类型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中,有五个基本感觉类型。
视觉视觉是指儿童通过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对外界环境的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视觉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至关重要。
听觉听觉是指儿童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和音乐等感觉刺激,对外界环境的声音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听觉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感觉。
触觉触觉是指儿童通过身体感官接受触觉刺激,对外界环境的触觉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触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同样也非常重要。
味觉味觉是指儿童通过舌头感觉味道,对外界环境的味道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味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嗅觉嗅觉是指儿童通过鼻子感受香味,对外界环境的气味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嗅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也影响相对较小。
感觉差异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中,儿童之间存在显著的感觉差异。
这些感觉差异主要分为两类:个体间差异和环境间差异。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1. 感觉的规律:
- 感觉器官的发育不平衡:学前儿童视觉和听觉发育较好,而味觉、嗅觉和触觉发育相对滞后。
- 感觉活动较为单纯:学前儿童的感觉活动较为单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 感觉活动容易疲劳: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感觉活动容易疲劳。
- 对感官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学前儿童对新奇、鲜明的感官刺激反应较为敏感。
2. 知觉的规律:
- 知觉活动具有片面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往往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或特征,缺乏全面性。
- 知觉活动缺乏稳定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 知觉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念形成较为困难。
- 知觉活动具有主观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兴趣和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感知能力
的发展。
目录: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三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盲人摸象
很久以前,几个盲人相约来到王宫求
见国王,说他们想亲手摸一摸象,盲
人们摸到哪就说哪的特征,以为那就
是象,并争执不休。
问:为什么盲人对大象缺乏一个完整
的、清晰的认识呢?
案例导入
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颜色眼睛红色
气味鼻子水果香
形状皮肤圆的
味道味蕾酸甜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还反映机
体本身的状况。
如:“我
感觉好饿,好渴。
”“我
感觉好热。
”等。
分类标准:刺激源
感觉外部感觉
视觉黑、白、彩色
味觉酸甜苦辣咸
听觉声音
嗅觉气味
肤觉
冷、痛、温、压、
触
内部感觉
运动觉书写、绘画、手工
平衡觉
荡秋千、坐过
山车、晕船
机体觉
(内脏感觉)
饥、渴、恶心
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感觉的重要性)
3.感觉的心理学意义
感觉剥夺是指将被试和外界环
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
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
一段时间后,人的记忆、想象、
思维、言语能力都出现不同情
况阻碍,甚至出现幻觉、强迫
症状,使正常心理活动受到破
坏。
由此可见,感觉对于维护人的正
常心理、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起
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知觉
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从整体上认识到这
是个“红色的番茄”
知觉
视知
觉
听知
觉
嗅知
觉
味知
觉
触知
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 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
断(昼夜更替)
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关系的知觉
角色知觉
2.分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视知觉
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肤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
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昼夜更替)
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
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关系的知觉
角色知觉
错觉
有刺激物,
刺激物完全不符合刺激
本身特征的知觉经验。
哪根线条更长?中心的圆哪个大?
直线条还是斜线条?黑点还是白点?
幻觉
无刺激物(无中生有)
虚幻
正常人在某些特殊的状态下如强烈的情绪体
验,并伴有生动的想象,回忆和期待的心情,
紧张的情绪,会处于催眠状态,都可能会出
现幻觉,在入睡或醒觉状态的过程中也会发
生幻觉,幻觉也是心里异常的重要征象,舒
感觉剥夺精神疾病药物中毒,饮酒过量,吸
食毒品等,常会产生幻觉。
如幻听、幻视等。
①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有思维和个体经验的参与)
②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整体属性)
③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感觉知觉
区别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个别属性整体属性产生来源不同生理—心理心理
生理机制不同单一分析器多种分析器
联系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应
均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一)感知觉既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提供的内部环境信息,是人获得知识的源泉。
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
(二)感知觉既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感知觉是比较低级、简单的心理过程,却给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
没有感知觉就没有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