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26
浅析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岛国,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本文将对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进行浅析,探究其原因和相关的措施。
一、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日本人对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教育意识的培养。
日本教育系统注重环保教育的普及。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会接受环保相关的教育内容,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这种教育使得日本的年轻一代在环保意识上相对较强,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了对环境的尊重。
其次,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
例如,传统的茶道文化中尊重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使得他们在行为中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
此外,灾难经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日本地处多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这些灾难经历让日本人深刻认识到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
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减少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二、日本人的环保措施日本人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们还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首先,日本重视节约能源。
在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日本通过推广高效能源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积极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例如,日本提倡早睡早起,以减少能源消耗;鼓励使用LED 照明等节能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日本实行垃圾分类和再利用制度。
垃圾分类被认为是日本环保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日本民众将垃圾分为不同类别,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分类方法进行回收处理。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动废弃物的再利用,例如通过废品回收厂将废旧物品制成可再利用的材料。
此外,日本也注重水资源的保护。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相对较为紧缺。
为了保护水资源,日本人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制度,通过合理利用雨水来满足一部分用水需求。
同时,他们还推广用水环保措施,如使用低流量淋浴头、节水型厕所等。
从垃圾分类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ごみの分別から日本人の環境保護意識を見ます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愈来愈高。
然而,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生活高要求的同时,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
经济的高增长、生活的高要求必然需要对能源进行高消耗,能源的高消耗势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不断减少。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必须去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及重复利用。
而日本这一经济强国,在发展其国家经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日本在对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令世界上许多国家啧啧称赞。
本文将通过研究日本的垃圾分类这一方面的内容来进一步的了解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并慢慢渗透入生活的细节中去的。
同时也将会重点探究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到日本人的环保意识给我们中国所能够带来哪些启示。
要旨:关键词:日本垃圾环境环保キーワード:日本ごみ環境環境保護引言:当我们在赞叹日本高速增长的经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日本在环保方面做出的成绩。
尤其是日本在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方面所形成的一套良好的机制,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
日本人身上较高的环保意识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一、日本垃圾分类的特点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发达国家,所以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垃圾回收利用十分重视。
现在,日本社会在垃圾回收再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机制,从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到垃圾的初步分类处理,最后到终端处理工厂变废为宝,完整的社会链条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1)垃圾的四大分类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都会被其叹为观止的垃圾分类所折服。
在日本,垃圾大致可分为4大类型:可燃性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及大型垃圾。
可燃垃圾:即可以焚烧的垃圾。
主要包括厨房垃圾、草木、纸尿裤等。
不可燃垃圾:指的是不能或不宜焚烧的垃圾。
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玻璃、陶瓷器、干电池、橡胶制品及小型金属制品。
资源垃圾包括空瓶、空罐等。
空瓶是指饮料、调料、日用品等玻璃制空瓶。
日本垃圾分类的借鉴意义与经验启示7月1日起,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这意味着垃圾分类将纳入法治框架。
在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中,生活垃圾的减少和垃圾的循环利用在逻辑上是由国家政策主导的、单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而垃圾分类的环节则体现出多中心的参与性“治理”模式。
从日本在垃圾分类的“多元参与”经验中,可以看到只有找到“科学”的垃圾分类标准与普通人日常活动之间平衡点,才能促进其自觉参与。
与此同时,日本的垃圾分类政策也同样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我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需要有所超越!“垃圾分类”不简单在这三个环节中,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是最本质也是最有效的环节,能够实质减轻环境的负担;而对垃圾的“科学处理”是针对部分生活和工业垃圾的有效补救措施——毕竟现代经济发展依赖不断地再生产,故生活垃圾的减少有其限度——同时也能够显示一个技术和经济强国的牌面,能够给民众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垃圾处理能力有时候甚至构成富国与穷国或城乡差异的分界线。
夹在这两个环节中,“垃圾分类”的贡献——如果纯粹从“科学”和“功能”的角度看——就显得不那么高大上,它主要是服务于垃圾的科学处理——或者有利于高效燃烧减少排放,或者有利于高效获取循环使用的材料。
因此,近年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甚至还有人认为分散的、依赖个人能动性的日常垃圾分类存在着大量“不科学”之处,需要依赖集中性的技术机制来进行处理,从而质疑垃圾分类存在的必要性。
这种极小众声音的合理性本身并不需要辨析,但它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到一点,即依赖于个人的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不能全用“科学”和“效率”来衡量。
在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中,生活垃圾的减少有赖于“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商业模式,垃圾的循环利用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两者都依赖高度的组织、规模、资本驱动和国家政策扶持。
而“垃圾分类”是这个体系中“人”直接参与的环节。
换言之,减少生活垃圾总量环节和循环处理环节在逻辑上是单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而垃圾分类环节则体现出多中心的参与性“治理”模式。
日本垃圾分类分析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全国的垃圾分类,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日本,政府不断完善有关垃圾处理的法律体系,企业也十分注重研发新的垃圾处理技术,民众的环保意识更是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堆积成山的垃圾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迫使我国不得不加快对垃圾分类制度的改革,因此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中借鉴经验。
标签:日本;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循环经济F741日本垃圾的主要分类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对垃圾的焚烧和填埋处理,日本实行了一套严格、细致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日本人对垃圾的分类十分用心,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的垃圾分类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可将垃圾分为:“资源类垃圾”、“非资源类垃圾”、“粗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这几大类。
1.1资源类垃圾资源类垃圾即可作为资源回收利用的垃圾,它是垃圾资源回收的中心环节。
这类垃圾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它涵盖了大部分的生活垃圾。
如塑料垃圾、纸质类垃圾、玻璃类垃圾、金属类垃圾等。
对于这列垃圾,不同的种类对于投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般的玻璃瓶、塑料瓶、水桶、需要清洗整理排放干净,而牛奶盒不但要清洗,而且要晒干、折叠整齐后才能扔。
这类垃圾必须放在政府推荐的垃圾袋中,如果有人放错垃圾袋,就会被拒绝回收,只能等待下次投放。
1.2非资源类垃圾非资源类垃圾主要是那些不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垃圾,按照垃圾的性质也可将之细分为“可燃性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1)可燃垃圾。
这类垃圾大多是不能直接回收的燃烧垃圾,如厨余垃圾、文具用品类垃圾、橡胶类皮质垃圾等。
这类垃圾在整理、清洗、晒干后才能放在指定垃圾袋中。
(2)不可燃垃圾。
不可燃垃圾大多是不能回收、需要焚烧或其他特殊处理的垃圾,如就玻璃灯泡、碎玻璃、菜刀、打火机、喷雾器、废旧陶瓷制品等。
这类垃圾也需要分门别类处理:保温瓶、热水瓶、废旧灯泡等玻璃易碎品则需要用厚厚的报纸包,并且标上“危险”等字样;对于喷雾器等罐装压缩气体的金属制品,必须在瓶底打洞防止爆炸。
垃圾处理方式:中国和日本有什么不同?
日本,一个被赋予“不产生废料垃圾”美誉的国家。
可以说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的突破是环保领域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由于中国和日本在能源结构、气候条件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分别从处理方式、垃圾焚烧技术、居民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垃圾要进行焚烧处理,精细分类是关键,更是前提。
据日本环境保护部统计,仅1995年至2005年间,就有500座垃圾焚烧厂被迫关闭。
2008年,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减少了一半,而这也导致东京的25座垃圾焚烧厂中有10座因无垃圾可烧被迫关闭。
日本的垃圾处理、垃圾再利用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借鉴。
面对垃圾处理问题,中国仍“在路上”。
日本整洁方案范文日本以其整洁有序的社会环境而著称,这不仅反映在城市和公共场所的清洁程度上,也体现在个人生活习惯上。
为了实现整洁有序的社会,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案。
首先,日本有一套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
在日本,垃圾袋和垃圾桶都有明确的分类标识,市民必须按照规定将垃圾分类投放。
例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袋中,然后投放到指定的回收箱中。
这种制度使得垃圾能够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日本注重公共场所的清洁和维护。
在日本,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清洁和维护。
他们定期清扫、清洗和修缮公共设施,并确保公共场所的整洁和有序。
此外,日本还有一套行为规范,例如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不在地铁和巴士上吃东西等,这些规范形成了“不强迫他人干净,但让自己尽量干净”的社会氛围。
再次,日本注重教育和培养人们的整洁意识。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会上课前和课后进行集体的清扫活动,这一传统被称为“扫除活动”。
通过参与扫除活动,学生们被教育和培养出对整洁的重视和责任感。
此外,日本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整洁习惯,例如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洗刷衣物等。
此外,日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有一些与整洁有序相关的策略。
例如,在街道和公共场所安装垃圾箱,并定期清空;在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吸烟室”,以避免在公共场所乱扔烟蒂。
另外,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的建筑规范也有助于保持整洁和安全。
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使用耐污染材料和设计易于清洁的结构,使得建筑物更易于维护和保持整洁。
最后,日本的整洁方案也得益于社会法制的支持。
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以保护环境和维护整洁有序的社会。
例如,对垃圾乱丢垃圾者进行罚款,对违反噪音和排污限制的企业进行处罚等。
此外,日本还设立了各种环保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和环保行动。
日本整洁方案的有效实施,使得日本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整洁有序的社会。
川崎市垃圾处理措施及环境教育对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川崎市位于东京市和横滨市之间,市区面积144.35km2,是神奈川县东北端的一个政令指定都市,也是在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积最小的一个都市。
川崎市的北部与东京都的交界处流淌着多摩河、东部则是宽广的东京湾。
从1900年开始川崎就在临海地区填海和兴建工厂,逐渐成为了日本地区的重工业基地。
随着工业的繁荣、经济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污染带给这座城市的沉痛记忆,大气污染、河流污浊,很多居民因此身患重病,甚至死亡,惨痛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遏制环境危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六十年代开始,川崎市加大了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措施的出台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逐渐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并通过建设良好的住宅、街道和富于魅力的商业设施,使川崎成为了一个生活舒适、环境整洁、交通方便的现代化都市,吸引了许多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将这里设为基地,向着拥有国际先进产业的城市目标发展,大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形象。
标签:垃圾处理;生态环境;重要性1 川崎市的垃圾处理来到川崎市就不得不说到川崎市的垃圾处理,通过近距离地了解川崎市垃圾处理的历史,就会知道为什么川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会达到近乎百分之百。
1.1 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可以说垃圾的有效分类和收集在川崎市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整个城市看不到垃圾桶,人们都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并且对垃圾进行详细的分类、回收。
下面是川崎市垃圾回收分类表,里面详细的对不同的垃圾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而且这些分类知识在孩子们的幼儿时期就由家长、学校、社会进行灌输。
川崎市家庭垃圾收集种类(现行)1.2 一般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川崎市目前有四处垃圾处理设施,五处生活环境事业所,一处填埋处理场。
由于填埋中心位于南部的临海区,所以用铁路将北部焚烧后的垃圾运送到南部进行填埋,为防止垃圾运输过程中污染环境,采用专门的铁路线运输。
政府只负责收集与处理一般废弃物垃圾,不含有工业废物及医疗废物等,危险废物处理由企业自己负责,政府定期检查、指导。
--●国外动态日本城市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体系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迅速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废弃物性状的多样化等问题也日益严峻。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本文介绍了日本都市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一些主要内容。
为了构建循环型社会,应尽量抑制废弃物的产生,把产生的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希望日本的经验和经过实践检验的先进技术及完善的废弃物处理体系能够为全球的环保事业及资源循环利用做出贡献。
1.日本生活垃圾回收体系介绍日本将生活垃圾称为“废弃物”,废弃物分成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废弃物3大类,生活垃圾属于一般废弃物。
当前,日本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和资源垃圾。
具体的分类体系如下。
(1)可燃垃圾包括厨余垃圾、报纸、纸箱、纸盒、杂志、旧布料、包装容器等。
垃圾丢弃方法:放入市指定的垃圾袋丢弃。
(2)不可燃垃圾包括金属、玻璃、破碎的家电制品、陶瓷器、塑料等。
垃圾丢弃方法: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3)粗大垃圾包括白色家电类(电视机、空调机、冰箱/柜、洗衣机)、金属类、家具类、自行车、陶瓷器类、不规则形状的罐类、被褥、草席等。
垃圾丢弃方法:首先,测量垃圾的大小。
最长的部分的长度为50cm 以上的物品被认定为大型垃圾,2m 以上以及70kg 以上的物品不收集,需要预约大型垃圾受理中心处理。
其次,按照长度交完粗大垃圾处理费用之后丢弃。
(4)资源垃圾包括饮料瓶、茶色瓶、无色透明瓶、可以直接再利用的瓶类。
垃圾丢弃方法:罐清空后冲洗,然后放入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袋丢弃。
具体的回收和处理体系如图1。
图1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倒放垃圾根据垃圾种类有所不同,按照垃圾倒放日历,务必在规定的日期,时间(当天早上8点以前)倒放在指定的垃圾点。
中日垃圾处理比较及启示摘要: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多种多样的垃圾,处理不当将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处理技术世界领先,本文尝试对中日两国国民的环境意识和垃圾处理实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获得垃圾处理问题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垃圾处理环境意识分类回收焚烧现在地球上生存着大约70亿的人口,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着极大量的垃圾,从而引发了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
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四种方法:填埋、焚烧、堆肥和再利用。
填埋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但占用土地资源,易造成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因此发达国家多采用改良的焚烧方式进行垃圾处理。
日本的垃圾处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下文笔者将从环境意识和垃圾处理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获得垃圾处理问题的有益启示。
1 环境意识对比1.1 日本人的环境意识日本曾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作为一个岛国,其资源有限,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食物丰富多样,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感激之情;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暴雨、台风、地震等极端天气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日本人将大自然奉为神灵加以膜拜,到处兴建神社。
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社会历史的演变使得日本人普遍具有“意识先行”的特点,对于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抱有极大的危机意识,表现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他们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并进行垃圾细分,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事实上,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近40%的垃圾处理采用填埋或直接倾倒,遭遇了空气、淡水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幸运的是,日本提早意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于是,70年代的日本推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垃圾分类技术,日本政府制定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广泛的宣传使得其国民的环境意识逐渐提高。
1.2 中国人的环境意识目前,我国居民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但不少人仅存在于意识层面,并未落实到行动中。
笔者从所在潍坊科技学院随机选取100人,以个人垃圾丢弃意识为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并对其环境意识进行分析。
《岩松看日本:感受日本环保》总结
无聊中打开了电视机,随手拨到《岩松看日本:感受日本环保》的电视节目。
漫不经心的看着岩松游走在日本中,很自然的第一个反应是对日本的厌恶与反感。
随着时间的推进,节目的深入,让我由懒散而坐直了身体,认真的看起来,心中的情绪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厌恶转变到了惊讶,从惊讶转变到了感叹,从感叹转变到了忧虑,从忧虑转变到了正视。
一、垃圾的处理
中国会把垃圾集体放在一起,国人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分类分放垃圾。
即使在公共场所中,设立了分类的垃圾空格,也会发现大多数的人根本不看,就直接丢弃手中的垃圾。
更多的人,会随手抛弃手中的废物,看着漫天飞舞的垃圾,有的人会感叹着说:这要是干净点,我也不会丢垃圾呀,瞧这地方脏的,我也就丢了垃圾。
试想,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想,那么垃圾怎么会不多呢?环境又怎么可能会变化呢?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清洁,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发现孩子们都没有主动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的习惯,他们时常会随手丢弃垃圾,即使走到垃圾桶旁边,也会不负责的把垃圾丢在垃圾桶的外面。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这个习惯,并将其纠正,使其养成好习惯。
我更期待着,每个人都有主人翁的意识,不要再随意丢弃垃圾,为环保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还我们一个清新的空间。
二、关注娃娃的教育
在我们去参观博物馆以及其他的参观场所的时候,有多少的设计为儿童设计?有没有考虑到娃娃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我们要关注的问题与点很多,不可忽视一点一滴细小的地方,也不可放弃对娃娃的启蒙教育。
除了教学知识,我们更应该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养成好习惯。
使我们的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