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3.声源:振动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的实质:声本身就是一种波,即声波。
三.声音的速度1.定义:声每秒钟传播的距离。
2.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3.V固>V液>V气15度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为340m/s。
四.回声1.产生: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从而产生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时间差0.5s以上、距离差17m以上。
3.回声与原声小于0.1s,声波重置,使原声更强。
4.回声可以测距离,s=v∗t∗(1/2)五.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差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六.人耳构造1.人感知声音:(1)耳朵听:声源振动-鼓膜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2)骨传导:声音-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传声效果好)2.耳聋:神经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助听器(放大声音)3.效应:能确定声源的位置。
2.2声音的特性一.声音的三大特性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3)影响因素:频率越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小,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声:20Hz~20000Hz—>声音低于20Hz—>次声波—>自然灾害高于20000Hz—>超声波—>B超或声呐(5)振动一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听到2.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2)影响因素: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距声源的远近。
(3)振幅: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3.音色(音品)—>区别声源(1)定义: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二.三种乐器1.打击乐器:鼓、锣———(皮振动)。
(1)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2)鼓皮绷得越松,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3)击鼓力度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它通过振动的方式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物理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和特性。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就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从而传播声波,产生声音。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
1. 声源振动最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是物体的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木棍时,木棍会发生振动,振动会传播到周围空气中,形成声波,最终我们就能听到敲击的声音。
2. 声带振动人类的声音是通过喉部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经过声带时,声带会振动,产生声波。
通过舌头、嘴巴的调节,声波经过共鸣腔体的放大和变化,形成不同的语音和音调。
3. 电信号转化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声音的产生也可以通过电信号转化实现。
例如,音响和手机等设备中的扬声器,是通过电信号的转化使扬声器内的薄膜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
声音是通过媒质的振动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声音在媒质中传播的形式。
它是由一系列的纵波构成,通过振动的形式在媒质中传递能量。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波,但在真空中声波无法传播。
2.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媒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
其次是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此外,声速还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声速越快。
3. 声音的衰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衰减。
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向周围空间传递能量,导致声音的强度逐渐减小。
另外,媒质的吸收和散射也会对声音的衰减产生影响。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有趣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和多普勒效应等。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 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 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
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
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
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
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三、声速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1]、一般情况,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固>v液>v气。
[2]、在15℃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3]、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2、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2]、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1]、人听到声音的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典型例题】类型一、声音的产生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并通过媒介传播。
本文将探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特性。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当物体发生振动时,其分子之间会相互碰撞,从而传递能量,使周围空气分子也发生振动。
这些振荡的空气分子以一定的频率和幅度传播,形成了声音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一个媒介,通常是空气、液体或固体。
下面将分别讨论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方式。
1.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当发生声音的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分别向前和向后作往复运动,形成纵波。
这种纵波的传播方式被称为压缩波。
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秒340米,但受到空气中温度、湿度和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2.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液体也可以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
液体分子的运动方式与空气不同,液体中的声音传播属于横波。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比空气中要快,一般为每秒1500米左右,同时也受到液体的密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固体是声音传播的最佳媒介之一。
在固体中,分子密度大,原子间的作用力强,因此声音传播速度比空气和液体都要快。
固体中的声音传播方式同样是横波,传播速度取决于固体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等因素。
三、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决定了我们听到的音调。
频率越高,听到的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听到的声音越低沉。
声音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我们常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20kHz之间。
四、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决定了音量的大小。
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声音的强度可以用声音能量的大小来衡量,单位是分贝(dB)。
一般来说,人的耳朵对于较低的声音更敏感,所以相同的强度下,人们更容易听到较低音量的声音。
五、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音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物体的表面特性决定了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程度。
光滑的物体会产生较强的反射,而粗糙的物体则较容易吸收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但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 消失 。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 声速 ,声速大小跟 介质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现象的基本内容,也是声现象重要知识点。
中考题中,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考题出现频率也较高,但一般不会只考查“声音的产生”或“传播”单一知识点,结合对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或噪声控制等内容的考题较多。
1.声音的产生: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发声体是什么,声音来源于什么物体的振动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有的时候为了迷惑学生,会考查一些诸如“高科技产品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类的问题,但无论怎么出题、如何表达,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考生需要牢记的,例如:手机声音是手机膜片振动产生的;风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等等。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多了解一些有关发声体的知识。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有介质;没有介质,即便物体振动,我们也听不到声音。
这是声音能不能传播出去和我们能听到声音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为了考查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经常会出现太空中宇航员与地面通话,用真空罩罩住发声体,电磁波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等考题。
对这些问题加以理解和关注,对解答此类问题大有益处。
3.声速:对声速的考查也曾出现,但考查此知识点的考题较少,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集结知识元声音的产生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4、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是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例如敲击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例题精讲声音的产生例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从空气中传到水中,传播速度变小B.声波和光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只是传播速度最小D.声波和光波遇到障碍物时都会发生反射现象例3.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D.“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音调高例4.三国时期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敌人夜袭的马蹄声,常常是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B.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土地振动C.马蹄声在空气中传播比在土地中快D.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例5.如图是日常生活中的电话机示意图。
用手机拨打电话时,手机和电话机之间主要是通过_____来传递信息。
而小鹏同学听到电话铃声,铃声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
声音的传播条件知识讲解一、声音的传播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体都可作为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2.2.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3.3.声速的影响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是v固>v液>v气,但不绝对(一般出题时,“软木”出得很多,软木传声不如水快)∙②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变大;∙③平常我们讲的空气中的声速,一般指的是340m/s,这个数值应作为常数记住。
声音初中物理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机械波,可以通过媒质传播。
本文将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密切相关。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会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气传递能量,进而产生声音。
振动物体会使周围空气分子受力并做无规则运动,从而在空气中形成压缩和稀薄的区域,形成声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通过分子的振动和相互碰撞来实现的。
当声波通过空气传播时,它会使空气分子在正压和负压之间振动,形成纵波。
这些纵波以声速向外扩散,传递给接收器。
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可能会遇到几个重要的现象:折射、反射和干涉。
当声波经过介质边界时,由于介质的密度和声速的变化,声波会发生折射。
而当声波遇到边界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此外,在声波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两个或多个声波在某一位置相遇,它们可能会相互干涉,产生增强或抵消效应,形成干涉条纹。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一些特性,如频率、振幅和声速。
频率是描述声波震动的快慢程度,单位是赫兹(Hz),通常用来表示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是描述声波能量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声速是声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媒质传播的距离,它与媒质的性质有关。
四、应用与意义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通过声音进行交流,人们可以通过声音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产生共鸣。
此外,声音也在科学、医学和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声纳技术用于海洋勘测和声波传感器用于测量和控制。
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它是机械波,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具有频率、振幅和声速等特性。
在传播过程中,声音会发生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用于交流,还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自然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及课后测试(含答案)知识点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5、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温度。
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6、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m)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则先听到击水声的是()A .鱼B .小鸟C .同时听到D .无法确定2、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C .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D .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传声C .相同温度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D .如果声音响度够大,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4、敲门时,会发出声音,在此过程中()A .只有门在振动B .只有门周围的空气在振动C .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D .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 .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B .听到雨滴打屋顶上的“嗒嗒”声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6、如图所示,老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充分说明()A .声音可以从空气向水中传播B .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C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D .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B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C .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D .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8、如图所示玻璃缸内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上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 .鱼缸→水→鱼B .空气→水→鱼C .水→鱼缸→鱼D .水→鱼9、电影院四周的墙通常安装一层特殊材料或是设计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你认为这主要是为了()A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观众和电影产生的噪声B .增加漫反射,使观众在各个位置都能看到电影C .加强声音的反射,使观众能听到的声音更清晰D .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因为回声影响观影效果10、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 1.5s 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 340m/s ,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A . 510mB . 255mC . 340mmD . 1020m11、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敲击大钟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 .钟声的回声B .人的听觉发生了“延迟”C .钟振动停止了而空气还在振动D .大钟还在振动12、如图所示,将闹钟放在鞋盒里,四周依次覆盖不同的材料,在相同的位置比较听到闹钟声音的大小,该实验探究的是()A .声音的传播条件B .声能传递能量C .材料隔声性能D .声音与温度的关系13、航天员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面对面交谈,需要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在跟声打交道。
你知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码?
探究
声是怎样产生的?
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是声带在振动;敲鼓是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想想议议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例如,蝉是怎样发声的?
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生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早期唱片机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声音的传播
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但是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
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
如果云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
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想一想,地球上的动物大多具有听觉,是否与此相关?
声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
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者,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想想议议
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
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来支持你的说法吗?
声速
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生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想想做做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通过评估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特性》
音调
我们接触到得声音各种各样,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可见发声体振动得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得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们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
20Hz到20000Hz。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
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映灵敏。
或许你曾经注意过,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时,猫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觉。
猫能够听到的频率的范围是60--65000Hz,狗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15~50
000Hz,海豚能听到声音的上限是150 000Hz.
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
还记得吗,本章开始时说过“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声音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次声波。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响度
声音又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
例如,用力击鼓比轻击鼓产生的声音大。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得幅度。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但是,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
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时十分重要的。
它就是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想想做做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有什么区别?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课本内容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则令人心烦意乱。
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噪声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哪些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放置或减弱噪声?
噪声的来源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
做比较。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街道上的汽车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以及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都是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嘴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控制噪声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因此,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放置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由于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把噪声叫做“隐形杀手”。
现代的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
我国许多城市都制成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声强级控制标准,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
想想议议
过节燃放鞭炮是我国的传统。
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采取了一些禁止性的办法。
从环境保护以及喜庆的角度,发表你对此事的看法,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课本内容
《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
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出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古代雾中航行的税收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这些都是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实际上,通过声所能获得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度确认目标。
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它们甚至还能通过反射回来的声波判断出是蛾子还是苍蝇呢!
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
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捕鱼时渔民利用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
这是
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的例子。
现在,利用超声波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受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这就是平时说的“B超”。
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
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可以确定胎儿的发育状况。
声与能量
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
我们说,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声波是一种波动,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
对着和面敲橡皮膜。
火焰会摇动吗?
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声波可以用来清洗中标等精细的机械。
把被清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振动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
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可闻声更加强烈。
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超声波,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派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