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课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
-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轮船在海面上航行等,这些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发生变化,都属于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概念: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特点:
-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例如:我们要研究汽车的运动情况,如果选择汽车自身作为参照物,那么汽车永远是静止的,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 含义。
-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而静止是相对的,我们所说的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例如: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而相对于地球上静止的建筑物,地球是静止的(这里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时,地球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球没有位置变化)。
2. 在生活中的应用。
- 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我们必须明确参照物。
例如:在接力赛跑中,接棒的运动员要提前起跑,就是因为他要以交棒运动员为参照物,当交棒运动员接近他时,他相对于交棒运动员是静止的,这样就便于顺利交接棒。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光源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三、拓展延伸物体的颜色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七、作业布置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八年级物理第一节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节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一节教案1§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λ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λ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λ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λ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λ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λ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第一课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一、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现象及其原因,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合作交流;(7)评估三、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电度表。
•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体积测量仪器:量筒、量杯四、补充知识点:科学计数法。
用幂的形式,有时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人。
常在物理上见到这样的大数,读、写都很不方便,考虑到10的幂有如下特点:一般的,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6 100 000 000=6.1×1 000 000 000=任何非0实数的1次方都等于它本身。
当有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时候,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例如:0.00001=10的负5次方,即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乘10 的负n次方的形式,其中a是正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正数(即整数部分只有一位,小数部分任意),n 是整数【正负都有】。
科学记数法是指把一个数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1≤|a|<10,n 为整数。
)第二节:测量一、测量的重要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二、国际单位标准1、1888年,科学家们制造了第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2、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1mm=10-6m1nm=0.001μm=10-9m·换算方法: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2)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第一课:重点在受力分析以及画力的示意图基本概念与相关方程——基本的东西要熟悉掌握!一、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
(存在力时必定有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离开物体,力是不存在的)。
2、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其施加反作用力,这一对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力。
4、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物体的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当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力改变他的运动状态为止。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质量,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就大;惯性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三、二力平衡1、定义: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为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受力及画出相应的示意图1、水平放置在桌面上的长方形固体2、小车经典问题的受力分析(99页)3、人与小车在斜坡上的受力分析牛顿第一定律习题巩固1、一对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沿光滑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A、立即停止运动B、运动速度越来越快C、速度减慢,最后停止运动D、仍做匀速直线运动2、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放有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运动,则两个小球(设车无限长,其他阻力不计)()A、一定相碰B、一定不相碰C、无法确定是否相碰D、质量不同,肯定相碰3、小明用3N的力气推讲台,可是讲台依旧纹丝不动,此时讲台对小明的反作用力是_____。
八年级物理第一课弹力、运动和力【学习目标】:1.巩固提高弹力的相关知识2.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3.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4.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运动和力之间的简单问题【重点和难点】:重点:1.对弹力大小与伸长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推论的理解3.掌握平衡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分析,运用难点:1.决定弹簧测力计量程和分度值的方法2.对平衡力的受力分析【逐一过关】1、弹力:弹力的产生实质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形变过程中对施力物的反作用力。
因此,弹力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力,比如细绳上产生的拉力、支持面产生的支持力。
在初中和高中,我们主要研究弹簧产生的弹力。
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长度变化量(伸长量或变化量),材料,结构有关。
在初中阶段,我们只探究与长度变化量的关系。
注:弹簧的弹力与伸长成正比。
F=k△Xk:劲度系数△X:弹簧长度变化量例1:某同学在研究轻质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变化的关系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每个钩码重0.5 N,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 mm。
(1)请将观察到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2)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格内作出弹簧的伸长量L随拉力F变化的关系图像。
(3)此实验中弹簧伸长量L与拉力F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在实验时,小明将一个正常的铁质外壳测力计的挂钩挂在铁架台上,静止时有如右图所示的示数。
接着,他把这个测力计像如图中乙那样,上下各挂一个50 g 的钩码,并挂到甲测力计下,则甲、乙两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A .1.0 N 和1.5 NB .1.0 N 和0.5 NC.2.0 N 和1.0 ND.2.0 N 和1.5 N对点1:如图中甲、乙、丙、丁四根弹簧完全相同,甲、乙左端固定在墙上,图中所示的力F 均为水平方向,大小相等,丙、丁所受的力均为一条直线上,四根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均处于静止状态,其长度分别是L 甲、L 乙、L 丙、L 丁,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L 甲<L 丙 L 乙>L 丁B .L 甲=L 丙 L 乙=L 丁C .L 甲<L 丙 L 乙=L 丁D .L 甲=L 丙 L 乙>L 丁对点2:弹簧所受到的拉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x 成正比,即F =kx ,k 为常量,如图5所示,已知当物体受到拉力F 作用时,弹簧伸长量为x ,则当拉力变为2F 时,弹簧伸长量为:A.小于2xB.大于2xC.等于2xD.无法判断对点3:一个弹簧长200 mm ,下端挂5 N 物体时长度变为250 mm ,挂2 N 的物体时,弹簧伸长________ mm ,当弹簧长245 mm 时,弹簧受到的拉力是________N 。
第一课第一章第一节:走进实验室一、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现象及其原因,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合作交流;(7)评估三、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测量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质量测量仪器:托盘、天平和砝码。
•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
•电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电度表。
•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体积测量仪器:量筒、量杯四、补充知识点:科学计数法。
用的形式,有时可以方便的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人。
常在物理上见到这样的大数,读、写都很不方便,考虑到10的幂有如下特点:一般的,10的n次幂,在1的后面有n个0,这样就可用10的幂表示一些大数,如:6 100 000 000=×1 000 000 000=任何非0的1次方都等于它本身。
当有了指数幂的时候,小于1的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例如:=10的负5次方,即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乘10 的负n次方的形式,其中a是数位只有一位的正数(即整数部分只有一位,小数部分任意),n是整数【正负都有】。
科学记数法是指把一个数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1≤|a|<10,n 为整数。
)第二节:测量一、测量的重要性: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二、国际单位标准1、1888年,科学家们制造了第一个国际通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2、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1mm=10-6m1nm=μm=10-9m·换算方法: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2)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关键词:神州十号天宫一号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太空授课约40分钟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神奇现象物理知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物理第一课一、 开启物理之门1. 物理无处不在物理在扑朔迷离、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中,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在太空看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在地球上看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落日为什么是红色的?彩虹有几种颜色?是怎么形成的?雾、雨、露、雪、霜、冰是怎么形成的?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海岸附近的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发电机的原理是什么?你能说出几种发电方式?电动机的原理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它?看一看我们周围环境,蕴含着什么物理现象和知识?2.“物理学”一路走来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萌芽物理时期:公元15世纪前 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静力学 静电学 静磁现象 声学 光学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所著《墨经》在2000多年前研究了力的概念、杠杆平衡条件、浮力、光现象等。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发明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国际天文学组织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年)亚里士多德(公元384-公元前322)小孔成像远古石刀司南(磁现象)曾候乙编钟(声现象)钻木取火(热现象)在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的论述,并且对光的折射现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2)经典物理时期:公元16世纪到19世纪 数学进步,可以进行实验和精确计算,成为独立的科学,建立完整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
经典力学 热力学 统计物理学 经典电动力学瓦特(1736-1819)制造出第一台有使用价值的蒸汽机。
数十年之内,轮船和铁路使水陆交通都发生了革命。
富兰克林(1706-1790)在费城进行了震动世界的电风筝实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利用风筝将大气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使其充电,由此证明了他所提出的"闪电和静电的同一性"的设想。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3、知道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5、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高对科学的求知欲。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现象、进行实验、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难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物理学所起的作用,认识科学家研究问题运用的观察、实验、归纳、数 学分析、理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自主学习】(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学生阅读 P2-P3,完成下列问题,并分组展示。
⒈早在 18 世纪,美国物理学家首先捕捉到雷电,发现它与试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
⒉物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物理现象的_______和__________ 的一门科学。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学生阅读 P4-P6,完成下列问题,并分组展示。
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太空绕地球飞行 14 周后, 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航天员_________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
(三)物理学的召唤学生阅读 P6-P7,完成下列问题,并分组展示。
⒈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2.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3.杰出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在继承伽利略等前辈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物理概念,总结出物体运动的定律,发现了,构建了的体系.4.德国物理学家,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有了全新的认识.【活动与探究】1.大家自己动手开展几个小实验: (1) 吹不开的纸片手持两张纸条,向中间吹气,结果如何?(2) 准备两本书,书页相互叠加在一起,提起其中的一本,另外一本会不会掉下去? (3) 两位同学,一位在门内推,一位在门外推,看谁力气大.2.你认为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理现象(连线): 切菜磨刀后切得快 冬季煮汤窗户会出现白色的雾气 煤气泄漏后不要开灯 湖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帆 隔墙有耳声现象 光现象 热现象 力现象 电现象3.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