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4-8讲)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技能的形成与培养一、不定项选择题1、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A、观念性B、客观性C、外显性D、简缩性E、展开性2、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的有()。
A、记忆B、准确地示范与讲解C、必要而适当的练习D、充分而有效的反馈E、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的阶段是( )。
A、活动的定向阶段B、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D、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活动E、内部言语活动阶段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加里培林研究的基础上,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阶段( )。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物质活动E、内部言语阶段5、吹拉弹唱属于().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6、下面对操作熟练的动作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动作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B、动作间高度协调、连贯C、各个动作间的干扰消失D、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是视觉的专门控制E、疲劳感、紧张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7、根据动作对环境依赖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有()。
A、打排球B、自由体操C、汽车驾驶D、游泳E、跳水8、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型与开放性操作技能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9、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
A、集中与分散练习B、整体与部分练习C、模拟与实际练习D、过分与适度练习10、下面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是()。
A、跳水B、弹琴C、驾驶汽车D、游泳E、自由体操11、下面属于连续型操作技能的是().A、打字B、骑自行车C、跑步D、滑冰E、开汽车1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13、下面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的是()。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单选)(一)身体的发育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非常快。
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上。
其中,婴幼儿期身高的增加是人一生中最快的。
婴幼儿体重的增长与他们骨骼肌肉的发育密切联系。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其脑重大约是成人脑重量的25%,而这时新生儿的体重仅是成人体重的5%。
之后,儿童的脑重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
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神经纤维婴幼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髓鞘化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
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的髓鞘化过程开始得最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3)大脑皮层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
其中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利用脑电图研究发现,脑发育的第一个加速期在5~6 岁。
2.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兴奋机能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20~22 个小时,3 岁时可减少到14 个小时。
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并逐步培养起一些生活习惯。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
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
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七八个月以前的婴儿属于此阶段。
这时他们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的刺激物。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8 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对少数词做出一定的动作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1岁至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做出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岁半以后,婴儿的词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具有概括性,即词可代表一类事物。
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2第一章心理学总论 2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2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4 第二章心理过程与教学 5 第一节注意与教学 5第二节感觉、知觉与教学 8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第四节思维与教学第五节想象与教学10 12 15第二编教育心理学 16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16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1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6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生和教师心理 18 第一节学生心理 18 第二节教师心理 23 第三章一般心理学 24 第一节学习心理导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节建构学习理论第五节人本学习理论第六节学习动机理论26 27 32 36 37 3817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 43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43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4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7 第四节学习策略 48 第五节品德的形成49 第五章教学心理 53 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三节学习评定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心理学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53 53 53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1、概念: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分类: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2)情绪情感过程(情)--对外(客观事物) 或对内(自身的)产生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 3、解析:(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2)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举例: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3)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第一讲总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45*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
*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48(本教材)▪总论--阐述学科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等。
▪学习理论--介绍有关学习的理论,揭示学习的本质及规律。
▪学习心理--阐述学生的认知、动机、迁移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各类型的学习--阐述知识、技能与社会标准等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培养。
▪教学与管理--阐述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二、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P3◆19世纪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产生〔2〕心理测量运动的兴起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美国-桑代克〔1903〕的《教育心理学》▪〔包括三大卷〕▪第一卷《人类的本性》▪第二卷《学习心理学》▪第三卷《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P10▪1、单向道时期〔20世纪初〕▪2、死胡同时期〔20世纪中期〕▪3、双向道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
▪〔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回忆▪教育心理学经历引进、吸收、消化和初创的过程。
▪三个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以后的时期。
▪在中国作为独立学科的起源:20世纪初,廖世承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出版。
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58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61▪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
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6.1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认知策略的含义;2.用自己的话解释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三个概念间的关系;3.对常见的几种认知策略进行分类;4.陈述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5.为认知策略的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6.2复习笔记一、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一)认知策略的性质从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来看,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选择和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或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指向的对象是学习者自己的内部认知过程。
(二)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1.定义元认知(反省认知、后设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认知。
学生对自己思维的这种反思叫元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设置学习目的、评估达成目的的进展情况、选择调整其他策略运用的策略。
学习策略(有时简称为策略或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为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而制定的认知计划。
2.异同(1)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异同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内调控;不同点在于功能不同,即元认知策略负责完成对内调控中的设置目标、监督进展情况及调整策略运用的功能。
(2)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异同相同点是可使学习者对信息加工有更好的控制;不同点为学习策略的外延大于认知策略的外延。
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本质上虽没有区别,但学习策略包括的内容更多,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都被包括在内。
(3)学习策略的分类麦基奇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类。
如下图所示:复述策略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自我计划策略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自我监察策略自我调控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状态管理策略社会支持管理策略(三)认知策略的分类1.根据所支持的学习过程的阶段分类,如下表所示:学习过程支持策略选择性知觉突出、划线、先行组织者、附加问题、列提纲复述释义、做笔记、表象、列提纲、组块语义编码概念地图、分类学方法、类比法、规则/产生式、图式提取记忆术、表象执行控制元认知策略2.根据适用的范围分类(1)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指适合特殊领域的认知策略;(2)一般的认知策略:指跨学科领域的认知策略。
第四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大学生认知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二)熟悉大学生认知发展过程、自我意识的特点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三)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价值观的教育途径;二、知识点简析(一)大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1.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2.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主为转化。
1.形式逻辑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相对性和运动性。
2.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展特点从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规律上看,价值观的形成可分为:1.对价值的自由选择阶段;2.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3.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教育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3)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为“第二次心理诞生”)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3)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3)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二)价值观形成的标准路易斯认为以下7条标准可以评价价值观的形成:第一,自由地选择;第二,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第三,对每一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第四,珍视与珍爱;第五,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第六,根据选择行动;第七,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三)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1.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价值目标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更加注重实际;2.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重视能力与素质、友情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一些传统价值观提倡的手段,如“甘作人梯”“谦虚谨慎”“委曲求全”等方式和手段已不为大学生所看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第一节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
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
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
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由于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把从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找出的一些规律用以解释人类的学习过程。
但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