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读后感 李书婷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绘画史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发明》的读书笔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法纸是很普通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我们读书、看报、写信、绘画、记笔记、写文章,那一件也离不开纸。
有了纸,人类的各种知识才能保存下来,才能传播开去。
有了纸,人类的文化科学事业才能迅速地向前发展。
可以这样说,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我国在解放后开办了很多造纸厂,用机器大量制造各种各样的纸张,供我们使用。
在许多少年朋友看来,纸好像没有什么希奇。
可是你知道吗,人类的文化史,有漫长的一个时期不是写在纸上,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造纸。
造纸的方法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的努力,花了无数的心血才发明出来的。
纸的发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龙骨”的故事在纸产生以前,人类早就会写字了。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文字起原于六千年前。
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有个半坡村。
六千年前,有一个原始氏族公社在这里生活。
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半坡村氏族公社的遗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
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纹,还刻着简单的符号。
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的性质,可以说是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
可见在纸发明之前,我国的文字已经有了很长的西安半坡村出土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历史。
到了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铸在或者刻在青铜器上。
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一直保存到现在,上面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状况。
除了青铜器,我们的祖先还把文字写在什么上面呢这里,我们先讲一个“龙骨”的故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个人叫王懿荣,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
有一天,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古代动物的骨骼或者骨胳化石。
药买了回来,王懿荣打开一看,发现有的“龙骨”上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
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这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
读《中国美术史》有感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历史源远流长,文明璀璨光辉,留下了无数让现代人叹为观止、美不胜收的的艺术珍宝与古董文物。
《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十分系统地讲解了中国从古到今、各个年代,各种类别的美术作品,一一详细道来。
这是一本光是看设计典雅、美观精致的封面和背后的简介就足够让人爱上的书籍。
翻开内页,排版美观的文字、配上全彩色印刷的古代艺术品的图案,两者在一起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本书400多页,三十九万字,售价88元,暂且不说文字内容,光凭这图文并茂的印刷就绝对物有值!当然,绝对的,比起排版设计,本书的实质性内容更是引人入胜。
《中国美术史》的作者李霖灿毕生都在研究艺术史,他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这座中国数一数二的顶级博物馆里面对琳琅满目的瑰宝古董文化,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的古代美术作品,积累了丰厚的学识与人文素养;又在台湾大学等名校中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艺术鉴赏类课程。
而这本《中国美术史》,可以说就是李老师任教二十载的课程讲义的总结与精华。
《中国美术史》全书涉猎极其广泛,从汉代的画像石,到敦煌的雕塑王国,从上古的铜器到文雅美玉,从泼墨山水画到丹青妙笔的书法,讲解的面面俱到。
全书文笔优美流畅,考据森严,处处引经据典,使得本书具备了极强的专业性。
可以直接当做美术史的教材来使用。
但与此同时,李老的文章内容并不枯燥,而是深浅出地具体介绍了这些美好的艺术作品,让普通读者也能看个通透大量运用成语与引用古诗词等手法,并且并不只是包括美术品本身,还扩展地介绍了作品相关年代的社会背景、涉及人物、创作故事等内容,大大扩充了读者的阅读面,并且还将这些作品与其他美术作品,甚至西方的画作来作以比较,将中西方美术文化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我们都知道,这些艺术作品都是珍贵的古董文物。
所以,只要你认真阅读学习了本书之后,增长的并不只有美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大大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与历史学的水平!最好是亲身去过收藏这些书里介绍的艺术品的博物馆,观看了实物之后再看书里的解说,会更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深刻义。
《图说中国历史》(第四册)读后感作者:柯继铭出版单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书以时间为序,精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知识,体验异样的阅读感受,同时,对读者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读的这本第四册主要讲的是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书的最后讲到了1946、1948年的国民大会,下一册书还会继续讲民国时期的历史,还可以继续看下去。
从清王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
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的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壮大起来,于1911年12月29日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权利和自由有了明确的规定,反映民主精神。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任何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反而对农民的自发斗争采取敌视的态度;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在取得政权之后日趋涣散,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妥协倾向不断滋长;清军被迫退位,孙中山随之辞职,政权落到袁世凯的手中,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失败。
那时候建立了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2024年中国绘画美学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绘画美学史》是一本让我满怀期待的书籍,它为我展开了一幅关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广阔蓝图。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呈现了中国绘画美学发展的历程、特点和亮点,让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从史前绘画时期开始,逐步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和转变。
他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在我眼前勾勒出了一个个丰富多样的时代画卷。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绘画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也更加明白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这本书对于中国绘画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之处。
他指出,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的是“意境”,即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在中国绘画美学中,人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画家通过表现自然的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再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绘画美学的亮点进行重点呈现,使我对中国绘画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详细讲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几个重要突破和突出人物。
比如,敦煌壁画的出现使中国绘画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给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启示;墨法技巧的创新和晋唐绘画的繁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宋代的“写意”和元代的“气韵生动”为后来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些亮点和突破为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最后,这本书还通过对当前中国绘画美学状况的观察,展望了未来中国绘画美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当前中国绘画美学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绘画美学正面临着新的创新和变革。
作者倡导绘画美学的“自主”和“开放”,希望中国绘画美学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新的蓬勃发展。
精心整理《中国绘画史》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中国绘画史》是一本由陈师曾着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一):一本读罢,则中国绘画历史尽在掌握“读花鸟、处;此外,陈师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这使得陈师曾在评价中国绘画史的成与败、得与失时,眼界上自然更为开阔,评价自然也更易趋于中允。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其“来头”亦不小。
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着名诗人陈三立,其弟陈寅恪更不必多说。
陈师曾近代着名画家李叔同是莫逆之交,亦曾帮助和提携齐白石。
他于花卉画上接学自吴昌硕,更兼上师古人、博习众采,擅于将技法融为己用;于山水画则努力恢复中国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并且吸收了西方对景写生的特点,从而一举突破了山水画程式化的陋习,做到了推陈出新;于风俗人物画则取材紧贴生活、画法写实简括。
除绘画外,陈师曾更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授课讲义刊印出版后成《文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在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五代、两宋文人画已有发展。
其间,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素来讲究书画同源,并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借鉴,从而形成了自身显着的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特质,在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中叙述已经相当完备。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二):从历史看中国绘画说起来绘画二字,咋一听有些高大上,但如果说起来画画二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大家都上过画画课,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课外班里的,谁拿起画笔都能画上几笔,如果遇上对方看不懂,还可以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画抽象,他人欣赏不了。
如今社会,大家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走向陶冶艺术情操的中西,大师梁启超说:“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
中国美术史观后感500字左右中国美术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我国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发展之路。
最近通过阅读和学习,我对中国美术史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下面就我的观点和心得,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从贾平凹先生的《图画中国》这本书中,读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于文艺的特殊关注。
书中通过对中国名画、书法、绘画各个领域的分析,勾勒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审美观念,并针对具体的篇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与美学相关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
其次,我还通过观看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和《卧虎藏龙》等影视作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画面对于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些电影作品运用了先进的拍摄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音乐效果,将影像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卧虎藏龙》中的结构化美学,故事情节与画面呈现高度融合,无论是听觉、视觉还是意识层面,都给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
再次,通过参观于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我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展览珍藏了众多中国画的经典作品,以及不少较新时期的创作,通过细致的品读和欣赏,我对画家们的画风、技法和思想、意涵都有了详细的认识。
比如,我喜欢范曾的画作,他的线条流畅、笔触细腻,营造出一种原始自由的艺术氛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
最后,我认为中国美术史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和深化这种文化精神。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美术,关注世界各国的艺术发展趋势、艺家们的创意和才华、文化多样性等不同方面的因素,以此来强化自身的艺术素养,提高美学意识和审美能力。
总之,学习中国美术史是提高我们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艺术的历史和特色,从而在实践中掌握更加精湛的审美技巧和艺术表达手段。
《中国绘画简史》阅读札记一、关于作者与书籍简介《中国绘画简史》是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国绘画发展脉络的著作。
该书的作者为知名艺术史学者XXX教授,其具备深厚的艺术史背景和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绘画领域,尤其是中国绘画的研究方面,XXX教授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绘画历史进行系统性梳理的著作,全书分为多个章节,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壁画开始,一直阐述至近现代的绘画变革与创新。
通过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技法、材料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该书不仅涵盖了绘画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艺术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集结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绘画作品图片,使读者在文字描述的同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绘画的魅力与特点。
《中国绘画简史》是一部既适合专业人士研究参考,也适合绘画爱好者作为了解中国绘画历史的入门书籍。
1. 作者介绍在介绍这位作者的生平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他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他的名字叫XXX,毕业于著名的美术学院,并深得艺术史学界的赞誉。
他致力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特色。
他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
其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在学术界和艺术界均获得了高度评价。
《中国绘画简史》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厚热爱与研究多年积累的成果。
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体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
为了普及和推广中国绘画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他决定撰写这部著作。
其目的不仅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更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作者在艺术史学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贡献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研究不仅涉及传统绘画艺术,也关注现代与当代的绘画发展。
《图说中国绘画史》读书感悟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
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这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茂,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
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
看多了现代国画的评论文章,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千篇一律的套路。
要想成为一个批评家,只需记住20多个成语,就无往而不利了。
气韵生动、意境高妙、下笔老练、意境幽深、力透纸背……仿佛论画者只需从锦囊中随意摸出几枚成语,就能敷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艺术批评了。
细究之下,这一腔“陈词滥调”已经弹唱了一千多年,自从南北朝书画论者提出了气韵、性灵、意境这一套主题之后,历朝历代的论者都用古人的眼睛来看画,而且是一双昏花的眼睛——云山雾罩、玄乎其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即使条分缕析的西方艺术理论传了进来,国内的评论家似乎依旧循规蹈矩,不愿意试着戴一戴西洋的眼镜,重新梳理一遍中国绘画史。
幸好,汉学家高居翰从现代眼光写了这样一本《中国绘画史》。
作为一名外国人,高居翰对于意境、气韵等微妙的成分始终隔着一层,反而对于绘画的笔墨、线条、布局等视觉语言格外关心。
这双眼镜中国人戴上可能会不太舒服,但是换了另一种视角以后,当会有另一番情趣。
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
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中国绘画通史读后感中国绘画通史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绘画通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从古老的岩画到商周陶、玉、青铜器纹饰,从唐代敦煌壁画到元明清文人画,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绘画艺术所历经数千年的时光,始终长盛不衰,百象纷呈,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
而《中国绘画通史(上下)》纵横古今,论述了自原始时代以降中国绘画的开展历程,对画事、画家及画作均系统地加以评价,涵盖卷轴画、岩画、壁画等各领域,书中更增补了最新出土资料一百三十余处,是迄今最完备、最全面、最具规模的一部关于中国绘画开展史的学术专著。
阅读这本书让我初步认识到原始时代的绘画(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夏、商、周的绘画(约公元前2000—前221年),秦、汉的绘画(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魏、晋、南北朝的绘画,隋、唐、五代的绘画(581—960年),宋、辽、金、西夏的绘画(960—1279年),元代的绘画(1271—1368年),明、清的绘画(1568—1911年),民国时期的绘画(1912—1949#)·····由此更让我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的绘画史是多么的悠久。
而元代的绘画更让我感兴趣,自13世纪初蒙古族的兴起,国势逐渐强盛,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北之地,又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以大都为中心的元帝国。
从此新办教育,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的`主流,他们的创造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物画的减少。
作品强带哦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在创造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土气,重视主管意兴得抒发。
中国绘画史读后感读中国绘画史就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而且还是一场充满惊喜、五彩斑斓的旅行呢!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像是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对啥都新鲜。
中国绘画的历史那可真是长啊,长得就像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
从那些古老的岩画说起,那时候的人们啊,可能就是拿着简单的工具,在石头上画画,虽然简单,但那股子原始的生命力是真的强。
看着那些岩画,我就感觉像是透过时光的缝隙,看到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围着火堆跳舞,然后随手在旁边的石头上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也许他们画的那只歪歪扭扭的鹿,就是他们今天打猎的目标呢!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到了国画的各种流派和大师辈出的时代。
什么顾恺之啦,他画的人物那叫一个传神。
我就想啊,这人的眼睛得有多厉害,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抓得那么准。
他画的人好像随时都会从画里走出来跟你聊天似的。
再到后来的吴道子,那可是被称为“画圣”的人物啊。
他的画就像是有魔法一样,线条飘逸得就像仙女的彩带。
我看他的画的时候就在想,他画画的时候是不是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一样,笔就是他的剑,在纸上潇洒地挥舞几下,一幅绝世佳作就诞生了。
这中国绘画史里也有一些让我觉得特别有趣的小插曲。
比如说有些画家为了画好一个东西,那可真是煞费苦心。
像那个郑板桥,为了画竹子,就天天在竹林里观察竹子的形态。
我就想,他会不会跟竹子聊天呢?是不是还会给竹子取名字呢?然后他把竹子的那种坚韧和挺拔都画进了自己的作品里,让我们看到了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看中国绘画史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就是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好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朝的时候繁荣昌盛,绘画里的人物都丰满圆润,色彩也很鲜艳,就像那个时代一样充满活力。
到了宋朝,整个社会都变得文雅起来,山水画就开始讲究意境了,画家们都在追求那种淡淡的、含蓄的美。
这就好比人穿衣服,不同的场合就得穿不同风格的衣服一样,绘画也是跟着时代的“潮流”在走呢。
读完中国绘画史,我就像吃了一顿超级丰盛的大餐,肚子里装满了各种绘画的故事和知识。
中国绘画简史读后感朋友!今天我得好好聊聊《中国绘画简史》这本书。
我跟你说呀,一翻开这书,我就像打开了时光的宝藏,一下子就被吸进去了。
我记得第一次对中国绘画有了一点懵懂的认识,那还是在小时候的美术课上。
老师挂着一幅幅古画,什么《清明上河图》啦,《富春山居图》啦,我当时心里想:这画里的人怎么都这么小小的,竟然没有一丝现代漫画人物的光辉。
不过这次读了《中国绘画简史》,我才明白这些小人物背后的大智慧。
你知道吗?中国绘画这玩意儿,源远流长啊,讲究的是笔墨神韵。
这书从远古的岩画开始,带你一路看过唐宋的辉煌,元明的转变,再到清代的繁复。
每个朝代的画家都像是画坛的侠客,在画纸上舞出自己的风骨。
我有时候想,要是能回到古代,跟他们聊一聊,他们是不是也爱水蜜桃呢?读这书,就像跟着古人环游中华大地。
那些画里面的山水人物,宛如身边的风景,仿佛能听到小溪的潺潺声、看到云雾的飘渺。
我盯着的不是那些细腻的笔触,而是透过笔触传达出的意境,仿佛瞬间在画里打起了盹。
我特别爱书中提到的文人画,那种不为宫廷所束缚,清新脱俗的艺术追求。
话说回来,我想象中的文人画家,大概就像咱们村那个养着水蜜桃的老张头,自在得很。
喝着茶,舞着墨,就能画出一片现代人难以企及的清雅世界。
听说书里有个传说,说是有个古代书法家,妙笔生花,光是欣赏他的画,就能顿悟人生。
我可惜呀,不是生在那个年代,要不然真想亲眼看看他是如何用一两笔墨勾勒出千万风情。
对了,现在的画展也不少,有的呢,用现代科技复原古画,还配上音乐、灯光,我倒是有点好奇,去瞧过一次,发现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终归是觉得不过瘾,还是安安静静地欣赏一幅卷轴画,别有一番沉醉。
这书吧,它也让我懂得欣赏简单的美。
有时候我们总是追求那些华丽复杂的工艺,却忽略了最质朴直接的东西。
就像水蜜桃,不用想怎么百般料理,自然成熟就能甜透心扉。
朋友,你说呢?你对中国绘画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也欢迎来和我分享啊。
漫画中国史读后感300字五篇以下五篇是漫画中国史读后感300字:1.漫画中国史读后感《漫画中国史》这本书用轻松活泼的漫画形式,将中国历史以时间轴的形式进行了梳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
通过形象的漫画和生动的文字,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2.《漫画中国史》读后感2《漫画中国史》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历史漫画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触,通过漫画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感和多样性,以及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3.《漫画中国史》读后感《漫画中国史》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历史读物,用轻松愉快的漫画形式,将中国历史生动呈现出来。
我从中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演变等方方面面,也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不仅是关于过去的记载,更是关于现在的映射。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启发了我对于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
4.《漫画中国史》:穿越时空的旅程《漫画中国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带领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漫画形式,详细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从远古时代到近现代社会,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更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图说中国绘画史》读后感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就买过高居翰先生的好几本书。
如《隔江山色》、《山外山》和《气势撼人》,但它们无一例外地在被草草翻阅过几次后束之高阁,终于在最近半年,借给了相近专业的朋友。
当时说好了一本看一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我们聊起来,她也只是大致翻过,并没有细心阅览。
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求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却因为惰懒等原因,停下了脚步,踟蹰不前。
这其中,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我相信书“好不好读”或者“易不易读”也会决定我们的阅读速度以及探索兴趣。
说回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
一直以来,我也有读些中西美史及画作论述,但时常为文中虚无缥缈的形容词所苦。
常见的有:气韵生动、意境高妙、下笔老练、意境幽深、力透纸背等。
仿佛论画者只需从锦囊中随意摸出几枚成语,就能敷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艺术批评了。
细究之下,这一腔“陈词滥调”已经弹唱了一千多年,自从南北朝书画论者提出了气韵、性灵、意境这一套主题之后,历朝历代的论者都用古人的眼睛来看画,一切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用这套方法,我无法将中国画特殊的美确实地传递到学生心中。
幸好,汉学家高居翰从现代眼光写了这样一本《中国绘画史》。
而它的可贵在于:就画论画,也是译者在序中表达的本书特点。
我读完也认为是这点这本书让我折服,非常难得。
尽量剥离历史、政治、哲学、人文,去关注作者和作品,凝视作品的细节。
我每看高居翰分析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分析他们的绘画主题,绘画笔法,构图,对照图片都能看到所说的画与画不同,风格与风格的不同,读毕都能记住大概,认可高的观点。
这样能记下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活的,甚至对流派演变都有了一二掌握。
比如他写弘仁的山水:
“他描绘危峰峻嶂的时候,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表现山面上重叠的坡坳。
线条上再用淡墨渲染。
有时或用极浅的颜色,添加一些疏落的枯树干草,一些玩具似的屋舍,岸边一座孤亭。
山水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
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
”
能有一本书,如此踏实地把点都落实到绘画的笔墨、线条、布局等视觉语言上,是读者的幸运。
也希望自己能在找书、读书的道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