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作者冰心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9.86 KB
- 文档页数:3
冰心小桔灯原文【作品简介】《小桔灯》是作家的晚期代表作品之一。
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
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小桔灯》
标题:《小桔灯》的文学价值及其启示
一、引言
《小桔灯》是冰心的一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45年。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主题思想
《小桔灯》以“爱”为主题,通过一个小女孩在困境中制作小桔灯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它揭示了生活的艰难,但同时也传达了希望的信息——只要有爱,就有光明。
三、艺术特色
《小桔灯》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冰心运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
虽然《小桔灯》篇幅不长,但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情节,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四、社会影响
《小桔灯》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教师将其作为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好,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总的来说,《小桔灯》是一部充满爱心和希望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创造出光明。
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一文库()〔冰心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冰心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只有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曾经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冰心随父亲在海边散步,在沙滩,面对海面夕阳下的满天红霞,冰心要父亲谈谈烟台的海,这时,父亲告诉小女儿: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比如威海卫、大连、青岛,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国人占领了,“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
与此同时,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其中就有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在读《块肉余生述》时,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饿交迫的时候,冰心一边流泪,一边扮着手里母亲给她当点心的小面包,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自己是幸福的!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
这里住着祖父的一个大家庭,屋里的柱子上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叔父们写下的。
这幢房子原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家的住宅,林氏出事后,林家怕受诛连,卖去房屋,避居乡下,买下这幢房屋的人,便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
在这里,冰心于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小桔灯》冰心散文原文阅读《小桔灯》冰心散文原文阅读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桔灯》冰心散文原文阅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桔灯》作者: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
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译有《印度童话选》等。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
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辅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童⼼作家的冰清世界——冰⼼《⼩桔灯》写作背景评析《⼩桔灯》是著名散⽂家冰⼼的代表作之⼀,多次⼊选中⼩学教材。
⽂章写作于1957年,记述的是12年前的⼀段往事。
作者于探望朋友途中,遇到⼀位为母求医的⼋九岁的⼩姑娘的故事。
12年前春节的前⼀天,也即1945年的春节前⼣。
抗战已进⼊尾声,胜利遥遥在望。
但国共对峙的潜流依然在暗地潮涌。
重庆是战时的陪都,国民党统治的中⼼。
代表光明和⿊暗两种⼒量的⽃争尤为激烈。
故事中的⼩姑娘是⼀位⽊匠的⼥⼉,其⽗因为替进步学⽣送信受到牵连被国民党抓捕,抛下⼋九岁的⼥⼉和患病咳⾎的妻⼦。
故事中的⼩⼥孩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坚信“⽗亲⼀定会回来,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相信“我们⼤家都会好的”。
⽂章读来⾮常感⼈,给⼈⼀股温暖的⼒量。
冰⼼(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散⽂⼩说集《超⼈》,通讯集《往事》《寄⼩读者》以及各类中短篇的⼩说集、散⽂集等。
冰⼼出⽣于福州谢家⼤宅,祖⽗谢銮恩中过清朝举⼈,毕⽣讲学于福州光禄坊道南祠。
⽗亲谢葆璋曾在清朝北洋舰队服役。
任过北洋⽔师枪炮官,创办过烟台海军学校,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海军司令部⼆等参谋官。
冰⼼从⼩受到良好教育,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浒传》。
还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迭更斯的《块⾁余⽣述》等⼗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1919年8⽉,冰⼼在《晨报》发表第⼀篇散⽂《⼆⼗⼀⽇听审的感想》和第⼀篇⼩说《两个家庭》。
在发表《两个家庭》时,她第⼀次使⽤了“冰⼼”这个笔名。
她⼀⽣作品颇丰,主要收在《冰⼼⽂集》⾥。
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字,赢得很⾼的国际声誉。
冰⼼还翻译过⼤量外国名家的著作,如⼤诗⼈泰⼽尔的诗作等。
她⼀⽣坚持创作不辍,⼋九⼗岁还勤于写作,推动⾃⼰的创作臻于⼀个新的⾼峰。
冰⼼早期作品的三⼤主题是“爱母亲、爱⼉童、爱⾃然”,坚持和提倡“爱的哲学”。
五年级语文作者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和《晚晴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其中《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她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繁星▪春水》,以“爱”与“母爱”为主题,表达了她爱母亲的情感.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2023年最新的冰心小桔灯原文7篇冰心《小桔灯》读后感冰心《小桔灯》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冰心奶奶写的《小桔灯》这篇文章。
文中的人物是一个8、9岁的小女孩,这位小姑娘竟然能够帮着或代替大人做事。
这对于一个八九岁得小女孩来说,该是多么地不容易啊!我们现在这些孩子们,就是因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变得懒惰、顽皮、不懂事,一直让大人为我们操心。
她坚信: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的,总有一天失踪的父亲会回来的,总有一天,人民群众可以翻身做主人的。
我在读到,小女孩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的心里难过极了,眼睛酸酸的,有点想哭了。
年夜,这本应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啊!我每当过年的时候,不仅能够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还能够拿到丰厚的压岁钱。
我感到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可是,在我感到幸福的时候,小姑娘却什么也没有,她的母亲生病,父亲不知所踪,过年只能吃红薯稀饭,这种日子,恐怕现在的我们是一天也过不了吧!然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始终笑着面对生活,从来不气馁。
这个小姑娘多么坚强啊! 文章结尾细致地描写了小姑娘给冰心做了一盏小桔灯。
这盏小桔灯发出的光,实在不算明亮,但它却让冰心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所以冰心每逢春节,都会想起那盏小桔灯,都会想到那个小姑娘。
冰心《小桔灯》读后感冰心奶奶是我国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今年寒假,我有幸读了冰心奶奶的一些散文,其中《小桔灯》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桔灯》向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到重庆郊外去看望一位朋友,在等朋友时,一个小姑娘来打电话来叫医生给她妈妈看病,后来冰心奶奶去探望了那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
走时,小姑娘为冰心奶奶做了一盏小桔灯让她提着照路。
冰心奶奶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这件事让她终身难忘。
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动画片中,也有不少拥有像小姑娘这样镇定、勇敢和乐观精神的人。
比如说小朋友们都爱看的动画片《海绵宝宝》中的那块黄色小海绵。
《小橘灯》冰心
《小橘灯》冰心
在暑假的一天,我读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灯》,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它让我看到了主人公最善良、最勇敢的品质。
《小桔灯》是冰心奶奶所作。
这部作品描述了在1945年内战时期,共产党员们的艰险处境和他们对革命必胜这一信念的坚持,赞扬了他们勇敢坚强、独立自主、积极乐观的优秀精神。
文章描写了一个顽强乐观的小女孩。
当时,共产党员们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小女孩的父亲也是位共产党员,因所在地下党的破灭,离开了家,妈妈也被人打至吐血。
但是小女孩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坚强地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了照顾一家的重担。
比起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这个年仅89岁的小女孩是多么了不起啊!作者选取了小姑娘打电话、照看妈妈、与“我”攀谈、做小桔灯送“我”这几件平凡的事情,将一个勇敢、乐观、善良的乡村贫苦女孩的形象描绘得丰富感人。
当我读到作者问她吃饭了吗,锅里的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时,我心里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
那是年夜饭啊!多么重要的时刻!像我们,这时候应该吃着大鱼大肉呢!然后,可以看烟花或者是在暖和的屋子里看电视。
可是,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啊!但她还是那么积极向上,仿佛永远不会悲伤,不会绝望,她总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说到这一点,我实在感到惭愧,感觉跟她比起来实在差远了。
所以,我要学习她这种乐观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绝不能轻言放弃。
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就像小桔灯的光芒,点亮了我的思想。
我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善待他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冰心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一个个温柔大方、青春活力的女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
1900年10月5日出生。
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在《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女作家冰心的文学特点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
《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
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
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
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
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
冰心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集《繁星》、《春水》,小说《超人》、《悟》,散文《笑》、《寄小读者》等是她早期代表性作品,《樱花赞》、《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是发表于建国后的优秀作品。
对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作品的翻译有突出的贡献。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
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
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
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
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着译选集》等。
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女作家冰心的简介冰心,原名谢婉莹。
1900年10月5日出生。
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在《晨报》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女作家冰心的文学特点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
《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
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
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
在作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
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
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
《小桔灯》作者冰心简介
《小桔灯》作者冰心简介作者: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大。
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
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
冰心早期作品的3大主题是“爱妈妈、爱儿童、爱自然”。
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
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小桔灯》教学反思(一) 1、抓线索,明思路
线索是把事件中诸多材料统率起来贯穿起来的因素,把握了线索,就能理解文中所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明确作者思路,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意图和怎样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的。
第一以实物为题,常以文题中实物为线索。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记一辆纺车》;第二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如《小桔灯》:初遇——再遇——补叙——逢节思;第三以人物为题目的或以交往为线索,如《藤野先生》,或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或以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为线索,如《傻二哥》;第四以事件为题的或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如《老山界》,
或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
有的文章还采用双线结构,《泰山》。
因此抓住了线索,作者是怎样理解材料,就可以明确了。
2、理清段落层次
段落层次就是在一篇文章里,作者根据材料性质和顺序,安排为几个自然段和结构段。
理解文章的层次段落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结合式结构。
纵式结构是以时间为序或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的结构。
这种结构,情节完整,脉络分明,便于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和发展。
如《藤野先生》这篇回忆录便是按时间推移结构文章的。
横式结构是以空间场景的转换或按事件性质的分类为序组织文章,如《风景谈》由六幅画面组成,根据空间场景转换,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纵横结合式结构是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文势跌宕多姿,如《包身工》以时间为顺序通过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生活场景的描写,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遭遇,浓缩在一天的生活中,深刻地揭示主题。
《小桔灯》教学反思(二)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大胆地进行尝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文本进行专题的教学。
这节课自己也有很多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是:
1 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始终保持着和学生的平等合作,能适当地为学生铺设台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上课很投入,教态自然。
与学生亲密接触,有一定的亲和力。
《小桔灯》教学反思(三) 《小桔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曾获得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奖。
是冰心根据其40年代在重庆郊区与一位穷苦人家的小姑娘偶然相识的真实经历写成的。
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实际出场的只有“我”的朋友、小姑娘和“我”三人,其余均通过言语带及。
文章暗含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但是没有像其他同类作品一样,将斗争推到台前,而是处理成1个淡淡的背景,三言两语带过。
整篇文章以小姑娘在这种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乐观、镇定为主要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