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谑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一)(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在我国某城市,有一家名为“辣味坊”的餐厅,因其独具特色的辣椒菜品而闻名遐迩。
这家餐厅的老板老张是个地道的辣味爱好者,他家的辣椒菜品口感辣而不燥,深受食客喜爱。
然而,一场关于“老干妈”的“辣味”之争却让老张头疼不已。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张和一位名叫小王的食客。
一天,小王在“辣味坊”品尝了一道名为“老干妈炒鸡”的菜品,觉得味道非常好。
于是,他决定将这道菜的做法带到自己的朋友圈炫耀一番。
他在朋友圈中写道:“今天在辣味坊吃了一道老干妈炒鸡,简直是人间美味!我决定把做法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都来尝尝这道辣味佳肴!”这条朋友圈引起了老张的注意。
他看到小王发的图片中,菜品上竟然出现了“老干妈”字样,这让他十分气愤。
老张认为,自己餐厅的辣椒菜品独具特色,根本不用借助“老干妈”这个品牌来提高知名度。
于是,他决定找小王理论。
老张找到小王,质问道:“你发的那个‘老干妈炒鸡’做法,是不是在我们辣味坊学的?你怎么敢用我们的菜名?”小王愣住了,他没想到老张会来找他。
他辩解道:“我只是在朋友圈分享一道美食,并没有盗用你们的菜名。
”老张不听小王解释,认为小王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权益,于是将小王告上了法庭。
法庭上,老张和小王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老张认为,小王在朋友圈中使用了“老干妈炒鸡”这个名称,已经构成侵权。
而小王则表示,自己只是分享一道美食,并没有恶意。
法官在审理此案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原来,小王在朋友圈中分享的“老干妈炒鸡”做法,并非来自于辣味坊,而是他在网上查阅到的。
小王在分享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法官认为,小王的行为虽然无意中使用了“老干妈”这个品牌,但并没有恶意。
因此,法院判定小王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听到这个判决,老张感到十分无奈。
他感叹道:“没想到一场关于‘老干妈’的‘辣味’之争,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收场。
看来,以后我得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了。
”这场关于“老干妈”的“辣味”之争,虽然以老张的败诉告终,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作文训练:娘炮现象你怎么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8年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延时播放备受诟病,节目中的“娘炮”现象更是引发人们的大讨论。
一种观点认为:“娘炮”之风当休矣!“少年娘则中国娘。
”男不像男,天天霸屏的“娘炮”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
油头粉面的现象并不可怕,只是在表现“娘炮”特色的同时,男儿本色尤其是骨子里的阳刚内涵不能丢。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题呈现】最近,随着“开学第一课”引发争议,节目中多位“娘炮”男艺人也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
国内两大传媒巨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新华社狠批,人民日报力挺。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批评。
仅仅过了不到三个小时,人民日报评论便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新华社评论进行回应。
针对公众热议的“娘炮”问题,你怎么看?【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
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
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
但在“小鲜肉”明星的粉丝看来,外界误解了他们的偶像。
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偶像“娘”,反而觉得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美”。
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思考。
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区别(一)内容提要:中国现有的民事法律缺少关于戏谑行为的立法,《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只是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来概括意思表示的不真实。
这种立法模式既不同于德国单独规制戏谑行为,又不同于日本将戏谑行为划归真意保留,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与悬赏广告相混淆。
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分析戏谑行为入手,然后分析其与悬赏广告之间的区别,进而提出司法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2006年4月1日,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即可获得刑良坤艺术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
原告孙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
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不予认可。
之后,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品,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并寄去照片和光盘,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立并且生效。
被告及律师称,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衷不相符,外观虽然一致,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内容具体、确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而构成要约。
原告收看该节目后,按照要求完成作品,以其行为进行承诺,因此,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并且符合要约要件,悬赏广告合同依法成立。
因此,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
审判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对此,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其性质应当是戏言。
戏谑行为的例子
小王和小李是一对情侣,他们呢刚谈恋爱不久,有一天小王对着女朋友小李说,你这身材能做两百个仰卧起坐吗?小李说当然啊,小王又说我不信,你要是做两百个我就把我的保时捷送给你。
小李说了句说话算数,然后小李还真开始做起来,到后面实在是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想到男友的承诺还是咬牙坚持,最后终于是完成了两百个仰卧起坐。
小李气喘吁吁地说那你把车给我吧。
结果小王却笑着说我跟你开玩笑的呀,你还真当真了,小李非常生气说你承诺我了,不给我我就把你告上法庭。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小王的赠与是否有效呢?答案是无效的。
因为这在法律上被称为戏谑行为。
什么是戏谑行为呢?戏谑行为的要件:①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属于真意保留;②表意人有理由期待,其不一致的意思表示不至于被对方误解。
戏谑行为的法律效力:①戏谑行为的意思表示一律无效(无论相对人是否信以为真)。
②若相对人对戏谑行为信以为真,戏谑者(依照诚实信用原则)有义务不迟延地向对方澄清误会,避免对方遭受合理的信赖利益损失。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甲与被告乙系邻居,甲养了一只名叫“旺财”的狗。
一日,乙家的小孩在玩耍时不慎被“旺财”咬伤。
乙认为甲的狗对他人造成伤害,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
甲认为狗的行为并非主观故意,不应承担责任。
双方协商未果,乙将甲诉至法院。
二、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甲饲养的狗对乙家的小孩造成伤害,甲作为狗的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鉴于甲平时与乙关系较好,且“旺财”并非具有攻击性的烈性犬,法院决定对甲的赔偿金额进行适当降低。
然而,法院在判决书中增加了一项幽默的禁令:禁止甲在判决生效后与“旺财”玩耍。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奇葩之处本案奇葩之处在于法院判决书中的一项禁令:禁止甲与狗玩耍。
这一禁令看似荒诞,实则体现了法院对甲的善意提醒。
甲作为狗的主人,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法院的这一判决既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又充满了幽默感。
2. 法律与幽默的碰撞本案中,法律与幽默的碰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判决书的幽默表达。
法院在判决书中增加禁止甲与狗玩耍的禁令,既是对甲的善意提醒,也使判决书更具趣味性。
(2)判决结果的幽默性。
法院虽然判决甲承担赔偿责任,但降低赔偿金额,体现了对甲的宽容。
同时,禁止甲与狗玩耍的禁令,使判决结果更具幽默感。
(3)案件本身的幽默性。
甲与乙系邻居,甲饲养的狗咬伤乙家的小孩,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幽默性。
3. 案件的意义本案具有以下意义:(1)提醒宠物主人承担相应责任。
本案通过判决甲承担赔偿责任,提醒宠物主人要妥善管理自己的宠物,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2)展现法律的幽默性。
法院在判决书中增加禁止甲与狗玩耍的禁令,使判决结果更具趣味性,展现了法律的幽默性。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案通过判决甲承担赔偿责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四、总结本案是一起法律奇葩幽默案例,法院判决书中禁止甲与狗玩耍的禁令,使判决结果更具趣味性。
第1篇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剽窃作为一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其后果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围绕剽窃的后果、法律规定及启示进行探讨。
一、剽窃的定义剽窃,是指未经他人许可,擅自以复制、抄袭、篡改等方式使用他人的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的行为。
剽窃不仅损害了原作者的权益,也扰乱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剽窃的后果1. 经济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剽窃他人作品,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剽窃者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不得再使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2)赔偿损失:剽窃者应当赔偿原作者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赔偿金额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原作品的价值等因素确定。
2.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十条规定,剽窃他人作品,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剽窃他人作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剽窃法律规定1. 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剽窃行为有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剽窃他人作品,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2. 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对侵犯专利权的行为也有明确规定,剽窃他人专利,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对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也有规定,剽窃他人商标,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启示1.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法律对剽窃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作为公民,我们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自觉抵制剽窃行为。
第1篇导语:近年来,恶作剧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人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忘记了道德的底线,触碰了法律的边缘。
本文将以一起令人胆战心惊的恶作剧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警示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违法行为。
一、案例背景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作剧事件。
受害人小李(化名)在深夜接到一个神秘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恐怖的笑声。
随后,小李的家中突然响起尖叫声,紧接着是砰然一声巨响,仿佛有人破门而入。
小李吓得魂飞魄散,立即报警。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恶作剧。
二、案件经过1. 恶作剧者:犯罪嫌疑人张某(化名)和小王(化名)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因无聊想出一出恶作剧。
他们通过技术手段,购买了小李的电话号码,并在深夜拨打电话,模仿恐怖的声音和小李对话。
随后,他们利用网络搜索小李家的地址,制造出有人入侵的假象。
2. 受害者:小李在接到神秘电话后,惊恐万分。
当听到尖叫声和巨响时,她误以为家中真的有人入侵,吓得不知所措。
直到警方介入调查,她才得知这是一起恶作剧。
三、法律分析1. 恶作剧者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扰乱公共交通秩序,扰乱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张某和小王的行为扰乱了小李的正常生活,属于违法行为。
2. 恶作剧的构成要件恶作剧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客体侵害。
本案中,张某和小王主观上有扰乱小李正常生活的故意,客观上通过拨打电话、模仿声音、制作假象等手段实施了恶作剧行为,侵犯了小李的合法权益。
3. 恶作剧的后果本案中,恶作剧给小李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
虽然小李并未受到人身伤害,但她的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影响。
同时,恶作剧行为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公共安全。
四、案例警示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恶作剧看似玩笑,实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寻衅滋事罪探究(上篇)关键词: 寻衅滋事罪/基本性质/行为类型/主观要素/司法判断内容提要: 应根据刑法第293条规定的行为类型,确定寻衅滋事罪的具体保护法益;寻衅滋事罪具有补充性质;行为人所实施的不同类型的数次行为,可以规范地评价为一种法定类型时,宜认定为寻衅滋事罪;流氓动机或寻求精神刺激的内心倾向,不是寻衅滋事罪的主观要素;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不应过分注重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而应善于运用想象竞合犯的原理,正确认定寻衅滋事罪与相关犯罪。
修订前刑法第160条将寻衅滋事作为流氓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予以规定,现行刑法将寻衅滋事罪作为独立的犯罪规定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第293条)。
由于刑法第293条规定了寻衅滋事罪的四种行为类型,内容比较宽泛且使用了“随意”、“任意”、“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严重混乱”等需要价值判断的表述,司法机关对本罪的认定产生了许多困难,刑法理论也认为寻衅滋事罪成了一个新的“口袋罪”。
①还有学者提出,寻衅滋事罪欠缺必要性和正当性,其构成要件不具有独特性,司法适用也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建议废止该罪名。
②本文拟探讨寻衅滋事罪的基本问题,旨在使寻衅滋事罪的处罚范围明确化。
一、寻衅滋事罪的基本性质(一)保护法益刑法分则规定各种具体犯罪,都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法益;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只有明确了具体犯罪的保护法益,才能以该保护法益为指导理解构成要件,进而合理地认定犯罪。
可以肯定的是,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旨在保护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
一方面,刑法将寻衅滋事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另一方面,刑法第293条项前规定,“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成立寻衅滋事罪。
但是,公共秩序与社会秩序是十分抽象的概念,满足于将寻衅滋事罪的保护法益概括为公共秩序或者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解释本罪的构成要件,而且有损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
因为分则条文都是为了保护具体的法益,而非保护抽象的法益;对保护法益的抽象程度越高,其所包含的内容就越宽泛,受刑罚处罚的范围就越广,从而具有将不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解释为犯罪的危险。
第1篇自古以来,法律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自以为聪明,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挑衅法律权威。
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被人发现,就能逍遥法外,享受所谓的“舒心”生活。
然而,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本文将深入剖析挑衅法律权威的严重后果,以警示那些心存侥幸的人。
一、挑衅法律权威,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1. 刑事责任挑衅法律权威,触犯刑法,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对于故意挑衅法律权威、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犯罪者可能会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2. 民事责任除了刑事责任,挑衅法律权威的行为还可能引发民事责任。
如果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犯罪者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这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3. 行政责任挑衅法律权威的行为,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犯罪者进行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二、挑衅法律权威,将导致自身声誉受损1. 社会评价挑衅法律权威,无疑是破坏社会风气、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一旦犯罪者被查处,其行为将受到社会的谴责,声誉受损。
这不仅会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还会对其家庭、朋友、子女等产生负面影响。
2. 人际关系挑衅法律权威的行为,往往会导致犯罪者与他人的关系恶化。
在朋友、同事、邻里等社交场合,犯罪者将难以立足,甚至可能被孤立。
三、挑衅法律权威,将影响家庭幸福1. 家庭矛盾犯罪者因挑衅法律权威而受到惩罚,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因此产生矛盾。
尤其是当犯罪者被判处重刑时,家庭成员可能会因担忧、愤怒等情绪而产生争吵。
2. 子女教育犯罪者的行为将给子女树立一个不良榜样,影响子女的成长。
子女可能会效仿犯罪者的行为,导致家庭矛盾加剧。
四、挑衅法律权威,将阻碍社会进步1. 社会风气恶化挑衅法律权威的行为,会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人们可能会对法律产生质疑,对他人权益的保护产生忽视,进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第1篇导语:法律是严肃的,但法律的世界里也充满了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几个让人捧腹的法律案例,感受一下法律与幽默之间的奇妙碰撞。
一、误将面粉当毒品,被告上法庭某日,李某在家中收到一箱快递,快递内容显示为“毒品”。
李某惊慌失措,立即报警。
警方到场后发现,这箱所谓的“毒品”竟然是面粉。
原来,李某在网购时误将面粉误认为是毒品,于是发生了这起乌龙事件。
最终,李某因误报险些被告上法庭,成为了一个笑柄。
二、醉酒男子打狗,反被狗咬伤张某在醉酒后,看到一只流浪狗,心生恶念,拿起一块石头猛砸过去。
结果,石头砸中狗的头部,狗反而更加凶猛。
张某吓得赶紧逃跑,却被狗紧紧咬住,无法挣脱。
最后,张某被路人发现,送往医院救治。
这起事件中,张某不仅没有伤害到狗,反而自己受伤,成为了众人嘲笑的对象。
三、男子倒车时误撞交警,被判赔款某日,赵某驾驶车辆倒车时,不慎撞上了一名正在指挥交通的交警。
交警倒地后,赵某才发现自己撞到了人。
原来,赵某在倒车时,并未注意到交警的存在。
这起事件中,赵某因过失伤人,被法院判决赔偿交警医药费、误工费等费用。
四、女子偷窃内衣,被判入狱某女子因生活所迫,偷窃了一家内衣店的商品。
然而,她在作案过程中,被店内监控摄像头拍得清清楚楚。
警方根据监控录像,很快将女子抓获。
在庭审中,法官表示,内衣属于个人隐私物品,女子偷窃内衣的行为已构成犯罪。
最终,女子被判入狱。
五、男子驾驶摩托车追狗,导致车祸某日,张某驾驶摩托车在街头行驶,突然发现一只狗从路边窜出。
张某为了躲避狗,猛打方向盘,结果摩托车失控,撞上了一棵大树。
张某受伤严重,被送往医院救治。
警方调查后发现,张某驾驶摩托车追狗的行为,违反了交通法规,最终被法院判决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六、男子在电梯内大声说话,被判赔款某男子在乘坐电梯时,大声与他人争吵,导致电梯内其他乘客感到不适。
电梯监控录像显示,男子在争吵过程中,多次违反公共秩序。
法院审理后认为,男子在电梯内大声说话,已构成对其他乘客的侵权行为。
论戏谑行为及其法律后果(一)(一)内容提要:中国现有的民事法律缺少关于戏谑行为的立法,《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也只是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来概括意思表示的不真实。
这种立法模式既不同于德国单独规制戏谑行为,又不同于日本将戏谑行为划归真意保留,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与悬赏广告相混淆。
针对上述难题,本文从分析戏谑行为入手,然后分析其与悬赏广告之间的区别,进而提出司法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2006年4月1日,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即可获得刑良坤艺术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
原告孙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经过一年的研究,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
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不予认可。
之后,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品,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并寄去照片和光盘,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
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立并且生效。
被告及律师称,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衷不相符,外观虽然一致,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内容具体、确定,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从而构成要约。
原告收看该节目后,按照要求完成作品,以其行为进行承诺,因此,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并且符合要约要件,悬赏广告合同依法成立。
因此,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
审判长认为,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即为有效。
对此,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其性质应当是戏言。
1]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2]反对的意见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公开宣言应当认定为悬赏广告,戏言并非为法律概念,对被告的行为做一个非法律概念的定性,似乎不利于看清民事行为的法律真实。
本案涉及到被告的行为究竟是悬赏广告还是戏谑行为,戏谑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究竟应当如何界定,以及戏谑行为的构成和法律后果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尤其是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戏谑行为,司法实践对戏谑行为缺少必要的审判经验,以上反对将邢良坤的行为界定为戏言的意见则更进一步说明,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戏谑行为的研究的欠缺。
因此,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一)戏谑行为的概念法律之所以赋予意思表示以法律效果,主要是因为表示乃是将意思做无误的表达。
3]如果意思表示有瑕疵,那么将必然会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有效性。
按照德国法来看,这种发生在意思和表示连接上的瑕疵,对意思表示来说可以是致命的。
这是因为法律对意思表示效力的评价是以意思与表示一致为前提的。
按照《德国民法典》将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分析,应当区分出真意保留、戏谑行为、虚伪表示和表示错误四种表示和意思不一致的情形。
戏谑行为(perjocumscherzerklaerung),就是戏言,是指表意人基于游戏目的而做出表示,并预期他人可以认识其表示欠缺诚意。
4]这种概念界定是正确的。
典型的戏谑行为有娱乐性言谈、吹嘘、或出于礼貌的不严肃承诺。
德国法称之为“非诚意表示”,换言之,即当表意人预期他人可以认识其表示欠缺诚意时,其意思表示无效。
5]史尚宽先生称其为“谓预期他人不为其所误解而佯为之意思表示”6],并指出,“按其时表意人之容态及周围情事,表意人明无受法律的约束之意思”,与其他意思表示瑕疵(尤其是真意保留)相区别,他又将戏谑行为分为“恶谑”与“善谑”,前者是谓表示人期待他人以其表示为真意时,而为之表示;后者谓表意人预期他人认识其表示之非真意时,而为之表示。
显而易见,“恶谑”属于真意保留之范围,发生真意保留之效果,即法律评价有效。
7]我们的分析是针对一般意义上戏谑行为——“善谑”。
德国法将戏谑行为和真意保留加以区分,并列至于法典的第118条和第116条。
8]我国民法沿袭了这种意思表示瑕疵类型化的传统,但却没有对“戏谑行为”、“真意保留”等做出相应的规范,而仅在《民法通则》第59条笼统使用“重大误解”概念去统领意思表示在各个阶段所出现的瑕疵,导致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混乱和矛盾。
(二)戏谑行为特征1.戏谑行为系表意人故意为之,即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是戏谑行为人故意造成的。
此特征与其他偶然造成之意思表示瑕疵,比如错误等相区别。
此种故意体现在意思表示上具体表现为:动机和表示的一致性;真实意思和表示的不一致性。
分别来说:其一,动机是戏谑行为人欲对受领人表示非真实之意思的企图,也就是说对受领人表示戏谑行为是行为人故意的,符合本身动机之初衷。
其二,戏谑行为人表达意思与内心真实意思不符也是故意的,并期望受领人可以认识到此系非诚意表示。
2.戏谑行为系意思与表示发生的不一致。
不一致,指的是内在真实意思与表达意思的不一致。
如果表意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符合内心真实意思,那么就不是一个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法律就不需要介入,因为私法内核是意思自治。
只有发生表示与意思分离,才会产生法律评价的问题。
此种不一致是发生在意思引导表示之时,对于意思表示来说“是致命的”,是法律给予其评价的前提。
3.戏谑行为系善意。
如果没有像德国法那样严格区分戏谑行为和真意保留,那么戏谑行为是否为善意好像就没那么关键。
但是,正是由于戏谑行为的善意性考虑,德国民法将其与相对恶意的真意保留相分离。
善意,指的是行为人动机上的善意,进一步说,就是体现在意思表示构成要素上目的意思的善意,所以,法律采取“意思主义”解释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去保护戏谑行为人的利益。
现在有人批评《德国民法典》第118条对戏谑行为的评价,认为这样会削弱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所以,德国法理和实务开始加强了对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
但是《德国民法典》第118条的立法基础,即保护善良表意人的立场却永远不会改变。
4.戏谑行为系外观可以被相对人识破的行为。
此特点使戏谑行为区别于欺诈行为。
外观可被识破的程度也大大高于并区别于真意保留。
法律豁免戏谑行为的法律后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表示行为的可识破性。
如果这种可识破性可以用“度”来衡量的话,那么,应该建立在一个理性人客观的衡量之上。
超过了理性人所识别的范围之外,那么就是超过了这个“度”,将被法律所排斥。
戏谑行为的“度”完全是由表示行为体现出来的,并受表示的场合、习惯和诚信原则的约束。
5.戏谑行为系无效行为。
无效指的是法律对其的评价,是从法效的角度讲的。
如果从行为的动机上讲,戏谑行为至少满足了行为人一定的需要,比如客气、修辞、虚荣心满足、礼貌等等。
虽然日本等国对戏谑行为规定与德国不同,没有直接排除戏谑行为的法律效果,9]但是他们对真意保留强制有效的同时,都在后面的但书中对意思受领人明知的情况下,给予表意人豁免。
例如《日本民法典》第93条后半款但书规定:“相对人已知或可知表意人真意时,该意思表示无效。
”从这个角度说,这些国家和德国对戏谑行为效果的评价差别并不大,因为但书对真意保留例外的规定,其实就是对戏谑行为的承认。
三、戏谑行为的构成我们认为,戏谑行为的构成须具备以下要件:(一)行为人的目的意思能够为受领人识破行为人的目的意思能够为受领人识破,即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善意。
目的意思是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基础,是效果意思的必经之路。
目的意思来源于动机,单独存在并不能产生法效。
只有具备效果意思,才能发生法律关系之设立、变更和消灭,发生表意人所期待的法律后果。
单纯目的意思对于法律行为的法效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戏谑行为的目的意思,主要做性质上分析,即是否为“善意”。
戏谑行为区别于其他行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目的意思只有一个——被受领人识破。
虽然戏谑行为人做出戏谑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捉弄、玩笑或者出于礼貌),动机所影响的表达也千差万别,但是行为人表达之目的意思却只有“被受领人识破”,或者说是不被受领人误解真意。
虽然戏谑行为是非诚意表示,但是这里“非诚意”是表意人希望相对人所认识到其内心建立在善良之上的缺乏法效之意愿。
简言之,戏谑行为人预见相对人并不认为他有缔结法效的意图。
戏谑行为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就在于缺乏欺骗意图(Taeuschungsabsicht),至多只是想作弄(捉弄)相对人。
10]在英语中善意的谎言被称为whitelie——苍白的谎言,这种谎言在宗教中是被上帝所原谅的。
苍白的谎言没有说服力并可以被随时识破,所以与其说戏谑行为人欺骗受领人,倒不如说是开了一种玩笑,这是因为与其说是谎言,倒不如说是一种语言上的修辞手法——类似于夸张。
正是由于戏谑行为人目的意思的善意,使得戏谑行为成为脱离真意保留的天梯,表意人从而得到法律上的豁免——归于无效。
戏谑行为人目的意思的善意可以从动机善意上进行考察。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指引、激励着个体的活动。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人活动产生目的之前的存在:“当动机转化成目的之后,人才能使自己活动得到满足。
”11]动机产生目的意思,目的意思的善意性必然要求动机的善意性,反过来说,只有善意动机才能产生善意目的。
虽然法律不把动机作为意思表示因素,这主要是出于法律是实践性的,而动机完全是心理成分,很难进行客观考虑。
正如拉伦兹所言,每个人都必须原则上承担其期待不能成为现实的风险,承担其对于有关重要情形想法不符合现实的风险。
12]法官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戏谑行为时,会结合表面的目的意思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比如动机)来考虑。
例如,A、B两人,A为著名高尔夫球运动员,B为普通人。
两人都夸口如果有人能在一定杆数内完成高尔夫比赛就可以得到他的全部财产,结果真有人完成了比赛。
法官在审理此案过程中,认为A作为著名运动员夸口的动机有炒作之可能,故其动机的善良程度受到了怀疑,也就是目的意思的善良程度遭到质疑,结果就使相对人对A产生的信赖度要大于B,从而对于一个善意相对人来说,A 恐怕要赔偿他更多基于信赖而产生的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目的意思产生的表示意识是目的意思的自然延伸,在要素构成中被目的意思所涵盖。
没有表示意识也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在特定场合有可能产生法效。
如1991年德国最高法院的一项判例指出:“如果表意人一旦具备了民事交往应有的注意谨慎就应该或者能够认识到,他的表达根据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可以被理解成为意思表示,而受领人亦实际如此理解时,即使欠缺表示意识,该意思表示依然能够成立”。
虽然表意人没有特定目的意思,但是如果他的行为在特定场合下已经造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事实,那么表意人需对受领人形成的信赖利益损害予以赔偿。