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文档资料共3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37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内容包括北洋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的称呼。
北洋政府的演变过程(1)从“兴衰”角度看·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看•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迫使唐绍仪辞职。
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
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阀镇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北洋军阀是怎样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
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
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
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
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内容概要】本单元讲述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过程,包括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操纵控制内阁、善后大借款、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当选”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通过《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等历史事件。
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分别割据一方,中国出现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全国人民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度,与封建军阀张勋、段祺瑞等展开激烈斗争。
张勋复辟以短命告终,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以失败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的发展,促进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提供了阶级基础。
【重点、难点精解】一.关于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具体地说:1.从国内看:(1)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并未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封建任务。
落后的封建主义经济仍居绝对优势(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到1920年仅仅是5%),封建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在中国仍有雄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从人力、财力各方面为军阀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袁世凯就是及时抓住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国际形势看,主要是由于列强侵华政策的改变: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开始物色新的代理人。
袁世凯有实权,且一向和帝国主义友好,正是适当的人选,于是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的支持。
3.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袁世凯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通过军阀集团而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终至控制了全国。
二.关于北洋军阀的性质和特点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化的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北洋军阀统治的历史是乱世的历史。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发生了分裂,各派系为了争夺政权,攻战不已。
政坛更迭频繁,短短13年,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只有6天。
连年的内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加上北洋军阀是国共北伐的共同敌人,自然也就不被历史看好。
可是,如果我们重读北洋的历史,就会发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明的时代了。
在经济方面,他们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政治方面,它开明、民主,那时公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与结社自由也是中国大陆历史上最充分的;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们善待知识分子和学生,有些军阀甚至积极出资办学;在社会风俗方面,北洋政府也起到了移风易俗之作用。
所以,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北洋军阀的统治。
下面我讲从前述几个方面谈谈北洋军阀统治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促进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除了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外,也与北洋军阀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分不开。
其具体做法是:1、解除对民间兴办工业企业的限制。
北洋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任内阁代理工商总长王正廷在参议院宣布政见时表示,要“驱除工商之障碍”,凡商人呈请开办厂矿,只要符合注册条例规定,既予照准,不得拖延不办。
工商部1913年8月在给直隶实业司的指令中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并重新颁布《公司注册暂行章程》,放宽了公司注册条件,降低了注册费用,这为商人办企业开了方便之门。
此外,北洋政府还放宽了对民族资本开矿的限制。
2、对工矿业者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
所谓保护措施,就是确定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律地位,包括规定他们的存在资格,确认他们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赋予他们特定的经济权利和义务。
如《公司条例》规定:“凡公司均认为法人,有照章召集和运用资本之权,其财产受政府保护,非因依法解散、退股,任何人不得随便侵占、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