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砂碳化硅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623.50 KB
- 文档页数:3
碳化硅耐磨弯头技术标准碳化硅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耐磨材料,常用于制造耐磨零部件。
碳化硅耐磨弯头因其优异的耐磨性能,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碳化硅耐磨弯头的质量和性能,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
本文将围绕碳化硅耐磨弯头的技术标准展开详细的介绍,内容涵盖材料选取、制作工艺、性能测试等方面。
一、材料选用碳化硅耐磨弯头的主体材料为碳化硅陶瓷,其主要成分为碳化硅(SiC)。
在选择碳化硅材料时,应根据所使用的具体工作条件来确定其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以确保其中不含不利于性能的杂质,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和化学稳定性。
在材料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质量控制,确保所选择的碳化硅材料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和工程要求。
二、制作工艺1. 成型碳化硅耐磨弯头的成型工艺通常采用注射成型或压制成型。
在成型过程中,要确保成型件的密实性和几何尺寸的精度,以及规避产生裂纹和气孔等缺陷。
2. 烧结成型后的碳化硅件需要进行烧结工艺,以消除成型过程中残留的有机物和氧化物,促进碳化硅颗粒结合。
烧结过程需要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参数,确保产品具有均匀的微观组织和优异的物理性能。
3. 表面处理对于碳化硅耐磨弯头的表面处理通常采用抛光或涂层工艺,以提高其表面质量和耐磨性能。
三、性能要求1. 耐磨性能碳化硅耐磨弯头需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能够承受长时间的高速高负荷磨损,且磨损率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抗压强度耐磨弯头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其抗压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抗压强度的测试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
3. 尺寸精度碳化硅耐磨弯头的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表面应光洁平整,无裂纹、气孔等缺陷。
4. 耐蚀性能在一些特殊工况下,可能需要耐磨弯头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对于此类产品,还需要进行耐蚀性能测试。
四、质量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成型工艺、烧结工艺、表面处理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测试。
GB25960-2010《动力配煤规范》标准介绍浙江省方大标准信息有限公司诸绮红潘旭峰GB25960-2010《动力配煤规范》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已于2011年6月1日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动力配煤原料的品质要求、配煤方案及动力配煤产品的品质要求,适用于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等所用动力配煤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和销售,但不适用于煤矸石电厂用煤。
标准主要内容如下:(一)动力配煤原料的品质要求:◆动力配煤原料——无烟煤、烟煤、褐煤、选煤副产品及固硫剂(或助燃剂);◆用于动力配煤的原料应符合的要求——煤炭类别按GB/T5751规定划分,品质按GB/T15224.1~3规定划分;——不同煤炭类别的煤相配时,挥发分(V daf)值不能相差过大;——无烟煤和褐煤不应相配;——褐煤和烟煤相配时,在销售时应注明褐煤的配煤比和挥发分(V daf)值;——配煤过程中不应添加对用煤设备有腐蚀作用的物质;——若要加入固硫剂,最大固硫效率应大于38%。
◆不可作为动力配煤原料的固体物质——各种矸石、挥发分(V)小于2.5%的焦粉以及污染环境或损坏用煤设备的废渣等daf物质。
(二)动力配煤方案:◆基本要求——在进行了动力配煤生产前,要制定出科学、优化的动力配煤方案。
◆主要内容——动力配煤原料信息包括原料煤和添加剂的质量指标、产地和成本等信息;——动力配煤目标值,包括动力配煤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目标值;——动力配煤配比的计算和确定,详见标准5.2.3的内容。
◆质量控制——为保证动力配煤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应采取动力配煤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在线煤质检测或随机采样化验等。
(三)动力配煤产品的品质要求:◆动力配煤产品的品质应符合用户的要求,其中:——用于发电煤粉锅炉:应符合GB/T7562要求;——用于链条炉排锅炉:应符合GB/T18342要求;——用于水泥回转窑:应符合GB/T7563要求;◆动力配煤产品的品质应符合使用地的环保部门对煤炭品质的要求;◆动力配煤产品应混合均匀,煤质指标实测值与目标值差值的相对值应小于10%。
利用碳化硅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强度大、导热性能良好、抗冲击等特性,碳化硅一方面可用于各种冶炼炉衬、高温炉窑构件、碳化硅板、衬板、支撑件、匣钵、碳化硅坩埚等。
另一方面可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高温间接加热材料,如竖罐蒸馏炉、精馏炉塔盘、铝电解槽、铜熔化炉内衬、锌粉炉用弧型板、热电偶保护管等;用于制作耐磨、耐蚀、耐高温等高级碳化硅陶瓷材料;还可以制做火箭喷管、燃气轮机叶片等。
此外,碳化硅也是高速公路、航空飞机跑道太阳能热水器等的理想材料之一。
有色金属利用碳化硅具有耐高温&def强度大&def导热性能良好&def抗冲击&def 作高温间接加热材料&def如坚罐蒸馏炉&def精馏炉塔盘&def铝电解槽&def 铜熔化炉内衬&def锌粉炉用弧型板&def热电偶保护管等.钢铁利用碳化硅的耐腐蚀&def抗热冲击耐磨损&def导热好的特点&def用于大型高炉内衬提高了使用寿命.冶金选矿碳化硅硬度仅次于金刚石&def具有较强的耐磨性能&def是耐磨管道&de f叶轮.泵室.旋流器&def矿斗内衬的理想材料&def其耐磨性能是铸铁.橡胶使用寿命的5--20倍&def也是航空飞行跑道的理想材料之一.建材陶瓷砂轮工业利用其导热系数.热辐射&def高热强度大的特性&def制造薄板窑具&def不仅能减少窑具容量&def还提高了窑炉的装容量和产品质量&def缩短了生产周期&def是陶瓷釉面烘烤烧结理想的间接材料.节能利用良好的导热和热稳定性&def作热交换器&def燃耗减少20%&def节约燃料35%&def使生产率提高20-30%&def特别是矿山选厂用排放输送管道的内放&def其耐磨程度是普通耐磨材料的6--7倍.②磨料粒度及其组成按GB/T2477--83。
碳化硅段砂理化指标【标题】碳化硅段砂的理化指标分析及应用前景【导语】碳化硅段砂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碳化硅段砂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该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目录】1. 理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2. 碳化硅段砂的理化指标2.1 化学成分2.2 晶体结构2.3 密度和孔隙率2.4 硬度和强度2.5 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2.6 氧化性和耐腐蚀性3. 碳化硅段砂的应用前景3.1 电子行业3.2 光伏行业3.3 喷涂材料3.4 陶瓷行业3.5 冶金工业4. 总结与展望【正文】1. 理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理化指标是衡量材料特性的重要标准,可以为人们提供关于材料性能、结构和用途等方面的必要信息。
了解和分析材料的理化指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用和发展该材料,为各个行业的创新提供支持。
2. 碳化硅段砂的理化指标2.1 化学成分碳化硅段砂由碳和硅元素组成,其化学成分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高纯度、低杂质的碳化硅段砂具有更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2.2 晶体结构碳化硅段砂具有六方晶系的晶体结构。
其晶体结构稳定,因此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和高温强度。
2.3 密度和孔隙率碳化硅段砂的密度一般在3.15~3.20 g/cm³之间,具有较高的比重。
其孔隙率较低,有利于减少材料的吸水性和提高机械强度。
2.4 硬度和强度碳化硅段砂的硬度非常高,居于所有非金属材料之首。
其强度也相对较高,具有抗压、耐磨等优异性能。
2.5 热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由于碳化硅段砂具有热稳定的晶体结构和高导热性,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依然保持较好的物理性能。
这使得碳化硅段砂在一些高温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6 氧化性和耐腐蚀性碳化硅段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能,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并且不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影响。
3. 碳化硅段砂的应用前景3.1 电子行业碳化硅段砂在电子行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例如作为半导体材料的衬底、导热介质以及高温电子元件等。
P砂加工生产指导标准
一、P粒度号磨料规格
P粒度号磨料以英文字母“P”打头,加上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越大磨料粒度愈细。
国家规定这种粒度规格的磨料共有28个粒度号,为:P12 P16 P20 P24 P30 P36 P40 P50 P60 P80 P100 P120 P150 P180 P220 P240 P280 P320 P360 P400 P500 P600 P800 P1000 P1200 P1500 P2000 P2500
前15个粒度号较粗,后13个为微粉、粒度较细。
P粒度磨料的特点:严格限制粗粒群,基本粒群与混合粒群含量增多,减少细粒群(细粒号变粗)。
P砂在颗粒形状方面,主要采用对辊加球磨的工艺(巴马克相对少一些),确保形状有棱角、规则,在清洁度方面要求也很高,一般涂附磨具使用P砂通过采用水(酸)洗、分号、烘干、再分级得工艺,使清洁度达到97%以上。
一、化学分析方法GB/T3043-2000
二、棕刚玉磨料化学成分检验代表号
三、粗磨粒(P24 ~ P220)粒度组成标准(ISO 6344:1998、FEPA43GB1984、JIS R6010—1991、GB/T9258.1—2000等) 微粉(P240~P2500)粒度组成标准(ISO 6344:1998、FEPA43GB1984、JIS R6010—1991、GB/T 9258.1—2000等)。
碳化硅【概述】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
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
碳化硅又称碳硅石。
在当代C、N、B等非氧化物高技术耐火原料中,碳化硅为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种。
可以称为金钢砂或耐火砂。
碳化硅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在电阻炉内经高温冶炼而成。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碳化硅分为黑色碳化硅和绿色碳化硅两种,均为六方晶体,比重为3.20~3.25,显微硬度为2840~3320kg/mm2。
包括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其中:黑碳化硅是以石英砂,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
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性脆而锋利。
绿碳化硅是以石油焦和优质硅石为主要原料,添加食盐作为添加剂,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
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
常用的碳化硅磨料有两种不同的晶体,一种是绿碳化硅,含SiC 97%以上,主要用于磨硬质含金工具。
另一种是黑碳化硅,有金属光泽,含SiC 95%以上,强度比绿碳化硅大,但硬度较低,主要用于磨铸铁和非金属材料。
【性质】分子式为SiC,其硬度介于刚玉和金刚石之间,机械强度高于刚玉,可作为磨料和其他某些工业材料使用。
工业用碳化硅于1891年研制成功,是最早的人造磨料。
在陨石和地壳中虽有少量碳化硅存在,但迄今尚未找到可供开采的矿源。
纯碳化硅是无色透明的晶体。
工业碳化硅因所含杂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呈浅黄、绿、蓝乃至黑色,透明度随其纯度不同而异。
碳化硅晶体结构分为六方或菱面体的α-SiC和立方体的β-SiC(称立方碳化硅)。
α-SiC由于其晶体结构中碳和硅原子的堆垛序列不同而构成许多不同变体,已发现70余种。
β-SiC于2100℃以上时转变为α-SiC。
碳化硅[1]的工业制法是用优质石英砂和石油焦在电阻炉内炼制。
炼得的碳化硅块,经破碎、酸碱洗、磁选和筛分或水选而制成各种粒度的产品。
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标题: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保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简介:本文将介绍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
在现代工业制造中,碳化硅是被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
然而,碳化硅的质量和性能取决于其粒度的准确控制。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首先,粒度是指碳化硅颗粒的大小和分布。
通过粒度的检测,可以确定碳化硅的均匀性和纯度。
如果粒度不符合标准,可能导致材料强度下降、热传导性能降低等问题。
因此,粒度检测是保证碳化硅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进行碳化硅粒度检测时,应使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激光粒度分析、显微镜观察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碳化硅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并计算出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
同时,还应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测试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为了保证碳化硅产品的一致性,还需要制定合理的粒度控制范围。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设定上下限的粒度要求。
例如,对于高强度要求的碳化硅产品,可以要求粒度分布更加均匀,颗粒大小更加一致。
最后,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确保碳化硅产品质量的关键。
这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监控和控制。
通过严格执行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中的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
通过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保证碳化硅颗粒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碳化硅产品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注意:本文仅以“碳化硅粒度检测标准”为主题,不涉及任何广告信息、侵权争议或不良内容。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流畅,没有语句缺失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碳化硅检测标准碳化硅检测标准碳化硅物理指标检测标准、检测仪器及流程产品执行标准:JISR6001-1998检测仪器型号:美国贝克曼第三代库尔特电阻法粒度仪检测流程:1.取样准备,密封袋、取样器械2.查品控生产记录,记录产品名称、批次、数量、型号。
3.每吨取5个以上小样,分层次、差别性取样。
4.各个小样混合均匀,利用4等分法,混合均分4次。
5.称重,称出检验所需重量。
6.超声波分散,取微粉2g加入30ml的电解液,分散3min。
7.取样,取超声波分散瓶中部悬浮料,不准偏上或偏下。
8.库尔特分析,计数颗粒15000-202*0颗粒分析较为准确。
9.完成报告化学分析执行标准、主要设备及方法执行标准:GB/T3045-202*1.主要设备型号及用途:设备名称电子精密分析天平电砂浴高温炉干燥箱蒸发皿型号BT125D220v-400380v-1300101型铂金产地德国北京北京北京用途精密计量反应蒸发游离碳检测样品干燥试样反应器2.一般规定2.1仲裁分析时,同一试样平行份数不得少于3份。
分析结果的差值在允许范围时,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最终分析结果。
2.2分析用试剂除注明特殊规格外,均应不低于分析纯。
作基准者应采用基准试剂或高纯试剂。
2.3除已指明溶液外,方法中所载之溶液,均系水溶液。
2.4方法中未注明浓度的液体试剂均指浓溶液,如盐酸(相对密度1.19),氨水(相对密度0.90);未注明的固体试剂,如苏打石灰,均指原试剂。
2.5溶液的百分浓度系指10mL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g),(1+1)、(1+2)(V1+V2)等系指溶质体积与水体积之比。
2.6除特殊说明外,配制试剂及分析用水,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7所用分析天秤、砝码及容量器皿均须进行校正。
2.8除特殊说明外,所有操作均在玻璃器皿中进行。
2.9所载“灼烧至恒重”,系指经过连续两次灼烧并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之差不超过0.2mg。
2.10所载“干过滤”,系指将溶液用干滤纸、干漏斗,过滤于干的容器中,干过滤均应弃去最初的滤液。
国际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碳化硅陶瓷膜技术作为一种高性能陶瓷膜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一项国际标准技术的制定,将对碳化硅陶瓷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定义、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制定一份关于国际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标准。
一、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定义与特点碳化硅陶瓷膜是一种以碳化硅(C-Si)为主要材料的陶瓷膜,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温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绝缘性良好等特点。
碳化硅陶瓷膜在高温、高压、强腐蚀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电子、化工、医疗器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应用领域1. 电子领域:碳化硅陶瓷膜可作为集成电路芯片的保护层,提高硅芯片的抗静电能力和耐高温性能。
2. 航空航天领域:碳化硅陶瓷膜可用于制造航天器的热控制系统,提高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性能。
3. 医疗器械领域:碳化硅陶瓷膜可用于医疗器械的表面涂层,提高器械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
4. 能源领域:碳化硅陶瓷膜可用于制造高温燃烧器、炉具等能源设备的隔热和保护层。
三、国际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标准的现状当前,国际上对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行业协会陆续开始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生产、检测和应用。
这不利于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国际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随着碳化硅陶瓷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其标准化工作的需求日益凸显。
未来,国际碳化硅陶瓷膜技术标准的制定将以以下几个方面为重点:1. 对碳化硅陶瓷膜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进行规范化和统一化。
2. 对碳化硅陶瓷膜的生产工艺、工艺控制以及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统一规定。
3. 对碳化硅陶瓷膜的检测方法、性能评价指标进行统一规范。
碳化硅泡沫陶瓷过滤片技术性能指标测试报告项目样品型号尺寸范围厚度表面变形整体变形体积密度通孔率抗压(折)强度急冷急热性能表面规格(mm)缺角堵孔晶相组成其它 3序号产地 (ppi) (mm) (mm) (%)(mm) (g/cm) (%) (MPa) (1100?-室温) 硬度75×75×22 10 73.8~75.0 21.1 无无 0.58 0.8 0.47 82.15 1.82 无裂 a. 碳化硅 SiC b. 刚玉AlO23 强度高,通孔率高,抗热1 金刚牌 8.2 73.8~75.0 c.莫来石AlSiO震性优,外观规整。
75×50×22 10 21.0 1.5mm 无 0.53 0.7 0.45 82.75 1.98 无裂 6213 48.9~50.0 d.方石英SiO 2a. 碳化硅 SiC 外观非常规整,有堵孔,2 美国55×55×13 20 54.0~55.0 12.3 1.5mm 有2处 0.46 0.8 0.47 80.13 0.97 裂 b. 刚玉AlO8.1 23 抗热震性差。
c.方石英SiO 2φ40×22 10 39.5~41.2 20.8 6mm 无 0.50 0.50 0.51 79.01 1.03 无裂 a. 碳化硅 SiC灰黑色,堵孔较严重,强3 日本 b. 方石英SiO40×40×12 10 39.2~40.5 11.2 无有2处 0.53 0.6 0.42 81.66 1.09 无裂 8.2 度较高,缺角,抗热震性2 c.刚玉AlO 好。
60×60×22 10 58.6~59.6 21.1 5mm 有3处 0.62 1.0 0.5578.00 1.11 无裂 23148.4~150.2 a. 碳化硅SiC 150×100×22 10 21.3 5mm 无0.97 1.9 0.54 77.59 0.90 裂 98.9~99.6 b. 莫来石AlSiO6213 灰黄色,过烧、熔融、氧4 日本 c. 方石英SiO2 8.3 化、变形严重 98.7~99.1 d. 石英SiO 2100×75×22 10 20.8 20mm 有3处 0.73 1.5 0.56 78.54 0.93 裂 74.5~74.6 e. 刚玉AlO 23a. 碳化硅 SiC 强度低,通孔率高,抗热5 印度50×50×21 10 48.6~49.7 19.9 无无 0.51 0.9 0.42 82.68 0.87 无裂 b. 刚玉AlO8.0 23 震性好。
P砂加工生产指导标准
一、P粒度号磨料规格
P粒度号磨料以英文字母“P”打头,加上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值越大磨料粒度愈细。
国家规定这种粒度规格的磨料共有28个粒度号,为:P12 P16 P20 P24 P30 P36 P40 P50 P60 P80 P100 P120 P150 P180 P220 P240 P280 P320 P360 P400 P500 P600 P800 P1000 P1200 P1500 P2000 P2500
前15个粒度号较粗,后13个为微粉、粒度较细。
P粒度磨料的特点:严格限制粗粒群,基本粒群与混合粒群含量增多,减少细粒群(细粒号变粗)。
P砂在颗粒形状方面,主要采用对辊加球磨的工艺(巴马克相对少一些),确保形状有棱角、规则,在清洁度方面要求也很高,一般涂附磨具使用P砂通过采用水(酸)洗、分号、烘干、再分级得工艺,使清洁度达到97%以上。
一、化学分析方法GB/T3043-2000
代号及粒度范围化学成分%
Al2O3 TiO2 CaO
A-P
P8~P80
95.00~97.50
1.50~3.80 ≤0.45 P100~P150
94.00~97.50
93.00~97.50
P180~P220
P220以细≥92.00
二、棕刚玉磨料化学成分检验代表号
粒度范围代表号
P8~P80 P40
P100~P150 P120
P180~P220 P180
P220以细P600
二、粗磨粒(P24 ~ P220)粒度组成标准 (ISO 6344:1998、
FEPA43GB1984、JIS R6010—1991、GB/T9258.1—2000等) 微粉(P240~P2500)粒度组成标准
(ISO 6344:1998、FEPA43GB1984、JIS R6010—1991、GB/T 9258.1—2000等)
粒度标记d0值最大
μm
D3值最大
μm
D50值
μm
D95值最小
μm
P240 110 81.7 58.5±2.0 44.5 P280 101 74.0 52.2±2.0 39.2 P320 94 66.8 46.2±1.5 34.2 P360 87 60.3 40.5±1.5 29.6 P400 81 53.9 35.0±1.5 25.2 P500 77 48.3 30.2±1.5 21.5 P600 72 43.0 25.8±1.0 18.0 P800 67 38.1 21.8±1.0 15.1
P1000 63 33.7 18.3±1.0 12.4 P1200 58 29.7 15.3±1.0 10.2 P1500 58 25.8 12.6±1.0 8.3 P2000 58 22.4 10.3±0.8 6.7 P2500 58 19.3 8.4±0.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