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业2
- 格式:doc
- 大小:142.07 KB
- 文档页数:8
清明假期二三事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假期,倒是没怎么下雨,可发生的事儿,却让我印象深刻。
先说这第一件事,那就是去扫墓。
一家人拎着大包小包,浩浩荡荡地就往
墓地去。
一路上,大家都挺沉默,我心里却在嘀咕:这一年就来这么一回,祖
先们会不会怪我们来得少啊?到了墓地,清扫、摆供品、上香,一套流程下来,大人们表情严肃,我却偷偷观察着周围的墓碑,心想:这些长眠在此的人,生
前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扫完墓,第二件有趣的事来了——踏青。
郊外的空气那叫一个新鲜,绿草
如茵,野花遍地。
我像只撒欢的小狗,这儿跑跑,那儿跳跳。
看到一只蝴蝶,
我就追着跑;碰到一条小溪,非得去玩玩水。
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一件事,就是吃!清明时节,各种美食可不能少。
什么青团啦、馓子啦,我是来者不拒,吃得肚子滚圆。
尤其是那青团,软糯香甜,一口下去,满
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
这清明假期虽然短暂,但是这几件事却让我难以忘怀。
有对先人的缅怀,
有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还有那满足味蕾的美食,真是丰富多彩啊!。
作文是清明节2,板书《清明节那些事儿》篇一《扫墓奇遇记》清明节嘛,总是要去扫墓的。
今年的清明节,我跟着家里人去给爷爷扫墓。
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带上了各种祭扫的东西,像鲜花啊,水果啊,还有爷爷生前最喜欢喝的小酒。
到了墓地那儿,发现人是真多。
大家都一脸严肃,不过我心里却有点小兴奋,也不知道为啥。
我们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爷爷的墓碑。
就在我们开始打扫墓碑周围的时候,突然听到旁边传来一阵大喊。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个小孩不小心摔倒了,正趴在地上哭呢。
他妈妈一边把他拉起来,一边说:“你这孩子,跑啥跑,这地方能跑吗?”小孩哭着说:“妈妈,那边有个小蝴蝶,我想抓它。
”那模样真是又搞笑又让人觉得可爱。
我们继续忙活,我把鲜花小心地放在墓碑前,站在那儿看着爷爷的照片。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爷爷总给我买糖吃,每次看到我就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然后我就把给爷爷带的酒慢慢洒在墓前,这时候感觉爷爷好像就在旁边看着我们呢。
扫完墓后,我们往回走,经过一个小山坡的时候,我闻到了一股很香的味道,原来是山坡上的野花都开了。
各种颜色的小花,在风里摇摇摆摆,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
这清明节的扫墓之旅,既有怀念又有点小惊喜。
篇二《清明时节的美食》每到清明节啊,我就特别盼着吃特殊的清明美食。
清明果是一定要吃的。
我们家会做那种绿色的清明果。
今年清明前夕,我就看着老妈做。
老妈先把艾草洗得干干净净的,那艾草的味道可清香了。
然后她就把艾草放到锅里煮,煮着煮着整个厨房都是那股味儿了。
老妈在煮艾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馅料。
她弄的是豆沙馅的,先把红豆泡好,再放到锅里煮烂,然后用勺子不停地压,压成细腻的豆沙,又加了点糖进去,那香味,我在房间都能闻到。
艾草煮好后,捞出来沥干水分,再和糯米粉混在一起揉。
老妈的手不停地揉着面团,那面团在她手里就像听话的小娃娃。
等面团弄好后,就开始包清明果了。
老妈揪下一小团面,用手捏成一个小窝窝的样子,把豆沙馅放进去,然后再捏起来,揉成一个小团子。
我看的手痒痒,也想包。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清明假期二三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清明假期二三事作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正是这早春的细雨,用清脆而婉转的声音,带给中原大地无限的乡愁。
这一天,拥挤的人,车,如春雨般“流”在大街上,只为回老家,为已逝去的亲人哀悼。
十二岁我还不忘,五六岁时去母亲老家扫墓的情形。
穿越翠竹挺拔,薄雾朦胧的树林,一片墓碑显现在我眼前。
星落棋布的灰色岩石,几朵孤单的野花,为这墓园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母亲找到地方,只见铅灰色的墓碑上赫然写着:“X祖母”。
碑的一旁,躺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正是母亲的祖母。
她面不成形,层层皱纹爬满了她的脸庞。
她的头上,手上,眼眶上,处处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母亲凝视着她,蹲了下来,当即潸然泪下。
大家都沉默了……那天夜晚,在深悠的竹林里,母亲向我讲述了她的祖母。
我的祖父早就去世了。
你的外公外婆当时很忙碌,无暇管我,于是我的祖母担起了养育五个小孩的责任。
当时,她早晚奔波,天天透支着自己的身体。
“有一次,她去河中洗衣服。
那时正值大寒,河水让人感到刺骨地寒冷。
祖母的手伸出的一瞬间,我看见,她的手上,竟布满了冻疮。
洗完后,又得去烧饭……握着锅铲,她一定疼痛难忍。
“她知道我爱吃韭菜炒田鸡,几乎每天都想着要去买一些。
田鸡三四块一斤,而当时收入也不过两百。
尽管如此只要有,她一定会用心地为我做。
“她对我的挚爱,一直持续到她去世前。
一年,她得了脑萎缩,糊涂得不可理喻,连家里人名字都叫不出来。
可她唯一记得的,就是我喜欢吃的菜。
她仍然恪守自己的原则——只要有,就用心地为我炒,做……我现在想来,仍然极为惊讶——那个丑陋的老人,竟如此伟大。
不仅是她,每个人都会糊涂。
但爱,是永远不会糊涂的。
之后,每逢细细春雨,每逢清明时节,那段深刻的记忆,便会浮现出来……清明假期二三事作文2清明节。
高二年级“清明节”社会实践作业
【作业1】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并与家长一起讨论,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并写出一篇关于清明节风俗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要求:按照实践报告的格式,写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拒绝从网上下载或抄袭。
【作业2】学英雄,知荣辱,树新风。
请同学们为走进你记忆中的“家乡的英雄人物”建一份档案。
郓城英雄人物档案
【附:】清明书声,推荐篇目:
周作人《背景的春天》;梁遇春《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雨》;
老舍《大明湖之春》;罗兰《为了这个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
【备注:作业1(书面上交)和作业2(填写完成上面表格)任选一个,周日返校后,先在班级进行评比,然后各班推荐5份最优秀习作上交级部,由级部进行社会实践作业展评。
】。
仙居县第一小学二年级清明节创意作业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节上坟祭扫先人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时节春光最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因此,清明节更是一个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同学们,让我们感悟清明、走进清明,更好地去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自己打下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请在节日期间完成下列作业内容(至少选择2项,请各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小小研究员
①背背二十四节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大小寒。
③了解过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清明节吃的食物以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④了解清明节有哪些活动。
2.快乐阅读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快乐小当家
跟家长一起动手做一做青团,感受劳动的快乐,感受清明的习俗。
并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来。
仙居第一小学教务处
2016年4月。
二年级的清明作业做作文该怎么写4篇二年级的清明作业做作文该怎么写篇1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我的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去老家扫墓。
因为在我的老家很重视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已逝亲人的日子,也是我们必须回老家的日子。
我们坐着大巴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欣赏着迎途的景色,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高速公路两旁被春色弥漫着,嫩绿的麦田成了一望无际的麦海。
黄灿灿的油菜花地成了美丽的油菜花海,真是美不胜收!老家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
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
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
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
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爷爷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爷爷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也密切了我和表哥表姐的亲情。
二年级的清明作业做作文该怎么写篇2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前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组织了一次以“清明时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参与此次活动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二、活动背景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扫墓、踏青、放风筝、插柳等。
为了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我校组织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过程1.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在活动开始前,班主任给我们讲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清明节起源于周代的寒食节,后逐渐演变为清明节。
清明节期间,人们要祭祖扫墓,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踏青、放风筝、插柳等习俗则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发。
2. 扫墓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学校附近的墓地。
在墓前,我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
同学们手持鲜花,向亲人表达哀思。
在祭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先辈们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3. 踏青活动祭扫结束后,我们来到了附近的公园,开始了踏青活动。
公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同学们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在踏青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寻找春天”的游戏,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4. 采访当地居民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我们采访了当地居民。
他们热情地给我们讲述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民间故事,让我们对清明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制作手抄报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到学校,制作了关于清明节的手抄报。
通过查阅资料、绘画、书写,我们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手抄报中,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活动感悟通过此次清明节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第1篇一、活动背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组织开展了以“缅怀先烈,传承文化”为主题的清明节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节日,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4月3日活动地点:XX市烈士陵园四、活动内容1. 参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在活动当天,学生们身着校服,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XX市烈士陵园。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等场所,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到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
2. 开展祭扫活动,传承文化在烈士陵园内,学生们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
他们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
在祭扫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习了清明节的习俗,了解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3. 团队协作游戏,增强团队精神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校组织了团队协作游戏。
游戏分为多个环节,如接力跑、拔河、跳绳等。
学生们在游戏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充分展现了团队精神。
4. 采访社区居民,了解民俗文化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分组走访了社区居民,了解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他们向居民请教了如何制作青团、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品,了解了清明节的美食文化。
五、活动总结1.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清明节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还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中,学生们还学会了团队合作,提高了实践能力。
2. 活动感悟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烈士陵园,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
清明二三事作文1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一次扫墓时。
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我和父母,姑姑陪同爷爷驱车千里之外,回到我从未踏足的老家祭奠先祖。
沿着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我们一路南下,终于在落日时分赶到了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安徽省舒城——一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小县城。
车窗外崎岖的山路、潺潺的溪水、金灿灿的油菜花、在夕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我暂时忘却了十几个小时旅程的枯燥和疲惫。
突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惊醒了正在美景中徜徉陶醉的我,原来已到了老家的村口。
清凉的晚风中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站在一棵粗状的老槐树下,正在那里翘首以待。
当爷爷打开车门的一霎那,只见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和一个佝偻着背的老爷爷急切地迎了上来,紧紧地拉着爷爷的手,无声地抽泣着,说着一些我难以听懂的家乡方言。
站在旁边的妈妈和姑姑也红肿着双眼与年龄相仿的叔叔阿姨们说着家长里短。
几个曾经见过我的叔叔,走过来拉着我的手夸我又长高了呢。
终于回老家了,兴奋了一夜的我难以入眠。
第二天晨光初露时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到外面打量着这个让我魂牵梦引的小山村。
家乡的山不高,但十分有活力,苍劲的古松、挺拔的翠竹、青绿的庄稼处处露着生机勃勃,尤其是那半山腰地里的油菜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吸引着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舞去。
上山扫墓之前,我和爸爸、五爷爷采购了很多的祭品。
爷爷也不顾年迈多病的身体,坚持与我们一道前去祭奠先祖。
不高的山岭上随处可见祭奠先人的人群,墓地上到处都是彩纸飘飘,冥币的残屑还随风飞舞,还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时而传过来。
我们家族几十人在太爷爷、太奶奶的“房前”除草、培土、挂彩纸、烧元宝、放鞭炮、行三跪九拜大礼。
婶子和堂姐们难以抑制的啼哭给本已肃穆的气氛中平添了一丝伤感。
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冥钱飞起白蝴蝶,人生啼哭似杜鸟”的诗句来。
忙碌了一天的亲人们在落日的余晖下三三两两的回到五爷爷家,大伙儿围绕着我们这几个远方的来客家长里短的'相互闲聊着。
热闹的晚餐上,几个已熟知的堂哥堂姐和我一起穿梭在其它桌前给长辈们敬酒并祝福他们,欢乐的场面让这个淡黑的小山庄犹如过年一般。
清明作业1、从整体史观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世界近代史上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东西方的借鉴学习C.正常的文化交流D.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B.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凸显了企业家的重要作用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3、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A.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B.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C.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5、“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蹱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是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弯的过程。
”这一评价(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6、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7、马克思认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掠夺A.给亚、非、拉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B.有利于落后地区旧制度的瓦解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8、《世界历史资料选》:“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
……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
”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9、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下列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10、马克思认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掠夺A.给亚非拉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B.有利于落后地区旧制度的瓦解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1、“三角贸易”是15到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的一个重要方式。
读右侧《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航程B贩运的主要是()A.枪支和工艺品 B.香料和布匹 C.黑人奴隶 D.黄金和白银12、17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
当时,英国发动三次英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夺取海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B.将北美洲和大洋洲纳入世界市场C.推动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D.保护跨越大西洋的黑人奴隶贸易13、《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A.资本输出 B.武力威逼 c.人口流动 D.商品输出14、读下图所示的经济结构图,指出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B.图二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图三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5、“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本发展,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
为论证此观点,你可以选择的论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②“电气时代”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③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16、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无穷机遇。
……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②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③打击了千百万群众对理性王国的憧憬④加剧了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7、某欧美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 英国有钱人以乘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B. 瓦特给远方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C. 泰晤士河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D. 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18、 1884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日本、印度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致华商连年折阅。
……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
”这说明A.中国开始出现以出口为目的的商品性农业B.商品经济开始延伸到农村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中国农业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计量史学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
读1865~1905年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时间进口数(单位:两)出口数(单位:两)平衡55,715,458 54,103,274 -1,614,184 1865年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 1875年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85年171,68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895年447,503,943 377,338,166 -94,165,777 1905年分析表中的数据,结合史实,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的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C.近代工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0、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中国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1、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词宣称:“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
接受批评”。
从广告词中能够直接获得的信息是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轮船招商局资金非常雄厚④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2、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下列对该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守旧是指洋务运动不愿引进西方先进科技②创新是指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③守旧是对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而言的④创新是指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3、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24、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为茂新面粉厂。
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5年创建申新纺织厂。
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
从中可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有( )①“一战”期间发展迅速②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③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25、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26、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纺织业、采矿业是当时最大的两大工业②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④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27、发昌机器厂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了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
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
1876年制造第一艘小火轮。
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
这说明该企业()A.是1866年出现的机器工厂 B.具有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的特点C.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洗礼 D.已经脱离了封建经济的束缚28、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2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30、下图中所示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840~1956年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曲线图A.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D.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31、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