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三)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试验员练习题三三、案例分析题:对砂进行技术性能检测,测得其表观密度为2480 kg/m3,堆积密度为1550 kg/m3,同时筛分试验测得各号筛上的筛余量,计算出各号筛上的累计筛余率(下表)。
请正确填写混凝土用砂的检测报告表,并给出结论。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砂子物理性能检测报告报告编号:检测号:报告日期:签发: 审核: 试验: 试验单位(章): 试验单位(章):某工程现浇室内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
试采用质量法计算该混凝土的初步计算配合比。
该混凝土的标准差取σ=5.0MPa ,单位用水量为m w0=160kg ,砂率取βs =30%。
解:(1)计算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f cu ,0:根据题意可得:f cu ,k =30.0MPa ,取σ=5.0MPa ,则:f cu ,0 = f cu ,k + 1.645σ=30.0+1.645×5.0=38.2MPa(2)计算混凝土水灰比cw /m m①按强度要求计算混凝土水灰比c w /m m根据题意可得:f ce =1.13×42.5MPa ,αa =0.48,αb =0.33,则混凝土水灰比为:ceb a 0cu cea c w f f f m m ⋅⋅+⋅ααα,= 50.05.4213.133.048.02.385.4213.148.0==⨯⨯⨯+⨯⨯②按耐久性要求复核由于是室内钢筋混凝土梁,属于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房屋内,查表知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值为0.65,计算出的水灰比0.50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水灰比值,因此0.50能够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
(3)确定单位用水量m w0根据题意,集料为中砂,卵石,最大粒径为40mm ,查表取m w0=160kg 。
(4)计算单位水泥用量m c0 ①计算:kg 32050.0160/c w w0c0===m m m m②复核耐久性由于是室内钢筋混凝土梁,属于正常的居住或办公用房屋内,查表知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260kg ,计算出的水泥用量320kg 不低于最小水泥用量,因此混凝土耐久性合格。
西方经济学习题(三)消费者行为理论一、选择题1.假定消费者的偏好顺序如下:A组合比B组合好,C组合比A组合好,B组合和C组合一样好,这个消费者的偏好顺序A.违反了完备性定理B违反了反身性定理C违反了传递性定理D没有违反任何定理2.当两种商品X、Y的效用函数为XY时,下列哪一个效用函数代表了相同的偏好顺序A.U(X,Y)=(X-5)(Y-5) B. U(X,Y)=(X+5)(Y+5)C.U(X,Y)=(X/5)(Y/5) D. U(X,Y)=(X-5)(Y+5)3.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A. 消费者的收入 B.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C.消费者的偏好 D. 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与商品价格4.预算线向右上方平移的原因是A商品1的价格下降了 B 消费者的收入下降了C 商品2的价格下降了 D 商品1和2的价格按同一比率下降了5.无差异曲线的坐标分别为A两种消费品 B 消费品和价格C 两种生产要素D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6.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可能会使A无差异曲线向右移动B 预算线的斜率变平C 需求增加D 需求量增加7.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 A. P1/P2=MU2/MU1B. P1/P2=MU1/MU2C. P1*Q1=P2*Q2D.以上三者都不是8.边际替代率的变化会使哪一指标发生变化A消费品的价格比率B边际效用之比C消费者的偏好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9.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取决于A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B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C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D消费者的偏好10.总效用达到最大时A边际效用为零B边际效用最大C边际效用为负D边际效用为正11.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交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A商品1的价格下降B 商品2的价格下降C 商品1和2的价格同时上升D 消费者的收入增加12.如果消费者消费的X、Y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是1.25,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是2,为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A增购X和减少购买YB 增购Y和减少购买XC 同时增购X和Y D同时减少X、Y的购买量13.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和Y的价格分别为5美元和4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和4单位Y,商品X、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A按原计划购买 B 减少X和Y的购买量C增加X、Y的购买量 D 增购X的同时减少Y的购买量14.假如消费者消费的几种商品的价格都相同,消费者为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购买A相同数量的这几种商品B这几种商品并使其总效用相等C这几种商品并使其边际效用相等 D 以上答案都不对15.如果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4,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放弃几个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A. 5; B. 1; C. 1/4 ; D. 4; 16.消费者剩余是A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 B 消费者消费不了的商品C 消费者的总效用与支付的总额之差D 消费者的货币剩余17.消费者购买每单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一定等于A消费者从消费第一单位这种物品中获取的边际效用B消费者从消费这种物品中获得的总效用C消费者从平均每单位物品的消费中获得的效用D消费者从消费最后一单位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18.当消费者的真实收入上升时,他将A购买更少的低档物品B增加消费C移到更高的一条无差异曲线上D以上都是19.若无差异曲线是水平的,表示消费者对哪一种商品的消费已达到饱和状态A.X商品B.Y商品C.X和Y商品D. 既不是X商品也不是Y商品20.如消费者A的MRS xy大于消费者B的MRS xy,那么A应该A用X换B的Y B 用Y换B的X C 或放弃X或放弃Y D 无法判断21.某低档物品的价格下降而其他情况不变时A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B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C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其需求量D替代效应倾向于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效应倾向于增加其需求量2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被称为A边际替代率B边际技术替代率C边际转换率D边际效用23.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5美元,商品Y的价格为2美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商品X的边际效用为A60 B 45 C 150 D 7524. 一位消费者宣称,他早饭每吃一根油条要喝一杯豆浆,如果给他的油条数多于豆浆的杯数,他将把多余的油条扔掉,如果给他的豆浆杯数多于油条数,他将同样处理,则A.他关于这两种食品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B.他的偏好破坏了传递性的假定C.他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的D.他的无差异曲线破坏了传递性假定,因为它们相交了25. 在两种商品X和Y的模型中,若X的价格下降时,消费X的替代效应远大于相应的收入效应,则我们可以肯定A. X是一种正常品B. X是一种劣等品C. X不是吉芬品D. Y是一种劣等品,但不是吉芬品26. 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A.可以替代的B.完全替代的C.互补的D.互不相关的27. 当消费者收入不变,而商品价格变化时,连接消费者诸均衡点的线称为A.收入——消费曲线B.需求曲线C.价格——消费曲线D.恩格尔曲线28.需求曲线从()导出A.价格——消费曲线B.收入——消费曲线C.无差异曲线D.预算线29.恩格尔曲线从()导出A.价格——消费曲线B.收入——消费曲线C.无差异曲线D.预算线30. 某君对于有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的偏好大于无风险条件下确定性收入的偏好,则该君属于A.风险厌恶者B.风险偏好者C.风险中性者D.无风险态度者31.风险厌恶者的效用曲线是一条A.向上弯曲的曲线B.向下弯曲的曲线C.直线D.S型曲线二、判断题1.在无差异曲线图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是因为消费者的收入有时高有时低。
《商务礼仪》练习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在商务礼仪,引导者一般情况下应在客人的()。
A 左前方引路B 左后方指路C 右前方引路 D右后方指路2、下列不属于商务礼仪中服装的三要素是()。
A价格 B面料C色彩 D 款式3、在拜访别人办公室的时候,你应该()。
A推门而入,再作自我介绍B轻轻推门而入,等室内的主人不忙时再自我介绍C敲门示意,征得允许后再进入D直接闯入,不拘小节4、如果自己想在会议上提出一个观点,但未得到会议主席的示意,那么我们应该()。
A擅自站起提出 B保持沉默C暂时压下,等待下次申请发言 D等会后再向主席提出5、下列关于递名片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以双手递名片B站立交换名片,要把名片放在右手心,置于腰际边缘C递名片时字面要向着访客D要主动介绍名字中的生僻字6、在商务活动中,送礼品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D ).A为表心意,越贵重越好B关键是礼品好,因此无须注重包装C可以给对方送药品和营养用品作为礼品D送的礼品可以考虑其纪念性、便携性等7、下列关于办公室里的行为不符合商务礼仪的是()。
A“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守时。
B在办公室里应该爱惜办公用品,用完后应妥善处理,以方便其他人使用C不要谈涉及私人的问题D午休时为了打扰到别人,可以不用锁门,免得弄出声音8、中国国旗与其他国家国旗同时使用的礼仪,下列手法正确的是()。
A活动以我方为主的,外国国旗为上,以右为上B活动以我方为主的,我国国旗为上,以右为上C活动以别国为主的,外国国旗为上,以右为上D活动以别国为主的,外国国旗为上,以左为上9、下列关于商务礼仪中尊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双边谈判,面门为上,以右为上B双边谈判,尊者主方,次者客方C签字桌横放,双边签字者面门而坐,宾左主右D 多变谈判时,主席式,面门中间的为主位10、商务礼仪中,下列不属于餐饮礼仪三大纪律的是()。
A时间 B档次C地点 D 食物11、乘车礼仪中,在专职司机的三排七座轿车的情况下,下列座位尊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
练习3 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次练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结构、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训练:选取一篇适合年龄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主题及中心思想,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包括写作提纲、构思文章结构、撰写文章等环节。
四、教学过程:1. 阅读理解训练- 讲解文章主题及内容要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
- 学生阅读文章,分析问题,思考答案,并书写答案。
- 师生讨论答案,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2. 写作训练- 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和要求,包括写作题目、写作范围、写作字数等。
- 学生根据所给题目,构思写作内容,拟定写作提纲。
- 学生展开写作,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修改完善文章,提高写作质量。
五、教学评价:1. 通过阅读理解训练,评价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2. 通过写作训练,评价学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3.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反思:本次练习教案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
(10分)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黄岚郭原毓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
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
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
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
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的水温。
15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他5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5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18℃到35℃不等。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
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
他们认为,鱼类几乎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
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
21.The letter is from my sister, ______is working in Beijing.A. whichB. thatC. whomD. who22.In our factory there are 2,000 workers, two thirds of ____are women.A. themB. whichC. whomD. who23.You're the only person ______I've ever met ______could do it.A. who;/B./; whomC. whom;/D./; who24.I lost a book, ______I can't remember now.A. whose titleB. its titleC. the title of itD. the title of thatst summer we visited the West Lake, ______Hangzhou is famous in the world.A. for whichB. for thatC. in whichD. what26.I have bought such a watch _______ was advertised on TV.A. thatB. whichC. asD. it27.I can never forget the day _______ we worked together and the day______ we spent together.A. when; whichB. which; whenC. what; thatD. on which; when28.The way ______he looks at problems is wrong.A. whichB. whoseC. whatD./29.This is the reason ______he didn't come to the meeting.A. in whichB. with whichC. thatD. for which30.This machine, ______for many years, is still working perfectly.A. after which I have lookedB. which I have looked afterC. that I have looked afterD. I have looked after31.The reason ______he didn't come was ______he was ill.A. why; thatB. that; whyC. for that; thatD. for which; what32.He is working hard, ______will make him pass the final exam.A. thatB. whichC. for whichD. who33.That is not the way ______I do it.A./B. whichC. for whichD. with which34.I have two grammars, ______are of great use.A. all of whichB. either of whichC. both of thatD. both of which35.I want to use the same tools _______used in your factory a few days ago.A. as wasB. which wasC. as wereD. which36.My neigh bours used to give me a hand in time of trouble, _______ was very kind of them.A. whoB. whichC. thatD. it37.This is the magazine _______ I copied the paragraph.A. thatB. whichC. from thatD. from which38.He is not such a man _______ would leave his work half done.A. thatB. whichC. whoD. as39. You can depend on whatever promise _______ he makes.A. /B. whyC. whenD. whose40. Smoking, _______ is a bad habit, is, however, popular.A. thatB. whichC. itD. though41. --- Did you ask the guard _______ happened?--- Yes, he told me all _______ he knew.A. what; thatB. what; whatC. which; whichD. that; that42. I shall never forget those years _______ I lived on the farm withthe farmers, _______ has a great effect on my life.A. when; whoB. that; whichC. which; thatD. when; which43. The number of the people who _______ cars _______ increasing.A. owns; areB. owns; isC. own; isD. own; are44. During the days ________, he worked as a servant at the Browns.A. followedB. followingC. to followD. that followed45. Is oxygen the only gas _______ helps fire burn?A. thatB. /C. whichD. it46. The clever boy made a hole in the wall, _______ he could see _____ was going on inside house.A. which; whatB. through which; whatC. through that; whatD. what; that47. Is _______ some German friends visited last week?A. this schoolB. this the schoolC. this school oneD. this school where48. John got beaten in the game, _______ had been expected.A. asB. thatC. whatD. who49. I have bought two ballpens, _______ writes well.A. none of themB. neither of themC. neither of whichD. none of which50. All that can be eaten _______ eaten up.A. are beingB. has beenC. had beenD. have been21.The letter is from my sister, ______is working in Beijing.A. whichB. thatC. whomD. who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缺主语,用which可以吗?正确答案D 定语从句先得看指代什么呢. 指代的是前面的人还是物? 前面有两个名词letter和sister,看后面的句子就看得出来 work(工作),当然只有人能工作,信是不能工作的.所以需要一个代词指代前面的人并且做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逻辑主语呢22.In our factory there are 2,000 workers, two thirds of ____are women.A. themB. whichC. whomD. who错题: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为什么选whom?是因为指代人,做宾语?正确答案B 三分之二的….都是女人. 当然缺的代词是指代前面worker 的代词,worker是人,所以要用whom23.You're the only person ______I've ever met ______could do it.A. who;/B./; whomC. whom;/D./; who1)连接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与the only固定搭配,可以省略。
1. 假定有一种债券的售价为953.10美元,三年到期,息票利率为8%,每年付息。
预计第2年和第3年内的利率依次为10%和12%,计算到期收益率与债券的实际复利率。
2. 假定投资者有一年的投资期限,想在三种债券间进行选择。
三种债券有相同的违约风险,都是10年到期。
第一种是零息债券,到期支付1000美元;第二种是息票率为8%,每年付80美元的债券;第三种债券息票率为10%,即每年支付100美元。
⑴如果这三种债券都有8%的到期收益率,那么它们的价格各应是多少?⑵如果投资者预期在下年年初时,它们的到期收益率为7%,则那时的价格又各为多少?3. 填表(以下这些是零息债券,票面额为1000美元)。
价格(美元)到期期限到期收益率(%)400 20 ⑴500 20 ⑵500 10 ⑶⑷10 10⑸10 8400 ⑹84. 以下什么情况时,国库券和B A A级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差距会变大?()A 利率降低B 经济不稳定C 信用下降D 以上均可5. 要使一种债券能提供给投资者的收益等价于购买时的到期收益率,则()A 该债券不得以高于其面值的价格提前赎回B 在债券的有效期内,所有偿债基金的款项必须立即及时地支付C 在债券持有直至到期期间,再投资利率等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D 以上均是6. 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是()A 当债券以折价方式卖出时,低于息票率;当以溢价方式卖出时,高于息票率B 所支付款项的现值等于债券价格的折现率C 现在的收益率加上平均年资本利得率D 以任何所得的利息支付都是以息票率再投资这一假定为基础的7. 某种债券到期收益率以APR表示是12%,但每季度等额付息一次,则其实际年到期收益率为()。
A 11.45%B 12.00%C 12.55%D 37.35%8. 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以折价方式卖出债券()。
A 债券息票率大于当期收益率,也大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B 债券息票率等于当期收益率,也等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C 债券息票率小于当期收益率,也小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D 债券息票率小于当期收益率,但大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9. 考虑一个五年期债券,息票率为1 0%,但现在的到期收益率为8%,如果利率保持不变,一年以后这种债券的价格会()。
5 1 轴练习题(三)5-1轴练习题(三)5-1轴心运动(三)班级姓名学号一、填空1,轴的结构除了考虑零件固定与支承以外,还需考虑到加工、装配等的工艺性要求。
2.在轴的加工工艺性中,需磨削的轴段,阶梯处应设有砂轮越程槽;需切制螺纹的轴段,应设有螺尾退刀槽;轴的长径比l/d大于4时,轴的两端应开设中心孔,以便于加工时用顶尖支承和保证轴段的同轴度。
3.在轴的结构中,加工工艺所需的常见结构元件是砂轮过行程槽、螺旋尾背槽和中心孔。
4.为了减少刀具种类和节省换刀时间,同一轴上的所有圆角半径、倒角尺寸和环形槽宽度应尽可能统一。
轴上不同轴段的健康槽应布置在轴的同一母线上,以便一次夹紧后用铣刀切割。
5.轴的轴端(指零件)通常采用圆螺母轴向固定的方法,可承受较大的轴向力。
圆螺母的大直径应小于(大于、小于或等于)安装件的孔径。
一般采用普通细螺纹,以减少对轴强度的影响。
6、为保证圆螺母的固定,常采用双圆螺母或圆螺母加止动垫圈方法来防松。
7.用轴端扣环、轴套、圆螺母轴向固定时,安装件的轮毂长度应大于安装件的轴段长度,使安装件端面靠近固定件就位。
8、轴常设计成阶梯形的目的有便于零件定位和便于装拆。
9.为了保证零件的扭矩传递,防止零件与轴向之间的相对旋转,轴上的旋转零件应沿圆周方向固定。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键联接和过盈配合,其中键联接形式应用最为广泛。
10、为了便于零件装拆,阶梯轴各段直径应从轴端分别向中间增大,轴端应出倒角。
11,为保证零件固定可靠,与轮毂相配合的轴段长度应比轮毂宽度略短,为便于加工,同一个轴上的键槽应在同一加工直线上。
12.在轴的结构设计中,增加轴的过渡圆角半径是为了减少应力集中。
13,在轴的结构设计中,为了减小应力集中,应尽可能减少阶梯的变化次数和变化幅度,且在阶梯过渡处,应采用尽可能大的过渡圆角。
二、判断问题(×)1,阶梯轴的截面尺寸变化处采用圆角过渡目的是为了便于加工。
(√) 2.如果同一轴上有多个键槽,则键槽应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宽度应一致,以便于加工。
形式逻辑练习题(三)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p∧q”与“r∨s”这两个逻辑形式,它们的()A.变项和逻辑常项都相同B.变项不同但是逻辑常项相同C.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D.变项和逻辑常项都不同2.在下列两概念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是()A.黑、白B.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C.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D.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3.在“有S不是P”中,S和P不可能有欧拉图()所示之关系。
4.在“有的S是P”这个特称肯定判断中,量项“有的”的逻辑含义是()的意思。
A.“一部分”B.“少数”C.“至少有一个”D.“大多数”5.如一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则这一判断必为假。
A.前件真,后件真B.前件假,后件假C.前件假,后件真D.前件真,后件假6.在三段论推理“所有P都是M,有的S不是M;所以,有的S不是P”中,()A.小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均周延B.小项在前提和结论均不周延C.大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均不周延D.中项在前提中周延两次7.“这场球赛,或者英国队胜,或者德国队胜,或者两队踢平。
德国队没有胜,英国队也没有胜,所以,两队踢平。
”该推理属于()A.联言推理B.选言推理C.假言推理D.二难推理8.以“如果要增强企业活力,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不进行体制改革”为前提,可推出的必然结论为()A.不要增强企业活力B.既要增强企业活力,又必须进行体制改革C.能增强企业活力D.或者要增强企业活力,或者必须进行体制改革9.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可用符号表示为()A.(p→q)∧p→qB.(p→q)∧┐q→┐pC.( p←q)∧┐q→┐pD.(p←q)∧┐p→┐q10.从个别性的前提得到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是()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C.类比推理D.必然性推理11.若“并非所有的花都是红的”这一断定为真,则下列为真的判断是()A.有的花是红的B.有的花不是红的C.并非有的花是红的D.并非有的花不是红的12.据卫星提供的最新气象资料表明,原先预报的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
综合练习(三)班级:学号:姓名:第十一章领导一、单项选择题1、领导的本质是(B )A.权力的运用B.被领导者和追随者的服从C.领导者的个人魅力D.领导者职位的高低2、领导与管理既具有密切的联系,又具有本质的区别,领导的重点是放在( B )。
A、把事做正确B、做正确的事C、正确地分析D、正确地执行3、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长权和影响权影响下属的领导者属于(A )A.民主式领导者B.集权式领导者C.魅力型领导者D.变革型领导者4、(B )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成正相关。
A.生产导向B.员工导向C.权力导向D.利益导向5、管理方格理论中,对生产的关心最低,对人员的关心最高,即(1,9)型对应的是哪种领导方式(B)。
A.任务型B.乡村俱乐部型C.中庸之道型D.贫乏型某人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这是(B)。
A.成就的需要B.依附的需要C.权力的需要D.安全的权力6、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低任务——低关系的领导方式是(C )A.推销型领导B.指导型领导C.授权型领导D.参与型领导7、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下属从不成熟趣于成熟,领导方式的变化顺序应该是:(A )A.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B.高工作高关系、高工作低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C.低工作低关系、高工作低关系、低工作高关系、高工作高关系D.低工作高关系、高工作低关系、低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8、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应该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而逐渐调整。
因此建立多年且员工队伍基本稳定的高科技企业的领导来说,其领导风格逐渐调整的方向应该是:(C )A.从参与型向说服型转变B.从参与型向命令型转变C.从说服型向授权型转变D.从命令型向说服型转变9、对(D )的需要随着领导层次的上升而增加。
A.技术技能B.人际关系技能C.沟通技能D. 综合技能10、如果一种领导风格容易造成领导和下属的对立情绪,满意度低,缺勤率高且人员流动大,则很可能是(B )A.低结构低关怀型B.高结构低关怀型C.低结构高关怀型D.高结构高关怀型11、根据情景领导理论,当下属处于第四阶段,即既有能力又愿意工作时,领导者应采取(D )A.指示型领导者B.推销型领导者C.参与型领导者D.授权型领导者二、多项选择题1、对领导的定义理解正确的有(ACD )A.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B.领导者必须位于一定的职位之上C.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D.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2、权力就是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ABD )A.个人的专长权B.个人影响权C.个人往高职位爬的能力D.管理岗位所赋予的管理制度权力3、从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CD )。
练习三
备课时间:2007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进行字词句练习。
2、练习用钢笔写好上下结构的几个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儿童诗。
4、口语交际——学会求救。
教学重点:
学用字词句、积累语言、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1、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2、遇到危险时有效自救或求救。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第一题和第二题。
课时目标:
完成练习学用字词句和练习三个钢笔字。
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⑴师:学了《蒲公英》一课,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靠风把自己的种子宝宝传播出去。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植物用有趣的方式传播着种子。
瞧——(出示图片:椰树,学生叫出名字)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就很特别,自己读读吧!
⑵学生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⑶指名读短文,然后集体交流: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什么。
⑷区分“漂流”与“漂浮”的意思差别。
⑸学生小组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新安家”的意思。
⑹齐读短文,边读边想象椰树种子旅行的情景。
2、学习第二部分。
三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刘雪芹 课时编号:032
三年级语文备课 主备人:刘雪芹 课时编号:032
⑴出示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植物?
⑵学生自由说它们靠什么来传播种子。
⑶自主连线,集体交流答案。
⑷拓展: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其它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学习第三部分。
⑴学生默读题目,弄清要求。
⑵练习口头表述。
(先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
⑶集体评议。
⑷根据大家的交流、评议,学生练习用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⑸反馈写的情况。
(指名读自己写的)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素、晃、荒”。
2、指明说三个字结构上的相似点。
(上下结构)
3、观察字形,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4、提示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学生描写三个字。
5、教师范写“素”和“荒”。
6、学生再次写字,体会字形要点。
7、说说类似字形的其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