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0古诗两首-石灰吟 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5.58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课题: 古诗两首总课时:2课时本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 陈梅宝授课人:陈梅宝授课时间: 月日教学目标知识: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能力: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情意: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对策:借助字典、工具书等途径理解诗句中的词语,感受古诗的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准备图片(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
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修改;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
这一类的诗共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修改:音带学生认真读好诗句,读准生字(焚)前鼻音,指名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
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人间:人世间。
(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
修改:理解诗句的意思: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后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20 古诗两首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学习《石灰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3.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资源教材开发: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诗情景以及意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把诗句变成具体的形象,入境悟情,反复诵读,积累内化,想象诗意,体会诗情。
相关材料:1.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
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
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2.《石灰的自述》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
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
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
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
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ﻭﻪ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ﻪﻭﻭ教养目标ﻭﻪﻭﻭ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者的思想感情。
ﻭ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ﻭﻪﻭﻪ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ﻭﻭ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ﻭﻪﻭ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ﻭﻭ重难点ﻪ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ﻭ课前准备ﻪ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ﻭﻭ课时:ﻪﻭ三课时ﻭﻪﻭﻪ教学过程:ﻪﻭﻪ第一课时:ﻭﻭ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ﻭﻪﻪ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ﻭﻪ检查预习。
ﻭﻪﻭ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ﻭﻭﻪﻭ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ﻪﻭ展示预习资料。
ﻪ(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ﻭ(2)、其他的诗。
ﻭ讲读《墨梅》ﻭﻭ听配乐课文朗读。
ﻪﻪﻭ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ﻭ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ﻪ(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ﻭﻪﻭ(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ﻪﻭ(3)、清气是什么?ﻪﻭ(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ﻭﻭﻪ指导朗读ﻭﻭﻪ(1)、学生自练。
ﻪﻭﻭﻪ(2)、教师指导练习。
ﻭﻭ(3)、当堂背诵。
ﻪﻪﻭ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ﻭﻪﻭﻪ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ﻭﻭ第二课时:ﻭ的人。
ﻭﻭﻪﻭ背诵《墨梅》。
ﻭ课前复习。
ﻭ背诵《墨梅》。
ﻭﻪﻪ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ﻭﻭ回忆方法。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时重、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等方法,感悟诗句蕴涵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赛背爱国诗句,导入新课1、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相信大家都看了,节目中从主持人、评论嘉宾到各参赛选手一个个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表现是否让你看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呢?有没有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上课之前,大家愿意来和老师赛一赛诗吗?今天,咱们就以“爱国”为主题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2、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爱国诗,真了不起!说起爱国诗,老师最喜欢这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谁写的?对,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那这种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令人钦佩!而在明朝也有一位大英雄特别崇拜文天祥,他,便是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的于谦。
(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于谦的诗——《石灰吟》二、初读古诗1、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之意。
从题目,我们知道,于谦所赞颂的事物是——石灰。
很早以前人们常用石灰来“粉刷墙壁”。
这平凡的石灰有何特别之处,让于谦情有独钟,为它作诗一首呢?2、请大家正确、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于谦是如何吟诵石灰的。
(学生自读练习)3、谁来读一读这首诗?(1)你读得字正腔圆,发音标准;(2)声音洪亮有气势。
4、集体齐读。
石灰吟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
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一、导入1、出示清郑燮(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自读此诗,引导发现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出示《题菊花》,与《竹石》比较,找出相同点。
二、疏通课文1、出示两首诗,按自读要求自学: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2、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愿意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指名边读边评议,力争达到自读要求,适当时师可范读。
)三、明诗题指名说说对“吟”的理解,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吟”:吟诵石灰吟:吟诵石灰四、解诗意1、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
2、提出不理解,师生交流解决。
2、交流对整首诗的理解。
五、悟诗情,知诗人1、齐读《石灰吟》:2、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交流于谦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爱民忠国的于谦竟被佞臣所害!人虽去,声音犹在耳畔。
齐读全诗。
)4、补充于谦拒收礼物的故事快速浏览。
师:在我国文化长廊中,有一个成语就是因于谦而产生、传扬----两袖清风。
于谦(完成板书:一生清白,至死不渝)5、迁移训练:现在你读懂了这些词的双关语了吗?千锤万击、粉身碎骨: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清白: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
六、诵读积累(师: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于谦人生的追求。
他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指名背、齐背。
七、读写结合1、这首诗写了石灰煅烧的过程,如果赋予石灰以生命的话,想象石灰石由石成灰要经历怎样的痛苦,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先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构思一下,再动笔写下来。
石灰吟【教材分析】《石灰吟》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人以石灰自比,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来表现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进而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
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通篇贯注作者磊落刚直的英雄正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作者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石灰吟》这首诗正是诗人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古诗中词、句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解读、品读、诵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清白留人间”的气节。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诗歌的解读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这首诗歌通过反复朗读和简单解释,语言层面的理解基本不存在问题。
在意象层面,要为学生提供充要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石灰及其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理解“清白”及“千锤万击”,感受石灰的品格。
在意蕴层面,应该补充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以“人”与“物”的一致性为突破口,揭示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激趣1.欣赏(多媒体播放影视课文朗诵《石灰吟》。
)师激情朗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多么慷慨激昂的誓言。
谁有这样的铮铮铁骨?!2.展示(投影展示于谦的几幅画像)师:这就是于谦,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他的诗作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同学们,他能和民族英雄岳飞并称,可见其历史地位。
3.过渡师:“歌咏言,诗言志”。
石灰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学会生字“焚”。
理解诗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于谦。
3.了解古诗在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
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
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
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2.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学习板块一:读古诗,明诗意一、出示学习指导:1.大声朗读古诗两遍,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2.思考诗句的意思,自己先练说;组内交流,组长先说,组员后说。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画出关键字词。
二、学生展开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指导。
三、交流检测1.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处理是否合适。
2.出示并齐读。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请2个小组的4号说说古诗的意思并比一比谁说得好。
师给予纠正或适当评价。
4.体会石灰精神:预设:(1)千锤万凿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在这个词中,“千”和“万”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千一万,而是形容很多。
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谁来说几个?千()万()(2)烈火焚烧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
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3)粉骨碎身: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将“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比较。
20.古诗两首石灰吟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1.谁来把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目、朝代、作者写黑板上?2.“吟”字不能多一点,知道吟字的意思吗?“吟”,吟诵之意,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带着喜爱赞美之意,也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
齐读题目3.“谦”字注意右边的部分,于谦,明朝人,一位流芳百世的人,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4.来看古诗(完整出示)二、理解古诗1.读通诗句(1)预习时你读过几遍?指读,其余认真听,注意纠正读音。
(2)齐读。
2.理解诗意(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2)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千锤万击:千万是真的千万次的敲打和撞击吗?那这叫——虚指,形容次数多,也表示石灰经历的磨难多。
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若等闲:等闲什么意思?平常事;若,好像。
连起来怎么说?这叫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温故知新。
粉骨碎身:就是粉身碎骨,只是换了样,意思一样的。
(3)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说一遍给自己听。
(4)这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但又轰轰烈烈,齐读。
三、走进石灰1.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
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2.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3.听了石灰的自述,再读一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来说一说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
4.所有的这一切,石灰都没有害怕,它这么做是为了——要留清白(我们把清白这个词语圈出来)你认为这清白仅仅是洁白的石灰吗?——是石灰的精神,什么精神?5.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四、走近于谦1.读到这儿,你认为于谦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在于谦眼中,石灰就是自己,他也和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那于谦留在人间的清白又是什么呢?联系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2.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谁来把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目、朝代、作者写黑板上?
2.“吟”字不能多一点,知道吟字的意思吗?“吟”,吟诵之意,石灰吟的意思就是——
吟带着喜爱赞美之意,也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
齐读题目3.“谦”字注意右边的部分,于谦,明朝人,一位流芳百世的人,我们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4.来看古诗(完整出示)
二、理解古诗
1.读通诗句
(1)预习时你读过几遍?指读,其余认真听,注意纠正读音。
(2)齐读。
2.理解诗意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2)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千锤万击:千万是真的千万次的敲打和撞击吗?那这叫——虚指,形容次数多,也表示石灰经历的磨难多。
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若等闲:等闲什么意思?平常事;若,好像。
连起来怎么说?这叫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温故知新。
粉骨碎身:就是粉身碎骨,只是换了样,意思一样的。
(3)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说一遍给自己听。
(4)这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但又轰轰烈烈,齐读。
三、走进石灰
1.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
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
2.出示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3.听了石灰的自述,再读一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来说一说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
4.所有的这一切,石灰都没有害怕,它这么做是为了——要留清白(我们把清白这个词语圈出来)你认为这清白仅仅是洁白的石灰吗?——是石灰的精神,什么精神?
5.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吟诵道……(诵读全诗)
四、走近于谦
1.读到这儿,你认为于谦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在于谦眼中,石灰就是自己,他也和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那于谦留在人间的清白又是什么呢?联系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能找到答案。
2.交流讨论于谦的清白,你是从哪个资料中读到的?五、托物言志
1.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
”年少的于谦写下《石灰吟》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更是想借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作“托物言志”
2.你还知道这样的托物言志诗吗?《竹石》《青松》《墨梅》
3.在托物言志的诗中,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是借生活中的普通之物来表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呢?不直接说出来,准备借什么事物来表达呢?我一听就知道你的理想就是——如果写成诗或文章,题目可以是——
4.在于谦的诗作中,还有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咏煤炭》,大家借助注释读读,看于谦的托煤炭言了什么志?
六、总结升华
1.于谦的一生就如石灰、煤炭一样历经磨难,直到粉骨
碎身。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临刑前的于谦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向世人诉说(音乐起,诵读全诗)
2.于谦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石灰的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与日月同辉,后人如此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
3.这是杭州的于谦墓,我想在这墓碑上,没有比《石灰吟》更能诠释于谦的一生了,拿出笔,请你用心地默写这首石灰吟吧!(留流)
七、课外拓展
大家看《明朝那些事》,你会读到课堂中于谦的故事,当然还会读到其他值得我们称颂怀念的人物。
板书设计: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留清白
粉骨碎身
于谦生平资料
【资料一】于谦追星
于谦小时候在学堂上学,老师摇头晃到地拿着戒尺领读《论语》,发现于谦偷偷把手伸到课桌底下乱鼓捣。
“站起来。
”老师厉喝道。
于谦一看形势不对,一个激灵便站了起来。
“你手里拿得什么?”
“画。
”
“画的谁?”
“文天祥。
”
“你不上课,看他干什么?”
“我以后一定要做他那样的人。
”
老师得知真相后,不怒反喜,大赞于谦是个有理想的人才。
后来,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了于谦的座右铭。
【资料二】两袖清风
于谦当地方官时,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有一个名为王振的宦官专权,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珠宝,只有于谦,他总是空手前去,什么东西也不带,他的同僚都劝他说:“你不向王振献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你也应该多多少少带一点家乡的特产给他吧,多少也要给他送点人情啊。
”于谦潇洒地一笑,然后甩了甩他的袖子,幽默地说道:“我这人只有清风,我去做官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不是为了讨好某一个人的,只要我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做一个清廉的好官,认真做事情,为什么要担心别人的看法呢?”
这也是“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的来历。
【资料三】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明军主力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
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放弃北京南迁。
于谦等坚决反对,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率京师群众,并亲自督战五昼夜,击退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资料四】于谦之死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败退出长城,也放回了英宗。
景泰把这位“太上皇”安置在南宫“颐养天年”。
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而太子这时已经早逝,皇位继承权发生了问题。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结了起来,发动政变,并捏造了于谦的“谋逆罪”,将于谦逮捕入狱,最终处以斩决。
抄查于谦私宅时,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室仅遮风雨,除了书籍之外,家无余资。
成化二年明宪宗为于谦平反昭雪,将他的故宅改为“忠节祠”。
思考:于谦留在人间的“清白”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资料中悟到的?
【石灰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普通石头一样,被工人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再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然后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粉身碎骨,变成
熟石灰,模样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洁白的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拓展链接】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1.混沌:指世界还没有开辟以前的状态。
这里指大地。
2.乌金:指煤炭。
3.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
4.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5.爝火燃回一句: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象春回大地一般。
爝火:小火;浩浩:广大。
6.洪炉照破一句: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
7.鼎彝:烹饪工具。
鼎:炊具;彝:酒器。
8.元:依赖。
9.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10.铁石一句:古人以为铁石蕴藏在地下可以变成煤炭。
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类。
此句和上面一句还有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并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
11.苍生:老百姓。
【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