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与训练共6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02 MB
- 文档页数:3
实训5 步态分析【实训目的和要求】1.理解正常步态及常见异常步态分析方法。
2.掌握步态评定方法中的目测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
【仪器设备】白粉、皮尺、三角尺、量角器、秒表、照相机或摄象机、评价表、笔。
【实训步骤】临床步态分析一般采用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1.目测分析(1)了解病史:患者既往的损伤、疾病以及手术史,对于判断步态有重要参考价值。
(2)体检:检查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范围等,尤其要注意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分析步态障碍的原因。
(3)步态观察:观察内容如下。
①患者的站立姿势②步态的总体状况包括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肢摆动、患者神态表情及辅助器具(矫形器、助行器、假肢)的使用等。
③侧面观察步态包括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观察关节运动情况两个方面。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及其特点,如站立相中,足首次着地及方式、全足底着地、站立中期、足跟离地以及足尖离地;摆动相中,摆动初期、摆动中期以及摆动末期。
各个阶段是否存在异常。
观察关节运动情况,如观察骨盆、髋、膝、踝及足趾关节角度在步行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是否存在异常。
④正面观察步态,主要观察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运动及身体重心的变化等。
⑤填写步态观察分析表。
此表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提出,它为临床治疗人员提供了系统观察步态的手段。
该评价表中包含了48种常见的异常表现,如足趾拖地,踝关节过度跖屈或屈曲,踝或膝关节内、外翻,髋关节抬高,躯干侧弯等。
遵循评价表所提示的内容,评定者能够系统地对患者每一个关节或部位,即踝、膝、髋、骨盆及躯干等在步行周期的各个分期中的表现进行逐一分析。
该表横列为步行周期分期;纵列按躯干、骨盆、髋、膝、踝及足趾的顺序将48种异常表现依次列出。
表中涂黑的格子表示与该步行分期相对应的关节运动情况可以省略而无须观察;空白格和浅灰色格子则表示要对这一时间里是否存在某种异常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
步态分析项目七步态分析第一节概述一、步态分析的目的1.确定异常步态的障碍学诊断。
2.确定异常步态的程度。
3.比较不同种类的辅助具(假肢、矫形器)对步态的影响。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瘫,帕金森病.2.骨关节疾病与外伤:截肢,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
3.下肢肌力损伤:股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4.其他如疼痛。
(二)禁忌症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第二节正常步态一、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分为:1.站立相(stance phase 62%):又称支持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2.迈步相(swing phase 38%):又称摆动相,指支持腿离开地面想起摆动的阶段。
二、正常步行周期的基本组成(一)双支撑期和单支撑期双支撑期(12%):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前双腿与地面接触的时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中,有两个双支撑相,即负荷反应期和站立末期.(二)步行周期分期1.首次着地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缘或内侧缘着地。
2.负荷反应期(承重期)――双支撑期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足趾离地.此时,膝关节屈曲达到站立相的最大值。
3.站立中期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时。
4.站立末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间。
6.迈步初期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步态分析完整版步态分析是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规律和协调性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走姿态,评估人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康复师和运动教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训练计划。
本完整版文档将详细介绍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1.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触地到下一次该脚跟触地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步态周期。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支撑相和摆动相。
2. 支撑相:指脚与地面接触的时间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从一侧脚转移到另一侧脚。
3. 摆动相:指脚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整个步态周期的40%左右。
在这个阶段,身体的重心向前移动。
4. 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宽、步速等。
这些参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行走能力和运动状态。
二、步态分析方法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评估步态的异常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误差较大。
2. 动态足迹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脚与地面接触的痕迹,分析步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但无法观察整个行走过程。
3. 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利用多个摄像头捕捉行走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三维模型,进行详细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最全面、最精确的数据,但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
4. 动力分析:通过测量行走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分析步态的动力学特征。
这种方法可以深入了解行走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肌肉活动,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步态分析应用步态分析在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训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1.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步态分析,可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评估康复效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行走能力变化,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3. 优化运动训练: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发现行走过程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