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的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范仲淹划粥割齑的故事:范仲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但不幸的是他的童年比较凄惨,幼年丧父,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别家。
当他长大后知道自己非现在的父亲所生,就告别了母亲,独自前往书舍进行学习。
虽然他告别了家庭去书舍学习,没有经济来源的他,生活是非常清贫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勤奋努力。
平日里在书舍学习,范仲淹是最为勤奋的。
白天在书舍里学习,晚上回到住的地方也舍不得睡觉。
点一盏小油灯,坐在那里继续孜孜不倦的看书。
别的同学去睡觉的时候,他还坐在案边,在微弱的烛光下一页一页的翻看书。
如果稍有瞌睡,他就拿水擦把脸,叫醒自己,让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的学习状态。
在求学的五年里,他竟从来没褪去衣服,好好的在床上睡过一觉。
这就是他的勤奋。
吃饭方面,范仲淹也没有什么追求。
只有到了自己饿了的时候才稍稍吃一点,白天为了多花时间在读书上,几乎是没有时间去吃东西的,一般都是到了傍晚才少少吃一点。
它的吃食也是非常艰苦的,它通常将粥煮成一大块,再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每次吃饭的时候只吃一小块,而并没有什么美味菜肴,只是配着咸菜解决一顿又一顿的,很是清贫。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他依旧是那个学习最好,学习最用功的那个学生。
尽管周围的人都穿金戴银的,每日都欢声笑语的玩,但是他并不参加那种无谓的活动。
因为他知道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唯有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范仲淹凭借自己的努力,多年来勤奋刻苦的学习,终于考取了功名。
成为了一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他的故事,他的勤奋刻苦被流传了下来,为后人敬仰和学习。
他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高尚的品质也被后人所传颂。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赈荒故事导语: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范仲淹赈荒故事,欢迎借鉴!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译文: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
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
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
从春到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
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
”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
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
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这是文正给他们带来的恩惠体恤老百姓的苦处,所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这是先王的恩惠。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范仲淹苦读的故事(4篇)范仲淹苦读的故事1【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注释】(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
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
(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
(3)断:切断。
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啖:吃。
【今译】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
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学习札记】《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
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
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
”《故事成语考·饮食》是本什么书,我也不知道。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关于范仲淹的故事三则范仲淹,字希文,汉族。
苏州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下面是关于范仲淹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1范仲淹一开始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
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
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但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
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
范仲淹在小的时候很有志气。
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
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就着吃,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也苦学了三年。
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非常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
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
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
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
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
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
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
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2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
断齑划粥的名人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
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
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
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
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
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
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
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
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
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范仲淹吃粥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
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肴,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
之后,他依旧以稀粥当饭。
终于学问过人,倍受世人的称赞。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
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
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后来,有个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每天吃两次稀粥充饥,很受感动,便告知了父亲。
这位留守就让儿子送些饭菜给范仲淹。
后来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并没有吃,饭莱都放坏了,便很不高兴地问为何不吃?范仲淹诚恳地答谢:“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因我平时吃稀饭已成习馈,并不觉得苦。
范仲淹小故事1、断齑划粥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2、几起几落百折不挠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三年之后,任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
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
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
范仲淹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犯言直谏,乃至多次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3、为官清正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庙里读书时,忽然看见有一只白老鼠钻进了地穴,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动手将洞穴挖开,发现里面竟有一瓮满满的白银。
当时范仲淹正缺钱用,这一瓮白银无疑可以极大地改善他的生活状况,但范仲淹并没有将这一瓮白银据为己有,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仍然将这一瓮白银封存埋在原处。
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当了官,他当年寄住的那个庙里的和尚想修缮寺院,便找这位当年的老房客、如今的朝廷命官“拉赞助”。
但是,范仲淹为官清正,内无余帛,外无盈财,也不会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用公家的钱为自己装门面。
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已将米煮成薄粥,待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断齑划粥”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划粥断齑的故事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
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
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
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关于范仲淹的历史故事本文是关于关于范仲淹的历史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物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故事一:划粥断齑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
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
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
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
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
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
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其中,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是人们特别熟悉的一则,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相传范仲淹在任官时,曾经到一个地方巡视。
当地的百姓非常贫困,生活艰难,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有一天,范仲淹到一个农家做客,看到主人家的饭桌上只有一碗粥和一碟齑,而且还是糊了的齑。
范仲淹觉得很愧疚,他觉得自己身为官员,却不能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心中十分难过。
当时,范仲淹正在思索着如何帮助这些百姓脱离贫困,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对主人说,“我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们家的齑和粥都变得更好吃,你们愿意试试吗?”主人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表示愿意试一试。
范仲淹让主人将齑和粥分别放在两个锅里,然后加水煮沸。
等到齑和粥都煮好了之后,范仲淹又让主人将两种食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次煮沸。
最后,当齑和粥完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范仲淹让主人尝一尝。
主人一尝之下,觉得这碗粥和齑的味道确实变得更加鲜美了。
范仲淹告诉主人说,“这就是我所说的方法,其实它并不复杂。
我用这个方法来比喻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有把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就像我刚才做的这碗齑粥一样,只有把齑和粥混合在一起,才能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味。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范仲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和胸怀的人。
他不仅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更懂得如何关心百姓,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他用一碗齑粥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有整合资源,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就需要像范仲淹一样,善于整合资源,善于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和人民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改善。
《范仲淹苦读》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可穷啦。
他住在一个很破的房子里,每天只能吃粥过日子。
有一次,他的一个好朋友来看他,发现他过得这么苦,就送给他一些好吃的。
可是范仲淹呢,他一口都没吃,那些好吃的都放坏啦。
朋友很奇怪,就问他:“你为啥不吃呀?”范仲淹说:“我怕吃了这些好吃的,以后就不想吃粥啦。
”范仲淹读书特别刻苦,每天都读到很晚。
冬天的时候,天气特别冷,他的手都冻僵了,可还是坚持读书。
就这样,范仲淹靠着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好多知识,最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的志向》小朋友们,我再来讲讲范仲淹的事儿。
范仲淹从小就有一个大大的志向。
他看到很多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心里就想:“我一定要努力,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天,他去庙里求签,想问问自己能不能当宰相。
结果没求到好签。
他又求了一签,问自己能不能当医生。
旁边的人就奇怪啦,问他:“你怎么一会儿想当宰相,一会儿又想当医生呀?”范仲淹认真地说:“当宰相能帮助很多很多人,当医生能帮助病人减轻痛苦,这都是好事呀。
”从那以后,范仲淹一直为了自己的志向努力着。
《范仲淹的善举》小朋友们,来听听范仲淹的另一个故事哟。
范仲淹当官以后,也没有忘记帮助别人。
他用自己的钱买了很多地,盖了房子,让那些没有家的人住。
他还经常给穷人送吃的、穿的。
有一次,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范仲淹知道了,就给他出学费,让他能读书。
大家都很感谢范仲淹,说他是个大好人。
范仲淹就是这样,心里总是想着帮助别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哟。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文言文范仲淹故事导语: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的,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终于当上了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文言文范仲淹故事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1范仲淹小时候是个平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为了生活,母亲改嫁带他到了朱家。
朱家也很穷,没有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
经常读到夜深。
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
最让他感到困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
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后,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用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学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
看见范仲淹生活那么困难,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是感动,回家告诉了父亲,然后同学就叫父亲去给范仲淹送好饭好菜。
过了几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却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
于是,那位同学就责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来的食物,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现在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
”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文言文范仲淹故事2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这篇文章由成功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范仲淹苦学成材的.故事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
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
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概括50字示例文章篇一:《范仲淹断齑画粥:了不起的坚持》我呀,今天要给大家讲个超酷的故事,那就是范仲淹断齑画粥的事儿。
范仲淹这个人呢,小时候家里可穷啦。
穷到啥地步呢?就像一只小蚂蚁在大大的世界里,啥都没有。
他住在寺庙里读书。
每天吃的东西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他把粥煮好,等粥凉了凝固起来,就用刀划成四块,这就像是把一块小蛋糕分成了四份呢。
再弄点咸菜末,这就是一顿饭啦。
这就叫断齑画粥。
你说,这饭能好吃吗?肯定不好吃呀,哪有咱们现在的汉堡包、冰淇淋美味呢。
可范仲淹呢,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心里就想着读书,就像一只小蜜蜂,只想着采蜜,其他的都顾不上。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他那个时候,我能做到吗?每天吃那么简单的东西,还能安心读书吗?我可能早就哭着喊着要好吃的啦。
可是范仲淹不一样。
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读了好多好多的书。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来看他。
朋友看到他吃的东西,都惊呆了。
朋友说:“你这吃的啥呀,这怎么能行呢?”范仲淹却说:“没事儿,这挺好的,能填饱肚子就行,我可不能让吃饭耽误了读书。
”朋友听了,直摇头。
朋友说:“你这样身体会垮掉的。
”范仲淹笑着说:“不会的,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呢。
”范仲淹读书可认真啦。
他白天读,晚上也读。
就像一盏小油灯,一直燃烧着。
他读的那些书,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知识的大门。
他在书里看到了好远好远的世界,就像小鸟看到了广阔的天空。
他这种坚持,咱们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现在咱们生活条件好了,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
可是有时候我们却不想读书了。
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范仲淹学习呢?我觉得范仲淹就像一颗大树,不管风吹雨打,都坚定地站在那里。
他的断齑画粥,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饭故事,而是告诉我们要有坚持的精神。
这种精神呀,就像宝藏一样,我们要是能得到,那可就厉害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难,就像一个个小怪兽。
我们要是有范仲淹这种坚持的力量,就能打败这些小怪兽。
比如说,我们做数学题的时候,很难很难,就像在爬山,山好陡呀。
范仲淹吃粥的故事说起古代的大人物范仲淹,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不光是学问做得好,人品更是没得挑。
今儿个,咱们就聊聊他吃粥的故事,听听这位大文豪的简朴日子是怎么过的。
话说范仲淹啊,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吃饭都成问题。
但他呢,愣是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硬是把书读成了名堂。
那时候,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寺庙里,每天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碗稀粥,就是他的全部伙食。
这粥啊,稀得能照见人影,米粒儿少得可怜,跟现在的八宝粥、皮蛋瘦肉粥比起来,那真是天差地别。
可范仲淹呢,一点也不嫌弃,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他有个特别的吃法,就是等粥凉了,结成一整块儿,然后再切成四份,早晚各吃两块儿。
就这样,一顿顶两顿,愣是把这苦日子给过出了滋味。
有人就说了:“范公啊,您这日子过得也太清苦了吧?”范仲淹听了,只是笑笑,说:“清苦有啥不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他这话啊,听着简单,却透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儿,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除了吃粥,范仲淹在学习上也是下足了功夫。
那时候没有电灯,更没有手机、电脑这些玩意儿,他就借着寺庙里微弱的烛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有时候读累了,就抬头看看窗外的月亮,心里想着:“总有一天,我也要像这月亮一样,照亮别人。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范仲淹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大官。
可他呢,当了官之后,还是保持着吃粥的习惯。
他说:“这粥啊,不仅养了我的身,更养了我的心。
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知足常乐,什么是艰苦奋斗。
”范仲淹吃粥的故事啊,就这样在民间传开了。
人们都说:“看看范公吧,人家那么大的学问,那么大的官儿,还能吃得下这么苦的粥。
咱们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其实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就像范仲淹那样,一碗稀粥也能吃出人生的精彩和滋味。
所以呀,朋友们,别再抱怨生活的不公和艰辛了。
历史人物小故事:范仲淹划粥
历史人物小故事:范仲淹划粥
范仲淹两岁丧父,其母在生命线上挣扎不下去了,带着他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
稍大一点,知道了母亲的不幸遭遇,而自己也并不姓朱(后经皇帝“恩典”恢复范姓),曾经大哭一场。
他非常渴望读书,但是,继父家也很贫寒,无力供他上学,直到10多岁时,才在众亲友的帮助下到大庙里跟着一个和尚学习。
他自炊自食,一日三餐,全部是粥。
早晨,将一天的粥煮好,吃完早饭,等剩下的粥凉了,凝成坨子,取过菜刀划成4块,中午和晚上各吃两块。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有书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也就不觉得苦了。
后来,范仲淹远去荆州,考入官学,“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一个大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见他天天喝粥,学习还这样认真,便把这奇事告诉了老子。
老子感叹地说:“这是个有出息的人哪,你可把家里好吃的送一些给他。
”这个同学便按老子的话去做了。
范仲淹实在推辞不了,只好收下。
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又送食物时发现先前送的还原封未动,心里很不高兴,问他:“你这是什么意思呢?”范仲淹解释说:“我多年吃粥,已习惯了。
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现在改吃好的,
以后吃不了苦怎么办?”。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食粥的故事3篇范仲淹食粥的故事1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
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
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
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
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
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
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
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
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
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
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
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
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注释】(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
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
(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
(3)断:切断。
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啖:吃。
【今译】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
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学习札记】《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
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
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的小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如今是历史命人。
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范仲淹的小故事。
仅供参考!
断齑划粥
范仲淹小的时候生活贫困,但是他依然坚持向学。
在随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为了学习,搬到了寺庙之中。
范仲淹此时的生活清贫无比,每日只煮一锅粥,将粥分成四块,早晚分食两块。
他吃粥只就一点咸菜,然后用醋汁调和米粥,就这样草草的将就一顿。
放在今日,主食、甜点水果一样不缺的今日,范仲淹这样的食物吃一顿两顿也许还行,若是多吃几顿,如何受的。
而范仲淹就是这样每日两食,苦读成才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故事,才有了后来断齑划粥这个词语。
范公堤
天圣二年,范仲淹为兴华县令之时,发现当地的堤坝受损严重。
返潮之时,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盐田会受损,甚至很多时候水会直接淹没农田,致使数以千计的农民受灾,灾情严重的时候,百姓痛苦不堪。
范仲淹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当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准奏,开始着手修建堤坝。
他征调各州数万农夫前去修坝,哪知道刚开始就遇到了大困难。
修坝的时候,刚好遇到大风暴,光是征调的农夫就有一百多个被卷入水里丧命。
这个消息传到朝中,众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继续修建还是停工。
当地的百姓也很是惶恐,认为是老天不允许重修堤坝。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仲淹身先士卒。
每次大潮来领之时,别人都害怕
的退后,只有他和同事好友站在最前列。
范仲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众人,风浪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受到范仲淹这一举动的鼓励,大家都拿出干劲,修建堤坝。
堤坝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众人的利益。
而为了纪念范仲淹,众人将这个新修的堤坝成为“范公堤”。
《灵乌赋》
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
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
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
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
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面见真宗
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
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
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
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范仲淹的名句: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3、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4、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术长灵苗。
5、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勗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8、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9、清风何处来,先此高高台。
兰丛国香起,桂枝天籁回。
1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11、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
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
14、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
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15、春尽桃花无处觅,空余流水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