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 格式:ppt
- 大小:7.98 MB
- 文档页数:95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品味作者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到旅游,不能不想到丽江。
丽江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园林城市。
2012年8月,著名作家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
当地政府知道阿来到了丽江,邀他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同学们,如果是你,要写一篇展现丽江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等全方位介绍丽江的文章,你会如何着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家阿来的奇妙构思,让我们化作一滴水经过丽江。
二、出示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
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
3.品味作者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三、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马尔康,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代表作品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
2016年10月,他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中篇小说奖。
2.读一读:闸( zhá)砚( yàn )蘸( zhàn )喧哗(xuān huá)奔流(bēn liú)矗立(chù lì)映照(yìng zhào )苍劲(cāng jìng )翡翠(fěi cuì)眺望(tiào wàng)擦拭(cā shì)硕大(shuò dà)喧腾(xuān téng)亭台楼阁(tíng tái lóu gé)目眩神迷(mù xuàn shén mí)3.词语: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知识1.作者简介。
阿来,生于1959年,藏族,四川省马尔康县人,当代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
2000年凭借长篇小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等。
2.主旨归纳。
本文写了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的徘徊,终于游历丽江古城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
3.背景探寻。
根据阿来的博客,此文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调查。
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想到这些事实的发生地,感受一番。
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
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
交卷给丽江当地,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
”4.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砚.池()蘸.()驿.道()矗.立()闸.口()眺.望()擦拭.()流淌.()草甸.()()轻盈.()喧.哗()徘徊..硕.大()斑斓.()5.结合课文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徘徊:掌故:苍劲:目眩神迷:斑斓:参考答案1.尘埃落定梭磨河4.yàn zhàn yì chù zhá tiào shì tǎng diàn pái huái yíng xuān shuò lán2重点1.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一滴水流过丽江的经历,这“一滴水”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一滴水”是全文的叙述者,起着贯串全文的作用。
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盆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因此这“一滴水”见证了丽江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丽江的美丽与繁华,是丽江的最佳“导游”。
20、一滴水经过丽江——群文阅读理清写景顺序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写景顺序。
【考点解读】游记的写作线索——游踪游记,是一种记叙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体裁。
其中既有对旅游者游踪的实录,又有对人、事、景、物的形象生动的记叙和描摹,还有渗透着作者情感的感受。
主要由游踪(“所至”)、风貌(“所见”)、观感(“所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游踪是游记的线索,风貌是游记主要描写的对象,观感是游记的主旨和灵魂。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根据本文的游览顺序,填写下表。
【技法点拨】写游记,一般以游踪为主要线索,即按照时间的推移和作者立足点的变化,来组织文章内容。
但是,游踪并不一定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经过作者艺术处理过的。
现在有的游记甚至淡化时间和空间的观念,重在反映旅游的心境甚至潜意识。
总之,线索的确立,可以因景而异,也可以因人而异。
【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组织文章,循着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描写的重点也由雪山转向冰塔林。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思考和感悟也发生着变化。
答题模式:模板1: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景的,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
模板2—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和方位变化的词语,直接答题。
模板2—2:梳理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概括出线索。
【真题演练】(一)古城信步①云南丽江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城。
不久前,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
雨后的古城笼罩在幽情逸韵的氛围中,如同一幅中世纪风景油画。
②古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这座位于云贵高原西部苍凉群山之中的古城,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城市架构。
古城的一些房屋,经风历雨,千年不衰,古韵犹在,成为建筑活化石。
因此,古城又有“活着的古城”之称。
在我国所有城镇中,只有丽江古城与山西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导语】《⼀滴⽔经过丽江》是阿来写作的散⽂,本⽂通过描写⼀滴⽔的旅⾏,讲述丽江的风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0课《⼀滴⽔经过丽江》课⽂原⽂ 我是⼀⽚雪,轻盈地落在了⽟龙雪⼭顶上。
有⼀天,我醒来,发现⾃⼰变成了坚硬的冰。
和更多的冰挤在⼀起,缓缓向下流动。
在许多年的沉睡⾥,我变成了⽟龙雪⼭冰川的⼀部分。
我望见了⼭下绿⾊的盆地——丽江坝。
望见了森林,⽥野和村庄。
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滴⽔。
我想起来,⾃⼰的前⽣,在从⾼空的雾⽓化为⼀⽚雪,⼜凝成⼀粒冰之前,也是⼀滴⽔。
是的,我⼜化成了⼀滴⽔,和瀑布⾥另外的⽔⼤声喧哗着扑向⼭下。
在⾼⼭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声喧哗。
⼀路上,经过了许多⾼⼤挺拔的树。
名叫松与杉。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茶。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的⼈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那真是⼀个⼭间美丽的⼤盆地。
从⽟龙雪⼭脚下,⼀直向南,铺展开去。
视线尽头,⼏座⼩⼭前,⼈们正在建筑⼀座城。
村庄⾥的⽊匠与⽯匠,正往那⾥出发。
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叫做象⼭,狮⼦⼭,更远⼀点,叫做笔架⼭。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领⽊⽒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街。
四⽅街筑成后,⼀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来了,把⽟龙雪⼭写进了书⾥,把丽江古城写进书⾥,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街。
但是,眼前⼀⿊,我就和很多⽔⼀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丽江⼈把⾼⼭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叫做落⽔洞。
落⽔洞下⾯,是很深的⿊暗。
曲折的⽔道。
安静的深潭。
在充满寂静和岩⽯的味道的地下,我⼜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过去了好⼏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
我和很多⽔从象⼭脚下的⿊龙潭冒出来。
咕咚⼀声翻上⽔⾯。
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
⿊头发的⼈,黄头发的⼈。
⿊眼睛的⼈,蓝眼睛的⼈。
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便有许多浪花趁机起舞,像仙女跳舞一样,全不顾惜。
从浪花中跃出来一条鱼儿,身上的光彩比虹还美。
它像一个身披白金的女郎一样,优美、自信,它向丽江深处游去。
————选自节选自《作家课堂》2016年总第32期知识点解析本文为一篇描写性文章,通过对丽江河水、浪花、鱼儿的描写,营造出了一幅神奇又美丽的画面,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看到这一幕幕景象,感受到河水的流动和其中的生命之美。
描写性文章描写性文章是指作者通过对对象的色彩、形状、光影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对象的外貌特征及其所在环境,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描写性文章重在详细展现事物的特征和美丽之处,而不是叙述事物经过的过程。
修辞手法1.比喻:将鱼儿和身披白金的女郎进行比喻,强调鱼儿的优美和自信。
2.拟人:将浪花拟人为跳舞的仙女,使得描写更为生动形象。
生命之美文章最后一句“它向丽江深处游去”,浓缩了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生命就是要在这个世界里游走,发现它的美丽和神秘,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欣赏。
河水、浪花、鱼儿都是不同的生命,它们互相依存,构成了这个美丽的自然世界,这也正是生命之美所在。
教学建议本文可以用来进行阅读理解、写作、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教学。
阅读理解1.让学生逐句阅读文章,了解河水、浪花、鱼儿在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
2.了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本文的主旨,即生命之美的表达,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去珍惜和保护生命。
综合能力1.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河水、浪花、鱼儿的形态,并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写作1.对比诗歌《归园田居》中的描写性手法,让学生了解描写性文章的写作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原文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
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
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
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
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
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
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
名叫松与杉。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
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
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
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
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
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
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
曲折的水道。
安静的深潭。
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
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
咕咚一声翻上水面。
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
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看见了花与树。
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