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 格式:pdf
- 大小:1001.83 KB
- 文档页数:5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和答案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二、多项选择题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E、非理性主义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A、唯意志主义B、实证主义C、马赫主义D、存在主义E、逻辑实证主义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A、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第三章辩正唯物论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题库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是(C)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D)A.一切哲学B.一切唯物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4.下列哲学与世界观之间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D.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5.哲学的研究对象是(D)A.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B.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C.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D.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一观点说明(B)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C.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D.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7.哲学的基本问题(A)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8.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D)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A.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B.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3.哲学史上两军对垒的基本派别是(A)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理论和经验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11.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D)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必然导致(C)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是(C)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的本质问题C.世界的本原问题D.实践的本质问题14.二元论的错误在于(D)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B.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C.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D.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1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复习题题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特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D.一切思辩的哲学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B.亲自参加实践C.理论联系实际D.虚心向人求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复习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 工业革命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唯物主义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C 运动性D 无限性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 对立统一的观点D 辩证否定的观点7、发展的实质是()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9、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 矛盾的普遍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特殊性D 矛盾的同一性1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指()A 既克服又保留B 绝对的否定C 绝对的肯定D 既不克服也不保留12、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以上都是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D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5、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B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C 社会生活的文化方面D 社会生活的政治方面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1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 劳动资料B 劳动对象C 劳动者D 科学技术18、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产品分配方式D 阶级关系19、经济基础是指()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 科学技术和管理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政治法律思想B 国家政权C 社会意识形态D 政党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空想社会主义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电场D 磁场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 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C 无限和有限的关系D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6、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 否定是扬弃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 生产实践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 科学实验D 艺术实践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绝对对立9、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B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C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D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排斥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1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决定1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表现在()A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 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1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A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D 导致垄断的发生1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D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1.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其基础上产生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4.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并支配生产资料的特殊关系所导致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表现,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追求实现所有制的公有化,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6.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的机构。
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是由于社会内部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国家是为了巩固工人阶级的政权而存在的。
7.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观点认为,共产主义是最终实现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不再受到任何私有制的束缚,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个人能够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选题1. 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C、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2.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B、生产关系3. 人的本质是指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科学技术5. 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是B、经济制度6. 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B、生产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8.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10.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2.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3.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人的实践活动14. 表象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
这一情况说明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16.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17.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18.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9.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20.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C、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1、“文化蕴藏关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
马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反映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机械反映论观点E、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
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B)。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D)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D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E、辩证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D)。
A、人脑的主观创造B、人脑的客观反映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
A、将现象和本质完全割裂,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B、思维和意识C、内容和形式D、反映对象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B)。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