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和地质作用、岩石圈的循环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重难点)一、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地质作用⎩⎨⎧a 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1)内力作用都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2)太阳辐射能是所有外力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
( )(3)山地的“身高”降低都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幔。
( )(5)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提示】(1)× 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中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3)× 许多山地的高度降低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可能是因地壳下沉运动导致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外力中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4)√ 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5)× 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估测,黄河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输入下游。
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正因如此,渤海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归纳总结]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但是一般体现在一定时期以某种地质作用为主,在判断地表形态(地貌)形成原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步骤判断排除法。
岩石循环与岩石圈岩石循环是地球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循环过程,它指的是岩石在地球上的循环运动,包括岩石的形成、再生、破坏和重塑等各个环节。
而岩石圈则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构成的圈层,是岩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岩石循环的概念、岩石的循环过程以及岩石圈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岩石循环概述岩石循环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循环过程,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岩石的形成、再生和破坏。
岩石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凝结、沉积和变质等过程来实现的。
在岩石形成的过程中,地球上的各种物质通过物理、化学作用逐渐聚集在一起并形成岩石体。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石体被抬升到地表,从而成为陆地的一部分。
同时,针对岩石的再生和破坏过程,地球的内部能量和外部环境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岩石的循环过程1. 岩石的形成岩石的形成是岩石循环的首要环节。
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岩石矿物通过熔融、结晶等物理和化学过程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各类岩石。
例如,火成岩是由地幔深部的熔岩冷却结晶形成的,沉积岩则是由被风化、侵蚀的岩石碎屑在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地方沉积形成的,变质岩则是经历地壳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后形成的。
2. 岩石的再生岩石的再生主要是指岩石的变质和重结晶过程。
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经历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
例如,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碰撞会形成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原有的岩石发生变质并重新成长为不同类型的岩石。
重结晶是指岩石中的矿物重新结晶,形成新的颗粒状结构。
3. 岩石的破坏岩石的破坏主要是指岩石受到风化和侵蚀等自然作用的破坏过程。
风化是指岩石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和生物因素(如植物根系)等的作用,逐渐分解为土壤或颗粒状物质。
侵蚀是指岩石受到水流、冰川和风等外力的作用,被移动并重新沉积在其他地方。
4. 岩石的重塑岩石的重塑是指岩石在经历变质、再生和破坏等过程后,通过新的构造活动重新组合成为新的岩石。
例如,地壳的抬升和板块的碰撞会引起岩石的破裂和变形,形成新的岩石构造。
岩石循环过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岩石循环是地球上岩石的形成、变化和破坏的循环过程。
这个循环是地球内部和外部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岩石循环的主要内容概述,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我们来讨论岩石循环的基本概念。
岩石循环是指岩石在地球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岩石的形成、变质和风化。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形成了地球岩石圈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岩石的形成是指地幔和地壳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岩石。
这些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岩石的变质过程。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了物理和化学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导致岩石中原有的矿物质重新结晶,形成新的矿物质和岩石。
变质过程可以分为热变质、压力变质和浸润变质等不同类型。
这些变质过程是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结果,它们对于岩石的组成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讨论岩石的风化和破坏过程。
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在地球表面经受气候和环境条件的侵蚀和分解。
这些条件包括风、水、植物和生物等。
岩石的风化可以导致岩石的物理破碎和化学溶解,最终形成土壤和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进一步形成新的沉积岩,完成岩石循环的循环过程。
在我的观点和理解中,岩石循环是维持地球系统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机制。
它通过岩石的形成、变质和风化过程,不断地重新分配和再利用地球上的岩石资源。
岩石循环对于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总结回顾一下,岩石循环是地球上岩石的形成、变化和破坏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和风化三个主要阶段。
岩石循环是地球内部和外部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对地球的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对岩石循环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理解岩石循环,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地质过程和变化。
地质学中的岩石圈和地球化学循环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体,其表面包裹着许多岩石和土壤。
然而,这些岩石和土壤并不是呈现出随意分布的状态,而是在一个特定的体系下运动着。
这个体系就是地球的岩石圈,它是地球表面的硬壳,由岩石构成。
在地球的岩石圈上,地球化学循环得以实现。
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在地球大气、水体和岩石圈之间进行元素和化合物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化学和地质学原理,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应用。
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大气层、水文圈和岩石圈。
大气层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构成的外部层,它通过大气环流和气体的扩散、沉降等过程与其他两个部分相互作用。
水文圈则是指地球表面的水体,如海水、河水、湖水、地下水、雨水等,通过水的循环过程与大气层和岩石圈相互作用。
岩石圈则包括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其中地壳是最薄的岩石层,同样是地球上重要的原材料资源来源,如石油、天然气和各种矿物。
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可以通过地质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地质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技术来研究不同岩石、地球大气、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比例。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质体系中元素的来源、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在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中,地壳和上部地幔通过岩石圈循环参与其中。
岩石圈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岩石熔融成岩、岩石风化成土壤和沉积成岩。
这些过程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得地球化学过程得以实现。
例如,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与岩石圈中的岩浆的形成、火山喷发、地震和地壳运动等过程紧密相关。
此外,地球化学循环还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例如,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这些气体将会影响到大气层中气体的比例和浓度。
过度的开发和使用土地会导致土壤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这些都会对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影响。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许多不同的圈层组成。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圈层,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地球内部的核心。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以及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的作用和内容概述2. 正文部分的组成和各个圈层的介绍3. 结论部分的总结和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展,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以了解它们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圈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地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规律,为未来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基础和方向。
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强调地球圈层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关键地位和价值,促进对地球系统的全面理解和保护。
2.正文2.1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个圈层,它由各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大气圈主要分为几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对流层等。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其中的空气通过对流运动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气现象;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影响着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变化。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千层蛋糕”,由不同的圈层组成,同时,在这些圈层之间还进行着各种物质的循环,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命的延续。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就像鸡蛋壳一样,虽然很薄,但却是我们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地壳的厚度在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只有 6 千米左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它的厚度约为 2800 多千米,是地球体积和质量最大的部分。
地幔又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为固态,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包裹着地球,就像一层“保护罩”,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适宜的气体环境和气候条件。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从地球表面向上延伸数千千米。
水圈则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命活动以及调节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是地球最具活力的圈层。
在地球的各个圈层之间,物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
其中,水循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物质循环。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不断地流动和转化。
例如,太阳照射使得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一部分降水回到海洋,另一部分则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流、湖泊,最终又回到海洋。
碳循环对于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也至关重要。
碳在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和岩石等不同的储库之间不断交换。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能量,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第七讲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3、软流层:4、岩石圈:5、地球的外部圈层:二、三大类岩石1、按成因分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沉积相:变质岩:[理解—要点突破]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12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划分:[理解—要点突破]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5.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 .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 .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 .温度降低,压力降低6.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②B .③C .④D .⑤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据此完成5~6题。
3.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4.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2018·烟台月考)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
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
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98510041】(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a.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板块构造学说:发展:A: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概述,信息量很大!进入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到“地球系统”的新阶段,强调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野,对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进行研究。
当前更多的对地观测体系(卫星、地表台站等),更细的时空分辨率以及更强的数据处理(超级计算机),正逐渐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科学认知,增强人类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地质作用过程一,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地球是一个物质与能量不断相互作用下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它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基本的圈层,各圈层之间彼此交错相互影响,圈层之间及内部随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随时间的演化1,地球系统的构成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含冰冻圈)、地圈(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土壤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主要研究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结构分布、各圈层内部及之间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和形成演变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全球变化,为人类认知地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地球圈层构成2,地球系统的能量来源地球系统的演化主要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驱动,其主要有两个能量输入体系。
一个是太阳在核聚变过程中向太阳系释放的太阳辐射能量,直接影响着地球气候变化、生物光合作用和岩石风化剥蚀等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外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另外一个是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物质向地球深部迁移释放的重力势能和矿物结晶等释放的热量,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过程产生影响,是内动力地质作用最主要的能量供给。
地球的能量供给和圈层相互作用3,地球系统的时空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由多时、空尺度过程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圈层体系。
地球各圈层(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过程(生物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各要素(如:山水林田湖草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锁响应。
地质学与地球化学了解地球的元素组成与循环地球是宇宙中唯一被发现含有生命的行星,其丰富的元素组成和复杂的元素循环过程是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元素组成和循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元素组成与循环。
一、地质学认识地球的元素组成与循环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形成、构造和演化过程,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元素组成以及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和循环。
1. 地球的元素组成地球主要由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构成了地球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其主要由氧、硅和铝等元素构成的硅铝矿物组成。
研究地球的元素组成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构成。
2. 元素在地壳中的循环地球上的元素不断地进行循环,形成了地球的元素循环系统。
元素循环通过地质作用、水循环和生物作用等过程实现。
地壳中的元素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等地质作用进入大气和水圈,也可以通过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从地表层进入到水圈。
同时,生物体内的元素也通过食物链和生物代谢作用进入地球的元素循环系统。
通过研究地球的元素循环,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来源、去向和转化过程,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球化学认识地球的元素组成与循环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元素组成、地球化学过程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元素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质体系的演化、地下水的成因与污染等问题。
1. 地球化学元素的分类与特征根据元素在地球内的丰度和元素性质,地球化学可以将地球元素分为两类:大地元素和稀有元素。
大地元素主要包括硅、氧、铝、铁等,这些元素在地壳和地幔中广泛存在。
稀有元素主要包括金、银、铜等,这些元素在地球内相对较稀少。
地球化学研究了这些元素在地球内的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循环。
2. 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的外部构造与地质循环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它由内部的岩石圈和外部的大气圈所组成。
本文将探讨地球的外部构造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地质循环。
一、地球的大气圈地球大气圈是指围绕地球的空气层,它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大气圈能够保护地球不受宇宙中的太阳辐射和小陨石的侵蚀,并且扮演调节地球温度的重要角色。
二、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从液态、固态、气态之间不断转化和循环。
水圈包括了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层、雨水、大洋以及大气中的水蒸气等。
这一循环过程在水蒸汽升华、凝结、降水、蒸发和地下水渗透等多个环节中不断进行,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地壳和上层岩石地幔的总称。
岩石圈不仅构成了地壳板块,而且扮演着重要的地质循环角色。
根据构造学原理,地球上的岩石圈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它们时刻在不断的运动、碰撞和破裂,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地壳变动等现象。
四、地球的地震循环地球的地壳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因板块运动引发的地壳震动现象。
这些震动会引起地震波的传播,造成地表震感。
地震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释放板块间的应力能量,同时也提供了重新构造地壳的条件。
五、地球的火山循环地球上火山的形成与板块的运动息息相关。
当地壳板块发生挤压和碰撞时,地幔中的岩浆会通过断裂口喷发而形成火山。
火山的喷发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物质,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地球的地壳变动循环地壳变动是地球历史上长时间积累的结果,也是地球上各种地质循环过程的表现之一。
地壳变动包括隆起、下陷、断裂、抬升等,是地壳板块相对移动、重力作用、岩层变化和地壳应力释放等过程的综合体现。
综上所述,地球的外部构造与地质循环密不可分。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和循环,使得地球成为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
不断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地壳变动,不仅改变着地球的外部形态,也促进了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