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固体、液体和气体;2.掌握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3.理解“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特性;2.让学生思考“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实验现象。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2.讲述营养饮料在夏天冰镇后下面的固体层和顶部的气体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实验现象。
2. 实验操作(30分钟)1.准备三个透明的玻璃杯,一瓶普通的水,一块白糖和一小块柠檬酸。
2.把水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放入一颗白糖和一小块柠檬酸。
观察两者的溶解情况。
3.把透明的玻璃杯放到黑板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白糖放到一杯水中,把柠檬酸放到另一杯水中,观察并记录现象。
3. 教学解释(1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二者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其中的差异所在。
2.解释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现象。
4. 延伸实践(20分钟)1.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固体,加入水中观察。
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将其他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变化和现象,并尝试解释。
3.针对不同情况,讨论不同物质的特性表现形式。
五、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实验装置,保证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2.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科学素养。
3.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水、容器、搅拌棒。
2. 教学工具:PPT、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性质、用途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固体物质和水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0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溶解的速度、溶解的程度等。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四、思考与讨论(5分钟)1.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不同?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溶解的因素。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吗?3.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细节,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六、探索溶解的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和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具准备:分组材料:活动记录卡、盛水的水槽、2个烧杯(盛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同样多的面粉和食盐各一包、玻璃棒2根、(铅笔、塑料瓶、玻璃球、土豆、小勺、苹果、干木块、叶子)装在一个袋里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彩色”树枝、一根蜡烛、一截蜡烛、一个苹果、一块苹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实验材料,想不想知道都有些什么呢(想)好,请小组长将实验袋打开,大家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2、这几样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给它们取一个共同的名称吗(固体)嗯,这节课我们要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继续研究它们的性质。
(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1、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来想想,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2、请同学们先来预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准的,可以归入“可能会沉”或“可能会浮”之中,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表中。
2、同学们,预测完了吗3、现在我们要动手实验,来验证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哪位同学读一读(大屏幕出示注意事项)(1)把固体放入水中时,要一个一个的轻轻地放。
(2)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验证一个就记录一个)。
(3)小组同学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
(4)保持桌面干净。
5、哪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相机板书(沉、浮)6、小结:通过实验验证说明:我们的预测有的对,有的错,同学们,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更尊重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第一篇: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一、预期学习结果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
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2、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水槽、泡好的茶叶水(玻璃杯,有浮有沉),8杯温水(塑料杯)第一组实验:一个塑料块、一根长粉笔、一个土豆、一片苹果、一根短蜡烛、盐、纱布、回形针、小木棍(短)、小石子第二组实验:一个苹果、一根短粉笔、一根长蜡烛、一排塑料块、一片土豆2、学生准备:抹布教学过程一、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固体(板书),知道了固体的一些性质。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固体。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个塑料块、一根长粉笔、一个土豆、一片苹果、一根短蜡烛、盐、纱布、回形针、小木棍、小石子)2、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板书),会出现什么现象呢?3、学生说现象,教师板书,(溶解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固体在水中慢慢变成眼睛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里)4、这些固体中,哪些会浮起来,哪些又会沉下去呢?溶解?等会小组里讨论一下,把想法写在记录表1“我们的预测”中(出示,解释),怎么来方便的表示这些现象呢?浮起来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向上箭头)沉下去?溶解怎么表示?(圆圈)如果小组里有同学预测的不一样,那把谁的记下来呢?(把大家的预测情况都写进去)下面小组讨论,完成你们的预测,学生活动5、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预测?(响亮,听仔细)你们小组认为哪些固体会沉?会浮有哪些?还有其它现象吗?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轻重)其它小组有不同的预测吗?6、怎么来知道我们想的到底对不对呢?想不想做实验啊?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7、学生说说方法(分工合作,仔细观察(什么时候开始观察、如果还发现了其他更多的现象要记录下来吗?)轻轻的放,这些固体一下子全放进去吗?盐单独放在塑料杯里。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的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盐、糖、色素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管、搅拌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实验,将石头、木块、铁块等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b. 学生分组实验,选择不同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3. 解释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b. 学生通过实例说明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 评价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溶解速度、溶解度等。
2. 探究其他液体(如酒精、油等)中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溶解。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课件、烧杯、面粉、白糖、一个苹果、一小块苹果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树叶、螺帽、粉笔、泡沫、铁夹子、钉子、小木块、小石块、水槽、烧杯、搅拌棒、盐、大米四、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认识固体》这一课,谁能说一下,固体共同的性质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把固体放到水里》(师板书课题)(二)研究固体的沉浮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乒乓球是固体还是液体?现在老师把乒乓球放到水里,接下来老师再把橡皮放进水里。
把上浮的物体可以用表示,我们把下沉的物体用表示。
师:乒乓球和橡皮在水中的沉浮各不相同,那么,其它的固体在水中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动手试一试,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生小组内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师个别指导。
1、上浮用表示,下降用表示,不确定的用表示2、实验时一个固体一个固体逐一放入水里3、先猜测,再验证,边观察边记录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不同的固体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生思考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刚才有的同学猜测可能和固体的轻重有关系,到底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要想知道答案应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 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了解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三种方法。
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材料:水槽、各种固体,分样筛、玻璃棒、烧杯、、橡皮泥、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活动记录表、水槽,橡皮、冰糖、玻璃球、泡沫、小石子、木块、瓶盖、铁钉、土豆、苹果、蜡烛、水果刀、三个烧杯、面粉、盐、大米、搅拌棒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在树林里踢球,它们玩的很兴奋,突然一不小心就把球踢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大家想想看它们用什么办法把球拿上来呢?生:…….师:果然,它们提来了水倒入坑里,皮球就浮上来了,它们又能高兴地踢球了。
其他固体放在水里是不是也会浮上来呢?有的会下沉。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沉浮现象1.不同固体的沉浮现象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固体,大家先猜猜把它们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老师一一出示让学生猜测。
橡皮、冰糖、玻璃球、泡沫、小石子、木块、瓶盖、铁钉、土豆。
师:怎么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先想一想,把固体放入水中后,怎样算是上浮?怎样算是下沉呢?强调沉浮概念。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重量、体积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固体沉浮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预测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槽、水、木块、石块、塑料块、铁钉、蜡烛、回形针、泡沫块、土豆、盐、玻璃棒、量杯等。
2、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把固体放到水里。
(二)新课讲授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教师将木块、石块、塑料块等固体分别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实验,将铁钉、蜡烛、回形针等固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沉浮情况。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浮的物体有木块、塑料块、蜡烛等;沉的物体有石块、铁钉、回形针等。
2、探究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1)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固体浮在水面上,有的固体却沉入水底呢?(2)学生大胆猜测影响固体沉浮的因素,可能有物体的材质、重量、体积等。
(3)设计实验①探究物体的材质对沉浮的影响选择大小、形状相同的木块、塑料块和铁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②探究物体的重量对沉浮的影响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塑料块,一个空心,一个实心,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③探究物体的体积对沉浮的影响将两个重量相同的铁块,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球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4)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内容: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和发现物体沉浮与各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推测——发现——否定——再推测——再发现——再否定——再推测”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鼓励学生能从实
验现象和已有的经验的冲突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猜测,得出
结论。
重点难点:探求导致物体沉或浮的几个因素。
材料准备:铁盖、水槽、铅笔、泡沫塑料、小石头、乒乓球、汤匙、树叶、一支蜡烛、一小截蜡烛、一个苹果、一小块苹果。
教学过程:
一、用动画《泰坦尼克号》沉船片段引入
把铁钉放在水里,铁钉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像刚才我们在动画里看到的船从中间断了,就下沉了。
由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初步感知沉浮(师演示实验)
1、出示铁盖
把铁盖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猜测)
2、教师演示两种方法,观察是沉还是浮
①把铁盖放在水面。
(浮)
②把铁盖放入水底。
(沉)
为什么同一个铁盖放在水中会出现沉和浮两种情况?
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3、选择方法
你认为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用铁盖引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出现不同的现象。
学生猜测铁盖在水中是沉的,教师先演示是浮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演示是沉的,让学生引起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与原先的判断铁盖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出现了矛盾,引出观察物体沉浮的两种方法,同时,需要选择一种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观察,从而为本课的后续活动作好铺垫。
)
三、探究活动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认识各种材料并猜测沉浮
请你猜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根据学生的猜测把物体分为三类:
①沉的②浮的③推测结果有争议的
2、验证
师生共同实验,你的推测结果正确吗?
3、交流
你是根据什么来推测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的?
4、猜测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有关?
四、探究活动二(探究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1、根据前面学生的猜测把物体沉浮可能的因素分为两类:
①可能与大小有关②可能与形状有关
2、比较:泡沫塑料与铁钉
你们认为物体沉浮可能与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沉,小的物体容易浮,那为什么泡沫塑料大,反而浮,铁钉小反而沉?这是为什么?
你觉得它们之间可以比较吗?为什么?
3、讨论:你认为怎么样的物体才可以比较?
师生共同实验:用一个苹果和一小块苹果,一支蜡烛和一小截蜡烛,观察它们的沉浮。
4、交流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质量没有关系。
把铁钉放在水里,铁钉是沉的,但钢铁做的船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像刚才我们在动画里看到的船从中间断了,就下沉了,使学生认识到沉浮与形状有关系。
课后小结: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