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专项(含有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牛顿的故事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
外祖母很疼他。
牛顿8岁上学以后,外祖母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
他把钱积攒起来,买了锤子和锯。
他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些手工制品。
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
”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块木板,中间钉着一个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太阳钟。
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了。
”“是谁教你做的呀?”“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小牛顿自豪地回答。
牛顿长大以后,始终保持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许多多科学研究成果。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
(2)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A. 牛顿小时候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手工制品。
B. 牛顿善于思考,自己制作了太阳钟。
C. 牛顿始终保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以后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3)我来考考你!牛顿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学家。
【答案】(1)3;牛顿做太阳钟的故事(2)C(3)英;物理【解析】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
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
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牵牛花娃娃蒲华清春天,爸爸带艳艳在阳台上的花槽(zāo cáo)里撒(sàn sǎ)下一排牵牛花种子。
不久,土里冒出绿芽了;又不久,绿芽长成胖胖的绿藤了。
爸爸在阳台边拉起一排长绳。
艳艳问:“爸爸,拉绳干吗?”爸爸说:“牵牛花藤儿要比赛爬绳呀!”艳艳不信。
只见爸爸把藤儿绕上长绳,一条绳一根藤儿,就像一排绿娃娃站在一道道起跑线上。
艳艳乐了,忙喊:“预备——爬!”绿藤儿一动也不动,爸爸骗人。
第二天早晨,呵!每根藤儿都向上爬了一段,中间那根最胖的藤儿爬得最快了,比旁边的藤儿高出了好长一段。
爸爸没骗人,艳艳乐得大声叫:“爸爸,来看!它们真的在比赛爬绳了!”接着,便拍着小手喊:“加油!加油!”但绿藤还是一动也不动。
谁也没见它们往上爬。
中午,艳艳放学回家,又见藤儿往上爬了一段。
艳艳想:牵牛花藤儿真奇怪,它们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不久,牵牛花藤儿爬上阳台顶了,就像给阳台挂了床绿纱帐;又不久,绿藤儿上长满了红花朵,就像绿纱帐(chànɡ zhànɡ)挂满了密密的红喇叭。
艳艳家的阳台好看极了。
艳艳明白了:牵牛花是一群悄悄做好事的娃娃!(选自《一分钟床头小故事太阳》)(1)选出文中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A. 表示说话中断或停顿B. 表示解释说明C. 表示声音延长D. 表示突然转换话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请照样子仿写一句:________。
(4)牵牛花藤儿为什么总是悄悄往上爬,不让人看见呢?(5)你还知道哪些攀爬的植物?请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答案】(1)cáo;sǎ;zhànɡ(2)C(3)比喻;书籍就像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4)因为植物生长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用肉眼看不到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______(de dé)湖,名叫天鹅湖。
据说许多年以前,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
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绿得发亮。
湖水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
其中引入注目的是垂______(cuíchuí)柳,在微风的吹______(chuī cuī)拂下,柳条迎风起舞,看得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
树下是一片嫩______(nèn nùn)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黄的、蓝的小花。
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哦,天鹅湖,故乡的湖,我爱你!(1)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美丽的________(de dé)湖垂________(cuí chuí)柳吹________(chuī cuī)拂嫩________(nèn nùn)绿(2)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__(3)文中能说明水清的词语是________。
(4)第2自然段先写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再写湖的四周有________,树下有________和________,最后写湖上有________。
(5)短文的主要意思是()A. 讲了天鹅湖的美丽景色。
B. 讲了家乡的天鹅湖里什么都没有。
C. 讲了天鹅湖四周的景色。
【答案】(1)de;chuí;chuī;nèn(2)天鹅湖(3)清可见底(4)清;绿;垂柳;草地;小花;小桥(5)A【解析】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女娲造人开天辟地之后,世界上充满了勃勃生气,草木遍于原野,江河奔流四方,猛兽出没,飞禽翱翔,鱼龙沉浮,到处涌动着活力。
女神女娲目睹世间万象,非常高兴,A不知什么原因,她的心中总是隐隐浮起一种孤独感,总觉得万物之中还缺少一股灵气。
一天,女娲来到河边,在静静的水面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1)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
(2)写天都峰“陡”的句子是?(3)短文中的“啊、吗”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________的心情(4)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答案】(1)从“我爬得上去吗?”后边划分。
(2)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害怕、畏惧(4)为下文写奋力爬天都峰做铺垫。
【解析】【分析】本文写的事奋力爬天都峰,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叶的梦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长大的。
高粱秆剥____【bāo bō】开来,做成马车、灯笼;河边抓把泥,捏成碾(niǎn)磨、盆碗;柳条、苇叶做笛子,葫芦瓢(piáo)做船,荷叶当伞……①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然而,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我永远感激我的启蒙老师。
除读书以外,老师还教我们搜集标本,采来各种绿叶汇拢在一起,并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
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
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
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赶走____】了觅食的小鸟。
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tù)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zhuó),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②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组成我们生活的乐谱。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我们每个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认清前进的方向。
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蚂蚁还能根据气味认路。
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球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题目。
________(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辨________ 仍旧________ 借助________(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写下来。
________(4)读了短文,我们知道蚂蚁认路一靠________二是根据________认路。
【答案】(1)蚂蚁认路(2)辨别;仍然;凭借(3)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4)眼睛;气味【解析】【分析】(1)短文加个题目是:蚂蚁认路(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辨、辨别;仍旧、依然;借助、依靠。
(3)本文的中心句是: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
(4)读了短文,我们知道蚂蚁认路一靠眼睛,凭借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
二是根据气味认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趣事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
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巢。
大人们说:“千万不要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
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集在歪脖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蝴蝶郑振铎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
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的吹动,山间的溪流也开始淙淙汩汩的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红的,白的,黄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栩栩的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
当我们在和暖宜人的阳光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翔着。
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的扇动。
一群儿童们嬉笑着追逐在它们之后,见它们停下了,便悄悄的蹑足走近,等到他们走近时,蝴蝶却又态度闲暇的舒翼飞开了。
“啊,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全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滥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1)语段中“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中“不能名色”的词义是________。
(2)文中第一自然段空出了末句,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A. 栩栩的蝴蝶们也都飞来了B. 蝴蝶们也都栩栩的来临了C. 都迎来了栩栩的蝴蝶们D. 都栩栩的飞来了蝴蝶们(3)文中作者着力描写哪些景物(至少写出10种景物)?(4)作者从哪些画面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5)作者借助于对春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20个字)【答案】(1)不能说出颜色(2)B(3)田野、树木、花园、墙隅、屋角、庭院、湖水、溪流、春花、蝴蝶、菜田、草地(4)湖面微波荡漾、溪流淙淙汩汩、五颜六色的鲜花争芳斗妍、蝴蝶翩翩飞舞、群童嬉逐蝴蝶。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及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济南的夏天郭奕明①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济南夏天的天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②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热得厉害。
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整天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儿生气;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
③就这样煎熬了一整天,到了傍晚,天还是这么热。
④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
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
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
我高兴地跑出去,享受这珍贵的凉风。
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⑤风一阵紧似一阵,可是那整整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浪却总也赶不走。
“啪嗒”,一个凉凉的东西打在我身上,雨!而且这么大的雨,刚开始下,雨点就有五分硬币那么大!雨点不断地往我头上落,头上顿时感到凉凉的,真痛快!那讨厌的热浪仍然缠着我的腿和脚,马路仍然烫人。
⑥雨,越下越大了,最后一丝热气终于被“驱逐出境”了。
密集的雨点砸到人身上,还真有些疼呢!我真像一只落汤鸡,赶紧往家跑。
这时,雨更大了,窗外只见白晃晃的雨水,没头没脑地往下浇。
那一排柳树闪着翠绿的颜色,使劲地左摇右摆,像是在狂欢;天上电闪雷鸣,像是在快乐地欢呼!⑦过了半个多小时,雨下小了——更小了。
最后只是轻轻地蹦雨星。
天晴了,云散了。
天空碧蓝碧蓝的,那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柳树经过风和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⑧济南的夏天就是这样——多变。
(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2)第②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夏天的闷热的?(3)划分层次,使用符号标明正确的是()A. ①一②/③一⑥/⑦一⑧B. ①一③/④一⑥/⑦一⑧C. ①/②一⑥/⑦一⑧D. ①/②一⑦/⑧(4)我们在本学期的课文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知道可用________这个词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那么根据本文的内容我们可________这个词概括济南夏天的突出特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1.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鱼游到了纸上》(节选)①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的就像玉泉的水。
②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来呆呆地站在金鱼虹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③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
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④"哟(yō),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⑤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的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下面哪个选项最能概括选文的内容()(2)第①段画线句子是对聋哑青年的______(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作者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眼睛______的特点。
(3)联系选文,结合语境,给下面句子选择引号的作用。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
()(4)选文中“哟(yō),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模仿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请用上“有时……有时……”写一句话。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祖国山水多美丽轰(hōng)隆(lōng)隆,轰隆隆。
火车像骏(jùn)马,在原野上跑得欢。
车窗(chuāng)像照相机,拍下了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一张照片是田野。
田野好大好大,大得望不到边。
一条条大道,把绿色的田野分成一块块的。
一张照片是高山。
山好高好高,高得望不到顶。
一座座高山,手牵(qiān)着手,肩挨(āi)着肩。
一张照片是绿水。
水面好宽好宽,宽得望不到岸。
渔(yú)船星星点点,渔民撒(sā)网捕鱼。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1.阅读课文《风筝》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依然—________ 快活—________(2)模仿画线的句子的写法,用却字写句子。
(3)从第二句话中你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请在写3个描写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依旧;快乐(2)天空下着大雨,却没有迟到的同学。
(3)快活的;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喜笑颜开【解析】【分析】(1)依然:照往常,依旧。
近义词依旧。
快活:高兴,快乐。
近义词快乐。
(2)用却字造句:天空下着大雨,却没有迟到的同学。
(3)从第二句话中了解到小作者的心情是快活的,请在写3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喜笑颜开。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月亮(节选)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辣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
课文表达了________。
(2)“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能换成“映”吗?(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在月光下散步;“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2)不能,句中“抱”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新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作文习作1.课外阅读。
蜘蛛结网今天早上,我发现阳台的玻璃上端有一只蜘蛛在吐丝结网,很有意思。
我忍不住停下来,在那里观察起来。
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它结网时先把几根长丝扎根在四周,它拉着丝上下翻动,一会儿头朝下,牵着丝定位,一会儿攀着拉动的丝向上,有时牵着丝向左右。
把网的大梁扎下以后,从里面向外结,用后脚牵动着丝,一格一格地粘上去,织得那么均匀,真是巧夺天工。
不到半个钟头,网就织成了,非常漂亮,活像一个八卦风筝,随风颤动。
蜘蛛很得意地卧在当中,“独坐军中帐,等待飞来将。
”不多时,有一只出行的蚊子想从窗口飞过,撞到了蜘蛛网上,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成了蜘蛛的一顿美餐。
啊!蜘蛛,小小的昆虫就有这么大的本领!我想不光人类,世上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就得动脑筋、想办法,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蜘蛛!(1)写出文中描写蜘蛛样子的语句。
(2)作者把蜘蛛和它的网分别比作什么?你能在短文中找到答案吗?请写下来,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示?请写下来。
【答案】(1)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2)不到半个钟头,网就织成了,非常漂亮,活像一个八卦风筝,随风颤动。
蜘蛛很得意地卧在当中,“独坐军中帐,等待飞来将。
”好处:生动形象地表明蜘蛛和它的网有什么特点。
(3)小小的昆虫就有这么大的本领!我想不光人类,世上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就得动脑筋、想办法。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查找描写蜘蛛样子的语句能力。
依据第②段,写蜘蛛样子的语句:这只蜘蛛是灰色的,像一粒小花生那么大,有八只脚,前后各两条长的,头上有两根触须,它的丝是从屁股上扯出来的。
(2)此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课内阅读专项第一单元:一、课文直通车。
《观潮》片段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2.这段话从()、()。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二、课文直通车。
《走月亮》片段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
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
()()的月亮的夜晚()()2.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3.文中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4. 写出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第二单元:三、课文直通车。
《蝙蝠和雷达》节选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敏捷—()清晰—()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A.夜里飞行B.眼睛特别敏锐C.捕捉飞蛾和蚊子D.避开障碍物4.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次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第三单元四、课文直通车。
《爬山虎的脚》片段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给下面句子中的“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A.数量一 B.一律,没有例外 C.满、全 D表示最少(1)叶尖一顺儿朝下()(2)不留一点儿空隙()(3)一阵风拂过()(4)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3.作者通过(),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和()。
流露出作者()的之情。
4.如果划线的句子去掉“漾起波纹”,好不好?五、课文直通车。
《蟋蟀的住宅》片段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土,还用钳子()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到后面,倾斜地()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到土底下,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用钳子和耙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1.“蟋蟀盖房子”实际上指的是()。
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动词是()。
A.扒搬踏推铺B.推搬踏扒铺C.扒踏推搬铺3.这几段主要写了。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A.蟋蟀不辞劳苦、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不太喜欢蟋蟀,看久了就不耐烦了。
5.蟋蟀的生活栖息地,本来是小小的、简朴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单元:六、课文直通车。
《盘古开天地》片段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这段话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运用其中的一种写句话。
获取更多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学名师联盟仿写:2.文中围绕一个“变”字展开,表现了盘古的神力。
请展开想象描述。
3.你还读过哪些像《盘古开天地》这样的神话故事呢?把故事名称写下来。
七、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本文选自《》。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第五单元八、课文直通车。
《麻雀》片段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写出了老麻雀飞下来时快疾的样子。
B写出了老麻雀一心想拯救幼儿的急切心情。
C写出了老麻雀的果断勇敢坚定的形象。
4.“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第六单元九、课文直通车。
《牛和鹅》片段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
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
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
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选文填一填。
(1)“我”怕鹅的原因是。
(2)“我”听了金奎叔的话之后,再也不怕,也不欺负。
2.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我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老雄鹅此时的表现?3.从金奎叔的话中你得到什么启发?第七单元十、课文直通车。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十一、课文直通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1. 文中的“那位同学”名字叫。
2.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描写(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描写(3)他睁大眼睛。
()描写3.对“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正确的是()A.为了不让同胞受欺凌,要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B.为振兴中华而奋斗C.这句话寄托了周恩来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D.因为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所以立下了这个志向4.如果老师问到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你会怎样回答?第八单元:风和水十二、课文直通车。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本文出自《》。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和整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