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矿物与化学成分初步探明
- 格式:pdf
- 大小:265.60 KB
- 文档页数:2
喀左县紫砂土矿简介喀左县紫砂土矿分布较广,该矿产于二迭系和寒武系地层当中。
以二迭系紫砂土Fe2O3含量较高在9%以上,为质量上品,可同江苏省宜兴丁蜀镇紫砂土相比美,乃是高级陶制品原料。
紫砂制品的主要原料也可广泛用于砖瓦等行业之中。
喀左县紫砂土分布于南哨、北公营子、十二德堡、羊角沟、卧虎沟、大营子、甘招等乡镇。
二迭系地层以南哨镇南窑紫砂土为代表,寒武系地层以卧虎沟紫砂土为代表。
现将境内主要紫砂土矿简述如下:南哨紫砂土矿地理座标:东经119。
40',北纬41。
03'。
矿床地质:本区地层主要为中石炭系和二迭系地层及上侏罗系和第四系地层。
紫砂土矿贮存二迭系地层中。
其化学成份Si02,42-70%,Al2O315-31%,Fe2O312. 24-14%,Ca00.75-2.38%,Mg00. 30-1.85%。
矿体出露长度近3.5公里,宽近500m。
其储量为50万吨以上。
卧虎沟紫砂土矿位置:卧虎沟乡下井村郝家杖子屯。
地理座标:东经119。
44'21'',北纬41。
15'49''。
矿山属辽西边缘山区,地形切割剧烈。
当地侵蚀面为450m。
矿区大地构造属燕山褶皱带,辽西凹陷中大平房-大城子火山岩盆地西部边缘。
矿区为一单斜构造,走向NE45。
,倾角10。
-30。
,单斜由蓟县群杨庄组、雾迷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组成。
侏罗系地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矿体特征:该紫砂土矿贮存于寒武系下统毛庄组中,北东-南西展布,倾向300。
,倾角20。
,地表呈条带状,出露良好,易开采,地表厚度最厚300m,最薄lOOm.出露长度1300m。
地表矿石主要以紫砂为主,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碎屑矿物为石英、长石;非粘土矿物有赤铁矿。
化学成份:Al20318. 58%、Ti020.44%、Si0254.8%、Fe20310.00%。
已达到工业指标要求,结构为含粉砂泥状结构,泥质含量>85%,碎屑10%,铁质5%,为页片状构造,塑性指数可达3.4。
浅析紫砂矿料的种类作者:王耀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紫砂泥,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颜色也多种多样,俗称五色土。
关键词:历史悠久;矿脉稀少;有紫泥类;绿泥类;红泥类;其他泥类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22-01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是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
这种陶土主要出自我国东南的江苏宜兴,为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颜色也多种多样。
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紫砂泥,均可单独烧制成陶。
因铁、硅含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
紫砂器的烧造始于唐宋,风靡明清,迄今未艾,是我国继唐三彩之后又一种享誉世的古老陶艺。
虽然世界各地皆产陶土,但只有紫砂陶土是中国宜兴所特有的陶土。
因此,也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且唯有宜兴才有。
紫砂器之所以呈紫,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器物,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而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陶土的土质炼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颗粒。
紫砂陶土俗称五色土,这是因为紫砂土的基本颜色有五种,而其中的紫色、黄色和朱红色则是基本色。
紫砂矿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类。
一、紫泥类可分为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
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
在甲泥矿层之间。
(1)天青泥:质地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采尽,据说此泥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
当时所谓的好泥料应该符合四个条件,即烧成温度低,容易出水色,成形塑性好,颗粒圆润,而好的皂青色矿料既能符合这些条件。
浅析紫砂壶泥料作者:余志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宜兴陶都,古阳羡,位于江苏南部,有一种土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
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
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
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关键词:陶都;紫砂陶;泥料;紫砂壶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
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
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紫砂泥,紫砂泥”。
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
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
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
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无从取得。
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
从显微观察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
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
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
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
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
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
认知“紫砂陶”作者:瞿华娣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3期宜兴紫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目前已成为世界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紫砂文化也愈来愈受世人的关注。
江苏宜兴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世界著名的陶都。
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中期.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夹砂灰陶等原始陶器.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当地大量烧造各类日用釉陶。
两晋到隋唐时期,宜兴已是南方越窑青瓷的一个重要生产地。
宋代以后宜兴陶人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利用本地矿土资源的特性,创造了当地特有的均釉陶和紫砂陶。
其中宜兴紫砂以独有的材质性能、传统的地域文化、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蜚声中外。
当代,关注紫砂行业、研究紫砂工艺以及宣传紫砂文化的人是越来越多。
何谓“紫砂”.何谓“宜兴紫砂”以及何谓“紫砂文化”等都是大家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但要真正弄清和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了解和认识宜兴紫砂发展历史以及生产工艺等特点是非常必要的.这里首先明确“紫砂”一词从何而来。
宜兴紫砂虽有着近千年历史,但直到民国早期以前,在行业内还没有“紫砂”以及“紫砂壶”这一称谓。
虽然宋、元、明时期一些诗词书画文人雅士在其作品中偶尔提到“紫泥”、“紫瓯”以及“紫砂新罐”等,如果它们真是代表宜兴紫砂,那也只是这些先贤们的超前创新而已。
因为后来直到清末时期的有关史料,如明代《阳羡茗壶系》、清代《阳羡名陶录》以及清末《阳羡砂壶图考》等重要典籍中,都未曾有“紫砂”一词的出现。
明、清时期,紫砂原料被叫作“宜兴砂土”、“本山砂土”、“梨皮泥”、“朱泥”、“青泥”等;紫砂器皿一般称为“砂罐”、“砂壶”、“荆溪茗壶”、“宜兴砂壶”、“宜兴茗壶”、“宜兴茶壶”等。
目前,我们从公开的清官档案中看到,当年皇宫到宜兴定制的器型称为“宜兴挂釉器”、“宜兴茶壶”。
到1932年《宜兴陶器概要》一书发行,“紫砂”、“宜兴紫砂”的称谓才开始出现并流行。
宜兴紫砂(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美誉,这和当地得天独厚的矿体资源(自然属性),以及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文化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谈宜兴紫砂泥原料作者:杜强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作为宜兴人,我们要好好利用我们宜兴紫砂泥的矿物,靠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宜兴紫砂泥用得更有价值!当紫砂泥在窑中烧制成品的时候不同颜色的泥土烧制出来的紫砂壶颜色也不同,这也是宜兴紫砂壶这么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紫砂;矿物;泥料中图分类号:J52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034-01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中记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
”是说经焙烧后颜色象深珠肝色。
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泥。
一说“天青,染色名,深黑而微红;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
还有一说,前人因这种泥与与天青染料相近似习惯称之。
丁山有一大水潭,原本是紫泥采掘宕口,天青泥就产于此。
紫砂行业内,习惯地把紫泥称为清水泥。
杨凤年有一把竹节壶用的就是天青泥,而这把壶为猪肝色,所以天青泥是指泥色并非是烧成后的颜色。
相拼泥紫砂泥可以相互配比,如果方法得当,便能取得色泽纯正,颗粒细腻烧成范围宽,可塑性好的泥钟。
前人在实践中摸索出各自得经验,正所谓“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正是“戏法人人都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罢了。
品种繁多其中朱泥,宜兴紫砂传到西方,其中有些用红泥做成的茶具,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红而不嫣的东西,因此唤它叫做“红色瓷器”。
红泥为早期常用泥料从黄龙山红泥原矿中提炼而成,因为它的收缩率较高,一般都在13%到30%之间,火候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宜做大壶,适宜做小壶,如潮汕地区百姓喝功夫茶多用小水平壶,多半就为红泥所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顾景舟先生上下班途经合新陶瓷的摊泥场,有时夏天经过烈日暴晒,大雨倾盆之后,他在嫩绿泥场上捡到两桶红泥。
经过研究,凭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红泥,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村)赵庄嫩泥矿的下层,红泥,原矿结构,不容于水。
宜兴紫砂陶土矿源探究(一)2003年1月在丁蜀镇中心文化广场大水潭边上,耸立起一座将近3米高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
这里是传说中带来“富贵土”的高僧消失之处,几百年来,在黄龙山山脚旁,2003年1月在丁蜀镇中心文化广场大水潭边上,耸立起一座将近3米高的紫砂雕塑“始陶异僧”。
这里是传说中带来“富贵土”的高僧消失之处,几百年来,在黄龙山山脚旁,人们挖出了“土价千金”的富贵土--------紫砂泥。
解放前,紫砂陶土的开挖主要集中在大水潭附近,也就是所谓的正宗紫砂土在黄龙山。
紫砂艺人对紫砂土的名称也没有确定的称呼,统称“野山红泥、青泥、底槽青等”这是因为以前开挖时条件简陋,象小煤窖的坑道式,只能容一人通过,碰到“龙筋”时只能绕道开挖或回采,在黄龙山上留下了一个个小窟窿。
由于开挖面小,条件恶劣,接触到的紫砂陶土品种少,即使碰到特殊品种,量也很小。
解放后四号井、五号井等较大的坑道使用,开挖量增多,但紫砂厂用泥时并不太区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紫砂热”的升温,矿上开始细分矿源。
现在采用的露天开挖,使得一些稀少品种大量出现,其他地方如湖父、长兴也出现类似黄龙山紫砂泥矿的原料,并得到大量的替代使用。
根据前人的研究及对照矿标,可以确定:紫砂陶土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而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属粉砂质沉积岩。
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或接近于地表,岩石颗粒经过风、流水、冰川的搬运,然后沉积于陆地、河、湖以及海洋环境:如海滩、三角洲、海底,通常其可以顺层剥离,具有各种各样的成层构造和层面构造,而且一般含有化石。
粉砂质沉积岩中主要成分是石英,其次是长石和云母。
由于地壳运动,构造带发生扭曲、断裂,故而在开挖中成“穴状”出现。
古人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只能叹道:“出土诸土,其穴往往善徒,有素产于此,忽有他穴得之者,实山灵有以司之,然皆深入数十长乃得。
”黄龙山现在一般矿源有以下一些叫法。
(见附表)名称原名泥色烧成后颜色紫泥青泥偏紫红、天青色暗红色底槽青底槽青紫色深紫红色红皮龙野山红泥红褐色红色白皮龙绿中带白无色泽灰黄色本山绿泥绿色绿色脂润有光泽黄色红麻子紫泥中带有白色、斑点、鸡眼红色中有黄色麻点白麻子近白龙皮绿中有紫色斑点青黄色有紫红麻点乌泥黑色耐火高矿源在地下几种分布情况分四种表所示剖面一剖面二表层土表层土黄石夹层中有红色黄石夹泥(甲泥)红皮龙、野山红泥乌泥青夹(绿色老块)底槽青和紫泥老夹片白(红)麻子夹泥夹泥剖面三剖面四龙骨黄石本山绿泥白皮龙黑墩头夹泥夹泥(未完待续)。
浅谈紫砂-对泥料的认识、对化料的阐述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实在不少。
而今,所面临市场和玩家的提问,业已到了最深刻、最复杂和最广泛的地步,也感觉市场是最混乱、误区最多的时候。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感慨万千!在此,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统地就事论事,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意见,希望能为玩家带来一些细微的帮助。
文章并非学术论著,不成体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
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
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本人有幸,祖上为窑户,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经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
自从走进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两天跑到进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炼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
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
对于众多玩家而言,象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
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
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
黄龙山原矿紫砂泥详解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
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泡茶好喝,评价好!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底槽清,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槽、二槽青、底槽清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槽清”名之。
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槽清”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泥性:底槽清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槽清”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难度:特点: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烧成的壶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具体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
浅谈宜兴紫砂泥原料作者:闵玉琴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
关键词:紫砂泥;颜色;矿体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44-01宜兴的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
丁山、张渚、渚东为主要产地,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白泥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
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
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八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二左右。
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红、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
紫砂泥是红泥、紫泥和绿泥等制作紫砂陶器陶土原料的总称在《中国紫砂》这本书里介绍: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
紫砂泥原料的特点:刚刚开采出的紫砂泥矿也叫紫砂陶土,深埋于宜兴丁蜀镇北的黄龙山、青龙山岩石层下面,也被叫“青泥”。
原矿呈深紫、灰紫、暗紫红色。
紫砂泥的品种很多,有紫泥、底槽清和乌泥等。
其中底槽青是紫泥中的上佳泥料,又分老、中、嫩三种,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紫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成分有何特殊紫砂市场上,有人将宜兴紫砂刻意神秘化,常常听到“我家的老泥存放了几十年”、“紫砂泥越老越值钱、一两老泥一两金”之类的说法。
也有人将宜兴紫砂简单地等同于各地随处可见的普通陶土,随意贬低其价值。
这两种倾向都不好,都是由于对紫砂缺乏正确的认识所导致的。
紫砂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究竟是什么?紫砂究竟是泥还是砂?紫砂与普通粘土有什么区别?紫砂器与普通的紫陶又有什么不同?紫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将尝试着从紫砂与普通粘土同与不同这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些长期困惑人的问题。
一、紫砂的矿物属性紫砂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很多介绍紫砂的文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解释,“紫砂是一种含铁的粉砂质粘土”。
但这样的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很多粘土都含铁,只是含铁量有高有低。
含铁量高的不等于就是紫砂,紫砂也有含铁量很低的,比如本山绿泥、一部分段泥,含铁量都不高。
另外“粉砂质”的限定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很多粘土都不是单一的矿物,都含有石英、云母、长石碎屑等砂粒物。
有的粘土含沙量甚至超过了紫砂矿,但并不是紫砂。
这个解释最重要的一点是将紫砂矿归属于粘土一类,这是值得肯定的。
紫砂也是粘土,它并不神秘!我们知道,粘土是地球上含量较多、比较普遍的一种物质,沉积岩中70%都是粘土。
普通用来盖房子烧制的砖瓦是粘土,古代先民烧陶用的是粘土,粘土也能烧制出细腻、洁白如玉的瓷器,乃至很多耐火材料的原料也是粘土。
为什么说紫砂原料也是粘土?这可以从它的矿物结构及化学成分来分析判断。
(一)紫砂的矿物结构我们知道,紫砂矿料不全是砂,也不全是泥(较细的粘土)。
因为完全是砂的原料是没有黏性的,是松散的,不可能制作成器型各异、多姿多彩的紫砂壶。
完全是泥的原料有黏性,也有可塑性,但烧制成的壶也不能称之为紫砂壶,因为完全失去了紫砂独有的双气孔结构及透气性。
但泥与砂也只是生活中宽泛的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砂,可以看成是结成较大颗粒状的坚硬泥土;泥,也可以说是直径很小的粉末状的砂。
紫砂泥的特性和主要成份紫砂泥的机能其实最受材料的构成的改变而定,但整体不同不大。
我国瓷器胚胎的成份构成为高岭-石英-长石系。
瓷都景德镇所用的瓷石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构成,并含有几多高岭土、长石等矿物的聚合体,自己含有组成瓷的各类成份,具有瓷工艺所需要的性子。
而陶的古都宜兴宜兴丁山镇的紫砂泥矿虽属堆积型陶土,但其矿物构成为含富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系。
从紫砂泥的物理、化学测试结果证明,紫砂泥中的石英,作为坯体的骨架并与其他矿物构成黏度高、数目少的玻璃相,对低沉坯体的枯燥,烧成收缩非常无益;较高的氧化铝含量,扩大了坯体的烧成温度范畴,付与成品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热震机能;高岭石的晶体细小,呈片状,付与坯体充沛的可塑性。
云母的作用是多方位的,以凝结作用为主,兼有高岭、石英的作用。
赤铁矿在氧化氛围中使坯体出现暗紫赤色采。
详细而言,宜兴紫砂泥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可塑性强。
可尽情加工成巨细各别的不同外型。
二是黏协力强。
方型器皿的泥片镶接成型可用的脂泥(多加水份即可)黏结,外装潢可另加泥举办外型三是收缩率小(红泥除外)。
从泥胚成型到烧成的收缩率仅为8%左右,烧成温度范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外型概况线条端方而不致扭曲,把手能够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能与嘴比例合度,别的能够做敞口的器皿,以及口面与壶身一样巨细的大口面茶壶。
冷热急变机能也好,即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也不会炸裂。
四是能单独成陶。
即没必要要加配其他材料就能够单独成陶。
材质内部布局中有两重气孔:一为杜口气孔,是团圆体四周的内部气孔;一为启齿气孔,是包裹在团圆体四周的气孔群。
这就使紫砂用具有出色的透气性;气孔精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能较长工夫地连结色香味。
五是不需施釉。
紫砂自己天然、平坦、光润,富有水色感。
沏茶越久、把玩的工夫越长,就越会发出珠润之光。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是什么
紫砂壶所用的原料是什么?
紫砂壶原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
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
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
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
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
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
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原料――紫砂泥概述紫砂泥的发现因日用陶器大量生产而大量使用夹泥与嫩泥,于是掩藏于夹泥和嫩泥中的紫砂泥就一同被开采出来。
这种矿泥良好的独特性能早先不为人们所认识,可谓“藏在深闺人不识”,在开采泥矿的过程中,起始也没有意识到要把紫砂泥矿分选出来。
在几百年漫长的时间进程中,人们在长期的烧造日用陶器的实践中,或许是偶然采用紫砂泥,而被它独特的颜色所吸引,被单独加工并成小件陶盅、陶缸、瓮内烧成,其色深重,久热难冷,有如建窑产品兔毫紫瓯的功能;也可能因紫砂烧成温度比夹泥低,而改变烧成温度等具体实践,对这种新型的矿泥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并有了初步的认识,逐步发现了它独特的性能、品质,继而广泛采用,并逐渐形成门户独立的行业。
为个发现和认识的过程漫长而缓慢,是繁盛的制陶业为紫砂提供了原料与制作技艺的演进基础。
于此也可以得知,出现在手工艺舞台上的紫砂泥矿起始一定并不纯正,所以《阳羡茗壶系》的作者指出,最早制作出紫砂壶的供春,以及时大彬初年所使用的土质带有混合的特质:“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
上有银沙闪点,迨碎砂和制,绉隐隐。
”紫砂矿泥的特殊品质和性能,是伴随着日用陶器的生产而逐渐为陶工们认识。
这是源于生活、来自民间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紫砂矿土的分布和分类宜兴的陶土矿产资源丰富,品类繁多,是制陶业繁盛发达的先天条件。
这些陶土资源大体可分甲(夹)泥、白泥、嫩泥三大类。
其中甲泥藏量最多,这是产于粉砂岩和细砂岩之间的矿泥,所以也称“夹泥”,是生产日用粗细陶(缸、盆、罐、瓮等)、均陶的重要原料。
这种矿土的外观颜色很多,陶工们往往据此命名,如“白麻子”、“红麻子”、“老蓝青”、“红皮龙泥”等,其矿物成分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石英和赤铁矿等。
到1990年度止,宜兴境内勘察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其中夹泥矿28处(均有紫砂夹杂其中),白泥矿36处,嫩泥矿21处,紫红泥和小红泥矿12处,瓷石(土)矿5处,探明储量7300余万吨。
摘要紫砂矿潜藏在岩层之中,有近地表层的矿脉,也有地表深处,不同层与层之间的夹层矿脉,由于矿脉层之间的水分呈不断的向下渗透,向上蒸发的态势,完全脱水的紫砂矿在底层压力下就会产生岩化,这样独特的现象造成了紫砂矿层生成了不同种类的紫砂矿料。
关键词紫砂;矿料;分类浅识紫砂矿料的诞生及性质张昆收稿日期:2020-04-16·杂谈·DOI 码:10.3969蛐j.issn.1005—0639.2020.04.028制作紫砂泥料需要将采掘出来的紫砂矿料进行风化、筛捡、进一步风化、筛选、搅拌、陈腐、制成熟泥等几个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将原本坚硬干燥的紫砂矿,制作成含水率适中的紫砂泥。
制好的紫砂泥称为熟泥,倘若将熟泥放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泥料表面就会由于水分的流失而变得干燥,再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分流失的程度加深,泥料开始变硬,倘若依旧保持不动,那么泥料中心处是最晚脱水的部分。
如果将这个泥料脱水的时间拉长,并将其埋入地下深处,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原本柔软的紫砂泥就又会变成坚硬的紫砂矿石。
不同的紫砂矿料之所以能制作成不同的紫砂泥料,其关键就在于这些矿料所处的位置,从矿区深处开采出来的紫砂矿料是经过数十万年沉积诞生的,由于时间太久远,一层一层的堆积,让紫砂矿产生了明显的差别。
在最上层的岩石层下,是最为普遍的甲泥,甲泥是一种一般的日用陶土,其与紫砂泥伴生,但其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颗粒组成都不相同。
用甲泥制成的陶器缺少紫砂所特有的颗粒感,不会产生玉质感。
在甲泥层之下是硬沙泥层,这一层不能用来制作陶器或紫砂器。
在硬沙泥层下就是常见的紫砂矿料了,这里储有大量的普泥以及部分朱泥。
随着压力的增加,泥色会越来越深,这是因为越靠近矿脉中心,其泥料脱水就越晚,脱水后凝结成坚硬的部分就是最后开始岩化的泥料。
当中心处开始脱水时,原本湿润的泥料外层会先衍变成鹅黄色。
当最后中心处也完全脱水硬化后,原本的鹅黄色就会变成石红。
⽤放⼤镜可以看出紫砂泥料是否添加化学物质?今天有个壶友⽤放⼤镜去看紫砂泥料(看的是⿊泥),任我怎么解释都不听(之前在公众微信号上有解释过什么是原矿⿊泥。
)其实放⼤镜是看不出什么的,下⾯再次与深⼊探讨紫砂泥料的有关问题:以上截图来⾃壶友的对话在没有包浆之前,如果⽤⾼倍放⼤镜察看紫砂壶,这可能会让你失望,让你找不到⼼⽬中完美的壶。
道理很简单,就像你⽤100倍放⼤镜看美⼥的⽪肤,看到的是螨⾍,⽪屑,灰尘,看不到细菌,那么美⼥还是美⼥吗?1、先分析⼀下泥料,这位壶友看的是⿊泥介绍:⿊泥,其⾊如墨,似⿊夜浩瀚天际,深不可测,配以点点⾦砂,直如天星闪烁,⾼挂暗夜长空;神秘静寂、引⼈神往,故历来深受世⼈钟爱。
为早期最常见通⽤之泥料之⼀,因矿脉⾥铁质成份较⾼,⽇久使⽤,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
养壶者之最爱。
新壶初⽤砂⼟⽓重,茶汤略现砂⽓,泡茶数⽇则如墨⿊,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注:⿊泥含铁量较⾼,铁质⽐较明显2、⽤放⼤镜可以看出紫砂泥料是否添加化学物质?之前有在公众微信号上分享过(如何辨别化⼯壶?)判断紫砂壶有没有添加化⼯原料,光⽤放⼤镜是看不出来的。
化⼯壶不是模具壶(半⼿⼯)。
化⼯壶是⽤⾮原矿紫砂的⼀般陶⼟加⼊化⼯原料调配出来的紫砂泥制作⽽成的。
化⼯壶⽆论如何泡养,绝⼤多数不会有包浆的现象,留在上⾯的最多是茶渍,做不到纯正紫砂壶那样越养越润。
3、关于紫砂壶的档次级别紫砂壶可分为四个档次:实⽤品(⼤路产品)、⼯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产品)、艺术品(富于艺术⽣命之作)。
实⽤品(普通紫砂壶):⼀般⼀把壶⼀般需⽤1⽄泥料,即使差点的泥料也要⼏⼗元,还要加上⼿⼯制作成本(现在农民⼯⼯资也达到两三百⼀天)、⽣胚做好进窑烧制也会有破损,有时候4个⽣胚进去烧制,只有2个出窑是完好⽆损的情况也是⽐较多见的、再者就是包装、运费成本。
因此普通紫砂艺⼈制作的做⼯⼀般的普通壶,⼀把售价便宜的也要五六百才是是⽐较合理的,当然做⼯细致,刻绘精良的壶就要上到千元左右,⽤好泥料制作的因泥料成本也会略⾼,也会稍微贵⼀些。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8月/23日/第D04版
文博
建立紫砂泥国家标准有科研成果依托
紫砂泥矿物与化学成分初步探明
邬原
初版于1982年由中国硅酸盐学会编写的《中国陶瓷史》对紫砂原料作了这样的描述:“紫砂原料的岩相分析结果表明:所用粘土都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介于1100-1200℃之间,采用氧化气氛。
烧成后成品的吸水率<2%,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
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团聚体……紫砂器的良好的透气性,可能跟这种特殊的显微结构有关。
而这种团聚体的存在则可能是由于泥料在制备过程中,泥料中原来存在的团聚体结构没有被破坏之故。
在烧成时,这种团聚体产生较大收缩,从而在其四周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
这段文字将紫砂泥的矿物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造成透气性的显微结构都表述的一清二楚。
该书还将测试紫砂器标本所得化学组成数据列表如下:
江苏省陶瓷工业科技人员也曾对宜兴陶土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得出数据如下:
综上不难看到,紫砂泥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已经有了最基本的数据,依据以上数据对紫砂泥样片进行化学成分测试,不难判断其是否为天然紫砂泥。
笔者于今年6月至上海市收藏协会检测基地上海世佳艺术品有限公司,以紫砂泥、拼制泥样片进行化学成分测试(样片已封存随时备查),得出数据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对照前两表,拼制泥(1)和(2)样片由于前者氧化锰过高,而后者氧化铬偏高,都已不是纯天然紫砂泥。
同理,“某处也产紫砂”的说法近年来常有所闻,然而要证实某处“紫砂”与宜兴紫砂相同(不是“非常相近”,此说本身就是一种否定),必须对照已有的科研成果做出实际的各种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的测试,并证实某处的“紫砂”具有宜兴紫砂一样的特性,不可以随意将某处近似陶土一概以“紫砂”之名冠之,这种做法是攀附搭车混为一谈。
到目前为止,宜兴紫砂在我国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的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重庆隆昌和广东潮州生产一种紫陶器,包括紫陶壶。
紫陶是泛指各类棕红色陶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表面无釉陶器的总称。
紫砂壶与紫陶的区别是,宜兴紫砂陶(壶)为打片成型器,而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泥兴陶、重庆隆昌紫陶、潮州朱泥壶均为手拉坯成型或注浆成型,制作工艺不同,造型也不同。
最后,建立完善紫砂泥国家标准中“紫砂泥矿物与化学成分数据”,对于探明宋、元、明、清紫砂器胎土的时代特征,完善历代紫砂器鉴定的科学方法,无疑是文博专业中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