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甫生平
- 格式:pptx
- 大小:793.80 KB
- 文档页数:24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文学家,被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风貌、政治时事、个人悲喜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杜甫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简要介绍。
一、个人背景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陕西长安,是唐朝宰相杜预的后代。
他少年时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温文尔雅的性格,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二、求学生涯杜甫深知学问对于他的诗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在求学上格外努力。
早年间,他涉猎了儒家经典及史书,并广泛阅读唐代先贤的诗歌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古文的研究和对诗词灵感的追求并行不悖。
三、旅游经历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杜甫多次踏上远行的旅程。
他游历过中国的多个地方,亲身目睹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为他的诗作提供了非凡的素材和灵感。
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的诗作更富现实感和情感共鸣。
四、政治参与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深入社会的观察者和政治参与者。
他在政治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时事,呼吁改革,并为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正是他独特的政治洞察力和关注,使得他的诗作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五、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杜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诗作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考、大气的叙事能力和感人的抒情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六、文学影响杜甫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他生前的时代。
他的作品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还对东亚各国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音韵技巧以及探讨社会现实的立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七、文学地位杜甫被公认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被收入了《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集》,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他的墓地至今仍为人们朝拜,他的传世作品也在世人心目中永存。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诗人身份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接下来,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以及生平经历进行概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12年),卒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70年)。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其作品从风景名胜、政治军事到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盛年时期,以“杜工部”自称,后被追赠为太师。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居民官,年少时,由于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不顺,他曾经离家外出过,游历云南和广西等地。
后来到了成都,受到荀清泰和王叔文等文学家的培养,加入了“蜀派”,成为了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始唐乱后,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写诗,但是在中唐时期树立起诗人的名望。
他的许多诗歌篇目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安史之乱。
他曾历任承事郎、温州刺史、杭州刺史,后辞官南下成都,避难于安史之乱后的山区。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流离失所。
他与朱天子、李白等人为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关。
杜甫的诗歌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表现了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代表作《登高》寥寥数语,却表达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情感的哀怨和惋惜。
另外,他的《城南逢谢康》、《三吏》、《阿房宫赋》等作品,也对国家的政治风险和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深刻地反思历史,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系中华民族美学的巅峰之作。
杜甫的成就是卓越的,不仅仅体现在其才华和作品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原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是固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杜甫的思想、写作习惯,并没有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杜甫介绍资料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1],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
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
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工部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杜甫文学常识简介
1杜甫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北沧州(今河北沧州南)人,唐代著名文人,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五岁就读诗文,六岁及第高考成为河北秀才,他在长乐宫担任太学士,他的诗歌也极受唐朝皇帝的喜爱。
2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写的有雄浑的气势,具有强烈的抒发感情的力量,极富变化。
他的诗歌主要分为抒怀随笔和政治反映性的作品。
抒怀随笔的精神在于抒发个人感受,例如《登高》等作品;而政治反映性的诗歌表达了杜甫对社会现实不满与愤慨,这类作品就有《记帝京旧游即事》等。
3杜甫的一生
杜甫少年时期便由贫贱家庭来到学习,而他的诗歌对于争取自己的应有的地位也有很好的作用,他在经历了收入河南的经历之后,又在滑稽与汛迎期间重新归来,直至元和十六年再次逃出洛阳被编入安节度使了。
杜甫一生中虽多磨难,但他以桃李满园称名于长安。
4杜甫文学里程碑
说到杜甫,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文人,他凝重睿慧的诗歌,令后来大批文人影响而诗歌丰而辉,令其它反映社会现
实的诗歌也大放异彩。
总之,杜甫的伟大诗史影响着我们的文学,他精品级诗篇被经久不衰的传唱。
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关于杜甫的介绍及事迹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杜甫的介绍和他的事迹,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杜甫的介绍及事迹1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河北),因曾祖父杜依艺当过巩县县令,于是就定居在巩县(今属河南),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于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又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与沈佺期、宋之问齐名的诗人。
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对这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又有诗歌创作传统的家庭,是很引为骄傲的。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所谓“舅氏多人物”,“吾舅尽知名”,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杜甫到十四五岁,就“出游翰墨场”。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府中,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
这些经历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看来他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吹牛。
杜甫生在唐王朝的辉煌盛世时期,当时农村经济繁荣,交通也很发达,所谓“九州道路无豹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杜甫从二十岁左右到三十五以前,也曾经三次出游。
第一次是南游吴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发他无限想象。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他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于是他又带着蔑视考功郎的傲气,与苏源明等一起,来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杜甫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生平经历(1)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杜甫生平年岁表、年谱杜甫生平年岁表、年谱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
因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从八品小官)。
入蜀后曾在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远祖杜预为晋代功名显赫的名臣。
杜甫祖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地位很高。
杜甫父杜闲,曾任县令,家道已衰。
杜甫一生坎坷,终不得志,贫病而卒,流浪而终。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
六月,又自白水往州。
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
疏救房,上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救之,获免。
八月,墨制放还州省家。
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
六月,出为华州司功。
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
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十月,往同谷。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
七月,送严武还朝。
未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入梓州。
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
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公在梓州。
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盾与百姓疾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的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现有大约1500首的诗歌留世。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的京兆杜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是显赫的杜氏家族。
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过着少爷的生活,自小喜欢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的杜甫一直在游历多地。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在天宝四年,杜甫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每日谈诗论文,切磋琢磨。
告别李白后,杜甫回到长安,开始应试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在长安10年,都没有考中。
755年,杜甫的《大礼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
11月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
杜甫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但杜甫后来救房琯,使得唐肃宗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州。
758年,杜甫对当朝时政失望透顶,最后决心离开官场,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期间,杜甫的大量诗篇写成,770年杜甫一直在江中小舟上度过,想要回到家乡的杜甫遭遇江水暴涨,被困江边,得到耒阳县令的救助,一心想北上的杜甫后来在江中小舟上去世,年终59岁。
杜甫的三别杜甫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三吏三别,是杜甫对当时环境的体会和感受,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描述了战争前后人民的生活疾苦,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写出了人民感情的痛苦,战乱引发人们生活的改变。
三吏三别的创作年代是杜甫在759年3月唐朝60万大军战败,为了恢复兵力,国家开始无限制的招兵,新婚妻子送别丈夫,年迈老母送别儿子,有些老妇升职为此献出自己的性命。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素有“诗圣”之称,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我国现实主义诗篇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的生平简介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杜甫的生平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优选份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1【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__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__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__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__混乱、揭露__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__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__越来越__,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
(735)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
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①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长安时期(745)至(754),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