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27
1. 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 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派)。
5. (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 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 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 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 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
12. 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 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 《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 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 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 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
18. 《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
19. 《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
20. 元代剧作家 纪君祥 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 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 李开先 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 武松 的故事。
22. 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 关汉卿 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
23. 明代剧作家 王骥德 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的感情。
24. 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 宾白 。
25. 明代剧作家 孟称舜 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26. ( 科范 ),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7.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秋思之祖)”。
28.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29.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30.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31.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32.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清忠谱》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33.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格调说)。
34.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张惠言)。
35.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张岱)。 元
1、 南戏2、元杂剧3、元散曲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5、 南戏之祖6、小令7、套数8、诸宫调9、南北合套10、铁崖体、
11、关汉卿12、昆腔13、苏州剧派14、套曲15、“三不从”
16、“三桩誓愿”17、书会才人18、《录鬼簿》19、《青楼集》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家门引子和下场诗
明
1、章回小说2、拟话本3、三言4、二拍5、 吴江派6、临川派
7、临川四梦8、公安派9、唐宋派10、晚明小品11、台阁体
12、茶陵派13、前七子14、后七子15、竟陵派16、童心说
17、沈汤之争18、苏州派19、复社20、汤显祖21、明代四大奇书
22、吴中四才子23、吴中四杰24、一人永占25、四声猿26、传奇
27、小品文28、八股文29、江左三大家30、神魔小说31、世情小说
32、《绿牡丹》
清
1、苏州派2、南洪北孔3、阳羡派4、浙西派5、桐城派
6、四大谴责小说7、南社8、神韵说9、肌理说10、性灵说
11、格调说12、阳羡派13、浙西六家14、常州词派15、弹词
16、义法(方苞)17、梅村体(吴伟业)18、阳湖派19、南施北宋
20、清初三大家21、阳湖派
元
1、 南戏:在元代中后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杭州为中心的俗谣俚语的一种南方戏曲样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元杂剧: 是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3、元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 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4、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元代后期在南戏向传奇的过渡中,出现的著名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其中以《拜月亭》成就最高。
5、 南戏之祖:是指元代高明创作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改编而成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 。它的出现,振兴了南戏,也为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形式,又叫“叶儿” ,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只用一个曲牌,且一韵到底,调短字少,形式短小精悍。
7、套数:又称散套或大令,也叫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 来。其体式特征有三点:即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是不带科、白的清唱曲。
8、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 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9、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10、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创新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11、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 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 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 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 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 《救风尘》 《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
12、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 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
歌唱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 称为“官腔” 。
13、苏州剧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 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 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
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14、套曲: 散曲种类的一种,又叫套数、 “散套” 。它吸收诸宫调的联套方式,把同一 宫调的许多曲子联缀在一起。套曲要求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15、“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 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 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16、“三桩誓愿”: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 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她骂天骂地,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 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17、书会才人。 中国宋元南戏与早期元杂剧的编撰者。书会原为读书场所,至南宋遂演变为三教之外诸色伎艺人编写话本、 戏曲、曲艺之所,故理学家有“风俗便不好”之叹。书会里的编撰者称为才人,大多是出身下层的文人和民 间艺人,以在勾栏、瓦舍编写话本、戏曲谋生。随着宋元话本和戏曲的兴盛,书会不仅初具规模,组织也 较严密,而且成员之间已有明确分工,有的就专司掌记之职。
18、《录鬼簿》: 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元人钟嗣成。共两卷,成书月在顺帝时。书中记录了金到元中期以前的杂剧 及散曲作家的小传和作品名目。共分为三期:第一期,“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第二期, “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 知者”。凡著录元剧四百五十八本。是现存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
19、《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青楼集》记述元大都、金陵、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 110 余人的事迹。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 术造诣。《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活情景,大量优秀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标志之一。
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 视的价值。
21、家门引子:元杂剧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句首。
下场诗:每个角色下场诗吟诵的诗,功能是承前启后,总结前剧情,暗示后剧情。
明
1、章回小说: 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主要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 章回小说 来,特点是:分回标目,成为一种段落整齐,又前后连贯的结构模式。是通俗小 说的直接源头,明代小说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的。
2、拟话本: 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又模拟话本 拟话本 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这种由文人模拟话本而创作的小说称之为拟话本。
3、三言: 是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共 一百二十篇,每集共收小说四十篇,是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