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各个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142.1 项目实施阶段管理工作的内容4.1项目勘察阶段管理工作程序4.1.1审查工程勘察任务书1、审查勘察范围、勘察具体内容与要求、提交勘察成果内容与时间、各技术指标与作业环境。
2、根据项目总体作业计划拟定工程勘察进度计划。
4.1.2受业主委托,优选勘察单位1、拟定勘察招标文件。
2、审查勘察单位的资质、信誉、技术水平、经验、设备条件以及对勘察项目的工作方案设想。
3、参与勘察招标优选勘查单位。
4、参与勘察合同谈判。
5、拟定勘察合同。
4.1.3向工程勘察单位提供相关资料1、以书面形式向勘察单位明确勘察任务及技术要求并按规定提供相关文件资料。
2、工程建设单位提供地下埋藏物(如:电力、电讯电缆、各种管线等)、障碍物、人防等地下设施情况和地上需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文物资料及具体位置分布图。
3、以书面形式向勘察单位提供水准点和坐标控制点。
4、向勘察单位提供现场作业环境情况,如:有毒有害等危险作业及生产生活条件。
5、勘察过程中的变更情况。
6、其他双方规定的文件资料。
7、提供本工程批准文件以及用地、施工、勘察许可等批件。
8提供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技术要求和工作范围地形图、建筑总平面布置图。
4.1.4审查工程勘察纲要1、根据勘察工作的进程提前准备好基础资料并审查资料的可靠性。
2、审查勘察纲要是否符合勘察合同规定,能否实现合同要求,大型或复杂的工程勘察纲要会同设计单位予以审核。
3、审查勘察工作方案的合理性、手段的有效性、设备的适应性、试验的必要性。
4、审查勘察工作进度计划。
4.1.5现场工程勘察的监督管理1、工程勘察的质量监督管理,遵照建设部【建设2000-167号】《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对工程勘察进行全面管理,其内容为:①监督按时进场,②调查、测绘、勘探项目是否完全;并检查是否按勘察纲要实施,③检查勘察点、线有无偏、错、漏,④ 操作是否符合规范,⑤检查钻探深度、取样位置及样品保护是否得当,⑥对大型和复杂工程还要对其内业工作进行监控,如:试验条件、实验项目、操作方法,⑦审查勘察成果报告。
地质勘查工作步骤地质勘查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地球外部的物质构造、性质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土壤地质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下面将介绍地质勘查的经典工作步骤。
一、前期调查与准备阶段:1.了解勘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流域情况、地层构造等。
2.收集勘查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图、报告以及现场实地考察等。
3.制定勘查计划:根据前两步的调查资料,确定勘查区域、勘查深度及勘查方法。
4.准备工具和设备:根据勘查任务的需要,准备合适的勘查工具和设备。
二、实地调查阶段:1.进行地貌调查:记录地表形态、地貌发育过程和特征,为后续工作提供地貌背景资料。
2.进行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地震地质等方面的调查。
3.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水质调查等。
4.进行土壤地质调查:包括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等调查。
5.进行地球物理勘查:如地磁、重力、电磁等勘查方法,用于确定地下物质分布情况。
6.进行地球化学勘查:包括岩石、土壤、水体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7.进行地震调查:包括地震活动性、震源参数等方面的调查。
8.进行遥感调查: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勘查区域的地表信息。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1.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预处理和分析。
2.进行地质资料统计和编制地质图、水文图、土壤图等。
3.利用地质与水文地质等数据分析,制作地质剖面图和分析图,以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层情况。
4.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影像解译和信息提取,为勘查成果的绘制和分析提供支持。
四、成果编制与报告阶段:1.根据勘查结果制定勘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勘查区域的地质、水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2.绘制地质图、水文图、土壤图等,展示勘查成果。
地质勘察工作内容地质勘察是工程实施前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效益。
以下是地质勘察的主要工作内容:一、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地质勘察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对工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初步了解。
通过现场调查,可以获取工地的初步地质资料,为后续的地质勘察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二、土样采集土样采集是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土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土样的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在采集土样时,需要注意土样的代表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岩样分析岩样分析是对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了解岩石的工程性质和稳定性。
通过对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进行测试和分析,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四、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分析是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对工地的断裂带、节理裂隙、岩层产状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五、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的岩性、年代、含水条件等因素将地层进行分类和分层。
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可以了解地层的工程性质和稳定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六、地下水分析地下水分析是了解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地下水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治理或利用。
七、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对工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通过稳定性评价,可以了解工地的安全状况和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防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八、报告编制报告编制是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中需要包括现场调查、土样采集、岩样分析、地质构造分析、地层划分、地下水分析、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报告需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勘报告各阶段地勘报告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的必要性阶段。
它将地层、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地下情况,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地勘报告的编制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桩基勘察阶段、钻探阶段和勘查报告编制阶段。
预备阶段预备阶段是地勘报告编制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项目的初步设计、勘察区域的范围界定、勘查内容的制定、调查基本资料的收集等。
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勘查目标和任务,确定勘查的范围和方案。
在预备阶段,必须尽可能地获取相关的资料,如工程位置、大小、性质、用途、设计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等。
另外,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地下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也要进行收集整理。
预备阶段的工作对于后续的勘查工作至关重要,它为决定勘察的方向、范围和方法,为确保勘查任务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前提保障。
桩基勘察阶段桩基勘察阶段是地勘报告编制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对选定的勘察区域进行桩基勘察,获取地下岩石的情况和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完整的地质资料。
在桩基勘察阶段,采样和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报告的质量。
因此,在桩基勘察阶段,应该根据方案选取合适的取样装置,进行准确判断和实验分析,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同时,还应该将所得到的数据在图表和文字中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分析和解释,为后续的勘查报告编制奠定基础。
钻探阶段地勘报告的第三个阶段是钻探阶段。
这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进一步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组合取样或钻井取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通过小地震仪器对区域进行声波测量等。
钻探阶段主要的作用是继续深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的性质,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固的依据。
钻探阶段的工作需要只击立体和多角度的建构,因为地层的布局、土质的性质、水文地质、断层等各个因素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质勘查工作内容
地质勘查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调查:对勘探区域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矿物组成等方面的调查,以了解地质背景和基本情况。
2. 地球物理勘查: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进行地下结构和物性特征的勘查,包括地震地质勘查、地电勘查、重力勘查、磁力勘查等,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
3. 钻探勘查:通过钻探设备将地下岩层取样,并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获取地下岩层的详细信息,包括岩石类型、厚度、含矿情况等。
4. 地质测量:利用测量仪器进行地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的测量,以获取地质环境的信息。
5. 野外地质观察:对勘探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包括地表地貌特征、岩石露头、河流沉积物等的观察,以获取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的信息。
6.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岩石薄片观察、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矿物学鉴定等,以获取更精确的地质信息。
7. 数据处理与解释: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形成地质勘查报告,包括地质图、剖面图、岩性图、矿产资源评价等,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或矿产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地质勘查工作内容的具体组成和方法会根据勘探目的和区域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仅为一般性的工作内容。
地质勘察岗位职责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为各个领域的建设项目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
地质勘察岗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地质勘察岗位的职责,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职位的工作内容。
一、勘查区域分析与评估地质勘察岗位的首要职责是对勘查区域进行分析与评估。
该岗位的工作人员需要仔细研究勘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构造情况等,以确定勘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他们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为勘查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勘查方案设计与组织地质勘察岗位还负责勘查方案的设计与组织。
根据勘查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岗位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勘查工作方案,并组织全体勘查人员按照方案进行工作。
他们需要合理规划勘查路线和目标区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地质勘探与取样地质勘察岗位具体负责地质勘探与取样工作。
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勘查方案,利用各种地质勘探仪器和设备进行地质勘探,获取目标区域的地质数据。
同时,他们还需要准确地进行地质取样,并记录相关信息,为后续实验和分析提供可靠的样本数据。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勘察岗位也负责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在工程建设前,勘察人员需要对勘查区域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他们需要评估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地质勘察岗位还需要进行勘察数据的分析和报告的撰写工作。
勘察得到的大量数据需要经过仔细的整理和分析,以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岗位人员还需要将勘查结果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并撰写详细的报告,向相关的部门和领导汇报勘查工作的成果和发现。
六、工程监督与指导地质勘察岗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承担着工程监督与指导的职责。
他们需要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
他们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总结:地质勘察岗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
地质勘查初勘工作内容
1. 区域地质调查
- 收集整理该区域的地质资料、地形地貌特征、矿产分布等基础信息
- 进行野外踏勘,观察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化蚀迹等
- 根据地表露头和构造线索,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质平面图
2. 遥感解译
- 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 分析地质构造、岩性、矿化异常等特征
- 圈定有利矿化区带和找矿靶区
3. 地球物理勘探
- 开展重力、磁法、电法等地球物理勘探
- 测绘地下构造、岩性界线、富矿体位置等
- 与地质和遥感数据相互印证,提高找矿靶区的可靠性
4. 地球化学普查
- 采集水、土、沉积物等样品
- 分析常规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 划分异常区,圈定可能的矿化带和富矿体赋存区
5. 编制初勘报告
- 综合各项勘查数据和分析成果
- 评估该区的矿产资源潜力
- 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确定重点勘查区域
初勘阶段是广泛收集资料、综合运用多种勘查手段,对区域矿产资源进行初步评估,为深入勘查奠定基础。
简述工程地质勘察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工程地质勘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建设项目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
它是通过了解地质和地貌条件,了解地下水、岩土特性,确定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并选择合适的建筑技术和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
一般而言,工程地质勘察包括规划期、设计期、施工立项期、施工期和收尾阶段五个阶段。
本文将对这几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述。
一、规划期在这个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需要了解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条件,包括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情况。
此外,还需要了解植被情况、水文地质情况、气象条件等,包括通过综合地震、地磁等技术找出可能存在的灾害隐患点。
在深入了解区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工程地质勘察人员需要为建设单位提供详细的地质报告,以便建设单位进行决策。
二、设计期在设计期,工程地质勘察会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制定详细的勘探方案。
在勘探中,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将对土壤、岩石进行野外勘探,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取样和分析,以获得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数据。
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进行现场勘测与实验室试验,以了解地下水动态,确定设计荷载、地面沉降和基础偏斜等极限状态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三、施工立项期在施工立项期,工程地质勘察人员需要根据实际勘查数据和结构需求,制定建设方案和地质评价报告。
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和基础加固工作,作为施工前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性工作,确保工程建设在基础建设阶段顺利实施。
四、施工期在施工期,工程地质勘察人员需要进行地质监测,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技术方案。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土体防护、坑道支护、边坡安全等问题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五、收尾阶段在工程建设的收尾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和报告,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工程维护和管理提出相应建议,以确保工程高质量、安全地运营。
地质勘察岗位职责1.地质调查:地质勘察人员需要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地质调查工作。
这包括地质地貌、地层构造、矿产资源等的调查,采取野外观察、采样、测量等方式,获取地质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勘探设计:地质勘察人员需要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制定勘探设计方案。
这包括确定勘探的范围和深度,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和设备,制定勘探进度计划等,确保勘探工作能够高效进行。
3.勘探工作:地质勘察人员需要亲临现场进行勘探工作。
根据勘探设计方案,使用地质仪器设备进行勘探操作,例如钻探取样、地震勘探、物探雷达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现场记录和采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分析和处理: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对勘察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包括对地质剖面、地层分析、矿产资源评估等的数据进行解读和整理,绘制相关地质图件和报告,为工程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
5.技术支持和协调:地质勘察人员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根据项目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例如,需要与设计人员、工程师、环境专家等进行配合,提供地质勘察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6.技术检查和监督:地质勘察人员需要进行相关地质工程的技术检查和监督工作。
这包括对勘察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审核和评估勘察报告,确保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同时还需要与监理单位进行协调,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7.经验积累和研究:地质勘察人员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通过对勘察实践的总结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还需要关注最新的地质勘察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为地质勘察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地质勘察岗位职责涵盖了地质调查、勘探设计、勘探工作、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支持和协调、技术检查和监督、经验积累和研究等多个方面。
地质勘察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基础和保障。
地质勘查各个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部分)
一、储量分类
1、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科研、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2、预可采储量(121):探明的、预可研、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3、预可采储量(122):控制的、预可研、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二、基础储量
1、探明的、科研、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 ),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2、探明的、预可研、经济的基础储量(121b ),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控制的、预可研、经济的基础储量(122b ),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4、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21);
6、控制的、可研、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22)。
三、资源量
1、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2、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21);
3、
控制的、可研、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22);4、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6、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7、预测的资源量(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