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历史文献数据库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集摘要:一、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简介1.数据库的成立背景2.数据库的主要内容3.数据库的学术价值二、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1.丰富的文献资料2.涵盖多个学科领域3.持续更新与完善的资源库三、数据库的功能与应用1.提供全文检索功能2.支持多种检索方式3.便捷的阅读与导出功能四、数据库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1.提供学术研究的便利2.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3.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五、展望数据库的未来发展1.资源的进一步丰富2.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3.在学术界发挥更大的作用正文: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是一个集成了大量文献史料的数据库,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源。
该数据库的成立背景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力图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便捷的文献查阅平台。
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文献资料,涵盖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当代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在资源丰富性方面,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书籍、期刊、报纸、档案等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同时,数据库还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
数据库的功能与应用也非常便捷,支持全文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定位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此外,数据库还提供了在线阅读和导出功能,方便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
在学术研究方面,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为研究者提供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
同时,数据库丰富的内容也激发了学术界对于当代历史、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关注与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展望未来,华东师大当代文献史料数据库将继续致力于资源的丰富与优化,为学术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库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检索功能。
初三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教育的园地里,初三历史教学资源像是珍贵的种子,等待着被精心培育与有效利用。
每一块资源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承载了过去的智慧,也为未来的学习铺设了道路。
将这些资源整合与利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初三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首先要从资源的多样性入手。
课堂上的课本固然重要,但它并非历史学习的唯一来源。
除了传统教材,还有丰富的补充资料,如历史文献、实物图片、纪录片和历史研究论文等。
每一种资源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价值。
例如,历史文献能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纪录片则通过生动的影像和故事情节,将历史事件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整合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各类资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和组织。
首先,可以将资源按照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等进行归类,以便于课堂教学时的使用。
例如,在讲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献、时代画作和纪录片,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特点。
同时,还可以将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和辅助资源,核心资源包括教材和主要文献,辅助资源则包括补充材料和拓展阅读。
这样有助于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调配资源。
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仅是将其引入课堂,更在于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历史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历史辩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领导人,从而体验和理解战争中的决策过程及其影响。
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除了课堂上的应用,历史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拓展。
例如,组织历史文化考察活动或参观历史博物馆,可以让学生亲身接触历史遗址和实物,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效劳系统〔SinoMed〕整合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BM〕、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等多种资源,以下主要介绍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一、数据库简介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1978以来16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530余万篇,全部题录均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等标准化加工处理。
年增文献40余万篇,每月更新。
二、检索技术1. 逻辑组配检索指利用布尔逻辑算符进行检索词或代码的逻辑组配检索。
常用的逻辑运算符有三种,分别为“AND〞〔逻辑与〕、“OR〞〔逻辑或〕和“NOT〞〔逻辑非〕,三者间的优先级顺序为:NOT > AND > OR,圆括号中的检索式最先运算。
2.截词检索 CBM支持两种通配符检索,单字通配符〔?〕替代一个字符,任意通配符〔%〕替代任意个字符。
3.模糊检索也称包含检索,即输入的检索词包含在命中文献的检索字符串中。
与精确检索相比,模糊检索能够扩大检索范围,提高查全率。
系统默认为模糊检索。
4.精确检索是检索结果等同于检索词的一种检索,适用于关键词、主题词、特征词、分类号、作者、第一作者、刊名、期字段。
5.短语检索将检索词使用半角双引号标识,用于检索含有“-〞、“(〞、“,〞等特殊符号的词,例如"1,25-(OH)2D3"。
三、检索方法〔一〕主要检索方法1.根本检索:CBM数据库默认根本检索页面,检索步骤如下:〔1〕选择检索入口。
CBM现提供缺省字段、全部字段、中文标题、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主题词、作者、第一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基金等19个检索入口。
其中“缺省〞字段包含中文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主题词和刊名6个字段。
〔2〕在检索框中输入单个或多个检索词,检索词之间用空格分隔,系统默认为“AND〞运算。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数据库介绍《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大类,在学科大类的基础上,对所有文献资源进行了168个专题分类和4000余个子类。
学科覆盖全面、完整,学科分类科学、精确。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含了如下主要的子数据库:以下内容均可以在“中国知网”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简介:《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十一五”国家重大网络出版工程的子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录来源和范围: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资源特色:核心期刊收录率96%,独家授权核心刊比例54%,特色期刊(如中医药)收录率100%,独家或唯一授权期刊共2300余种,约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的34%。
收录量:截至2013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900多种,其中创刊至1993年3500余种,1994年至今77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达到3500多万篇。
年更新280万篇以上。
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信息量大:各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期刊和大量的相关期刊,这些期刊中的科技信息来源约占整个科技信息来源的65%~70%。
·内容新颖: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一般先在期刊上发表。
学术期刊是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
·论题集中:期刊的栏目相对比较固定,可以集中获得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章。
·究内容的连续性:期刊是一种连续出版物,研究一种刊一个栏目多期的文献可以了解某一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发展方向。
·优先出版:论文一经出版即时确认作者科研成果,这显著增强了学术期刊的竞稿能力。
史志办工作总结引言概述:史志办是对历史文化进行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部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史志办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史志办工作的总结,包括:一、文献整理与数字化;二、历史文化研究;三、文化遗产保护;四、历史文化传承;五、学术交流与合作。
正文内容:一、文献整理与数字化1.1 文献搜集与整理:史志办通过广泛搜集各类历史文献,包括古籍、档案、文物等,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
1.2 数字化处理:史志办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整理好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提高文献的保存和利用效率。
1.3 数据库建设:史志办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方便用户进行文献检索和查询。
二、历史文化研究2.1 学术研究项目:史志办积极申报各类历史文化研究项目,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2.2 重点研究领域:史志办针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重点研究相关领域,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2.3 学术成果推广:史志办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方式,积极推广学术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三、文化遗产保护3.1 文物保护与修复:史志办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高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效果。
3.2 文化遗址保护:史志办加大对重要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文化遗址的完整性。
3.3 文化遗产传承:史志办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
四、历史文化传承4.1 教育宣传活动:史志办组织开展各类历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4.2 文化节庆活动:史志办策划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传承历史文化。
4.3 传统技艺传承:史志办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组织培训班、展览等活动,促进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承。
五、学术交流与合作5.1 学术交流活动:史志办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促进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5.2 合作项目开展:史志办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1. 引言1.1 概述历代孔府档案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后裔家族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家族文化传承。
这些档案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细节,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历经岁月和战乱,孔府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机构和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档案收集、保护与研究工作。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以及全文数据库建设。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孔府档案的特点和意义,并追溯其历史发展过程。
接着,我们会对当前孔府档案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全文数据库建设相关内容。
包括数据库设计与建设原则、数据采集与整理方法以及数据库技术与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部分旨在提供一个科学和高效的档案建设指导。
第四部分将阐述研究方法与成果展示。
我们将介绍孔府档案集成研究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并以一些具体案例分析为例,展示历代孔府档案的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
此外,我们也将展示全文数据库在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与推广成果。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现有工作并进行问题反思,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这将为后续对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以及全文数据库建设相关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历代孔府档案的文献集成与研究工作,并探讨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相关原则与技术要求。
通过此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于孔府档案特点和意义的理解;了解孔府档案保护传承现状;了解全文数据库建设相关原则和技术要求;探索学术研究方法与成果展示方面的内容;对现有工作进行总结和问题反思,并对未来研究提供展望。
2. 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2.1 孔府档案的特点和意义历代孔府档案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这是我见过的最全的论文指导/中外文献检索/各种科研方法课程等网站资源大整理!(一)中文图书1.鸠摩搜书:https:///(各类网盘,外链网站检索)2.读秀:/(唯一检索到书的内容的强大引擎!)3.超星:/(手机软件更好用)4.豆瓣:https:///(书目必搜)5.淘宝:https:///(自费的书可能会出现)6.当当:/(查新书;没货的书也有记录)7.孔夫子旧书网:/(总有罕见的旧书浮现)8.西林街:/(非会员一天只能检索3次,虽然强大,但是给差评!)9.淘宝定制找书:https:///item.htm?id=557157311736&_u=67qa35q 0d28(读秀上文献传递的书可以一次性找到)(二)中文论文1.中国知网:/2.Q博士图书馆:/(淘宝可以买账户,非常便宜。
用49元购买永久vip,可以永久登录知网、万方、维普、独秀等网站。
)(一)图书1.香港公共图书馆检索:https://.hk/search/query?theme=WEB(香港、台湾等地的图书均能检索,书目信息有限。
只支持繁体检索)2.台湾学术书籍数据库:/Home/Index(全是台湾地区出版的书,书目检索信息有限。
繁体简体检索均可,结果一致)3.好读:/?M=hd&P=welcome(以大众图书为主,可以免费下载)(二)论文1.华艺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台湾地区文献为主,包括台湾英文文献。
繁简均可,结果一致。
建议简体+英文同时检索)2.台湾硕博论文知识加值系统:.tw/cgi-bin/gs32/gsweb.cgi/ccd=lnGZgC/webm ge?mode=basic(硕博论文必用,与第一个互补)3.台湾学术期刊在线数据库:/Home/Index(论文必用,与第一个互补)4.正大机构典藏:.tw/(书、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同时检索,但内容十分有限)5.香港文学资料库(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hk/index.jsp(香港地区杂志资料,包括老旧杂志,可检索到罕见的资料,并免费下载)(一)英文图书1.书贼网:/ (强大到无法想象)2.杰尼西斯图书馆:http://libgen.io/(下下下!多语言。
中国文物案件数据库的建构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众多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文物的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文物案件数据库的建构变得至关重要。
一、数据库概述中国文物案件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信息库,旨在收录与中国文物保护相关的案件资料。
其建构的目标是提供一个集中、可搜索的平台,便于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文物案件的研究、分析和管理。
二、数据库内容1. 基本信息:数据库中应包括每个案件的基本信息,如案件名称、时间、地点等,以便进行初步了解和分类。
2. 文物详情:记录案件涉及的具体文物信息,包括名称、类别、时代、等级、价值等,以方便研究人员了解和分析。
3. 案件描述:对每个案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案发经过、涉案人员、损失程度等,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鉴定。
4. 图片与文献:数据库中应包含案件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直观的证据和研究依据。
5. 保护措施:记录对于案件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包括损失的修复、安全防范等,以提供借鉴和推广经验。
三、数据库建设1. 数据收集:建设数据库需要全面收集和整理与中国文物案件相关的数据资料。
可以通过调研、采访、网络爬虫等方式,将各类数据信息整合到数据库中。
2. 数据分类与整理:将文物案件按照不同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和归档,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表格,以便于信息的检索和管理。
3. 技术支持:数据库建设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建议采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安全。
4. 数据更新与维护:数据库应定期更新和维护,及时收录新的文物案件,删除失效或重复的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数据库应用价值1. 文物保护与管理:通过文物案件数据库,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遗失、被盗、被损坏等情况,为不同层级的文物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2. 研究与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比对,探索文物保护的规律性和相关问题;教育机构可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和培训。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强调,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瑰宝,保存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对于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多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建立和管理这些档案和数据库。
一、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重要性1. 保存历史文化信息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保存和记录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方便后代研究和学习。
2. 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是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了解和研究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方便文化创作者和研究人员获取必要的信息,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
3. 保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有助于保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标志。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防止其被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侵蚀,同时也增加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如何1. 收集和整理文化资料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文化资料。
这包括历史文献、艺术品、音频、视频、照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料。
建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来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管理。
2. 建立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将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关键步骤。
通过数字化,可以将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料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方便存储、传输和使用。
同时,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检索和共享,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
3.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平台为了有效地管理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平台。
全宋文检索宋朝(960-1279年),经历过五代十六国的时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代。
宋朝学者们记录了大量历史文献,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其中有诗、词、楚辞、碑帖等。
这些宋朝文献对研究历史人文非常有价值,但多数文献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都陈旧不堪,难以利用。
为了便于挖掘宋朝文献中的历史价值,有志之士从2000年开始,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整理宋朝文献,将文献整合到一个系统,建立了《全宋文检索》数据库。
《全宋文检索》数据库中收录了宋朝文献近一万四千种,共计超过七万本,由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们全力收集整理而成。
这个数据库整合了宋朝文献中的文字、插图、彩色图等,其中的每一种文献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方便快速检索,而且还可以进行深入的内容检索和文献比对,让人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此外,《全宋文检索》数据库还提供了虚拟阅读系统,可以将宋朝文献以数字化方式进行阅读,而无需拥有特殊的设备,大大方便了研究人员使用这些文献,可以让更多的学者只需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进行宋朝文献的深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全宋文检索》数据库具有较高的检索准确率。
既可以根据文献内容精确检索,也可以根据文献的发行时间和地点进行精确检索。
这些检索工具将宋朝文献的检索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大大推动了研究宋朝文献的进程。
《全宋文检索》数据库的出现,实现了对宋朝文献的快速检索,极大地推动了宋朝文献的研究。
它可以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宋朝文献的研究,从而使研究宋朝文献的进程变得更加迅速、顺利。
《全宋文检索》数据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宋朝文献的研究领域,还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文献,以一种新的、更全面的方式,推向更多的受众,使之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检索和研究。
宋朝文献的普及性也随之提高,更多的学者和受众也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和欣赏宋朝文献中的非凡之处。
文献整理与历史整理在研究,学术写作和其他相关领域中,文献整理和历史整理都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文献整理是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总结,而历史整理则是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整合。
本文将探讨文献整理和历史整理的意义、方法以及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一、文献整理的意义与目的文献整理是研究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整理,我们可以了解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此外,文献整理还能帮助我们揭示知识领域的“盲点”,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创新点。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获取并筛选出合适的文献资料。
对于每一篇文献,我们可以进行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能够对不同研究观点的异同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和见解。
二、文献整理的方法和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在进行文献整理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这有助于我们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排除其他无关的信息。
2. 搜集文献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搜集文献时,可以利用关键词和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以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3. 筛选与分类:在搜集到文献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
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可以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可信度和相关性等指标进行初步筛选。
然后,将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类,便于后续的归纳总结。
4. 进行阅读与分析:对于筛选出的文献,我们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与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以及结论进行理解和思考。
同时,可以将文献中的关键观点、证据和案例进行摘录和记录,便于后续的整理和引用。
5. 归纳总结:在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各个文献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总结。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摘要或概述等形式,将相关研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整合。
历史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在学术研究、历史探索、文化传承等众多领域,历史文献资料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是过去岁月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汲取经验、开拓未来的重要依据。
然而,要想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并非易事。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同时具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和运用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历史文献资料的检索。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无疑是我们检索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众多的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网站、在线档案馆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平台,收录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作者、标题等信息进行检索,快速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
除了网络资源,图书馆也是我们获取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通常拥有丰富的藏书,包括古籍、地方志、档案资料等。
在图书馆,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目录检索系统,查找所需的书籍和文献。
此外,图书馆还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如果本馆没有所需的资料,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从其他图书馆获取。
在检索历史文献资料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检索技巧。
关键词的选择至关重要。
关键词要准确、具体,能够准确反映我们的检索需求。
同时,可以使用多个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此外,利用布尔逻辑运算符(如“与”“或”“非”)可以进一步优化检索结果。
比如,“历史文献 AND 唐朝”可以检索出同时包含“历史文献”和“唐朝”的相关资料;“历史文献 OR 文化传承”则可以检索出包含“历史文献”或者“文化传承”的资料。
当我们获取到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后,如何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那些与研究无关或价值不大的资料。
在筛选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目录等,快速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课程与资源古籍文献数据库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思考—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为例张绍俊上海市长征中学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文 本被数字化,人们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跨入了 “文献数字化时代”。
目前,有关古籍文献数 据库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方面的论述,尚付阙如。
为此,本文择取《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为 例,结合自身实践与教学案例,归纳、总结其在高中历史课程备课、教学、研究性学习与命题评价中的 具体应用,论述大数据时代与新课程改革下,古籍文献数据库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据库高中历史课程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数字化核心素养一、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概况古籍文献数据库是以计算机可读的字符 代码形式或古籍文献扫描影像形式存贮的数 据库。
如今,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迅猛发 展,我们已进人一个“文献数字化时代”。
文 献数字化时代以无形文献(数字化的文字、图像等)为载体,建立各类古籍文献数据库,使 用者可依靠计算机功能,来进行检索、选择、整理、分析等操作,摆脱了既往“传统文献时 代”相对低效、烦琐的使用与检索方式。
一般 而言,其发展大致可分为早期起步、初步发展 与基本完善等三个阶段。
(一)发展阶段1.早期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古籍数字化的最初实践是从计算机编制 单书索引开始的。
丨975年,德国汉堡大学的吴 用彤编制了英文版《诗经》索引,首开计算机 编制古籍索引之先河。
我国的古籍数据化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此后十余年间,逐渐有了零星探索。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 年)1995年后,古籍数字化项目进一步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199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该产品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古籍数字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其后大规模数据库开发奠定了基础。
历史学整改措施范文1.多元方法:历史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口述历史、社会学调查等等。
历史学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新的研究手段,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历史研究。
2.跨学科研究:历史学应当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交叉研究,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以及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
通过多学科的互动和交流,历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提供更加深入的历史分析。
3.考古学的运用:考古学是研究过去文明和历史遗迹的学科,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重建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景。
历史学的整改措施之一是增加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以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4.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历史学研究离不开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为了提高历史研究的效率和准确度,可以建立全面的历史文献数据库,整合各类历史文献资源,方便历史学家的查阅和利用。
5.国际交流与合作:历史学是全球性的学科,各国的历史都有其特色和独特性。
历史学的整改措施之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历史学者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这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项目等方式来实现。
6.科研经费的支持:历史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考古发掘、在线数据库等方面。
因此,整改措施也应包括向历史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保证历史学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7.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学是一门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历史学家需要有开拓性的思维,并具备跳出传统观念的能力。
因此,整改措施也应包括培养历史学研究者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提出新的历史理论和观点。
8.社会责任的担当:历史学家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众的历史教育和历史意识的提升。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撰写普及读物、开设公开讲座等途径,传播历史知识,增加公众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历史学的整改措施应当是多方面的,包括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资源的整合、学科交流与合作、科研经费的支持等等。
文章编号:2617-6084 (2023) 03-0072-07区域红色专题文献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马家伟,郑杨*(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6)摘要:对我国红色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与挖掘,是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图书馆承担的社会功能。
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前提下,探讨了红色主题文献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多元协作特点、运行模式以及相关的重要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协作模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研究表明,借助多元协作模型,能够有效推动资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以协同作用的方式,促进多元协作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和知识服务的有效连接;以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资源与技术主体的广泛合作;以开放和共享为目的,实现资源整合与技术提升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多元协作;红色文献资源整合;知识服务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红色主题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靓丽名片,因其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特色性等特点,我国的许多地区以红色文献资源为基础,通过智能化、多样化、内嵌式的服务来共享红色文献资源,涌现出不同的资源融合模式。
但在实践中,由于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信息服务用户的多样性等因素,使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隔离化、异构化、同质化等问题。
本文从如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层面,提出了区域红色专题文献资源整合模型,同时分析了该模型的组成,最后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1 研究回顾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对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转化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整合红色文学资源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以此为基础开发利用红色文献资源已成为科学有效的战略。
1.1 文献研究综述孙烈涛[1]提出红色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应从资源与转化效率、资源的选择与汇总、资源整合利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各类历史文献数据库整合
因为《书目答问》接下去的这部书我还没用较为清楚的认识,所以这两天《书目答问》就暂停下,等我搞清楚了再写。
前几次写数据库利用的时候是专门讲如何去发现、使用,今天将我使用比较多的免费历史文献数据库(包括民国文献)整合发送,各位可按需选用。
如果能纯熟地结合使用,我想一定能有很大的发现,对于研究很有帮助。
中国国家图书馆免费历史文献数字资源
数字善本:/web/guest/shanbenjiaojuan
数字方志:/web/guest/shuzifangzhi地方志:/web/guest/zhengjidifangzhi宋人文集:/web/guest/songrenwenji家谱:
/web/guest/zhengjijiapu徽州善本家谱:/web/guest/huizhoushanbenjiapu中文拓片资源库:/web/guest/beitiejinghua甲骨:/web/guest/jiagushiwu民国文献:
/web/guest/zhengjiminguowenxian民国图书:/web/guest/minguotushu民国期刊:/web/guest/minguoqikan民国法律:
/web/guest/minguofalv民国报纸:
/web/guest/minguobaozhi目前有《新华日报》
《大刚报》《新华日报》《益世报》四种。
其他国内免费历史文献数字资源
上海图书馆家谱、古籍数字库:/天津图书馆缩微文献数据库:/大连图书馆特殊馆藏资源库:/book/苏州图书馆馆藏古籍数据库:
/AncientBook/Main/Ancient_Index.html贵州省地方志全文数据库:
/tpi/sysasp/include/index.asp宁波图书馆特色资源:/SSO/main/长春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数据库:
http://218.27.88.216:8080/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4 1339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珍本数据库:
http://124.133.52.180/Usp/apabi_usp/?pid=own.search&orgid=a pabi_usp&dt=META_DESi40_12_1&dbtype=1&cult=CN天一阁博物馆古籍数字资源库:
:8008/default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人物印鉴数据库:
:8081/zjtsg/zgjcj/index1.htm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文史资料数据库:
:8080/sxlib/wenshiziliao/index.htm首都图书馆古籍插图库:
/GJAndST/gjct1.htm清华大学科技史数字图书馆资料库:
http://166.111.120.21:4237/home/database/htm/index.htm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查询(目前全文查询北洋档案):http://218.94.123.149:8081/shac/res/layouts/login.jspCADAL (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
/index 港台历史文献数字资源
香港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
https://.hk/mmis-collection“国家图书馆”古籍与特藏文献资源:.tw/“国家图书馆”古籍影像检索系统:.tw/rbook/台湾辅仁大学南京教区契约文书数位典藏:
.tw/dpcdrcan/index.php东吴大学戏曲珍本:http://scudmk.teldap.tw/index.php#nogo7中华民国政府官员资料库:.tw/台湾故宫博物院典藏资源:
.tw/zh-TW/Article.aspx?sNo=02000019台湾故宫博物院清代人名权威资料查询:
.tw/ttscgi/ttsweb?@0:0:1:mctauac::/tts/n pmmeta/dblist.htm@@0.6063065726879766地名资料规范系统:
.tw/place/?url_type=39&object_type=w
ebpage&pos=1宋人与宋诗地理资讯系统:
.tw/sung/sung/index.html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图像:
.tw/~wenwu/index.html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免费电子资源:
.tw/cgi-bin/db/browse.cgi古汉籍善本数位化资料库国际合作建置计划:
.tw/ra/ra1.html 海外部分汉文历史文献免费数字资源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明清实录数据库:
http://sillok.history.go.kr/mc/main.do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朝鲜王朝实录数据库: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do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http://dl.ndl.go.jp/日本国立公文书馆:http://www.digital.archives.go.jp/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善本全文影像:http://shanben.ioc.u-tokyo.ac.jp/index.html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电子图书馆: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早稻田大学藏汉文古籍: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about_en.html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web/guest/hafoyanjing哈佛大学中国拓片数据库:
/vc/deliver/home?_collection=rubbings 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
/eastasian/diglib/耶鲁大学藏中文善本:/eal/index.d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中国拓片数据库:
/EAL/stone/index.html欧洲数字化图书馆:http://www.europeana.eu/portal/
联合数据库
世界数字图书馆:https:///zh/Family search(中国族谱收藏):
https:///search/collection/1787988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
.tw/cbdbc/ttsweb?@0:0:1:cbdbkm@@0 .5934195671624346复旦大学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
/primo_library/libweb/action/searc h.do?vid=fdu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检索系统:
:8080/guji/index.htm
目录数据库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
:8086/aopac/jsp/indexXyjg.jsp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http://202.96.31.78:8585/xlsworkbench/publish复旦大学图书
馆古籍书目检索系统:
:8080/guji/index.htm台湾书目整合查询系统:
.tw/blstkmc/blstkm#tudorkmtop日本全
国汉籍查询系统: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中国大陆各省地方志书目查询系统:
.tw/place/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tw/resource1.php?TM=6&M=1&C=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