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 《二氧化硫制备及性质的一体化微型实验》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6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一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性质实验.二、实验器材:主要仪器:塑料密封盒,注射器,输液器,面包泥,井穴板,培养皿,U形管,酒精灯,试管及试管夹主要药品:Na2SO3固体,浓硫酸,Na2S溶液,石蕊试液,KMnO4溶液, 溴水溶液, 品红溶液三、实验创新和改进要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有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演示实验都是试管实验,且不能全面反映二氧化硫的性质,同时实验过程污染性较大,所以为了避免污染,同时使同学们对二氧化硫性质能深刻理解并培养实验的创新能力,本堂实验课,通过三阶段创新实验,利用食品包装密封盒制造密闭环境,并用注射器和输液器改装装置结合完成液体和气体的加入与抽出,最终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四、实验原理:1、二氧化硫的制备实验室通常用无水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Na2SO3+H2SO4= Na2SO4+SO2+H2O。
2、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后,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与品红溶液中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的物质,放置一段时间或加热后,二氧化硫重新逸出,无色溶液重新变为红色。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与具有氧化性的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由+4价变为+6价。
2KMnO4+ 5SO2+ 2H2O =K2SO4+2MnSO4+2H2SO4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是+4,这决定了二氧化硫不仅具有还原性,同时还具有氧化性,它既可以跟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反应,也可以跟强还原剂硫化钠反应。
Na2S + SO2+ H2O = H2S +Na2SO3 2H2S+ SO2 = 3S + 2H2O五、实验教学目标:1.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是学生对之前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知识以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通过对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的分析,预测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辨析的微观叹息的能力。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危害。
本节知识与前一课时的《硫》、后面的《硫酸》可形成一个完整的以硫的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并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②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自主实验,激发学习兴趣;②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环保责任感;③培养认识事物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三、学情分析①知识储备: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
本节许多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③实验能力:并且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尝试过探究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实验思维不够严谨,缺乏对于探究实验的整体规划能力。
②心理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O2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习SO2性质的方法五、教法和学法1. 教法选取: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验能力及心理特点,选取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探究模式,通过“问题,探究,查阅,交流与实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法。
《二氧化硫的制备及性质微型化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氮氧化物二、实验器材自制实验教具:医用一次性带针头的注射器、一次性输液管若干个、医用干净玻璃瓶若干实验器材:小药匙、铁架台、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止水夹实验药品:浓硫酸、亚硫酸钠粉末、紫色石蕊溶液、品红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硫化钠溶液、润湿的PH 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本节课的主要实验器材都来源于生活中,实验装置简约化,并且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利于本节微型化实验课程的开展。
实验创新点如下:1、输液管可以随时控制反应速率,更能充分的利用实验药品,且药品使用量少,二氧化硫产生量少,且用碱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
2、该实验能够在制取二氧化硫的同时,检验其酸性、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3、整个实验现象明显,课堂效率极高,既无污染、又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实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4、本实验运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和学生一起探究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5、此改进装置可用于制取氯气、氯化氢、二氧化氮、硫化氢等,也可检验出各种气体的性质。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在实验改进的过程中本着“绿色化学”的理念,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节约能源、一器多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多次改进最终确定了实验装置。
以往二氧化硫的演示实验装置连接复杂,浪费药品,耗时长,不利于课堂演示。
并且二氧化硫的密闭性差,吸收不充分,影响师生健康。
特别是课堂上对装置的介绍、组装占用了很多的时间,使得教师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分析不充分不透彻,无法真正达到实验探究的效果。
我改进的装置微型一体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尾气吸收充分,非常适合课堂实验演示。
通过二氧化硫与各试剂的反应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硫的性质: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还原性(使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消失)氧化性(和硫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黄色的硫单质)。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二、实验器材1、演示实验:双联鼓气球、三颈烧瓶、恒压漏斗、洗气瓶、漏斗、烧杯、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图1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2、学生实验:教师创新装置——变色球图2 二氧化硫漂白性变色球3、学生实验:学生创新装置——三角管、注射器、导管、气球、乳胶管图3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三、实验改进要点使用以前的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串联装置(见下图),发现二氧化硫气流不能顺畅通过四个洗气瓶,从而导致漏气而污染环境;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此尾气处理可能会产生倒吸现象;另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硫不好处理,不利于后续清理工作。
图4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1、演示实验气体发生装置改用三颈烧瓶和恒压滴液漏斗,加一个双联鼓气球既方便检验装置气密性又方便处理实验后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硫。
尾气处理改用倒置漏斗。
常规标准化学实验仪器串联组装,易得,气体通过溶液产生连续气泡,现象明显,易观察,视角直观体验强烈,适合课堂教学演示;且通过观察实验基本认识化学常用仪器及基本使用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很有效。
2、学生实验自制二氧化硫变色球,内装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将溶液分到两球,加热其中一球,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可被另一球中的溶液吸收,水蒸气可被冷凝,安全有效。
变色球可实现二氧化硫漂白、恢复的反复实验,循环、对比性强。
3、学生创新实验学生课外对实验仪器进行了创新,自制三角管,简单、方便,具备支撑功能,易操作,可加热,实验药品用量小,经济、安全、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四、实验原理Na2SO3+H2SO4=Na2SO4+SO2↑+H2OSO2+H2O ⇌H2SO3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SO2与品红溶液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使品红褪色,加热可恢复红色SO2 + 2S2- + 2H2O= 3S + 4OH-5SO2+2H2O+2MnO4- = 5SO42-+2Mn2++4H+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SO2的性质,了解其用途以及SO2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及其依据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必修1课本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安排课时为15分钟。
本节课所要接触到的非金属硫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接触的又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学生可以联系前面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比运用到硫及其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上。
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上节课的实验基础上的,上节课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到实验室做了二氧化硫溶于水以及其使品红褪色的实验,并让同学们课后与小组同学进行共同探讨,得出小组讨论结果。
本节课采用“实验回顾—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实验结果”的总体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上一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步回顾讨论,师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回顾共同探讨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本节课探讨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其漂白性。
因此本节课为后面下一节课二氧化硫其他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以及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目标中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然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员协作精神;让学生课后做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SO2的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通过本节的知识,可以和第一节的硫的知识联系,同时还可以与硫酸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整章知识系统化。
二氧化硫也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可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认识。
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必修1》的最后一章,是在学生具备了如钠、镁、铝、铁、铜、硅、氯、溴、碘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的后继学习,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必修2》及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能表示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知道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有关的防治办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②回顾、整理初中化学中有关SO2的知识,并通过实验和问题探究进一步深入和全面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二、学情分析:1、在初中教材中学生先后认识了SO2的绝大部分物理性质和部分化学性质,知道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一些防治方法,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零散分布或不够系统和深入。
高中阶段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2、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氧化硫制备及性质的一体化微型实验》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制备及性质的一体化微型实验》说课稿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王伟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的王伟。
今天我实验说课的题目《二氧化硫制备及性质的一体化微型实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4章实验【4-7 】“二氧化硫溶于水”的方法进行实验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图1 二氧化硫溶于水1.需要课前制备二氧化硫收集并保存于试管中,制取过程中试剂用量大,二氧化硫易逸散,以致课堂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不能使品红褪色。
2. 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教室环境,危害师生身体健康。
3. 教材实验只验证了二氧化硫水溶液的漂白性,酸性;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并没有涉及,而这些性质又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掌握。
针对上述实验存在的三个问题,有学生提出能否对上述实验进行改进我当即对学生的这种想法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积极设计,勇于探究。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具备氧化还原反应、典型非金属——氯气的相关图2 第一代实验装置设计图(2)学生动手实验:按照上述实验装置连接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图 3 滴加硫酸溶液前后对比(3)实验结果学生欣喜观察到了、紫色石蕊试纸变红、Na2S试纸上有淡黄色固体产生、酸性高锰酸钾试纸褪色、品红试纸褪色、因此,学生根据现象得出二氧化硫具有酸性、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
(4)产生问题1. 该实验无法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不稳定、可逆等特点。
2. 滤纸上吸附的硫化钠的量有限导致二氧化硫与硫化钠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明显。
此时学生的思维陷入了困境,我鼓励学生说:“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别人的成果。
2.装置的优化阶段(1)文献检索吴霞,杨晓东等人仅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可逆过程检验进行了改进,但不能实现装置的一体化。
高二年级化学说课稿《二氧化硫》说课稿学习没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奋斗了,人生才不会那么枯燥无味。
__()为了帮助各位高中学生,整理了高二年级化学说课稿一文: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
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二)《课标》规定《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二氧化硫》说课稿《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秦飞,来自湖南师大附中。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下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及其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积累知识。
我们对课标进行研究及对多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本节内容应该突显二氧化硫的性质的学习。
因此我们将二氧化硫的学习作为本节的第一课时。
而将硫及三氧化硫的学习放到了下一课时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测物质性质,并设计实验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验证。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通过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价态分析,推测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求实创新的精神结合。
2、通过动手实验,使其体会理论上的理解和亲手实验的不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3、通过图片介绍国内外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对学生进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重点1:与水反应重点2:氧化性和还原性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板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类别的思想,氧化还原思想等学科思想。
与水反应可以建立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类别思想,而氧化性还原性的学习则可巩固氧化还原思想。
图1 二氧化硫溶于水
从能力角度来看: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过渡】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为了落实国家对中小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创新素养,我确定了本实验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能力,规范学科实验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硫的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微型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和设计。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装置的创新改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四、教法学法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方法,由学生提出问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确定本实验装置的改进方向为“一体化、绿色化、微型化、多置归一”,学生给出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试验后交流、评价、然后实验设计的进行再优化,最后推广应用,总结并反思提高。
五、实验过程
1.装置改进阶段
(1)设计方案
根据改进的思路是否还有别于教材的方法来做该实验呢?学生给出了一些设计方案,讨论之后,我们选取其中一个来实施。
在这里我们分别将带有品红试纸、Na2S试纸、酸性高锰酸钾试纸、紫色石蕊试纸的粘在滴管上。
2 第一代实验装置设计图
按照上述实验装置连接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图3 滴加硫酸溶液前后对比
图4 第二代实验装置设计图
)学生动手实验:按照如图4所示装置图连接实验装置、加入反应试剂(依次为紫色石蕊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硫化钠溶液、品红溶液)
图5 滴加硫酸溶液前后现象对比
图6 酒精灯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前后现象对比3.装置的推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