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城广场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3.80 MB
- 文档页数:5
浅析广州花城广场规划与景观设计摘要: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关键词:中轴线;广场;规划;线性;新旧对比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广场—花城广场(一)广州花城广场花城广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广场最南端是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四个公建所在地。
此处以北为长约1.1公里的榄形轴线广场。
弧形道路两边是公园式绿化,绿化两边是高层商业建筑。
(二)新城市中轴线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南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全长12公里。
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
北段有3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核心商务区、海心沙、新电视塔。
北边“山水城”自成一格,强调宜居、生态;中段则主打“花城绿轴”牌,定位为“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分五大功能区。
行走在花城广场中,体验大都市中轴线的魅力。
临江边的海心沙广场以及相对而建的四大公建围合而成中轴线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中心。
此处成为广州现代化的新标签,与老珠江相辉映。
作为轴线设计的最重一笔,无疑达到了意义上的程度。
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
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二、广州新旧中轴线对照(一)广州历史中轴线广州古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广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似乎总有一条通过官府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古城中轴线一直于此不太大的地段内平移延伸。
浅谈广州亚运会期间花城广场景观装饰设计摘要: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在“花城”广州胜利召开,亚运期间为营造盛大、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节日气氛,广州市政府对全市重要要道路、公园、广场、交通枢纽、城市公共空间、商业广场等位置增设时花的摆设、花灌木种植,重点对亚运景点、比赛、训练场馆、道路节点等工程进行精细化设计与管理,以保证绿化和时花的景观效果为首要任务,构建了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欢乐祥和的城市形象。
花城广场毗邻海心沙亚运公园(亚运开幕式场地),作为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城市空间,为了更好地展示广州城市形象,亚运期间花城广场的景观装饰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结合亚运前后期工作实践情况对花城广场景观装饰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描述了景观装饰方案、景观元素和植物品种选择,及所采取的措施确保了优良的景观装饰效果,这为重大节假日期间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装饰设计提供有力探索,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关键词:亚运花城广场景观装饰时花设计花城广场亚运主题景观装饰图1. 工程简介花城广场位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CBD 核心区,花城广场地下空间建筑是目前全国一次性开发规模最大、功能最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地下空间建筑共三层,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
主要功能以地下公共服务配套为主,包括解决珠江新城核心区交通疏导的地下交通系统、公共人行系统、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及配套综合商业设施和设备用房。
它与周边建筑地下层整合建设、统筹考虑,将构成具有以地下步行系统连通城市公交枢纽与轨道交通枢纽功能的城市地下综合体,达到疏导交通、共享地下空间资源、商业发展的目的。
地下空间顶上建设成城市中央公园——花城广场,范围从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最宽处达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花城广场主要建有园林绿化景观区、人造景观湖区、大型喷泉、灯光广场,并种植有上百株大树,成为广州面积最大、品种最多、造型最美、花城特色最鲜明的城市公共空间和花卉观赏场所。
花境布置的施工与养护管理———以广州花城广场为例李艳玲(广东中科琪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10)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园林景观中各种形式的花境运用越来越广泛,细微到城市脉络中微小的变化,在公园、道路、广场、商业街区、酒店等重要节点上,各种形态的花境悄然而立,这就是给市民带来最切身的感受。
通过对花城广场、海心沙花境设计、施工、养护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对花境植物的配置及应用提出了优化宿根花卉和花灌木植物使用、乡土新优品种运用、增强长效节约型花境推广应用等建议。
关键词:花境布置;施工养护要点;花城广场;海心沙中图分类号:S68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3)16-0031-030引言花境是模拟自然界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设计成自然样式的花带,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经过艺术提炼而成的花境[1]。
花境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从最初在城市公园、广场、道路、庭院、展园等广泛应用的私家庭院植物景观设计,再发展为公共场地的空间设计手法,由一种单纯实用的修道院植物培育而成[2-3]。
广州具有独特且良好的自然气候环境,适合花卉植物的生长,花境的推广应用也十分广泛。
花城广场、海心沙作为广州天河CBD 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核心区域,是集中展示广州国际都市形象的窗口,也是集中展示现代都市的重要区域,位于广州城市中轴线上[4]。
笔者通过对花城广场、海心沙花境设计、施工与养护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对花城广场、海心沙区域花境植物的配置及应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广州市花城广场与海心沙,总面积约16021m 2,其中花城广场花境约2902m 2,海心沙花海位置约13119m 2。
2花境布置2.1花境布置形式本项目花境景观布置中采用直接突出花境本身,或借用花境突出其他景观要素,或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衬托、和谐共生等表现手法。
植物是花境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花境植物应用的合理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5]。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版)[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2(01):64-68.[3]常学礼,邬建国.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1998(03):3-10.[4]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J].城市规划学刊,2007(05):85-91.[5]刘汉湖,黄润秋.汶川桃关震区生态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与生态地质环境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02):104-111.[6]王绪高,李秀珍,贺红士,等.1987年特大火灾后不同树种种植比例对大兴安岭森林景观的长期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05):855-861.[7]苏珊.K.韦勒,刘博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康复花园[J].中国园林, 2015,31(1):18-23.[8]乔昕,张德顺.药用植物在康复花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以新加坡植物园康复花园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4(02):222-226.[9]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27(4):31-36.[10]李霞,李剑峰.传染病医院规划的特点———由北京地坛医院总平面规划谈起[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08):53-56.[11]高相铎,陈天,胡志良,等.复合功能视角下天津市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5,31(11):63-66.[12]黄锡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医院及应急医疗设施设计[J].新建筑,2004,(4):5-8.[13]张文英,巫盈盈,肖大威.设计结合医疗———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J].中国园林,2009,25(8):7-11.[14]赵文斌,史丽秀,李存东.传染病医院景观环境设计———以北京地工程为例[J].建筑技艺,2009,(07):114-119.王钧(1987-),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景(198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高颖(1972-),男,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冲击视觉的⼴州花城⼴场地标建筑群特⾊和个性是建筑品位、建筑⽔平的重要体现。
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城市的特⾊,代表城市的品质与形象。
地标性建筑,简称“地标”。
其基本特征就是⼈们可以⽤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整个国家。
地标性建筑就是⼀个城市的名⽚和象征。
城市与建筑⽂化通常包涵两重含义:⼀是城市、建筑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是可见的建筑⽅式和与之相应的⼈类⽣活⽅式。
地标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帜的。
地标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
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
地标性建筑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更是⼀种⽣活⽅式,⼀种新思潮的体验。
⼴州花城⼴场位于⼴州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核⼼节点,是⼴州最⼤的⼴场,被誉为⼴州“城市客厅”。
花城⼴场区域,建有能代表⼴州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分耀眼的地标性建筑群,成为到⼴州的必游之处。
来到花城⼴场,⾸先要提的就是⼴州双⼦塔——东塔/西塔。
东塔即周⼤福⾦融中⼼,2016年建成,位于位于珠江新城CBD中轴线上,⾼度530⽶,是⽬前⼴州最⾼的⼤厦。
与东塔相对⽽望的西塔,即⼴州国际⾦融中⼼,2009年建成,⾼度440⽶,东塔之前的⼴州最⾼⼤厦。
⼴州东塔和西塔被成为⽬前世界最特殊的双⼦星塔,⼀⽅⼀圆、⼀⾼⼀矮,屹⽴于珠江边,形成⼀道独特的风景线。
靠近西塔的⼴州⼤剧院,是⽬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
⼴州⼤剧院由第⼀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性、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宛如两块被珠江⽔冲刷过的灵⽯,奇特的外形充满奇思妙想,整个⼤剧院竟然没有⼀⾯垂直的墙。
《今⽇美国》评其为“世界⼗⼤歌剧院”,英国《每⽇电讯》称其为“世界最壮观剧院”。
⼴州⼤剧院与⼴州图书馆、⼴东省博物馆、⼴州市第⼆少年宫共同构成⼴州市新中轴线上的“四⼤公共建筑”。
对花城广场交通思考-图文摘要近年来,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向地上地下综合体方向发展,以求更加立体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空间。
同样,城市中心广场在城市中心区内,规划设计也向立体化的发展。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有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花城广场处于广州珠江新城的核心区,也是广州CBD的中心,如何解决车流、人流在这个区域内的运转,也是花城广场设计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以广州花城广场为例,对现代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交通规划作出思考。
关键词花城广场交通规划1花城广场交通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近年来,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向地上地下综合体方向发展,以求更加立体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空间。
同样,城市中心广场在城市中心区内,规划设计也向立体化的发展。
城市中心广场与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业街综合设计,形成了多功能的综合环境。
在1998年颁布的《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中》,关于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做了指导:“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地下空间可用以安排辅助设施、停车场和商业设施等。
当地下空间的开发未能纳入广场建设计划时,地下管线的安排应集中,以便于将来对地下空间的开发。
”根据《珠江新城核心区市政交通项目》的要求,核心区市政交通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交通为主体、结合其它交通形式并行以及完善的人行系统和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并且实现快慢交通分离即过境交通和进出地块交通分离,公共通道、停车场等资源共享的目标。
””图12花城广场交通规划现状2.1总体交通特征花城广场处于广州珠江新城的核心区,也是广州CBD的中心,规划设计交通需要车流、人流在这个区域中的运转。
所以花城广场采用了三层交通系统:人行交通由地下、地面和空中走廊共同形成立体化的步行系统;地面车行系统由一大循环加三个小循环组成;地下交通以公交系统与轨道交通为主;APM线与地铁三号线实现无缝换乘。
2.1.1轨道交通设计花城广场通过地铁三号线、五号线轨道交通及其站厅、地下集运系统(APM线)、核心区地下空间的结合设计,大大提高了整个核心区进出人流利用轨道交通体系的疏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